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775efe3f121dd36a32d82a8.png)
3.笛子的分类:梆笛,曲笛
4.笛子的名曲介绍
三、欣赏笛子曲
1、《扬鞭催马运粮忙》(北派绑笛曲)
a乐曲创作背景
b乐曲结构:引子+小快板+抒情的中板十热烈的快板
c表现风格和音乐素材来源:东北秧歌
d曲作者介绍:魏显忠
e听音乐
2、《姑苏行》(南派曲笛曲)
a乐曲结构:宁静引子+抒情的中板十热情的小快板+再现引子的主题+尾声
二、乐曲《梅花三弄》
1、乐曲简介:晋朝古曲流传子中国大地将近200年历史,乐曲意境表达情感
2、乐曲结构:引子虚幻般飘逸状的音乐安静祥和+A部主题雪花飘飘+B天气晴朗+结束,一切回归大
自然无限风光
3、播放音乐
三、排箫的基本常识
1、历史演变
2、乐器构造及音色
3、常用技巧
4、乐曲欣赏《远方的思念》
(1)曲作者:俞逊发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5
h
[教学过程]
一、民族概况
二、其音乐体系
三、其音乐特点
四、代表作品《黑眼睛的姑娘》赏析及学唱
五、朝鲜族的抒情谣
1.民族概况
2、其音乐体系
3、其音乐特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法
4、代表作品《椐梗谣》《阿里郎》赏析及学唱
6
h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三)
h
7
[教学内容]藏族的山歌及酒歌 彝族的“四大腔”
4、秦腔的板式
5、秦腔的角色
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
六旦:老正旦、小旦、花旦、正旦、武旦、媒旦
二净:大净、毛净
一丑:
十三门:
6、常用伴奏乐器:二股弦、板胡、月琴、笛子、唢呐、海笛、笙、干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按照音乐特点主要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大类。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此外,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此外,按照风格表现形式又分为礼仪歌和牧歌两大类。
其中,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都属于长调民歌体裁;狩猎歌、短歌、叙事歌及一部分礼俗歌都属于短调民歌体裁。
如需更多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的相关信息,可以查阅中国民歌数据库等权威音乐网站获取。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属于草原牧歌类型,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人称“道吉卓德”:汉语意思为创始者或领唱者。
歌手都必须是博尔济吉特氏。
他们没有特殊的服装要求,一般都穿长袍。
扎木年与胡尔年是蒙古人传统的说唱艺术。
巴尔虎草原上的博古克是蒙古说唱艺术的代表。
其形式由某个专门从事这种艺术的人来完成。
这种演唱方式虽然可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却因缺乏宣传教育作用而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
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来自各旗县区的蒙古族歌手争相献艺,这些代表着蒙古族音乐最高水平的演员们,以嘹亮的歌声、动听的琴声、优美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成功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民歌节,集中展示了全国民歌的魅力和风采。
在内蒙古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各级民族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蒙古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我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无穷魅力。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素有“草原之魂”的美誉。
从2007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三届“草原上的歌唱家”大赛,使“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真正唱响了大江南北。
玛依拉的演唱大多用蒙语演唱,内容多为描写爱情、赞美家乡、祝福亲人等。
大都是在户外即兴表演,不化妆、不做道具。
演唱者身着艳丽的蒙古袍,怀抱七弦琴,头顶飘带,踏着马头琴声的节拍边走边唱。
玛依拉的歌词全部押韵,歌词长短随歌曲而定,短则三、四句,长则十多句,一般由两个人对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场面热烈火爆。
在每个礼拜五下午的时候,内蒙古人都会从城市赶往乡村。
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放眼望去,天地间铺满了耀眼的黄,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壮观。
这是阿爸的杰作,阿爸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们来到这儿,指导他们演出,让他们去感受那美妙的音符。
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当他们熟悉之后,便立刻把节奏加快,越来越快,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欢快的旋律。
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联系与异同

