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ppt课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ppt课件

l1 l2
2 90 1 tan2 tan 90 1
y
l2
l1
O
α1
α2
x
tan 2


1
tan 1
k2


1 k1
k1 k2 1
15
设两条直线l1、l2的倾斜角分别为 α1、α2( α1、α2≠90°).
y
l2
l1
α1
α2
O
x
结论2:如果两条直线l1、l2都有斜率 (两直线的斜率都不等于0),且分别为
注意点:斜率都存在
y l2
α1
O
l1
α2
x
2、斜率不都存在时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平行:直线l1和l2斜率都不存在
y
y l2
2 1
垂直:直线l1和l2一条斜率为零, O
x
另一条斜率不存在
l2
l1
O
l1 x
21
二、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及类
比联想的思想; (2)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
y
Q P
解:
直线BA的斜率kBA

30 2 (4)
1 2
直线PQ的斜率kPQ
21
1 (3)

1 2
A
kBA kPQ 直线BA // PQ.
x
B
O
10
例题讲解 平行关系
例2、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C(4,2),D(2,3),试判断四边形 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解 : k AB


1 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课件(必修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课件(必修2)
y
A
B O
(1)当AB∥CD时,由于AD⊥AB 则 kAB=kCD, 且 kADkAB=-1 D 18 9 解得:a= 5 ,b= 5 D 此时AD与BC不平行。 (2)当AD∥BC时,由于CD⊥BC C x kAD=kBC, 且 kBCkCD=-1 则 解得:a=3,b=3 此时AB与CD不平行。
3.1.2 两条直线 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淄博五中高一数学组孙天军
复习
直线的倾斜角
斜率
k tan ( 90 )

斜率公式
k y 2 y1 x 2 x1 ( x1 x 2 )
定义
三要素
0 ,180
范围

k ,
k ,
求证: 顺次连接A(2, -3), B(5, 2 ), C(2, 3), D(-4, 4)四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梯形.
7
因为kAB= 6 , 证明:
所以kAB=kCD 又因为kBC=
13 6
1
kCD=
1 6
7 6
从而AB∥CD
kBC=

所以kBC≠kDA 从而直线BC与DA不平行 故四边形ABCD是梯形
x
A
实践与探究: 1.判断题:
(×)
(2)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的斜率一定相等。
(1) 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
(3)若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则它 们平行。
( √)
实践与探究: 1.判断题:
(4)若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 这两条直线一定 垂直。
(√)
(5)若两条直线垂直, 则它们的斜率之积一定为–1.
BA ∥ PQ

【课件】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PPT)-(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件】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PPT)-(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若 l1∥l2,求 a 的值; (2)若 l1⊥l2,求 a 的值.
探究题 2 将上题中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改为 A(2,a),B(a -1,3),则结论将是如何?
探究题 3 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30°,点 P(2,1)在直线 l 上,直 线 l 绕点 P(2,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30°后到达直线 l1 的位置,此时 直线 l1 与 l2 平行,且 l2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其中 A(1,m-1), B(m,2),试求 m 的值.
类题通法 1.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时,应先看两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若 都不存在,则平行(不重合的情况下);若存在,再看是否相等,若相 等,则平行(不重合的情况下). 2.若已知两直线平行,求某参数值时,也应分斜率存在与不存 在两种情况求解.
定向训练 已知 A(-2,m),B(m,4),M(m+2,3),N(1,1),若直线 AB∥ 直线 MN,则 m 的值为________.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评价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一两直线平行 典例示范
【例 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直线 l1 与 l2 是否平行: (1)l1 经过点 A(-1,-2),B(2,1),l2 经过点 M(3,4),N(-1, -1);
(2)l1 的斜率为 1,l2 经过点 A(1,1),B(2,2); (3)l1 经过点 A(0,1),B(1,0),l2 经过点 M(-1,3),N(2,0); (4)l1 经过点 A(-3,2),B(-3,10),l2 经过点 M(5,-2),N(5, 5). 解:(1)k1=12- -( (- -21) )=1,k2=- -11- -43=54, k1≠k2,l1 与 l2 不平行.
预习验收 衔接课堂
1.已知过 A(-2,m)和 B(m,4)两点的直线与斜率为-2 的直

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共30张PPT)

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共30张PPT)

2
0+2+
2
=
=
= -2,
解得
所以 R 点的坐标是(-2t,2).
= 2.
1+
2
+
2
,
,
归纳总结
利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来判断图形形状的步骤
描点 → 在坐标系中描出给定的点

猜测 → 根据描出的点,猜测图形的形状

求斜率 → 根据给定点的坐标求直线的斜率

结论 → 由斜率之间的关系判断形状
y=3.此时 AB 与 CD 不平行.
故所求点 D 的坐标为(3,3).
②若 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
-3

则 AD⊥AB,AD⊥CD,kAD= ,kCD= .

