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包公审驴_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包公审驴_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5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包公什么缘故要审驴?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板书:小偷换驴,刘五告驴)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包公是如何来审这头可不能说话的驴被告。

(板书:包公审驴)二、学文1 师:齐读3——10自然段,边读边摸索: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生齐读课文,举手汇报:这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奇案。

2 师:什么是“闻所未闻”?那个案子又奇在哪儿?生摸索作答3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能够吗?生摸索作答注:引导出包公审案的必要性。

4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默读3——10自然段,看看包公审驴时一共下了几道命令,用“①②……”标出生汇报四道命令(PPT.出示)5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道命令,(PPT.出示第一道命令)包公相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关驴饿驴(师板书)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生:衙役们差点没小出声来师:他们什么缘故想笑?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引读第四段第②句,“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依旧不想笑?生:想笑师:看来,大伙儿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师:尽管衙役们都觉得那个命令不可思议,然而,当他们听到那个命令后,又是如何样做的呢?生依照课文内容汇报师:他们情愿如此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明白的?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6 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现在是什么模样?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7 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生接读)师:这时,包公又要?生:打驴(师板书)师:你从哪儿,能够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PPT.出示: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指导感情朗读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生想象作答8 师:末了,包公下令道(生接读)现在,包公要对驴如何样?生:放驴9 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如此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道命令(PPT.出示:第四道命令)师:包公要对驴如何样?生:跟踪驴10 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怎么说?生依照课文内容作答(板书:刘五得驴)11 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时候,大伙儿都觉得不可思议,课没想到确实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难道让小偷绳之以法,将驴物归原主。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大全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大全

包公审驴教案设计大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包公审驴》的故事情节,理解包拯公正无私、明断是非的品质。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树立正义感,勇于担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讲述《包公审驴》的故事,理解包拯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包拯如何运用智慧断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清官吗?(2)学生回答:包拯、海瑞、于成龙等。

2.讲述故事(1)教师讲述《包公审驴》的故事。

(2)学生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分析讨论(1)提问:同学们,故事中包拯是如何审驴的?(2)学生回答:包拯让驴的主人把驴牵到衙门,自己和衙役们跟着驴走,看驴停下来吃什么。

(3)教师引导:包拯通过观察驴的行为,找到了驴的主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发现问题。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包拯具有哪些品质?(2)学生回答:公正无私、明断是非、智慧勇敢等。

5.案例分析(1)提问:同学们,你们遇到过类似包公审驴的故事吗?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去解决?(2)学生举例回答:如邻居家的狗咬伤人,如何处理;又如路上遇到交通事故,如何协助处理等。

(3)教师引导: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勇于担当,解决问题。

(1)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2)学生回答:学会了观察、分析问题,明白了包拯的品质等。

四、课后作业1.复述《包公审驴》的故事,与家人分享。

2.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包公审驴》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包拯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包公审驴--课例

包公审驴--课例

包公审驴教学课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句,多种形式的读文,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借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多种形式的读文,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

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一个小小问题吗?生:可以。

师:听好,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黑木炭,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什么?生:包公。

(师:板书“包公”)师:课前让同学们查阅料,了解包公,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师:同学们对包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

(师板书:“审驴”)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设计理念: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导课由学生熟悉的运动员图片和问题导入,切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精读品悟奠定了基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包公审驴》教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的故事

《包公审驴》教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的故事

《包公审驴》教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的故事《包公审驴》是一篇古代笑话,讲述了包拯因为一只驴子被偷,而误认为是嫌疑人,并最终将这只无罪的驴子审判、打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结局悲惨,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我们有必要制作一份《包公审驴》教案。

一、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府尹。

有一天,一只驴子被偷走了。

包拯从一位叫做胖婆的女人口中得知,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叫做李大郎的人,因为他前几天曾经来买过胖婆的酱菜。

包拯于是派人去找到了李大郎,并命令李大郎带领手下追缴赃物。

之后,包拯找到了被偷的驴子,但却发现这只驴子只是单纯的走失了。

包拯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在众人的见证下对这只无辜的驴子进行了审判,并将其打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包公审驴》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2.了解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分析其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

3.理解《包公审驴》这个故事所传达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三、教学内容1.故事梗概的讲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包公审驴》这个故事的梗概。

强调这个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设定,以及主要事件的发生过程。

也可以边讲边画图或展示图片,方便学生建立起连贯的故事形象。

2.分析故事中的问题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包公审驴》这个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

