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整理版汇总

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整理版汇总
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整理版汇总

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单选题

1) 统计热力学主要研究(A )。

(A) 平衡体系(B) 近平衡体系(C) 非平衡体系(D) 耗散结构(E) 单个粒子的行为

2) 体系的微观性质和宏观性质是通过( C)联系起来的。

(A) 热力学(B) 化学动力学(C) 统计力学(D) 经典力学(E) 量子力学

3)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D)

(A) 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B) 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D) 宏观系统的平衡性质

(E) 体系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4) 下述诸体系中,属独粒子体系的是:(D )

(A) 纯液体(B) 理想液态溶液(C) 理想的原子晶体(D) 理想气体(E) 真实气体

5) 对于一个U,N,V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B )

(A) 玻兹曼分布定律(B) 等几率假设(C) 分子运动论(D) 统计学原理(E) 能量均分原理

6) 在台称上有7个砝码,质量分别为1g、2g、5g、10g、50g、100g,则能够称量的质量共有:(B )

(A) 5040 种(B) 127 种(C) 106 种(D) 126 种

7) 在节目单上共有20个节目序号,只知其中独唱节目和独舞节目各占10个,每人可以在节目单上任意挑选两个不同的节目序号,则两次都选上独唱节目的几率是:(A )

(A) 9/38 (B) 1/4 (C) 1/180 (D) 10/38

8) 以0到9这十个数字组成不重复的三位数共有(A )

(A) 648个(B) 720个(C) 504个(D) 495个

9) 各种不同运动状态的能级间隔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气体分子,其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的能级间隔的大小顺序是:(B )

(A)?ε t > ?ε r > ?ε v > ?ε e(B)?ε t < ?ε r < ?ε v < ?ε e

(C) ?ε e > ?ε v > ?ε t > ?ε r(D)?ε v > ?ε e > ?ε t > ?ε r

(E)?ε r > ?ε t > ?ε e > ?ε v

10) 在统计热力学中,对物系的分类按其组成的粒子能否被分辨来进行,按此原则:(C )

(A) 气体和晶体皆属定域子体系(B) 气体和晶体皆属离域子体系

(C) 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定域子体系(D) 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离域子体系

11) 对于定域子体系分布X所拥有的微观状态t x为:( B)

(A)!!i g i x i i N t N N ??= ???∏ (B) !!i N i x i i g t N N ??= ??

?∏ (C) !i g i x i i N t N ??= ???∏ (D) !i N i x i i g t N ??= ??

?∏ 12) 对给定的热力学体系,任何分布应满足:( D )

(A) ∑N i =N (B) ∑N i εi =U (C) N 及V 一定 (D) ∑N i =N 及 ∑N i εi =U

13) 当体系的U ,N ,V 确定后,则:(D )

(A) 每个粒子的能级ε1, ε2, ....., εi 一定,但简并度g 1, g 2, ....., g i 及总微观状态数Ω 不确定。

(B) 每个粒子的能级ε1, ε2, ....., εi 不一定,但简并度g 1, g 2, ....., g i 及总微观状态数Ω 皆确定。

(C) 每个粒子的能级ε1, ε2, ....., εi 和简并度g 1, g 2, ....., g i 皆可确定,但微观状态数Ω 不确定。

(D) 每个粒子的能级ε1, ε2, ....., εi 和简并度g 1, g 2, ....., g i 及微观状态数Ω 均确定。

14) 玻兹曼统计认为 (A )

(A) 玻兹曼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 也就是平衡分布;

(B) 玻兹曼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 也不是平衡分布;

(C) 玻兹曼分布只是最可几分布, 但不是平衡分布;

(D) 玻兹曼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 但却是平衡分布.

15) 粒子的配分函数Q 是表示 (C )

(A) 一个粒子的玻兹曼因子;

(B) 对一个粒子的玻兹曼因子取和;

(C) 对一个粒子的所有可能状态的玻兹曼因子取和;

(D) 对一个粒子的简并度和玻兹曼因子的乘积取和.

16) 经典粒子的零点能标度选择不同时, 必定影响 (A )

(A) 配分函数的值; (B) 粒子的分布规律;

(C) 体系的微观状态数; (D) 各个能级上粒子的分布数;

(E) 各个量子态上粒子的分布数.

17) 对于定域子体系和离域子体系, 其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表达式形式相同的是 (C )

(A) S 、A 、G ; (B) H 、A 、G ; (C) U 、H 、C V ; (D) U 、A 、C V ;(E) U 、S 、C V .

18) 分子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中, 下述哪一点是不成立的?(D )

(A) 能量零点选择不同, 各能级的能量值也不同;

(B) 能量零点选择不同, 其玻兹曼因子也不同;

(C) 能量零点选择不同, 分子的配分函数也不同;

(D) 能量零点选择不同, 玻兹曼分布公式也不同.

19) 对于一个N 、U 、V 确定的体系, 沟通宏观和微观、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桥梁是 (B )

(A) A = -kT ln Q ; (B) S = k ln Ω ;(C) 配分函数Q ;(D) p =NkT (?ln Q /?V )T ,N

20) 关于粒子配分函数的量纲, 正确的说法是 (A )

(A) 所有配分函数都无量纲;(B) 所有配分函数的量纲都是J·mol-1;

(C) 所有配分函数的量纲都是J·K;(D) 定域子和离域子的配分函数的量纲不同。

21) 对于玻兹曼分布, 下面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B)

(A) 玻兹曼分布就是平衡分布;(B) 最可几分布一定是玻兹曼分布;

(C) 玻兹曼分布就是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D) 有些理想气体不服从玻兹曼分布。

22) 对于单原子理想气体在室温下的一般物理化学过程, 若欲通过配分函数来求过程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 (B )

(A) 必须同时获得Q t、Q r、Q v、Q e、Q n各配分函数的值才行;

(B) 只须获得Q t这一配分函数的值就行;

(C) 必须获得Q t、Q r、Q v诸配分函数的值才行;

(D) 必须获得Q t、Q e、Q n诸配分函数的值才行。

23) 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 对热力学量的影响是 (C )

(A) 对U、H、S、G、A、C v 的值都没影响, 即都不变;

(B) 对U、H 、S、G、A、C v 的值都有影响, 即都改变;

(C) 对S和C v 的值没影响, 而使U、H、G、A都改变;

(D) 对U、H、G、A的值没影响, 而使S 和C V 改变.