-3
-3
由于 AD⊥AB,则 ·3=-1.

又 AB∥CD,∴-3=3.
18
= 5 ,
AD 与 BC 不平行.
解上述两式可得
梯形的直角边和AD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这两种情况;设所求点D的坐标为(x,y),若CD是
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则BC⊥CD,AD⊥CD,根据已知可得kBC=0,CD的斜率不存在,从而有
x=3;接下来再根据kAD=kBC即可得到关于x、y的方程,结合x的值即可求出y,那么点D的
坐标便不难确定了,同理再分析AD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的情况.
3-
-2-3
,k
=
2
-5
-1-2
-5
= -3 .
由 l1⊥l2,知 k1k2=-1,
3-
-5
即-5× -3 =-1,解得 a=0.
综上所述,a的值为0或5.
3-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课件-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课件-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公共点 ,那么,, 三点共线.
新知生成
知识点一 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不重合时的平行
设直线l1 和l2 的斜率分别为1 和2 ,若它们平行,则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若
它们不重合且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l1 //l2 ⇔ 1 = 2 (注意:该等价条件是在
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
新知生成
知识点二 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1
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____;反之,
−1
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____,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l1 ⊥ l2 ⇔ k1 ⋅ k 2 = −1
特别提醒: l1 ⊥ l2 ⇔ k1 ⋅ k 2 = −1 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
= ,k1 ≠ k 2 ,故l1 与l2 不平行.
= 1,k1 = k 2 ,故l1 //l2 或l1 与l2 重合.
= −1,k 2Leabharlann =0−32− −1
= −1,则有k1 = k 2 .又k AM =
3−1
−1−0
则A,B,M不共线.故l1 //l2 .
对于,由已知点的坐标,得l1 与l2 均与x轴垂直且不重合,故有l1 //l2 .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课时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新知探究
探究一: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情境设置
问题1:如果两条直线中某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怎么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解析】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可以画图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问题2:如何用斜率关系证明三点共线?
【解析】对于,,三点,如果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斜率,它们有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课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课件
③kl1=-3-1-(2-1)=12,kl2=1-5(--41)=12,kl1 =kl2,
数形结合知 l1 与 l2 平行.
归纳升华 1.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应首先看两条直线的斜率是 否存在,即先看两点的横坐标是否相等,横坐标相等是 特殊情况,应特殊判断.在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时,要区 分平行与重合,必须强调不共线才能确定平行.因为斜 率相等也可以推出两条直线重合. 2.应用两条直线平行求参数值时,应分斜率存在与 不存在两种情况求解.
[变式训练] (1)若不同两点 P,Q 的坐标分别为(a, b),(3-b,3-a),则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为 ________.
(2)已知△ABC 的顶点 B(2,1),C(-6,3),其垂心 为 H(-3,2),则其顶点 A 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1)由 kPQ=33- -ab- -ba=1, 得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为-1. (2)设 A(x,y),因为 AC⊥BH,AB⊥CH,
因为两直线互相垂直,所以21m-+m3×mm-+12=-1, 所以 m=-1. ②当 m=1 时,k1=0,k2 不存在,此时亦有两直线垂直. 当 2m=-3,m=-32时,k1 不存在,k2=mm+-21=--3232+-21 =-15,l1 与 l2 不垂直. 综上可知实数 m=±1.
归纳升华 1.(1)若斜率存在,求出斜率,利用垂直的条件判断; 若斜率不存在,可结合图形判断. (2)当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由斜率之积等于-1 求解;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由另一条直线的斜率 为 0 求解. 2.计算斜率的值,进行判断.尤其是点的坐标中含 有参数时,应用斜率公式时要对参数进行讨论.
A.-97,47
B.574,173
C.338,133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课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课件

