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合集下载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分为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分为长调和短调

音乐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回音、波音、颤音。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的价值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的四个教学领域内容标准分别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文化文化。

艺术流派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思想倾向、审美观念、创作手法相近或相似。

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观念。

全校性音乐活动的常见形式歌咏活动。

音乐会或文艺演出活动、专题音乐欣赏或音乐讲座。

音乐多元文化是指在音乐教育中最广泛地尊重、汲取、接纳世界东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传统、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都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不能认为谁的高级,谁的低级,谁的科学,谁的不科学,只是具有不同特点而已,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智、审美心象、审美共鸣。

音乐风格定位包括主题音调风格、主题节奏风格、演唱形式与方法。

音乐主题的构思主题有情感定位、风格定位、结构定位、语气与气势定位。

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有达尔克洛兹音乐、柯达伊音乐体系、奥尔夫音乐体系。

音乐教育的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育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1、寓教于乐原则。

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着审美教育特征,是从音乐艺术特点和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出发的。

2、情感体验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3、参与活动原则。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3.笛子的分类:梆笛,曲笛
4.笛子的名曲介绍
三、欣赏笛子曲
1、《扬鞭催马运粮忙》(北派绑笛曲)
a乐曲创作背景
b乐曲结构:引子+小快板+抒情的中板十热烈的快板
c表现风格和音乐素材来源:东北秧歌
d曲作者介绍:魏显忠
e听音乐
2、《姑苏行》(南派曲笛曲)
a乐曲结构:宁静引子+抒情的中板十热情的小快板+再现引子的主题+尾声
二、乐曲《梅花三弄》
1、乐曲简介:晋朝古曲流传子中国大地将近200年历史,乐曲意境表达情感
2、乐曲结构:引子虚幻般飘逸状的音乐安静祥和+A部主题雪花飘飘+B天气晴朗+结束,一切回归大
自然无限风光
3、播放音乐
三、排箫的基本常识
1、历史演变
2、乐器构造及音色
3、常用技巧
4、乐曲欣赏《远方的思念》
(1)曲作者:俞逊发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5
h
[教学过程]
一、民族概况
二、其音乐体系
三、其音乐特点
四、代表作品《黑眼睛的姑娘》赏析及学唱
五、朝鲜族的抒情谣
1.民族概况
2、其音乐体系
3、其音乐特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法
4、代表作品《椐梗谣》《阿里郎》赏析及学唱
6
h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三)
h
7
[教学内容]藏族的山歌及酒歌 彝族的“四大腔”
4、秦腔的板式
5、秦腔的角色
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
六旦:老正旦、小旦、花旦、正旦、武旦、媒旦
二净:大净、毛净
一丑:
十三门:
6、常用伴奏乐器:二股弦、板胡、月琴、笛子、唢呐、海笛、笙、干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蒙古“长调” “长调”蒙古语为“乌日汀哆”,乌日汀是长久、永恒的意思, 哆是歌,汉语直译为“长调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历史悠久,在蒙 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歌词大多是描写草原、骏马,蓝天、湖 泊等自然感悟,分为“礼仪歌”和“牧歌”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礼仪歌”多在传统节日及婚庆场合演唱,歌唱爱情、赞美英雄。 “牧歌”状物抒情、歌唱家乡、描述生活,多在游牧和搬迁过程中演唱。 蒙古人民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对历史文化,道德习俗、哲学艺术的思 索和感悟。 蒙古“长调”歌曲的总体特点是:旋律舒缓意境悠长,叙事抒 情自然奔放、歌词字数少长声多、情感热烈高亢,声音雄厉嘹亮。 在演唱中使用了大量的假声和装饰音,使音域宽广气势连贯,旋律 起伏节奏变化丰富。 蒙古“长调”歌词常用两行为一段,在不同韵部上反复叠唱, 除了歌曲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发音技巧, 能产生类似颤音的“波折音”,蒙古语称之为“诺古拉”,是形成 蒙古长调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长调”歌曲结尾处常用“嗒咿”、 “咿吆”等衬音,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形成了情景交融、天 人合一的意境和神韵,突显了蒙古长调的音乐美学价值。 长调民歌的流行歌曲有《思乡曲》、《辽阔草原》、《富饶辽 阔的阿拉善》等,六十年代创作的《走向这高高的兴安岭》和大型 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都是蒙古长调的经典力作。 二、蒙古“短调” 蒙古“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河套平原,那里是半 农半牧区域,歌曲创作融合了汉族民歌的因素,篇幅短小节奏整齐, 曲调鲜明紧凑,装饰音少,适合即兴演唱。由于短调民歌音域相对 要窄,节奏固定、简单易学,所以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广泛传唱。 短调民歌又叫:爬山调,山曲儿,很多歌曲是用汉语演唱的。 蒙古“短调”民歌的歌词简单,创作取材广泛,一般两行一段, 由押韵的两句或四句式组成,节拍相对固定,在不同音部上反复叠唱, 灵活性很强。歌词内容几乎涉及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婚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3.笛子的分类:梆笛,曲笛
4.笛子的名曲介绍
三、欣赏笛子曲
1、《扬鞭催马运粮忙》(北派绑笛曲)
a乐曲创作背景
b乐曲结构:引子+小快板+抒情的中板十热烈的快板
c表现风格和音乐素材来源:东北秧歌
d曲作者介绍:魏显忠
e听音乐
2、《姑苏行》(南派曲笛曲)
a乐曲结构:宁静引子+抒情的中板十热情的小快板+再现引子的主题+尾声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5
h
[教学过程]
一、民族概况
二、其音乐体系
三、其音乐特点
四、代表作品《黑眼睛的姑娘》赏析及学唱
五、朝鲜族的抒情谣
1.民族概况
2、其音乐体系
3、其音乐特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法
4、代表作品《椐梗谣》《阿里郎》赏析及学唱
6
h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三)
h
7
[教学内容]藏族的山歌及酒歌 彝族的“四大腔”
h
汉族歌舞音乐(二)
h
34
教学重点:云南花灯、胶州秧歌 教学难点:两种舞蹈音乐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35
h
教学过程:
1、复习东北秧歌、陕北秧歌
2、云南花灯舞蹈音乐
A、流传地方:云、贵、川、湘
B、主要表演形式:花灯歌舞、花幻—剧
C、 结构形式:
D、 舞蹈特点:优美轻盈、潇洒活泼
E、 音乐特点: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中速或小快板、优美动听
b乐曲表现一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般的江南水乡的画面,富
有诗情画意。
c乐曲音乐素材的来源:江南丝竹、昆曲
d听音乐12
h
五、笛子曲欣赏《牧民新歌》 1、乐曲创作背景 2、曲作者:简广易 3、乐曲结构:引子十抒情的慢板十小快板+热烈的快板 4、乐曲演奏风格:是有北方音乐那粗犷豪放,热情奔放的性格。运用了绑笛那种滑,跺,花等代表性技 巧 5、乐曲音乐素材的来源:内蒙古长调音乐和歌舞音乐。羽调试最为明显 6、听音乐 六、笛子名曲欣赏《三五七》 1、乐曲创作背景 2、乐曲音乐素材来源:浙江婺剧音乐 3、曲作者:中国南派笛子宗师一一赵松庭. 4、乐曲结构:引子+高亢明亮,粗犷豪放的导板主题十A部华丽欢快的游板主题+B部散板+再现引子导 板主题 5、乐曲不仅仅是具有南方乐曲那种华丽秀美的特色,同时仍然带有北方那粗犷豪放的音乐特色 6、听音乐 七、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充分了解到中国竹笛的音乐美丽,并熟悉其基本常识,从而掌握 了两首不同风格的笛子作品。欣赏并掌握了两首不同风格的笛子曲要求记住每首每段的主题乐谱。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杜勇【摘要】蒙古族民歌是流行于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草原一带,其大体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长调大多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音域宽广,明亮高亢,委婉动听,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属于抒情性民歌;短调则节奏较规整,曲调朴素简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无论曲式和演唱方法都是蒙古族民歌中所特有的.“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很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研究、整理,传承和保护.【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0)002【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特点;曲式节奏;演唱方法;传承保护【作者】杜勇【作者单位】贵阳学院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6.2(212)早在公元六世纪,据历史记载中的东胡,匈奴就是最早生息在戈壁沙漠,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先后出现的突厥,契丹,鲜卑,乌恒,柔然,室夷,都属于东胡系统,回纥,延陀,黠戛斯,薛延陀等又属于突厥系统,[1]这些早期出现的游牧民族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繁衍,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加快,游牧民族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群体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和建立新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就是民族同共体。

