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用文

丧葬用文
丧葬用文

丧葬用文

一、破土文:(黄纸黑字书写)

(此文用于开矿,在开矿前在所开矿之处烧此文,同时烧纸钱,香、鸣放鞭炮)

由于地方风俗不同,“破土文”大致有五种,内容如下:

1、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无禁忌、今日破土,大吉大利。

2、有浮土、有实地,有穴土、实土在浮上下,穴立在实土下,如龙在渊,如玉在石,造化孕精,自结融结。

3、XX年XX月XX日,X姓敢昭告于本山土地之神,今为(父为X官X姓名,母为X封X氏)营建宅于本山,X山X向,神其保佑,弹元后艰,谨以清酌脯醢抵荐于神,尚食。

4、即日吉良,在地开张,焚香去请,拜白末先生,山河地理先生、杨救贫先生、九天玄女、七十二灵神,众位先生,列位圣贤,千叫万应,万叫万灵。开山东省动土,安葬亡人,早升天界。

5、一开龙头,子孙代代出公修;二开龙身,子孙代代出公卿;三开龙属,子孙富贵满家堂;一动土,钱粮有;二动土,子孙有;三动土,金银有;四动土,富贵有;五动土,福禄有;贵人到山,让安葬亡人早升天界。

二、过梁文;

(人死于床上不利,孝子用引魂幡、红丝布绕床三圈阶段门向外引,边引边唤亡人名字,此事在入殓后作)

1、不孝男XXXX敢告于XXX之灵日:呜呼吾父(母)寿终卒于寐室,载复道尚其冯。

2、吾父(母)先逝曾在此床,使我儿辈昼夜难之,今辰归空,日吉时良父(母)今灵随幡过梁,形神合一,千古蒸尝,先父(母)有灵来格来享。

三、辞灵文

(人殓时烧此文,人殓时须打开门上之“亮子”)XXX年XXX月XXX日为我父(母)归贬于兹,谨以香烛酒利之仪致祭于我父(母)灵前日:呜呼我父(母)明晨归之。

祗此一夕永诀终天

四、祭门文(人殓后在家门烧此文)

品居五把,位列两傍,神茶献端,郁垒呈祥,永除魑魁,喝退鬼怪,神魂出人墓或阻挡。

五、起灵文(出丧起棺前烧此文)

今日起灵,家宅安宁,万世其昌,大吉大利

六、祭灵文(打烧纸命后出丧仪式开始烧此文)灵车既驾,往即幽宅,祖道既除,视厥引幡

七、开路文(出丧仪式前烧此文)

妖魔鬼怪立路不前者,开路神方相在前驱魔荡妖,以保路上平安,急急如律令。

八、打棺文(人殓后亲人再见尺体时烧)

今日吉晨,灵枢就举。

九、静宅文(起灵后在家中烧之)

魂归窀梦,神道室堂,号子孙孙,百世其昌

十、合葬文(先亡一人,其配亡时,在下葬前烧之)

1、阴阳相离,冥明相隔,分离数载,长相思,难相聚,今终相聚永不分离,急急如令。

2、放相知,新婚人,呜呼、华年早逝,难遂心愿,后人感先人之意,今为合葬,急急如律令(此文用于望门防)。

注:望门防者男女已有婚约但未婚时女方死去,当此男过世后“望门防”须合葬。

十一、封山文(下葬后烧之)

去山茫茫有定向,几卜吉地迷儿吉昌,奉举奠居,永卧南阳,脱却事务,孤芳自赏。

十二、改坑文(男在女右之坑位挖错者烧之)

左转右,右转左,左右互转永无防,大吉大得。

十三、路引(遂盘前烧之)

XXX省XXX县XXX侯(当地城隍名号)为发给路照事,兹照得亡人XXXX生于XXXX年XXX月XXX 日XXX时,今卒于XXXXXX年XXX月XXX日XXX时,从此魂归地府,魂兹长途,希灵隘渡口验照放行,穷神恶鬼,不是拦路,倘敢故延定予严惩,但本人亦不得借端兹事,致误行期,照发之日,立即前往,不得有误。

计开(所托的纸物)

