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问题多

合集下载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摘要
农村殡葬改革工作是当前农村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农村殡葬现状的调研,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本文将围绕农村殡葬改革展开调研,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研究背景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殡葬改革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农村殡葬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乱收费、乱葬、乱象丛生等情况。

为了推动农村殡葬改革,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有必要对农村殡葬进行深入调研,并思考未来的改革方向。

调研内容
1. 农村殡葬现状调研
首先,需要对农村殡葬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各地区的殡葬制度、服务机构、人员素质等情况,掌握农村殡葬的基本信息。

2. 农村殡葬问题分析
针对农村殡葬存在的问题,包括乱收费、乱葬、乱象丛生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3. 农村殡葬改革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提出农村殡葬改革的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的殡葬制度、加强殡葬服务管理、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思考与展望
农村殡葬改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加强政府监管,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农村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殡葬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也清晰地看到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村殡葬行业能够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迈进,为农村社会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是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希望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调研报告: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调研报告: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调研报告: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大力推动下,广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各种宴请纷至沓来。

面对应接不暇的宴请,水涨船高的礼金,攀比之风让广大群众叫苦不迭。

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倡导农村文明社会新风,弘扬中华民族互助互济传统美德,以基层农村为重点,彻底向婚丧嫁娶奢侈攀比不良风气宣战,在基层农村营造出一种风清气正、崇廉尚俭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一)婚丧喜庆事宜名目繁多。

部分农村(社区)群众在婚丧嫁娶喜庆活动操办过程中大操大办的现象开始突出,在群众中,出现了一些祝寿、生日、满月、乔迁、升学、参军、购新车、进新房、做赕等名目繁多的宴请活动,甚至将宴请范围扩大化。

(二)铺张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社区),在婚丧事操办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铺张浪费现象,如当前群众在举办婚庆事宜时,一般设有12道菜以上,酒席费用高,菜量过大,一般8人一桌酒席的饭菜吃不完,有的以长时间,化整为零搞预请、事后续请、分批宴请,造成很大的浪费;群众利用新人或死人给活人争体面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给子女操办婚事,比阔气、讲排场,认为结婚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办得体面像样。

张家这样做,李家也跟着学,你请我请,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相互攀比,花费惊人,仅彩礼及烟花爆竹费、打歌费三项一般需要万元、几万元。

部分干部群众在丧事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富有、体面和气派,造成铺张浪费,不同程度助长了奢靡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群众负担沉重。

在办理婚丧喜庆事中,已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人情消费“礼尚往来”、“水涨船高”,礼金数额直线上升,从过去的20元、50元,如今上升到最少100元,机关干部则少则200元,多则数百元。

已经演变成一种“钱多就是朋友,钱少就是小人”的陋习,“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由人来人往向情来情往发展的不良习俗,致使不少群众在“人情风”面前不堪重负,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农村丧葬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丧葬文化也产生了新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丧葬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农村丧葬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农村丧葬的传统习俗和现状;2. 探讨农村丧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 提出改进农村丧葬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传统习俗与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丧葬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习俗,如丧家接受祭祀、村民为丧家送祭品等。

然而,随着农村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习俗也开始逐渐融入到丧葬仪式中,例如花圈、花牌等的使用。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丧葬存在以下问题:(1)花圈过度使用:花圈近年来在农村丧葬中的使用率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产生了过度使用花圈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丧葬费用的负担,也产生了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2)丧葬费用过高:农村丧葬费用逐渐增高,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丧葬费用的上涨主要是由于一些传统习俗的扩大和新兴习俗的引入所造成的。

(3)多余礼俗:在农村丧葬过程中,有一些无必要的浪费,如过多的酒席、礼品和红包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农民负担过重。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丧葬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传承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所引起的。

五、建议基于以上问题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弘扬传统文化:对农村丧葬中的一些良好习俗进行保留和弘扬,同时要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礼仪。

2. 推广绿色丧葬: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的花圈和花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减少丧葬费用:倡导简约化丧葬,降低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降低丧葬费用。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农村丧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新型的丧葬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农村丧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丧葬的传统习俗和现状。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农村丧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调研报告: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调研报告: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调研报告: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大力推动下,广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各种宴请纷至沓来。