24) 通过对谐振子配分函数的讨论, 可以得出 1mol 晶体的热容C V,m=3R, 这一关系与下列哪一著名定律的结论相同? (B )

(A) 爱因斯坦(Einstein)定律;(B) 杜隆-柏蒂(Dulong-Petit)定律;

(C) 德拜(Debye)立方定律;(D) 玻兹曼分布定律.

25) 单维谐振子的配分函数Q v=[exp(-hν /2kT)]/[(1-exp(-hν /kT)]在一定条件下可演化为kT/hν , 该条件是 (C )

(A)hν?kT, m << 1;(B)kT >>hν , m << 1; (C) ε0 = 0, kT >> hν;

(D)ε0 = 0, kT?hν;(E)ε0 = 0, m<< 1.

26) 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 对于完美晶体, 在S0=k lnΩ 0中, 应当是 (C )

(A)Ω 0 = 0; (B)Ω 0< 0;(C) Ω 0 = 1;(D)Ω 0> 1;(E)Ω0< 1.

27) 在298K、体积为10-3dm3的容器内, Cl2分子(原子量是35.45)的平动配分函数是 (D )

(A)5.796×1029;(B) 5.796×1026J·mol-1;(C)5.796×1029J·mol-1;

(D)5.796×1026;(E) 5.796×1029J·K.

28) 对称数是分子绕主轴转动360。时分子位形复原的次数. 下列分子中对称数为3的是 (C )

(A) H2;(B) HBr;(C) NH3;(D) 邻二溴苯(o-dibromobenzene);(E) 对二溴苯(p-dibromobenzene).

29) 若已知H2的转动量子数J=1, 两原子的核间距r0=0.74×10-10m, 氢原子质量m H=1.673×10-27kg,

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 则1mol H2的转动能为 (E )

(A)U r=7.43×10-54J;(B) U r=3.67×10-54J;(C)U r=4.86×10-21J;

(D)U r=1.215×10-21J;(E)U r=2.43×10-21J.

30) 若一双原子分子的振动频率为4×1013s, h=6.626×10-34J·s, k=1.38×10-23J·K-1, 则其振动特征温度为 (B )

(A) 83.3K;(B) 1920.58K;(C) 19.21K;(D) 833K;(E) 120.03K.

31) 对于振动, 热力学函数间的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E )

(A)H = U;(B) [A m?-A m?(0)]/T = [G m?-G m?(0)]/T;(C) G m?(0) = H m?(0);

(D)A m(0)=G m(0)=Nhν/2; (E)S = G.

32) 设一离域子体系, 其体积为V , 粒子质量为m, 则其最低平动能级与其相邻能级的间隔应为 (D )

(A)ε1 - ε0 = 4h2/8mV2/3; (B)ε1 - ε0 = h2/8mV2/3;(C) ε1 - ε0 = 2h2/8mV2/3;

(D)ε1 - ε0 = 3h2/8mV2/3;(E)ε1 - ε0 = 6h2/8mV2/3.

33) 单维谐振子的最低能级与第三个能级的间隔是 (C )

(A)hν /2;(B) 3hν /2; (C) 4hν /2;(D) 6hν /2; (E) 9hν /2 .

34) 已知温度T时, 某种粒子的能级εj=2εi, 简并度g i=2g j, 则能级εj与能级εi上分布的粒子数之比为( C)

(A)(1/2)·exp(εj/2kT);(B)2·exp(-εj/2kT);(C)(1/2)·exp(-εj/2kT);

(D) exp(-εj/kT) ;(E)(1/2)·exp(-εj/kT).

35) 无论是经典气体还是量子气体, 只要是孤立系统, 其分布都同时受到四个条件的限制, 这些条件是

(B )

(A)∑n i-N =0, n i<

(B)∑n i-N =0, ∑n iεi-U =0, Ω?t max, V =定值;

(C)∑n i-N =0, n i <

(D)∑n i-N =0, n i <

(E)∑n iεi-U =0, Ω?t max, (N/Q) << 1, V =定值.

36) 要使一个宏观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有确定的值, 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T、V、N不变;(B)N、U、T不变;(C)N、U、V不变;(D)N、U、P不变;(E)T、V、U不变.

37) 对公式n i=[N·g i·exp(-εi/kT)]/Q中有关符号意义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A )

(A)n i是任一能级上分布的粒子数;

(B)N代表系统中的粒子总数;

(C)Q是粒子的各个能级的有效状态和或有效容量和;

(D)g i是εi的统计权重;

(E)g i·exp(-εi/kT) 是能级εi的有效状态数.

38) 关于振动能级εV = (v +1/2)hν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E )

(A)εV = (v +1/2)hν只适用于单维简谐振子;

(B) 任意相邻两能级的差值都是一恒定值;

(C) 振动量子数只能是正整数(包括零);

(D) 零点能ε0= hν/2, 可以规定它为零;

(E) 振动能与温度无关.

39) 在 N 个NO分子组成的晶体中,每个分子都有两种可能的排列方式, 即 NO和 ON, 也可将晶体视为NO 和ON的混合物.在绝对零度时该系统的熵值为 (C )

(A) S0=0; (B) S0=k ln2; (C) S0=Nk ln2; (D) S0=2k ln N; (E) S0=Nk ln2N.

40) 研究统计热力学的基本方法是 (A )

(A) 对微观粒子的微观量求统计平均值;(B)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

(C) 求解微观粒子运动的微分方程;(D) 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相关联.

41) 对于同一粒子, 各运动能级的大小次序是 (B )

(A) εt >εr >ε V>ε e>ε n ;(B) ε t<εr <εV <ε e<ε n;

(C) ε e <εt <ε n<εr <ε V;(D) εn <εt <ε e <εr <ε V;

(E) εV <ε r<εt <ε e<ε n.