XXXX年XXX月XXX日销

注:所记XXXX年XXX月XXX日销须为送盘之日期,而非死亡之日。

十四、祭文(于上祭菜时读)

维XXXX年XXX月XXX日,故显考X公讳XXX(姚XXXX飞X老太君)仙逝,孝子XXX衔哀致诚,以请酌庶羞之奠,致偿于先父(母)之灵前,而另之以文日:呜呼吾父(母),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于万物生死,百复归于万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中杨者,后世之名,呜呼吾父(母)……(讲述父母生前事迹)

呜呼吾父(母),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杏无声,痛亲伤永逝,挥泪忆深情,悼念不闻亲教诲,情怀仍乙旧音容。

呜呼吾父(母)别子西去,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芬,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史,歌吟而上下,而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踯而咿嘤,今因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如其不穴藏狐貉与鼠蛇,儿悲伤痛心哉。

呜呼吾父(母)盛哀之理,吾在知其如此,又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损涕者,有愧先父之恩情。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尽,吾父(母)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食!

十五、起坟移坟文(若阴宅不吉,迁时烧之)XXX年XXX月XXXX日,X姓敢昭于本山土地之神,今于我曾祖X官X姓名,曾祖母X封X氏,祖X官X姓名,祖母XXX氏等X代先人之坟,迁往别处,X山X向,神其保佑,弹无后艰,本宗河之限,自非常节,不得妄生责望生人饮食,作诸祸崇,疾病子孙,扰乱生人。

逗留不前,游荡地处,若有犯者,俱同部送九部,永付律官,若有福者,利某家门,三天玉司生官即当为举迁,言名上三天奉共功德,升上九天,元生福堂,给以自然衣饭逍遥,无为也,长居福界,佐利生人,一如律令。

丧葬咒语

一、封钉咒:(人殓后往棺上打钉时念之)

手执金斧要封钉,东西南北四方明,青龙白虎来拱照,朱雀玄武致命两边排,一钉添丁及进财,二钉福禄天降来,三钉三元及第早,四封子孙出圣贤,代代子孙长寿大发财。

二、点土咒(下葬后念之)

指日高升,科甲连丁,此笔非凡之笔,乃是孔明传授心法之笔法,天天清,点地地录,点人人长生,点主主兴旺,主字添上一点红,代代子孙状元郎,朱笔坠地府XXX人三魂七魄归神主。

三、敬五谷咒(封完棺木在坟上散五谷时念之)

奉请九天宫女;赐五谷,子孙得福,子孙得禄。

一送五谷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食天禄。

二送五谷南方丙丁火,子孙富贵进财玉。

三送五谷西方庚辛金,子孙富贵发万金。

四送五谷北方王癸水,子孙代代多富贵。

五送五谷中央戊已上,子孙寿元成彭祖。

四、棺入垃咒(棺木人坟前念)

拿一只公鸡,点上一支香划符念:“伏以好金鸡,好金鸡,愿在须眉山上啼,头戴金冠脚踏泥,凶神恶煞奔如飞。”

五、抓土咒(棺人坟后,子孙抓上时念)

日时吉良,请棺上堂;日时王应,请棺上任,自古唐王踏棺并踏葬,左脚踏棕金鸡叫,右脚踏棺凤凰鸣,一踏山神来拥护,二路地脉震山岗,三路子孙多福禄,四踏七星并北斗,五踏中央渡亡人,亡人快乐往西方,生生死死赖上养,生则居于土,殁则葬山岗,亡人亡人在穴中,都要上来封。

日时吉良,天地开张,吾今封山大吉昌,天圆地方,人在中间安则居;竞如室,殁则葬于山岗;一生一死,赖土墙养,安葬亡人,用上封坟,第一封,封得好,四方不怕风一扫;第二封,封得紧,蚂蚁老鼠免来侵;第三封,封得稳,春来不怕水不冲。此亡人,此亡人,如今听我说分明,春一不怕雷公响,夏来不怕洪水涨,秋来不怕狂风荡,冬来不怕雪霜露,千安葬,万安宁,建千年之坟墓,立万代之佳城,大吉大利,大发大旺。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王旭建搜集整理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寿衣店购买。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设帐桌、账本。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讣告