面对应接不暇的宴请,水涨船高的礼金,攀比之风让广大群众叫苦不迭。

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倡导农村文明社会新风,弘扬中华民族互助互济传统美德,以基层农村为重点,彻底向婚丧嫁娶奢侈攀比不良风气宣战,在基层农村营造出一种风清气正、崇廉尚俭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一)婚丧喜庆事宜名目繁多。

部分农村(社区)群众在婚丧嫁娶喜庆活动操办过程中大操大办的现象开始突出,在群众中,出现了一些祝寿、生日、满月、乔迁、升学、参军、购新车、进新房、做赕等名目繁多的宴请活动,甚至将宴请范围扩大化。

(二)铺张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社区),在婚丧事操办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铺张浪费现象,如当前群众在举办婚庆事宜时,一般设有12道菜以上,酒席费用高,菜量过大,一般8人一桌酒席的饭菜吃不完,有的以长时间,化整为零搞预请、事后续请、分批宴请,造成很大的浪费;群众利用新人或死人给活人争体面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给子女操办婚事,比阔气、讲排场,认为结婚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办得体面像样。

张家这样做,李家也跟着学,你请我请,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相互攀比,花费惊人,仅彩礼及烟花爆竹费、打歌费三项一般需要万元、几万元。

部分干部群众在丧事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富有、体面和气派,造成铺张浪费,不同程度助长了奢靡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群众负担沉重。

在办理婚丧喜庆事中,已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人情消费“礼尚往来”、“水涨船高”,礼金数额直线上升,从过去的20元、50元,如今上升到最少100元,机关干部则少则200元,多则数百元。

已经演变成一种“钱多就是朋友,钱少就是小人”的陋习,“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由人来人往向情来情往发展的不良习俗,致使不少群众在“人情风”面前不堪重负,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

农村葬礼整顿活动方案策划

农村葬礼整顿活动方案策划

农村葬礼整顿活动方案策划一、背景分析农村葬礼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风俗,随着农村社会不断发展,葬礼活动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扰民乱象等。

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财物和劳动力,也给社会秩序和农民的精神风貌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规范和整顿农村葬礼活动,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风气,制定一套可行的农村葬礼整顿方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目标确定1. 规范葬礼活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葬礼活动的参与者、流程和程序,以达到规范化和有序化。

2. 增强文明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文明葬礼和社会风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减少浪费: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减少葬礼活动中的铺张浪费,合理利用资源。

4.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农村葬礼整顿工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葬礼活动合规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活动方案1. 宣传教育(1)开展葬礼活动知识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发放给农民,宣传葬礼活动的起源、意义和要求。

(2)通过电视、报纸等渠道,开展宣传葬礼整顿活动的报道,增强农民对活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3)组织文艺演出,以葬礼活动为题材,通过艺术形式向农民宣传葬礼活动的文明要求。

2. 法律制度建设(1)制定《关于农村葬礼整顿的规定》,明确葬礼活动的参与者身份、礼仪程序和要求。

(2)加强对农村葬礼活动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对违法行为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3)建立葬礼活动的登记和备案制度,规范葬礼活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3. 技术培训(1)组织农村葬礼活动主持人、承办人等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礼仪素养。

(2)组织专业人士对农民进行培训,传授葬礼活动的基本法律知识和管理技巧,提高他们的观念和能力。

4. 建立监督机制(1)成立农村葬礼整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顿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2)建立农民监督委员会,由群众代表组成,负责对葬礼活动进行监督、举报和投诉。

殡葬改革关注农村殡葬问题

殡葬改革关注农村殡葬问题

殡葬改革关注农村殡葬问题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殡葬改革,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然而,农村地区的殡葬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农村殡葬问题的背景、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农村殡葬问题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对殡葬的认识和关注度较低,导致殡葬行业的发展滞后。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人口众多,殡葬业务相对繁忙,但缺乏专业的殡葬从业人员和规范的殡葬设施,殡葬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当前挑战农村殡葬问题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各地政府对殡葬改革的推进力度不一,殡葬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其次,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薄弱,很多农村家庭难以承担高昂的丧葬费用,因此缺乏现代化的殡葬设施和服务。