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联系与异同摘要:民歌承载着民族精神,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
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乃至中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现在生活在辽宁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他们的祖先无论是世代居住于此的部落,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其他地区迁居至此的诸如蒙古族、兀良哈、土默特等部落,起初都过着游牧生活。
在游牧的历程中,民歌始终伴随着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差异1、蒙古族民歌的嬗变轨迹1.1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的联系与不同蒙古族民歌中,长调和短调分别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长调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称,而短调则与定居耕作的农耕文化相称。
由于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产生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两种民歌的音乐形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迄今为止仍然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的民歌《小黄马》,是一首典型的长调民歌。
长调节奏自由,音域宽广,音程跳跃,运用拖腔和诺古拉装饰音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长期流行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民歌《海丽海丹》,则是一首典型的短调民歌。
短调的节奏相对规范整齐,音域相对较窄,每句的末尾基本都会用到一个长音。
音程平缓,多数为六度、七度、八度,超过八度的大跳很少出现,不使用“诺古拉”装饰音。
由此可见,长调与短调,虽然都属于蒙古族民歌,但从节奏到音域、音程,都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1.2半长调民歌:一种过渡阶段的音乐形态由于长调和短调两种民歌在音乐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差异轻而易举地辨别一首蒙古族民歌的类型。
但是,在现存的蒙古族民歌中,有一种兼具长短调民歌风格特征的“半长调民歌”,这是一种出现在过渡阶段的音乐形态。
在蒙古族地区,流传下来的长调民歌,大部分其实都是这种“半长调民歌”。
这首蒙古族民歌的起音是比较自由的拖腔,中间部分节奏规范整齐,句子的尾音是一个长音。
可以看出,这首歌曲的音乐形态中,既存在长调自由拖腔的特点,又出现了短调节奏规范整齐的风格。
试论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异同

到辽阔无边的大草原 。“ 长调” 具有对蒙古族身份 的认 同 , 以及复 制蒙古 族精 神面 貌 的作 用 , 对 于蒙 古族 人 民心灵 的影 响 以及 人类文 化 的贡献都 是 巨 大的。同“ 长调” 一样 , “ 短调” 民歌也是灿烂辉煌 的蒙古族 草原 文 化 , 它们 都 为 蒙 古族 音 乐 艺术 奠 定 了厚 重的基 础 。蒙古族 长调 与短调 是蒙古 族文
Ab s t r a c t : Th e h i s t o r y o f Mo n g o l i a n f o l k s o n g s i s s t u d i e d .Th e l o n g mu s i c a l a r t o f Mo n g o l i a n
最具 有代 表性 的就是蒙古族“ 长调 ” 与“ 短调” 。分析 了“ 长调” 与“ 短调 ” 的特点与区别 , 以为人 们在演 唱时更加 自如地运用“ 长调” 与“ 短调” 提供借鉴 , 从而使演 唱作 品能体现出更加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 。
关 键 词 :蒙古族;长调 ;短调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J 6 0 7
蒙古族民歌的一种

蒙古民歌长调和短调
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
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
基本上用五声音阶,fa、si只作经过音使用,以羽调式最常见,其次是宫、徵调式,商、角调式比较少见。
曲调进行多大跳,有五度、六度、八度以至超过八度的。
鄂尔多斯的长调则较深沉、忧郁。
歌唱时声音宏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
伴奏以马头琴为主,有时也配以三弦、笛子等。
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即波折音,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独特风格有重要作用。
长调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广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长调”中不知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发挥了多少创造力。
对于“长调”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
作为一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惟一的传人是蒙古族民间歌手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的民间著名长调歌王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老艺朮家首次将长调民歌搬上舞台,很快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肯定和认可。
一位巨星在邀请中国著名歌手腾格尔为他即将开拍的电影《成吉思汗》创作全部音乐时说:“我这个印第安血统的人,非常喜欢包括长调民歌在内的蒙古族文化。
短调
蒙古族民歌的一种。
又称短歌。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喀左旗、北票县、章武县的半家半牧区或牧区。
曲式结构工整,常用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
曲调优美抒情,表现感情细腻,常出现大跳音程。
为多段式叙事歌曲。
伴奏以四胡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
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
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
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
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
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
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
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
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
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
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
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
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
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
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
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公元840年回
鹊国崩溃,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即向
东西迁移,逐渐与蒙古高原上的居民
融合。
此后,经过长时期的辗转迁徙,
蒙古族流布面越来越大,至今我国的
四百八十多万(据1982年统计)蒙古
族同胞,除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和新盗、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外.还
广泛地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