闽南人丧葬礼仪

闽南人丧葬礼仪 闽南人丧葬礼仪 信仰基础 在闽南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 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 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 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 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 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 闽南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闽南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 闽南丧礼习俗 临终时 人临终时,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

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员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这叫搬铺。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脱。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单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灵魂和鬼的观念,在人未死时就在人们的脑子里活现起来了。 搬铺之后,人未断气之前,绝对禁止家属痛哭;抑止不住悲伤者,只能转身掩面抽泣。被搬铺者,知自己时日已到,即吩咐后事。临终时,子孙能齐到者被视为有福气。 在确定搬铺者已咽气后,亲属才能放声号哭举哀。这时,家人穿戴的鞋、帽、装饰品都要脱下,妇女更要披头散发,取散发出千尾、于孙后嗣兴旺之吉意。华丽的服装要更换为素净的布服。男子不能理发,直至服丧期满。 刚过世 死者咽气后,要立即净厅,即撤走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的长第桌,或用布把它们遮盖起来。在正厅拉上布帐子遮住水床。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然后入内抚慰丧家。 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石块。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脚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这碗饭就叫脚尾饭。脚边再置两个纸做的女仆脚尾切,负责照料死者。一个已上头(已婚)的家属跪在死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4)着孝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

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汤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6)报丧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8)辞灵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

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

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

壮族的丧葬礼仪

壮族的丧葬礼仪 本文是关于壮族的丧葬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关于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农村丧葬仪式司仪主持词

农村丧葬仪式司仪主持词 农村丧葬仪式司仪主持词篇1 尊敬的各位朋友,追悼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参加追悼晚会的相关人士做好准备,请燃放鞭炮的师傅做好准备,请所有的孝子贤孙来到灵前做好准备。(乐队入场演奏拜佛曲) 尊敬的孝家,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帮忙师傅: 大家晚上好! 云蒙低沉,沂水呜咽,苍天流泪,大地悲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悼念一位平凡而伟大,勤劳而善良的人 __ 大人,__生于__年___月日,他艰苦劳作了一生,于 _年_ 月_ 日_ 时 _分,与世长辞,享年 __岁! 今天,我们乐队受孝家委托,前来为 __ 老大人送行,并为他老人家举办一场隆重而又庄严的追悼晚会,那么现在,我宣布, __ 大人追悼仪式正式开始。 一:首先有请乐队前奏!(葬礼进行曲) 二:有请 __ 大人所有孝子贤孙在灵前就位。 三:有请主持人就位。 四:有请在场的各位来宾全体肃立,让我们怀着一颗沉痛的心为 __大人默哀,同时请鸣炮奏乐!(哀乐) 五:礼毕,向 __大人遗体三鞠躬! 青山肃立,草木含悲,这声声哀乐,细细的诉说了她老人家辛苦操劳的一生,大江东去,带走了我们至亲至爱的

亲人,可亲可敬的老人,今天在这庄严肃穆的告别灵堂里,看着您和蔼可亲的面容,我们无法相信,您就这样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从此,和我们天上人间,阴阳相隔。可亲可敬的老人,此时此刻,您的亲人和朋友们,站在您的面前,陪伴在您的左右,看着您静静地躺在这冰冷的棺材中,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难以诉说亲人朋友的心情,您的儿女们更是心如刀绞,悲痛万分,对妈妈您的思念也只能用《母亲》这首歌来表达。 可亲可敬的老人,今天,您孝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您疼爱万分的孙子孙媳,您身边爱您关心您的亲人朋友们,他们到这里来缅怀您,来看您最后一眼,送您最后一程,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我们也只能饱含深情,饱含泪水的对您说一声珍重,道一声别离,望您老人家一路保重,我们永远会怀念您,您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六:由请今天追悼会的主会人致悼词! 衷心感谢 __ 的致辞,在这里我们也代表孝家祝您身体健康,福禄绵长! 七:由请来宾讲话。 __ 大人一生是平凡,勤劳,朴素的一生,他给儿女们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留下的无尽的精神财富,他教导儿女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勤俭持家,如今 __大人走了,走的不舍,他带着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子孙对他的无限敬仰和感激,那么,今天,是 __ 先生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晚上,儿女们都还有很多来不及要说的话想对您说,接下来,就由大人的孝子贤孙每人对大人说上一句临