此外,农村地区的殡仪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丧葬仪式显得过于隆重浪费,给农民群众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压力。

三、解决方案要解决农村殡葬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因素。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殡葬改革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殡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的殡葬管理制度,规范殡葬从业人员的资格和行为,加强对殡葬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殡葬费用补贴政策,降低居民的经济负担。

其次,社会力量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村殡葬改革中。

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殡葬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为农民提供经济支持和帮助。

同时,鼓励社会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出台鼓励措施,提供优质殡葬服务,并注重团队建设和专业培训。

最后,个人也应该提高对殡葬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加强对殡葬知识的普及宣传,树立正确的殡葬观念,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节约用钱用力,为殡葬改革提供个人支持。

综上所述,农村殡葬问题是当前殡葬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决农村殡葬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个人关注度和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殡葬问题将迎来更好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农村殡葬调研报告

农村殡葬调研报告

农村殡葬调研报告农村殡葬调研报告一、引言殡葬是人们对逝者的最后送别,是体现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在农村地区,殡葬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农村殡葬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本报告将就农村殡葬现状、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展开调研。

二、调研结果1. 农村殡葬现状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殡葬方式,如家属自行处理、丧葬费用高昂等。

同时,近些年来,农村殡葬的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有些地方开始兴办殡仪馆,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2. 农村殡葬问题(1)经济负担重:农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丧葬费用成为一个较大的经济负担;(2)缺乏专业指导:农村地区缺乏殡葬专业人员,对于殡葬事宜缺乏指导和规范;(3)环境问题:传统的农村殡葬方式不利于环境保护,如乱埋乱葬、使用大量塑料、燃放鞭炮等。

3. 可能的解决方案(1)改善经济负担:政府可适当提供丧葬费用补贴,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2)加强殡葬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殡葬服务机构的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3)加强殡葬教育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居民对殡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4)推广环保殡葬方式:鼓励农村居民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殡葬方式,如绿色葬、水葬等。

三、结论农村殡葬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改善经济负担、加强殡葬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殡葬教育宣传以及推广环保殡葬方式,可以逐步改善农村殡葬现状,提升农村殡葬水平,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述求。

同时,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农村地区的殡葬需求。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农村殡葬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殡葬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xx乡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xx乡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xx乡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第一篇:xx乡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xx乡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近年来,xx乡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乡火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乡“两个文明”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殡葬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xx乡殡葬行业的现状xx乡共辖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总面积x平方公里,近几年来,xx乡不断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搞好优质服务,使广大群众传统的殡葬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火化意识不断提高,全乡的火化率逐步上升。

虽然近几年xx乡的殡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私葬乱葬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丧主采取隐瞒、偷埋等手段实行土葬,县民政局每年都接到数期群众举报案件,这种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影响极大,如不及时查处,就会造成其他群众相互仿效,给殡葬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手中职权,带头违反殡改政策,在亲属亲属去世后实行土葬,大操大办丧事,还有的热衷于办丧事时唱大戏、大办宴席,个别人还借机敛财。

这些现象不仅引起相互攀比,增加群众负担,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加重了丧家经济负担,造成二次浪费。

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而实际上却是遗体火化后,骨灰再装棺土葬,大操大办。

丧家不仅没有从殡改中得到实惠,反而,加重了负担,增加了麻烦,所以群众对殡葬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

(四)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对群众思想影响深远。

目前,特别是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大操大办现象突出,喇叭班子低俗演出不但污染了社会风气,而且费用比较高,每班六、七百元,有的二、三班,但是群众攀比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为了面子,不的不承担起高额的丧葬费用。

二、殡改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基层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丧事问题多
笔者老家就在当地山区,自2015年春节至今,亲身经历了几次老人的葬礼,感受非常多。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虽然基层农村丧葬习俗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尽可能对丧事大操大办,厚葬重殓,成为一种显示家庭实力的形式。

丧事花费互相攀比、过程非常繁杂、迷信色彩严重、火葬实质堪比土葬以及大量占用土地等问题非常突出,有的家庭对丧事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因此返贫致贫,更影响到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和新农村建设方向和成果。

一、丧事费用高,家庭负担大,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比如,在准备“后事”阶段,花费就比较大。