42) 玻兹曼气体与量子气体的相同之处在于B

(A) 粒子都有相应的配分函数;(B) 都是近独立子体系, 其分布都是最可几的;

(C) 微观状态数的计算方法相同;(D) 它们的分布规律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E) 在本质上, 粒子都是可分辩的.

43) 经典粒子的零点能标度的选择不同时, 不受影响的热力学量是 (B )

(A) U、H、S; (B)S、C V、p; (C) C V、U、G; (D) H、G、A;(E) G、A、p.

44) 根据U = NkT 2(?ln Q/?T)V,N 及各种运动的配分函数公式, 可证明2mol 双原子分子组成的理想气体的定压热容为 ( E)

(A) 7R/2; (B) 5R/2; (C) 9R/2; (D) 7R; (E) 9R.

45) 量子气体退化为经典气体的必要条件是B

(A) 粒子数 N~1024; (B) n i<

46) 若粒子质量和系统温度的数量级范围分别为 10-27~10-26kg、100~1000K, h= 6.626×10-34J·s, k= 1.38×10-23J·K-1, 系统体积为10-6m3, 则一个平动自由度的配分函数f t 的数量级是 (E )

(A) 105~106; (B) 1010~1011; (C) 109~1010; (D) 106~107; (E) 108~109.

47) 对系统压力有影响的配分函数是 ( C)

(A) 平动配分函数Q t;(B) 振动配分函数Q v;(C) 转动配分函数Q r;

(D) 电子配分函数Q e; (E) 核配分函数Q n.

48) 在 0K时, 能级分布数、粒子配分函数、能级简并度、系统的微观状态数和熵值分别用n0、Q0、

g0、Ω0和S0表示, 下列关系式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B )

(A) n0 = N0·g0/Q0; (B) Q0>g0; (C) n0 = N; (D) ε0 = 0; (E) S0 = k lnΩ0.

49) 已知HBr的转动惯量为 2.45×10-45kg·m2, h=6.626×10-34J·s, k=1.38×10-23J·K-1, 在T =300K 时, 转动配分函数是 ( C)

(A) 912.34; (B) 912.34J·分子-1; (C) 1824; (D) 1824.68 J·分子-1; (E) 18.2468.

50) 已知HI的转动惯量为7.43×10-45kg·m2, h=6.626×10-34J·s, k=1.38×10-23J·K-1, 则其转动特征温度是 (A )

(A) 0.0542K; (B) 18.45K; (C) 0.0113K; (D) 88.54K; (E) 0.0257K.

51) CO2分子转动时, 它对内能的贡献为 ( B)

(A) U r=RT/2; (B) U r=RT; (C) U r=3RT/2; (D) U r=5RT/2; (E) U r=2RT.

52) 某个粒子的电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为0.3×10-20J, 已知T=300K,

k=1.38×10-23J·K-1,两个能级都是非简并的, 该粒子的电子配分函数是 ( A)

(A) 1.4845; (B) 2.485J·mol-1; (C) 0.4845J·K-1; (D) 3.064; (E) 2.064J·K.

53) 有关“能量分布”的下列阐述中,正确的是 (C )

(A) 能量分布是指系统内粒子能级的数目;

(B) 能量分布是指系统总能量的分配方式;

(C) 能量分布是指粒子分布在各个能量间隔中或各个能级上的数目;

(D) 能量分布是指一个粒子的能量分配方式;

(E) 能量分布是指系统内粒子的分布方式(类型)数.

54) 若一个粒子的能级εj的有效状态数与该粒子有效状态数的和之比等于2×10-16, 则系统的 N 个粒子在能级εj上出现的最大可几率是 ( C)

(A) 4×10-16; (B) 10-16; (C) 2×10-16; (D) 6×10-16; (E) 3×10-16.

55)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 摩尔平动熵最大的气体是 ( C)

(A) NO; (B) C3H6; (C) CO2; (D) N2; (E) CH3-CH3.

56) 1mol 双原子分子气体, 当温度由T1升至T2时, 假定转动惯量不变, T2=2T1, 系统的转动熵变为( A)

(A) 5.763J·K-1·mol-1; (B) 11.526 J·K-1·mol-1; (C) R ln T1;(D) R ln(I·T1/σ );

(E) 2.882 J·K-1·mol-1.

57) 若规定粒子在 0K 时的能值为零, 则在 0K时, 系统的热力学函数不一定等于零的是 ( E)

(A) U; (B) H; (C) A; (D) G; (E)S.

58) 对于一种纯物质, 常见的熵概念有:量热熵、“绝对熵”、规定熵、标准熵、光谱熵、统计熵等等.在指定状态下, 下面的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E

(A) 标准熵=统计熵=“绝对熵”, 量热熵=光谱熵;

(B) 量热熵=标准熵=统计熵, 规定熵=光谱熵;

(C) 光谱熵=规定熵=统计熵, 标准熵=量热熵;

(D) “绝对熵”=光谱熵, 标准熵=统计熵=规定熵;

(E) 统计熵=光谱熵,“绝对熵”=量热熵=规定熵.

59) CO2(g)、H2O(g)、NH3(g)、N2(g)、CH3Cl(g)五种分子都可发生平动、转动和振动,

其中振动方式数为 4 的是 (E )

(A) CH3Cl(g); (B) H2O(g); (C) NH3(g); (D) N2(g); (E) CO2(g).

60) 当粒子数目相同时, 定位体系的微观状态数(Ω定位)与非定位体系的微观状态数(Ω非定位)之间的关系为 ( B)

(A) Ω定位 >Ω非定位; (B) Ω定位>>Ω非定位; (C) Ω定位<Ω非定位;

(D) Ω定位<<Ω非定位; (E) Ω定位?Ω非定位.

61) 宏观测知的某种物理量实际上是相应微观量的 (D )

(A) 算术平均值;(B) 几何平均值;(C) 综合反映;(D) 统计平均值或时间平均值.

62) 对于一个总微观状态数为Ω的热力学平衡体系, 它的某一个微观状态出现的概率为 (A )

(A) 1/Ω; (B) lnΩ; (C) Ω; (D) exp(Ω ).