2020年民间丧事老式讣音范文民间丧事文书的写法

民间丧事老式讣音范文民间丧事文书的写法丧事上的喜话怎么说 是习俗。 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丧葬礼仪活动中传唱的风俗歌曲。亦称“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丧鼓”等。 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转香期间要找会唱孝歌的人唱一通夜,内容不限,有为老人歌功颂德的内容,到了夜深时,唱歌的一对男女就故意唱打情骂俏的歌,以吸引那些帮忙的和一些送礼的客人不睡觉,不至于冷场(农村习俗老人去世葬礼越热闹就越孝敬)有的为了更热闹更吸引人干脆就请两批唱孝歌的人,让其对骂谁骂赢了主人另行有赏。虽然谈不上不文明但也相当有趣。具体曲调为当地的山歌。歌词可以又唱歌的人临时自编。

民间丧事中的三六九叩和二十四孝(确切应该是二十四叩),是一套传统的殡丧礼仪。 1、三六九叩:是指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根据宾客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一般二、三代直系须三跪九叩,二、三代旁系须二跪六叩,其它亲朋一跪三叩即可。切记,长辈不能跪叩,同辈年长者可免(现代死者为大、客气跪叩者也有)。 2、二十四叩:这就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礼仪了,一般有知宾指挥。现代使用者不多了,各地做法也不尽然相同。基本程序如下:进棚——哭灵——首拜——左上拜、右上拜、左下拜、右下拜——中拜——焚香——敬酒——祭拜——退拜。 (1)首拜位要离灵位稍远些(5~6步);左右上下拜是首拜位各45度斜向三步;中拜位在首拜位向前三步;祭拜是灵前位,退拜是灵前位后退三步。 (2)首拜、祭拜,知宾应喊:首叩头,再叩头,三叩头。 (3)整套程序中共有八拜,每拜三叩,计二十四叩。

殡葬习俗指南

殡葬习俗指南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

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无论信奉宗教还是无神论者,即使是不信邪的人,也都是喜欢吉

殡葬文化学——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第十四章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难点: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本章对中国民间较具普遍性的丧礼习俗作一讨论,以补前述之阙。 第一节奔丧 奔丧,指在外地闻亲人、尊长去世,赶回家办理丧事。 奔丧之俗,其起源不可考。自周礼等典籍记载以来,历朝相沿。在中国古代,流动性比较大的主要是官吏。因而,自春秋以来,奔丧就屡载于史籍,被作为居丧礼的一部分,并作为检验是否“孝”的一个环节。 由于唐以后将居丧定为国家制度,因而不居丧或在外不奔丧就成为违法行为,以官吏尤其如此。奔丧是孝道,具有至上性。官员在任上,闻丧,可以拔腿就跑,嘱咐他人代为转奏请假。中国人的宗族关系盘根错节,人数众多,官员都奔似不可能。奔丧之制延续至今。如国家劳动保护条例上规定职工有“丧假”,亦即闻父母、祖父母丧即奔,其它近亲丧则酌情处理之。民间亦如是。 第二节吊丧 吊丧,又称吊孝、吊祭,指闻亲戚、朋友、邻人等丧后,亲自或遣人前往祭奠死者并慰问丧主。 吊丧和奔丧的区别大体在于:奔丧是以主人身份“奔”回去办自家的丧事;而吊丧则以客人身份前去慰问和哀悼。