当人生命垂危时,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要为其准备丧事用物,在笔者当地,一是要准备丧事费用,按照家庭经济情况,平均万元左右。

二是要备好棺材,棺材的木材以贵重为好,板料越贵重、越厚、越大才为最好,一般来说花费视各家经济情况而定,但是厚葬的习俗使很多人不得不尽力而为,平均3000元到10000元不等。

三是要备好寿衣等物品。

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要准备大量的白色孝布和为参加丧事的亲戚准备的孝鞋、袜子、麻绳、哀杖等;要为逝者的侄女等相关亲属准备新衣服一套(件),四要准备好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祭礼的费用,现在有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上“推陈出新”,出现了别墅、豪华轿车、大屏幕电视、麻将桌等,甚至还有为逝者备好“三陪小姐”等现象,花费项目不一而足。

五是请吹鼓手和一些专门从事丧事服务人员的费用。

有的家庭甚至请两班吹鼓手,唱对台戏,还有点戏费用,有的人家还要请一些草台班子搞演出等等,使得农村丧事费用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本地民风厚重,一村有人去世,全村皆去吊唁,礼金也是水涨船高,笔者观察和记录的礼金数额多的达到1000元左右,少的在100元左右。

而且无论在外工作的还是外出打工的,即使平时关系并不紧密,亲近的亲属也必须返乡参与丧事并交付礼金,数额还不能少。

综合这些费用,对于刚刚致富要奔小康的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刚刚脱贫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一笔开销,因此欠债和返贫致贫的问题随即出现,一次丧事,几年不翻身,很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科学地发展。

二、农村丧事过程繁琐,迷信思想严重,不利于健康向上的文化道德建设
比如,在笔者当地,逝者必须口含一枚铜钱或硬币,称为“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称为“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称为“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长明灯灯,称为“引魂灯”。

还要“泼汤”,当地习俗是在人死之后,一般论三日再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第一次泼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土地爷报到。

泼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性由长子带领;女性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孙或辈分最小的嫡亲抬汤罐子。

泼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不孝顺。

每次泼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来吊唁的亲朋也要行跪礼吊祭,行礼过程比较复杂,有“大八拜”、“小八拜”等规矩,丧家儿女们需要陪祭。

还有请灵与送灵、辞灵、送盘缠、拉棺、行路祭、摔老盆等环节。

过程极为复杂,亦步亦趋,表面上看来非常严谨,哪一个过程都不能够含糊,否则就是不孝,充斥着迷信思想。

过程复杂是一方面,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切实践行形成严重障碍,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面临传统习俗的挑战。

三、农村丧事受行业从业人员支配,不利于农村综合管理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笔者有亲身体会,几天下来,不但子女们心力交疲,就是亲朋好友们也极为疲困,更关
键的是,这种大操大办的习俗并不是基层农村干部在始终主导和参与,往往由当地一些丧事人员主导,他们在中间不是节俭办事,而是引领迷信思想到处泛滥。

更为严重的,是利用丧事机会“发财致富”。

他们与一些丧事用品从业者相互联系,甚至与个别殡葬行业管理人员勾结,在一些过程和细节上大做文章,收取高额费用,使得社会服务成为个别人敛财的工具。

比如,使用什么车辆送火化,是一般车辆还是豪华车辆,火化炉使用什么规格,是否要清空别家的骨灰再火化,骨灰盒什么级别,夹带尸袋收费、花圈收费等等,不但使一般群众在火化环节花费巨大,而且助长了严重的不正之风,有的群众诉苦无门,到处求人,使得有的部门在农村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每况愈下,农村综合管理和基层文化建设愈加困难,不利于农村综合管理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农村丧事占用土地多,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综合利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火葬后的骨灰存放方式在不断更新,种类繁多,但在笔者当地,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属于主流,虽然火化已然全部执行,但绝大部分仍然将骨灰盒放入棺材后下葬,不但墓穴要大,还要堆砌地上部分,一般占有土地面积6平方米左右,有的更大。

再加上目前群众都富起来了,有的家庭出资购地用作坟地,而且位置还比较随意,有的在传统老坟地下葬,有的则请“风水先生”仔细查看,在自己选定的地方大建坟地,立碑树牌,相互攀比,占用大量土地。