63) 等概率原理只适用于 (B )

(A) 非孤立体系;(B) 处在平衡状态的孤立体系;(C) 未达到平衡的孤立体系;

(D) 处在平衡状态的非孤立体系;(E) 近平衡的孤立体系.

64) 在298.15K室时, 对于CH3D气体的熵值, 应有 ( D)

(A) 量热熵>>统计熵;(B) 量热熵>统计熵;(C) 量热熵<<统计熵;

(D) 量热熵<统计熵; (E) 量热熵?统计熵.

65)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础是 ( A)

(A) Nernst 热定理;(B) 玻兹曼熵定律;( C) Dulong-Petit 定律;

(D) Debye 立方定律; (E) 晶体热容的Einstein 理论.

66) 下列诸式中, 一般不称为第三定律数学式的是 (C )

(A) lim(?S)T = 0; (B) ?S0 = 0; (C) lim(?S/?p)T = 0;(D) lim S T = 0; (E)S0 = 0.

T→0 T→0 T→0

67) 对于一定量的某物质(物态不同), 其微观状态数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 Ω (气) <Ω (液) <Ω (固); (B) Ω (气) >Ω (液) >Ω (固);

(C) Ω (气) <Ω (液) >Ω (固); (D) Ω (气) >Ω (液) <Ω (固);

(E) Ω (气) >Ω (液) ?Ω (固).

二、多选题

1) 玻兹曼统计认为 ( AB)

(A) 玻兹曼分布是最可几分布;(B) 玻兹曼分布是平衡分布;

(C) 玻兹曼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 也不是平衡分布;

(D) 玻兹曼分布只是最可几分布, 但不是平衡分布;

(E) 玻兹曼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 但却是平衡分布.

2) 粒子的配分函数Q表示 (CE )

(A) 一个粒子的玻兹曼因子;(B) 对一个粒子的玻兹曼因子取和;

(C) 对一个粒子的所有可能状态的玻兹曼因子取和;

(D) 对一个粒子的简并度和玻兹曼因子的乘积取和;

(E) 一个粒子的有效状态和.

3) 经典粒子的零点能标度选择不同时, 必定影响 ( AD)

(A) 配分函数的值;(B) 粒子的分布规律;(C) 体系的微观状态数;

(D) 某些热力学函数的值; (E) 各个量子态上粒子的分布数.

4) 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 对于完美晶体, 在S0=k lnΩ0中, 不正确的是 (ABDE )

(A) Ω0=0; (B) Ω0<0; (C) Ω0=1; (D) Ω0>1; (E) Ω0<1.

5) 对 n i=[N·g i·exp(-εi/kT)]/Q中有关符号意义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BCDE)

(A) n i是任一能级上分布的粒子数;(B) N代表系统中的粒子总数;

(C) Q是粒子的各个能级的有效状态和或有效容量和;

(D) g i是εi的统计权重;(E) g i·exp(-εi/kT) 是能级εi的有效状态数.

6) 有关“能量分布”的下列阐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DE)

(A) 能量分布是指系统内粒子能级的数目;

(B) 能量分布是指系统总能量的分配方式;

(C) 能量分布是指粒子分布在各个能量间隔中或各个能级上的数目;

(D) 能量分布是指一个粒子的能量分配方式;

(E) 能量分布是指系统内粒子的分布方式(类型)数.

7) 宏观测知的某种物理量实际上是相应微观量的 ( DE)

(A) 算术平均值;(B) 几何平均值;(C) 综合反映;(D) 统计平均值;(E) 时间平均值.

8) 下述诸体系中, 属离域子体系的有 ( ABDE)

(A) 纯液体;(B) 理想液态溶液;(C) 理想的原子晶体;(D) 理想气体;(E) 真实气体.

三、填空题

1) 三维平动子基态能级的简并度为__1____,第一激发态能级的简并度为__3_____,平动能为εt =

14h2/8mV 2/3的能级简并度为___6_____。(填数字)

2) CO2分子的平动自由度为____3__,转动自由度为____2__,振动自由度为_4_____,分子的对称数为_____2_。(填数字)

3) NH3分子共有___12___个热运动自由度,其中平动自由度为___3___,转动自由度为__3____,振动自由度为_____6_,分子的对称数为____3__。(填数字)

4) 理想气体在0K时,应有H0____=__U0。(填 > 、< 或 =)

5) Cl2分子的振动温度Θ v = 814K,则298.15K下分子的振动对Cl2的恒容摩尔热容的贡献为

,V m C = ____4.63__ J ?K -1?mol -1 。

6) 在p ?和300K 下, 1cm 3 Ne 气的配分函数Q =__8.84_______×1025

。 7) 当T → 0K 时, 热容趋于_____0__。

8)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平频率为ν , 以h ν 为振动能量单位, 则第三与第四振动能级相差__1___能量单位;若转动惯量为I , 以h 2/8π2I 为转动能量单位, 则第三与第四转动能级相差____8__能量单位。

9) 忽略N 2和CO 分子的振动差别, 则N 2摩尔热熵_____<_CO 的摩尔热熵。(填入符号: >, <, 或 =)

10) 一个三维谐振子的振动能为ε v =4.5h ν , 则此能级的简并度g =___10____。

11) 已知温度为T K 时, 双原子分子AB 的振动配分函数Q 0v =1.02(即规定其基态的能值为0的振动配分函数), 则粒子分布在v=0的振动能级(即基态)上的分布分数n 0/N =____0.98____。

12) 当Cl 2的振动第一激发态的能量等于kT 时, 振动对配分函数的贡献变得重要, 此时的温度T

=_____1202___K 。已知Cl 2的 Θ v =801.3K 。

13) 常温下固体物质的摩尔热容C p ,m 约为_____25______ J·K -1·mol -1。

14) 某分子的第一电子激发态的能量比基态高2×10-19J, 温度大约要达到_____1000___K 之后, 电子运动对热力学函数才有明显的贡献。

15) 对于双原子分子H 2、HD 、D 2, 其转动惯量之比为__3___:__4___:___6__, 其转动特征温度之比为____4_:__3___:____2_。