[典例精析] 已知直线l1经过点A(3,a),B(a-2,-3),直线l2经过点 C(2,3),D(-1,a-2),如果l1⊥l2,求a的值. [解] 设直线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 ∵直线l2经过点C(2,3),D(-1,a-2),且2≠-1, ∴l2的斜率存在. 当k2=0时,a-2=3,则a=5,此时k1不存在,符合题 意.当k2≠0时,即a≠5,此时k1≠0, 由k1·k2=-1,得a--32--a3·a--12--23=-1,解得a=-6. 综上可知,a的值为5或-6.
[典例精析] 根据下列给定的条件,判断直线l1与直线l2的位置关系. (1)l1经过点A(2,1),B(-3,5),l2经过点C(3,-3),D(8,-7); (2)l1的倾斜角为60°,l2经过点M(3,2 3),N(-2,-3 3). [解] (1)由题意知k1=-5-3-12=-45,k2=-87-+33=-45. 因为k1=k2,且A,B,C,D四点不共线,所以l1∥l2. (2)由题意知k1=tan 60°= 3,k2=-3-32--23 3= 3. 因为k1=k2,所以l1∥l2或l1与l2重合.
[类题通法] 利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判定图形形状的步骤
[课堂归纳领悟] 1.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定条件,会利
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难点是利用斜率判断两条 直线平行或垂直. 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 (1)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步骤,见探究点一. (2)利用斜率公式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见探究点二. (3)判断图形形状的方法步骤,见探究点三. 3.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利用斜率判断含字母参数的两直线平行或 来自直时,对字母分类讨论,如探究点二.
2.两直线垂直的判定 (1)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 斜率之积等于 -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 那么它们 垂直 ,即 l1⊥l2⇔k1k2=-1 . (2)若两条直线中的一条直线没有斜率,另一条直线的斜率 为 0 时,它们互相垂直.