据笔者亲身经历来看,大量的坟地是以老坟地为主,主要位置在山地、丘陵、滩涂和树林等,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土地也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力支撑,隆起的大面积坟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构成障碍,因为坟地问题引发的纠纷也时常见于报道。

竟然有的坟地占用的土地是基本农田,在大片土地中间出现几个坟堆,周围栽种松柏树的现象也经常见到,而大部分群众对坟堆占地问题认识也不到位,往往助推了坟地占地思想的蔓延,这对于土地走上集中和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农业升级是极为不利的,非常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综合利用。

五、农村出身的党员干部有苦难言,更有个别人借此敛财,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有的党员干部出身农村,虽然在外工作,但迫于老家的习俗规矩,也只能参与其中,不但对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起不到作用,而且容易被很多群众误认为党员干部也大办丧事。

更有个别党员干部利用丧事之际,展示自己在外工作的“辉煌成果”,同事、同学、战友、关系单位人员等等皆登门吊唁,车来车往,礼金丰厚,周围村民评头论足,也算是光宗耀祖,为逝者挣得更多光彩。

反过来说,有的党员干部在外工作,假如只是单独携亲人回家奔丧,影响很小,却遭受众人白眼,有的村民会认为“混”地一般,结果,办丧事的规模大小成为在外工作人员互相比较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出身的党员干部有苦难言。

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单位和位置比较关键或重要,存在着有的单位和个人借丧事机会大量奉送礼金的现象,个别人也借此敛财。

方式非常简单,因为有“办公人员”在“现场办公”,有的是两个登记簿册,一个用于本地村民和亲戚登记,另一个专门用于“对外”登记,分工非常明确。

只要奉上礼金,说明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名字,直接登记在“礼簿”上即可,事后大家彼此相互你知我知,公然对抗有关规定,很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至于礼金来源,笔者认为,无论是个人登记还是单位登记,难免存在公款私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至于农村丧事占用时间多,容易耽误农事和工作等问题也是比较突出,按照一般伦理来说,办理丧事本身无可厚非,其中深深寓含了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但是,丧事费用高,家庭负担大,丧事过程复杂,迷信思想严重,占用土地多等问题的存在,的确困扰着基层农村的发展,目前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具体政策和规定,但由于强大的传统习俗和具体执行不力等问题,往往浮在城镇多,落实农村少;机关单位多,个人家庭少,政策和规定在农村的实施
成效缓慢,必须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加强丧葬礼俗改革,简化繁琐仪礼,正确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厚养薄葬”,使丧事习俗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及时完善丧葬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应该及时完善相关殡葬管理和服务制度,特别是县区、乡镇一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具体到微观层面,对殡葬依法实施管理,体现行政法规对民俗的引导作用。

落实责任,具体到人,加强监管,提高殡葬服务水平,防止殡葬服务变相成为个人的敛财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落实群众监督制度,成立村级殡葬理事会,一旦有个别人利用丧事机会大搞损民害民的事情,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查严办,绝对不能只讲部门利益或者姑息养奸,须知殡葬大计直接与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二、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丧事观念
事实上,根据笔者的调研,很多农村群众对大办丧事也很有意见,甚至也有很多群众深恶痛绝,但出于传统习俗,往往也屈从于各种压力。

应紧紧依靠群众,以典型事例引导,做好专项宣传工作,而且长期坚持,不能搞一阵风,要从中进一步的发现问题,由小到大,将时代精神逐渐引入农村传统丧葬习俗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丧事理念,实现“厚养薄葬”。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家族墓地的消亡,国有公墓不断增加,为火葬后的骨灰存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同时,存放方式也不断更新,种类繁多。

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思想意识,自由选择骨灰的存放方式。

骨灰存放的方式有骨灰墙、骨灰亭、骨灰塔、骨灰存放室等。

此外,还有骨灰植树葬和骨灰下葬立碑墓地等,这种方法似乎来源于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

近年来兴起的骨灰海葬也逐渐为人们接受。

总之,祭奠死去的亲人,选择什么方式,受经济、文化等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应该说,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该提倡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使丧葬礼仪这一传统文化朝着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