16) CO 是个直线型分子, 在晶体中它有两种取向,即CO 和OC 。在0K 时,由于动力学上的障碍,

它们仍然是以这两种取向随机地保存在晶体中, 则它在 0K 时的残余熵=_____5.76____ J·K -1·mol -1。

17) CHCl 3分子的对称数σ =____3, CH 2=CH 2分子的对称数σ =___4_。

18) 对于晶体物质, 在0K 时C v 应为0, 而在足够高的温度时, 其值增大到__3____R 。

19) 323K 时, C 6H 6(g)的C p 值为58.576J·K -1·mol -1

, 假定气态苯服从能量均分原理, 则该值所相应的振动自由度数约为苯的总振动自由度数的__10____% 。

20) 某体系由N 个独立粒子组成, 粒子有两个可及能级ε1 < ε2, 其简并度g 1=g 2=1, 当温度 T → 0K 时, 体系的能量U = N ε1, C V =__0__;当T → ∞ 时, 体系的能量U = N (ε1+ε2)/2,

C V =___0__。

21) 气体CO 和N 2几乎具有同样的分子量和转动惯量, 则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 有

S m t (CO) - S m t (N 2)? ____0__, 而 S m r (CO)- S m r (N 2)=__5.76____J·K -1·mol -1。

22) 拓扑学家描述了四维空间的性质, 这个空间由四个相互垂直的轴xyzw 描述。作为它对化学的应用, 一个四维气体的平动配分函数可表示为Q t (四维)=(2πmkT )2·a 4/h 4, 式中a 为四维空间中气体在单轴方向运动的尺度, 则其平动能为____2__RT , 平动热容为____2__R 。由本题, 认真体会维数、自由度、能量均分定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3) 对于反应 2CO(晶) + O 2(晶) → 2CO 2(晶), 该反应的熵变为0

lim r T T S θ

→?=___-8.4____J·K -1。

24) I 2分子的Θ v

=307K, 则1275K 时振动对I 2的摩尔Gibbs 自由能函数的贡献

为-[(G T ?-U 0?)/T ]V =_____12.82_____ J·K -1·mol -1。

四、是非题

1)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粒子的集合体。 T

2) 真实气体属于近独立粒子体系。 F

3) 等几率假设可以直接被证明。 F

4) 体系的宏观性质是相应微观量的算术平均值。 F

5) 热力学函数熵没有相应的微观值, 它只具有统计意义。T

6) 能级和简并度的概念是从经典力学中引用统计力学中来的。F

7) 我们说某能级是非简并的,就是指该能级只与一个量子状态相对应。T

8) 定位和非定位体系的最概然可几分布的公式不同。 F

9) 最概然分布实质上可以代表一切分布,但它不是平衡分布。F

10) 体系的U 、V 、N 一定,即其宏观状态一定,则其总的微观状态数也是确定的。T

11) 对于一个总微观状态数为Ω 的热力学体系,它的每一个微观状态出现的几率为ln Ω 。F

12) 当体系的粒子数N 足够大时,最概然分布足以代表体系的一切分布。T

13) 在最概然分布中,我们认为 ln t max =ln Ω 。 T

14) 严格讲,自然界的实际系统需用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或费米-狄拉克统计来处理。 T

15) 对于一个体系,//,i i E kT E kT t i

i i

Q g e Q e --==∑∑Q 和Q ' 是不相同的。F 16) 配分函数Q 的量纲与熵S 的相同。 F

17) 对于定位体系或非定位体系,U 、H 、C V 的表达式相同。 T

18) 核能级的简并度来源于原子核有自旋作用。 T

19) 在通常情况下,核自旋配分函数Q n 与温度、体积无关,所以Q n

对U 、H 、C V 有贡献,而对S 、A 、G 没有贡献。 F

20) Q = Q t ? Q r ? Q v ? Q e ? Q n ,该式是严格成立的。 F 21) 当(h 2/8mkTV 2/3

) >> 1时,平动能级也可以看作是连续的。F

22) 当Θ r /T << 1时, 转动能级可以看作是连续的 T

23) Θ v 值越大, 表示分子处于激发态的百分数越大。 F

24) 在经典理论中, 每一个振动原子的平均能量为ε , 则应有ε =3kT 。T

25) 从Dulong-Petit 定律可知, 热容应不随温度而变化。 T

26) 当温度接近于0K 时, 热容趋于无穷大。 F

27) 刚性转子各能级的能值只与转动量子数有关。 F

28) 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晶体的热容, 其结果在高温和低温下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T

29) 爱因斯坦关于晶体热容的理论不能解释低温下C v 与T 3成正比的实验事实。 T

30) 对于独立子体系, 一个粒子的配分函数与其他粒子有关。F

31) 热运动能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如εt 、εr 、εv 、以及个别分子的电子运动。T

32)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热运动。 T

33) 粒子的能级及其相应的简并度取决于粒子的本性和系统的体积。 T

34) 等几率假设是统计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它是由J.W.Gibbs 提出的。F

35) 玻兹曼能量分布适用于相依粒子体系。F

36) 温度T 越高, 配分函数Q 的值越小。 F

37) 在相同温度下, 有Q t > Q r > Q v 。 T

38) 玻兹曼能量分布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能量, 但只能应用于平衡的独立子系统。 T

39) Q t 与系统体积成反比, 而Q r 与系统体积无关。 F

40) 理想气体的内能就是其热运动能。 F

41) 实验测得室温下大部分双原子分子气体的恒容摩尔热容约为5R /2, 而从统计热力学方法导出的C V ,m =7R /2. 两者不一致, 说明统计热力学的结果是错误的。F

42) Debye 立方定律的最重要应用就是物质标准熵的计算。T

43) 对于独立子系统, i i i i i i dU N d dN εε=

+∑∑, 式中第一项表示系统体积改变时系统与环境交换的能量。 F

44) 要计算气体的标准摩尔熵, 除需要热容数据外, 还需要应用量热学提供的相变焓数据。 T

45) 各种运动对熵的贡献大小是:S t > S v > S r 。 F

46) 粒子的质量越大, 系统的熵值小。 F

47) 对一些分子, 如N 2O 等, 其光谱熵比量热熵小。 F

48) 光谱熵与量热熵不一致的原因就是在0K 时, 系统具有位形熵。T

49) 能量零点的选择不同, 配分函数的数值也就不同, 但对热力学函数值没有影响。 F

50) 当系统处于一定的微观状态时, 每一个力学性质都有一个相应的微观值。系统辗转经历着所有可及的微观状态时, 这些微观量也跟着发生变化。宏观的力学性质就是这些微观量的时间平均值。T