吊丧之俗,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周礼典籍。吊丧属于殡期间的活动。 周礼,“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丧主对前来吊丧者有相应的礼节应答。东汉后,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故又称为吊纸。旧俗,丧主须及时讣告相关人等,使之能前来吊丧,尤其是死者生前的亲近友好。否则,丧主可能被指责未尽人子之责,剥夺了“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旧俗,若闻亲、友有丧而不前往吊丧者,多要伤及友情。这表明,在重丧葬、重人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吊丧被置于极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 两汉前,中国尚无桌、椅,人们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用于踵(脚后跟)而稍安为坐。”这里,?“坐”是将屁股搁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跪”相当于坐着时看见有人来了,便向上抬一抬身体,并向前倾一倾,算是打一个招呼;“拜”才是现在意义上的跪,以头触地。桌椅出现后,这种坐式及跪拜礼仪消失了,“跪”成了双膝下地,“拜”(叩头)则双手伏地,以头触地。跪不一定拜,拜必须跪,而且礼更重。但两者均表示臣服。后世多“跪拜”连用。“拜,服也。”现仍有“拜服”一词。 《周礼·春官·大祝》提到九种拜礼,常见的有:“稽首”:施礼者跪拜于地,头要停留(即“稽”)一段较长的时间。此礼最重,臣拜君之礼。“顿首”:引头至地,只作短暂的接触(即“顿”)则立即举起。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空首”:跪于地后,两手拱至地,然后引头至手,则起。头并未碰地,是谓空。这是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膜拜”:“举两手,伏地而拜,”类似于现代的投降,是倾心而服之拜。此外还有“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可见,由于当时的坐式,跪拜是一类普遍的礼节,只是相互的地位不同,跪拜的方式不同,它直观地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秦、汉以后,皇权日隆,便只有下对上、而上不对下行跪拜礼了。 此外,人们在祭祀、丧礼中广泛地使用跪拜礼。跪拜礼中最重的是三跪九叩首。民间丧礼中仍盛行跪拜礼,鞠躬礼似有“不尽意”之嫌,有亏于“孝道”。经过清末民初以来一百余年民主思潮的薰陶,人们已不习惯于对生者行跪拜礼,但并不拒绝对死者跪拜,所谓“死者为大”。这是孝文化在中国人意识深层处数千年薰陶作用的结果。此外,中国人在祭祀祖先、向神灵祈祷时仍然行跪拜礼。 第四节丧事中的脱帽礼 一般而言,帽即冠。但在中国古代,帽和冠曾是有区别的。古人重冠,因为它是头上的装饰物,头是男子最尊贵处,所谓“高贵的头”(跪拜的意义亦在此)。

山东丧葬习俗

茶桌人员: 供转人员:(端菜) 看车人员: 家族人员: 女同志帮忙人员: 主要工作:撕三升。 缝香帽子。 缝孝衣。 裱鞋。 撕包头。 缝罩衣。 给去世者按民间风俗准备办理带走的物品。 事先没有做好送老的衣服,组织人员做。 停灵:就是将去世的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 泼汤(攉汤):就是去世者儿女们和送丧的亲戚到土地庙攉汤。 行拜:出丧那天来的亲戚要去世者“行”(九个头)。这个行拜当中礼节很讲究,是根据亲戚的远近而定“行”的礼节,有三升“行”,有承升(香帽子)“行”,有孝衣“行”,有鞠躬“行”。 入殓:要给去世者镜面。 出殡:亲人将去世者哭送到车上,事先安排人员护送去世者到火葬场火化。(来送丧的亲戚可以回去了) 下葬:就是火化后骨灰直接送到林上土葬。 晚上:帮忙人员坐席,家族人员伺候。(家族人员对明天圆坟和送进行安排) 圆坟:就是出殡的第二天,安排家族人员早上一早先到林上游坟,吃了早饭后去世者的儿女们和家族人员到林上圆坟。吃了中午饭,安排家族人员送去世者闺女(已出嫁)回婆家。 晚上承老:内外柜人员,举重头,执事客等重要人员在去世者家里坐席,称为承老。 守期:从一七到四七都烧纸,五七那天到林上烧(提前安排扎札彩),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表于: 2008-5-29 22:49 作者: admin 来源: 新泰信息港 转载的 作者:曹平先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区域农村的丧葬习俗可谓十分复杂,旧的礼仪和行拜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不懂,就是有点年纪的,家中有故去老人和亲人也得现学现卖。隔村三分俗,也就是说风俗不一样,这可能也与古时的齐鲁礼仪之邦有关。旧时新泰丧葬有停灵,戴孝,泼汤,入殓,出殡,下葬,圆坟,过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现在更重视,亲人去世,告知(请)家族人员前来帮忙,在去请执事客,举重头,厨师人员,到齐后与家人商量和决定出丧日期,然后安排报丧人员,安排赶集人员,租赁丧事用的炉子,凳子,茶壶茶碗,酒盅筷子,扎蓬的架子,碟子(盘子),预计多少个席,在谁家坐席。安排买烟.白布.和日常用品等。安排做衣服等。 出丧那天有治丧人员名单(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做好) 总负责人员: 执事人员: 内柜人员:

丧葬仪式主持人主持词

丧葬仪式主持人主持词 丧事总是悲伤的,人的一生总有一个终点,若是善终,那就是福气。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丧葬仪式主持人主持词,仅供参考。 丧葬仪式主持人主持词篇1 尊敬的亲朋友好友,尊敬的孝子孝女,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应的邀请,与大家一起,今晚在这里向老人举行告别仪式,表示我们的哀悼。下面,我们的哀悼仪式就要开始,请正在打牌的亲友们,以及正在帮忙中的兄弟叔伯嫂嫂们,都暂时停一下手中的事。我们全体肃立,乐队奏哀乐。 为了表达亲朋好友深切的哀悼,我们献上悼词 冰霜高洁传幽德,风号鹤唳人何处? 圭壁清华表后贤(女)月落乌啼霜满天。 想见仪容空有影流水夕阳千古恨

欲闻教诲杳无声秋霜春露四时悲。 日月逝如流水,一朝永诀, 风云变幻不测,千古同哀。 大家的心情都很悲痛。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都难以报答。对于老人的离去,我们空余泪痕。今晚,孝子孝女为了表达对老人的哀悼,也表达对鞠躬尽瘁、操劳一生的老人的敬意,特邀请我们--前来表演,借此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寄托我们的哀思。为了达到今晚的演出效果,我们准备了丰富的节目,希望大家不要过渡沉浸在悲伤之中。我们活着,也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九泉之下的老人的心愿。希望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目光要往以后的日子看。在此,我们也恳请孝子孝女节哀顺便。也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好,下面,有请乐队演出。 丧葬仪式主持人主持词篇2 鞭炮声声迎宾客,哀乐阵阵悼亲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各位父老乡亲:大家上午好! 云天凝素,纯寒料峭,冷风呼号,哀乐低回,苍天流泪,大地含悲,在一个令人心碎的日子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默默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令他无限眷恋的人世间,他就是我们尊敬的~~老大人!今天我们乐队怀着同样沉痛的心情应邀前来参加他老人家的追悼活动,在此让我谨代表乐队的全体工作人员对~~老人家的仙逝表示沉痛的哀悼!同时也向他的亲人们致以诚挚的慰问,并向前来悼念的各位来宾各位亲友表示亲切的问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难免有生、有死、有分、有合,~~老人家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高风亮节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他老人家的一生 是光辉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朴实的一生,他把他的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并在这片热土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正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光辉写照! 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孝子贤孙们能够节哀顺变,化悲痛为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入棺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 - 1 -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 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 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棺材头上,放一只斗一只半升,装满粮食,点一照七星灯,棺材下面,放七盏灯,都要用香油,也有用腊烛代替的。如果做三晚上,叫跑五方一晚上、绕棺一晚上、撒花一晚上,孝男孝女按先生的安排,跪于棺前,先生念经书,喊跪就跪,喊起就起,献酒献茶扣手。 五、出殡 出棺的日子定下后,头天自亲要来上祭,上祭一般是姑娘家、儿媳的后家,儿女多的祭多,儿女少的祭少。上祭的人家,根据本人情况,有抬猪、拉羊的,有抬一块肉、粮食、祭张、 - 2 -

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

丧葬服饰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 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白昼下他们的心理仍暴露无遗。面对成为猛兽牺牲品的危险,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隋、唐至宋,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时衣”服饰“迎气五郊”。明、清时,“五时衣”流行于民间。而西方文化中,颜色象征意义少了一些神秘,白色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蕴高雅纯洁,黑色才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征着死亡、灾难。 二、崇尚先人 中国丧服“尚白”礼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