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发展的结果,也为游牧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居住最多的地区,约占三分之二,其余的居住在东北三省以及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蒙古族很早就有了自已的语言和文字,现在所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创制的“回鹘”字母而形成的,后来经蒙古学者却吉·翰斯尓在对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而形成了现在规范化的并通用的蒙古文。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热爱草原,不愧称之为“永恒之火”剽悍的民族。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摘要】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体裁分类和题材分类,从体裁来讲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的民歌,从题材来讲则主要有牧歌、赞歌、思乡歌、宴歌、叙事歌和儿歌等众多类型的民歌。

本文主要依据体裁分类来浅析概述蒙古族民歌的类型与音乐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短调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人口分散在东北三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音乐、文学、美术、地理、天文等方面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久以来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长期生活在辽阔、空旷的大草原上,加之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造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蒙古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民歌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体裁分类可以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

1、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具有自由、辽阔、奔放等特点,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形成这种音乐性格的原因是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是分不开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这一音乐体裁的形成。

内蒙古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这样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铸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乌日汀道”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悠长舒缓的节奏和宽阔舒展的曲调,常用拖腔的方法来演唱,虽无明显的音乐节奏却也有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骏马、骆驼的步伐和草原游牧生活等节奏的渗透。

在演唱中,以独具特色的“诺古拉”(颤音或称波折音)构成了主要的演唱技巧。

形成这样的一种歌唱的艺术形式是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蒙古长调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蒙古长调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蒙古长调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11月28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表示: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未来的10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孙家正指出,尽管中国和蒙古国根据本国实际,对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对长调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护方式远远不能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冲击。

中国方面提出了与蒙古国联合,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国政府积极回应了中国方面的建议。

中蒙两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联合申报事宜,进行了多次不同层次的沟通、协商、考察以及联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在联合国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

孙家正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
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