51) A 、G 、μ 等属于系统的力学性质, 可以通过对其相应的微观量求统计平均或时间平均的方法来得到。 F

52) 宏观态在实验上是可分辨的, 微观态是不可分辨的。T

53) 配分函数Q 的数值小, 表示粒子密集在低能级;Q 的值大, 表示粒子遍布于许多能级。 T

54) 玻兹曼方程 S = k ln Ω , 该方程只适用于由不可分辨粒子所组成的体系。F

55) 温度的统计定义可表示为:T = 1/k ·(?U /?ln Ω )V T

56) 体系的微观性质是指体系中粒子的微观性质, 对于粒子微观性质的描述是指对它的力学性质的描述, 即对它的运动状态的描述。 T

57) 分布和微观状态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F

58) 玻兹曼分布定律只能适用于全同粒子的不可分辨性表现不显著的场合。这些场合是定域子体系和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离域子体系。T

59) 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只有量子统计, 经典统计是它们的近似。T

60) 等几率原理不适用于非孤立体系或未达到平衡的孤立体系。T

61) 一个粒子的配分函数与体系中的其它粒子无关, 它能反映体系中所有粒子的分布状况, 这是因为一个粒子的N 次行为就等同于N 个粒子的一次行为。T

62) 对于一定量的某物质, 其微观状态数的变化规律是:Ω (高温) > Ω (低温), Ω (低压) > Ω (高压)T

63) 不同种的物质在物态和物质的量相同时, Ω (结构简单) > Ω (结构复杂)。F

64) 由 S = k ln Ω 计算的熵值是物质的绝对熵。 F

65) 低温下的4

He 、光子气和电子气等服从玻兹曼分布定律。 F

66) 对于二维空间的理想气体, 平动熵可表示为:S t (二维) = 2R + R ln[(2πm kT /h 2)·A/L] 式中, A 为二维空间的面积, L 为Avogadro 常数。 T

67) 独立粒子体系绝热可逆过程是统计分布不变的过程。 T

68) 有关手册中的热力学函数表所列的熵是量热熵。F

69) 量热熵是通过实测数据得到的, 所以它是正确的, 而由统计力学计算得到的光谱熵只是近似的。 F

70) 对于单原子晶体, 才有0lim 0V T C →=。 F 71) 对于任何物质, 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手续把其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T

72) 对于反应 a A(g) + b B(g) = c C(g) + d D(g), 能量零点不同, 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 p 也不同。F

五、计算题

1) 估算常温下反应 C 2H 2 (g) + H 2O (g) = C 2H 4O (g) 中各物质的C p 的均分值。(单位 J ?K -1?mol -1

) 2) 反应 2HCl (g) + Br 2 (g) = 2HBr (g) + Cl 2 (g) 的 ?r U ? (0K) = 116.32kJ 。

(A) 假设?r H ? (298K) = ?r U ? (298K) = ?r U ? (0K),请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近似(供参考,不判断答案);

(B) 计算平动对反应熵变的贡献?r S ?,t (298K),(单位为 J ?K -1

); (C) 计算转动对反应熵变的贡献?r S ?,r (298K),(单位为 J ?K -1

); (D) 求出反应的?r G ? (298K),(单位为 J ?K -1

)。 已知HBr 、HCl 、Br 2和Cl 2的分子量分别为81、36.5、160和71,它们的转动特征温度分别为12、15、0.12和0.35 K 。

3) 假定分子除平动之外的其它方面的贡献是相同的,求一个不可分辨的理想气体和一个可分辨的理想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动熵之差值,即求S 不可分辨,m -S 可分辨,m .(单位:J ?K -1?mol -1

4) 单原子的钠蒸气, M = 22.99g·mol -1, 在298.15K 时的实验标准熵(校正到理想行为)是153.35J·K -1·mol -1.试由统计热力学的计算正确地得出此值.

5) 双原子分子 Cl 2的Θ v =801.3K, 计算1mol Cl 2(g) 在323K 时的C V ,m , 并将其与应用能量均分定理算出

的C V ,m 相比较.

计算题:

1) 40.72, 38.23, 57.17, 2) 9.75, -5.19, 114.96 3) -446.85 , 4)5)答案略

1.气体CO 分子的转动惯量246m kg 1045.1??=-I ,试求转动量子数J 为4与3两能级的能

量差ε?,并求K 300=T 时的kT ε?

解:假设该分子可用刚性转子描述,其能级公式为

()()J 10077.31045.1810626.61220 ,812246234

22---?=????-=?+=πεπεI h J J J

2

22

10429.710233807.130010077.3--?=???=?kT ε

42.已知气体I 2相邻振动能级的能量差J 10426.023-?=?ε,试求 300 K 时I 2分子的v Θ、

v q 、0v q 。

43. N 2与CO 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接近,转动惯量的差别也极小,在25oC 时振动与电子运

动均处于基态。但是N 2的标准熵为11K mol J 6.191--??,而CO 的为11K mol J 6.197--??,试分

析其原因。

解:显然N 2与CO 标准熵的差别主要是由分子的对称性引起的:

44.试由p V A T -=??? ????导出理想气体服从NkT pV =

解:正则系综特征函数()T V N Q kT A ,,ln -=,对理想气体

()()!ln ln ln !ln ln !

ln ,,ln N k q q q q NkT q NkT N kT q NkT N q kT T V N Q kT A n e v r t N

+--=+-=-=-=

只有平动配分函数与体积有关,且与体积的一次方程正比,因此:

41.在体积为V 的立方形容器中有极大数目的三维平动子,其kT mV h 1.08232=,式计算

该系统在平衡情况下,()