5.1.2垂线ppt课件

5.1.2垂线ppt课件

.
25
垂线的画法:
如图,已知直线 l 和l外的一点A ,作l的垂线.
结论:过直线外
A
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
直.
则所画直线AB是经过点A的 直线l的垂线.
l B
1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2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A 垂 线 段
C
B
D
注 意: 点A到直线CD的距离是 垂线段AB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AB。
.
46
拓展应用
如图: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中,在渠岸的什么地方开沟,水沟的长度才能 最短? 请画出图来,并说明理由。
垂线段最短
C
.
47
三、知识应用 1、如图,点A处是一座小屋,BC是一条公路,一人在O处。
A
P
B C
.
51
三、知识应用
5 .文峰学校第六届运动会上,701班一名运动员第五跳打破了年级记录。 如图A、B为这一跳的脚印落点,起跳线为CD。请画图说明如何测量他的 成绩。
C ┓
F D
A •
E• B
解:过脚印B的后跟E作 EF⊥CD,垂足为点F。 那么垂线段EF的长度就是这名 运动员跳远的成绩。
你能再举出其他例子吗?
.
8
生活中的垂直
.
9
生活中的垂直
.
10
生活中的垂直
.
11
3.垂直的书写形式:
C
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C=90°
时,AB⊥CD,垂足为O。
A
B
O
几何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如果两直线的斜率为 k1, k2,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的条件是k1·k2= -1
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直线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 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存立.
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
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 0时, 则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90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0° 两直线互相垂直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P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指从点P到直线l 的垂线段PQ的长度,其中Q是垂足.
y
P
l
Q
o
x
思考:已知点P0(x0,y0)和直线l:Ax+By+C=0, 怎
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
当A=0或B=0时,直线方程为 y=y1或x=x1的形式.
y y=y1
o
P (x0,y0)
Q (x0,y1) x
3、求点P0(-1,2)到直线2x+y-10=0的距离.
例题分析
例1:已知点A(1,3),B(3,1),C(-1,0),求
y
A
h COBiblioteka Bx的? A面B积C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是指夹在两条平行直
线间的公垂线段的长.
y
P l1
l2
Q
o
x
例7、求证:两条平行线l1:Ax+By+C1=0与
1
两条直线 L1:y=2x-7 ,L2:y=-
x-2 2
两条直线 L1:2x=7,L2:3y=5
例1:已知直线
l1 : Ax ? By ? C1 ? 0, l2 : Bx ? Ay ? C2 ? 0
求证:l 1⊥l 2 我们把与直线 Ax? By ? C ? 0 垂直的直线
的方程,表示成 Bx ? Ay ? D ? 0
l1 ? l2 ? k1 ?k2 ? ? 1或l1, l2一斜率不存在另一斜率为0
2、结论1
如果直线 l 1,l2的方程为
l1:A 1x+B 1y+C 1=0 ,
l2:A2x+B2y+C2=0
那么 l1 ⊥l 2 的是A1A2+B1B2=0
练习:下列直线是否垂直? 两条直线 L1:2x-4y-7=0 ,L2:2x+y+5=0
y (x1,y0)
Q
P(x0,y0)
o
x
PQ = y0 - y1
x=x1 PQ = x0 - x1
练习1
5 (1)点P(-1,2)到直线3x=2的距离是__3____.
4 (2)点P(-1,2)到直线3y=2的距离是__3____.
下面设A≠0,B ≠0, 我们进一步探求点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y
P(x0,y0)
d
l
Ax+By+C=0
Q
o
x
d ? | Ax0 ? By0 ? C |
A2 ? B2
点到直线的距离:
P0(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练习2
d ? | Ax0 ? By0 ? C | A2 ? B2
1、求点A(-2,3)到直线3x+4y+3=0的距离.
2. 求点B(-5,7)到直线12x+5y+3=0的距离.
0
0
1
? d ? C 2 ? C1
A2 ? B 2
注意: 运用此公式时直线方程要化成一般式,并
且X、Y项的系数要对应相等.
练习3
14 53
1.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是____5_3_;
2.两平行线3x-2y-1=0和6x-4y+2=0的距离是___2_.13
13
练习4
1、点A(a,6)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4,求a的值.
例2:求过下列各点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 直线方程:
?1??? 1, 2 ?, y ? 1 x ? 1;
2
?2 ??1, ? 4 ?, 2 x ? 3 y ? 5 ? 0.
例3 已知直线 (a ? 2)x ? (1 ? a ) y ? 3 ? 0 与 (a ? 1) x ? (2a ? 3) y ? 2 ? 0 互相垂直,求 a的值
小结
1.平面内一点P(x0,y0) 到直线Ax+By+C=0 的距离公式是 d = Ax 0 + By 0 + C
A2 + B2 当A=0或B=0时,公式仍然成立.
2.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是
d=
C1 -C 2 A 2+ B2
l2: Ax+By+C2=0的距离是
d?
C1 - C2
A2 ? B2
y P
O
l1 l1 :Ax+By+C1=0
l2
l2 :Ax+By+C2=0
x 设 P ( x0 , y0 )在直线 L1上
d
?
|
Ax0
则点
? By 0 ? C 2 |
A2 ? B 2
P 到直线 L2的距离
又? Ax ? By ? ?C
2
2、求过点A(-1,2),且与原点的距离等于 2 的直线方程 .
结论1:如果直线 L1,L2的方程为 L 1:A1x+B1y+C1=0, L 2:A2x+B2y+C2=0
那么L1⊥L2的条件是 A1A2+B1B2=0
结论2: 如果两直线的斜率为 k1, k2,那么,这两条直线垂
直的条件是 k1·k2= -1
练习: 求过点A(2,1)且与直线2x+y-10=0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
复习回顾 两点间距离公式
y | P1Q |?| x2 ? x1 |
P2(x2,y2)
| P2Q |?| y2 ? y1
P1(x1,y1)
Q(x2,y1)
O
x
| P1P2 |? ( x2 ? x1)2 ? ( y2 ? y1)2
1、复习回顾
位置关系
相交
平行
重合
条 A1x+B 1y+C 1=0 A2x+B2y+C2=0
A1 ? B1 A2 B2
件 y=k1x+b1 y=k2x+b2
k1 ? k2
A1 ? B1 ? C1 A1 ? B1 ? C1 A2 B2 C2 A2 B2 C2
k1 ? k2 b1 ? b2
k1 ? k2 b1 ? b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