14222=++z y x n n n

的平动能级上粒子的分布数N 与基态能级的分布数N 0之比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 下面有关统计热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微观平衡体系 B.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宏观平衡体系 C. 统计热力学是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D. 统计热力学和热力学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两门学科B 2. 在研究N、V、U有确定值的粒子体系的统计分布时,令刀n i = N,刀n i & i = U , 这是因为所研究的体系是:( ) A.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独立的 B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相依的 C.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独立的 D.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相依的C 3. 假定某种分子的许可能级是0、&、2 £和3 &,简并度分别为1、1、2、3四个这样的分子构成的定域体系,其总能量为3£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为:() A. 40 B. 24 C. 20 D. 28 A 4. 使用麦克斯韦-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要求粒子数N 很大,这是因为在推出该定律时:( ) . 假定粒子是可别的 B. 应用了斯特林近似公式 C. 忽略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应用拉氏待定乘因子法A 5. 对于玻尔兹曼分布定律n i =(N/q) ? g i ? exp( - £ i/kT)的说法:(1) n i是第i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 (2) 随着能级升高,£ i 增大,n i 总是减少的; (3) 它只适用于可区分的独立粒子体系; (4) 它适用于任何的大量粒子体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1)(3) B. (3)(4) C. (1)(2) D. (2)(4) C 6. 对于分布在某一能级£ i上的粒子数n i,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 n i 与能级的简并度无关 B. £ i 值越小,n i 值就越大 C. n i 称为一种分布 D. 任何分布的n i 都可以用波尔兹曼分布公式求出B 7. 15?在已知温度T时,某种粒子的能级£ j = 2 £ i,简并度g i = 2g j,则「和£ i上 分布的粒子数之比为:( ) A. 0.5exp( j/2£kT) B. 2exp(- £j/2kT) C. 0.5exp( -£j/kT) D. 2exp( 2 j/k£T) C 8. I2的振动特征温度? v= 307K,相邻两振动能级上粒子数之n(v + 1)/n(v) = 1/2的温度是:( ) A. 306 K B. 443 K C. 760 K D. 556 K B 9. 下面哪组热力学性质的配分函数表达式与体系中粒子的可别与否无关:( ) A. S、G、F、C v B. U、H、P、C v C. G、F、H、U D. S、U、H、G B 10. 分子运动的振动特征温度?v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 A. ? v越高,表示温度越高 B. ?v越高,表示分子振动能越小 C. ?越高,表示分子处于激发态的百分数越小 D. ?越高,表示分子处于基态的百分数越小 C 11. 下列几种运动中哪些运动对热力学函数G与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整理版汇总

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单选题 1) 统计热力学主要研究(A )。 (A) 平衡体系(B) 近平衡体系(C) 非平衡体系(D) 耗散结构(E) 单个粒子的行为 2) 体系的微观性质和宏观性质是通过( C)联系起来的。 (A) 热力学(B) 化学动力学(C) 统计力学(D) 经典力学(E) 量子力学 3)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D) (A) 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B) 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D) 宏观系统的平衡性质 (E) 体系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4) 下述诸体系中,属独粒子体系的是:(D ) (A) 纯液体(B) 理想液态溶液(C) 理想的原子晶体(D) 理想气体(E) 真实气体 5) 对于一个U,N,V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B ) (A) 玻兹曼分布定律(B) 等几率假设(C) 分子运动论(D) 统计学原理(E) 能量均分原理 6) 在台称上有7个砝码,质量分别为1g、2g、5g、10g、50g、100g,则能够称量的质量共有:(B ) (A) 5040 种(B) 127 种(C) 106 种(D) 126 种 7) 在节目单上共有20个节目序号,只知其中独唱节目和独舞节目各占10个,每人可以在节目单上任意挑选两个不同的节目序号,则两次都选上独唱节目的几率是:(A ) (A) 9/38 (B) 1/4 (C) 1/180 (D) 10/38 8) 以0到9这十个数字组成不重复的三位数共有(A ) (A) 648个(B) 720个(C) 504个(D) 495个 9) 各种不同运动状态的能级间隔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气体分子,其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的能级间隔的大小顺序是:(B ) (A)?ε t > ?ε r > ?ε v > ?ε e(B)?ε t < ?ε r < ?ε v < ?ε e (C) ?ε e > ?ε v > ?ε t > ?ε r(D)?ε v > ?ε e > ?ε t > ?ε r (E)?ε r > ?ε t > ?ε e > ?ε v 10) 在统计热力学中,对物系的分类按其组成的粒子能否被分辨来进行,按此原则:(C ) (A) 气体和晶体皆属定域子体系(B) 气体和晶体皆属离域子体系 (C) 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定域子体系(D) 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离域子体系 11) 对于定域子体系分布X所拥有的微观状态t x为:( B)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统计热力学主要研究()。 (A) 平衡体系(B)单个粒子的行为案(C) 非平衡体系(D) 耗散结构 2、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在下面诸结论中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影响配分函数的计算数值(B) 影响U,H,F,G 的数值 (C) 影响Boltzmann分布数N 的数值(D) 影响能级能量εi的计算数值 3、最低能量零点选择不同,对哪些热力学函数值无影响:( ) (A) U (B) S (C) G (D) H 4、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 (B) 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D) 宏观系统的平衡性质 5、对于一个U,N,V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A) 玻兹曼分布定律(B) 等几率假设(C) 分子运动论(D) 统计学原理 6、以0到9这十个数字组成不重复的三位数共有() (A) 648个(B) 720个(C) 504个(D) 495个 7、各种不同运动状态的能级间隔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气体分子,其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的能级间隔的大小顺序是:() (A) t > r > v > e(B) t < r < v < e (C) e > v > t > r(D) v > e > t > r 8、在统计热力学中,对物系的分类按其组成的粒子能否被分辨来进行,按此原则:() (A) 气体和晶体皆属定域子体系 (B) 气体和晶体皆属离域子体系 (C) 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定域子体系 (D) 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离域子体系 9、对于定域子体系分布X所拥有的微观状态t x为:() (A) (B)

心理学基础复习汇总

心理学基础复习汇总

“心理学基础”复习汇总 (下划线表示历年考过的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⑴人与动物同样具有心理,心理学对两者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人类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也有科学价值。⑵心理学不只研究行为,还研究心理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等,心理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⑶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2、研究目标:⑴描述,即客观陈述,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⑵解释,即揭示原因,分析因果。⑶预测,即估计未来的可能性。⑷控制,即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3、主要方法:⑴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发现规律;⑵实验法,即通过操控变量和分组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⑶相关法,即通过统计和相关曲线来发现规律;⑷调查法,即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情况;⑸个案法,即通过临床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4、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主要流派:⑴行为主义,华生和斯金纳,它主张只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解释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控制和预测人与动物的行为;它反对内省法,反对用遗传去解释个体行为差异。⑵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它主要研究与性冲动密切相关的潜意识并释放被压抑的潜意识;其主要方法为自由联想法,旨在通过无顾忌的联想分析当前行为和观念的潜意识根源。⑶人本主义,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针对健康的成人心理,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其目的更多地在于促进人类的潜能和价值;这种学派强调现象学的方法,反对决定论。 【试题补充】 1、通常将个体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个方面。 2、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 3、电影《爱德华大夫》诠释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4、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⑴研究对象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⑵研究目的主张促进人的潜能实现;⑶研究方法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强调现象学的方法;⑷反对决定论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⑸对人性乐观,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或罗杰斯。 第二章、心理学的生物基础 1、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构成。 2、神经冲动的传导:⑴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遵循神经冲动机制;⑵平常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维持静息点位;⑶受有效刺激后,会出现一个神经冲动,遵循“全或无原则(要么完全冲动,要么不冲动)”;⑷神经冲动类似“放电”,它依赖突触的特殊结构得以传导。 3、神经系统的结构:⑴中枢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作为外界刺激和脑的交流基础存在,是低级中枢;脑作为结构复杂的决策器官,是高级中枢。⑵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掌管感官和随意性行为;自主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内脏和腺体活动。 4、大脑皮层:⑴感觉皮层区,包括特殊感觉(视听)区和躯体感觉区,视觉区皮层位于枕叶、听觉区皮层位于颞上回、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⑵运动皮层区,发出运动指令、调节行为。⑶联合皮层区,执行高级心理功能的部位,例如布洛卡区为语言区、威尔尼克区为理解口语区。 5、大脑两半球:⑴左右半球功能不对称。⑵语言、阅读、书写、数学和逻辑推理等过程由左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活动由右半球负责。⑶左右半球并非截然分开,它们是协同合作的。 6、双生子研究:⑴心理学家对家族成员的类似行为到底是应当 归因于遗传还是相似的生活环境感到困惑,于是产生双生子研究。⑵双生子分为同卵和异卵双生,前者享受更多相同的遗传特征。⑶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有更多相似的心理特征。⑷行为的遗传学基础得以基本确立。 第三章、动机 1、动机的定义:心理学中所讲的动机就是指促使个体从事某种 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而言,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动机的三种功能:⑴始动功能,即引起某种活动;⑵导引功 能,即促使活动朝向特定的目标进行;⑶维持和调节功能,即维持维持某种活动直到达到目的,并在此过程中调节有机体的活动方式。 3、需要和动机:⑴需要,就是有机体的内部缺乏,其中包括生 理和社会性的需要,分别如口渴和交流需要。⑵动机产生于需要,二者几乎难以区分。⑶人类一切行动都源于需要。 4、驱力和动机:⑴驱力指因某种缺乏引起的促动力量,驱力、 需要动机可替代使用。⑵动机比驱力宽泛,驱力必因为某种缺乏,而动机可能仅因为外部刺激产生,这种外部刺激又叫“诱因”。⑶诱因有正负之分。 5、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⑴有关动机强度、工作难度和工作效 率的研究结果,被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⑵定律主要内容为,易事用强压、常务用中压、难关用低压。 6、母性动机:⑴母性动机应该源于某种生理动机,通过动物实 验推测,泌乳刺激素可能是物质因。⑵瓦顿设计了一个测量各种驱动力强度的实验,他将怀有某种需要的白鼠放在A箱,将诱因放在C箱,其间必须通过电击的栅格B,用白鼠穿过栅格的次数来表示驱动力强度。⑶根据瓦顿实验,母性动机强度最大。 7、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⑴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存在两种心 理作用,一种是希望成功,另一种是害怕失败。⑵追求成功的倾向Ts受三种变量影响,即追求成功的动机Ms、成功的可能性Ps、成功的诱因值Is,其中Ts=Ms×Ps×Is;同时Is和Ps 是相反关系,即Is=1-Ps。⑶回避失败的倾向Taf也受三种变量影响,既回避失败的动机Maf、失败的可能性Pf、失败的诱因值If,其中Taf=Maf×Pf×If;If和Pf也是相反关系,即If=1-Pf。 ⑷追求成功的倾向Ts减去回避失败的倾向Taf就等于合成倾向 Ta。通过恒等变型Ta=(Ms-Maf)·[Ps×(1-Ps)]。⑸讨论(Ms-Maf)的正负可知主体的趋向;讨论[Ps×(1-Ps)]的最值(即Ps=0.5时)可知目标难度对不懂趋向的影响。 8、习得性无助:⑴它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 绝望心境,也称“破罐子心理”。⑵塞里格曼利用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将一组狗先放入无法逃脱的电击环境,再放入可逃脱的电击环境,狗始终不尝试逃脱;另一组狗没有经历过无法逃脱的电击环境,于是在接触电击的第一时间就逃脱了。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的表现有动机降低、认知障碍和情绪失调。 ⑷启示:努力发展一种乐观的解释方式,注重检查环境中的随 机因素以避免逆来顺受,尽量回避因失败挫折所引起的消极的、不变的和宿命论的解释方式;不要让暂时的挫折损害成就动机。 9、归因论:⑴动机理论之一,由海德创始,美国心理学韦纳发 展了它。⑵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⑶韦纳提出个人对行为成败的归因通常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即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⑷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即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 系、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其以后的动机、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自我效能:⑴班杜拉在解释动机时提出了社会学习论,认 为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面临具体工作时,其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效能”的高低。自我效能指个人对某种事务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能力的一种评估。自 2

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 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