比如,包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竟然对一只无辜的驴子进行了审判,并将其打死。

学生们可以针对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包拯的做法合理吗?他是不是违背了正义和法律的精神?如果你是包拯,你会怎么做?3.学习故事传达的意义接下来,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包公审驴》个故事所传达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和细节的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性观。

比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正义和公平,什么是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什么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以及他断案的巧妙。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包公是怎样通过巧妙的方法审驴的,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难点领悟包公的智慧,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清正廉洁、智慧过人的官员,包公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包公断案的故事——《包公审驴》。

(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问: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怎么了?包公是怎么审驴的?结果如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懊恼”“闻所未闻”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1)指名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思考:王五是个怎样的人?他的驴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王五对驴的喜爱以及驴的宝贵。

(3)王五的驴丢了,他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王五的焦急和懊恼。

2、包公是怎么审驴的?(1)自由读课文第 3-10 自然段,画出包公审驴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包公审驴的步骤和方法。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第一步,包公了解案情。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他问了原告、被告和证人,记下了他们的陈述。

”)第二步,包公下令把驴关起来。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第三步,包公放驴,跟踪驴的去向。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包公审驴》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包公审驴》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包公审驴》教案【一】一、导入新课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

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

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

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初读概括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

(师生读)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三、细读探究(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

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

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包公审驴》讲述了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

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

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

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

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课本剧《包公审驴 》实录

课本剧《包公审驴 》实录

包公审驴10班第一部分:梗概《包公审驴》选自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北师大版),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破案现场,体会他的公正与智慧。

第二部分:剧本导演:王冰徐建全演员表:包公——韩宝伟(饰)王五——项钊(饰)衙役甲———衣北洋(饰)衙役乙———陈希(饰)毛色发亮的驴——包鹏诚(饰)瘦驴—————何希望(饰)小偷—————马万蓥(饰)百姓甲————王诗媛(饰)百姓乙—————张广鹏(饰)旁白:王月剧本时间:宋朝时期地点:公堂某田庄【第一幕】旁白:宋朝的时候有个穷人叫王五,他养了一头驴,就用它运送柴草和木碳,挣了钱养家糊口。

因此王五象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的辔头。

这天王五牵着驴,碰到了出去办事的李三。

王五(唱着歌出场):没有花香,没有烦恼,我有一个无人能比的宝驴;牵着驴儿,一路欢唱,我的生活真象吃了蜜枣……百姓:哎呀!王五,是你呀!干什么去呀?王五:蹓驴去。

百姓:(左看右看毛驴)这是你的驴呀?王五:当然是我的驴呀!百姓:(手摸着驴)这驴毛色发亮,肚子浑圆,四肢健壮,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呀!王五:(自豪状,手摸着驴)它就是我的宝贝,我就是靠它养家糊口的。

百姓:哈哈……,我还有事,后会有期,再见。

(摆手转身走了)王五:再见!(牵着驴哼着歌走了)旁白:一天,王五牵着驴,驮着木碳到市镇上去赶集,他把驴栓在市镇门口的树上,自己背着木碳到集市上去卖(王五边做着栓驴的动作边唱着)王五:宝贝,乖!在这儿等我,去把木碳卖了,回来接你。

(背起木碳)卖木碳了,好木碳,快来买呀!卖木碳了,好木碳,快来买呀!卖木碳了,好木碳,快来买呀!(百姓蹓跶着过来)百姓:哎哟!王五是你呀!卖木碳啊?王五:是啊!你买木碳吗?百姓:买呀,家里的木碳正好没有了,木碳怎么样?王五:我的木碳是集市上最好的,不相信你看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审驴》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

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

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

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基础上,初读感知,并理清文章脉络,即: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最后,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体会刘五丢驴后的心情,凸显小偷的狡猾。

(注:这些都更凸显包公审驴审驴的必要性——伸张正义的。


第二课时,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即老师和学生分别以提刑官、调查员的身份,对包公审驴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包公所下的四道命令,并从衙役这一侧面人物不理解的角度看包公审驴,让学生入情入境,弄不清楚包公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一道一道不被人们理解的命令,却终究审出了案子后,在让学生回过头来看包公为什么会下这四道命令,以及下命令前的表情动作,让学生从中有一个大彻大悟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包公在学生中的印象。

第三环节的设计,则是站在全文的角度,让学生看一看究竟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同样都使用了计谋,但结果却不一样,对人们的影响也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聪明要用到正道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3、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品读,感受包公审驴的全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包公的大智大谋。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板书:小偷换驴,刘五告驴)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包公是如何来审这头不会说话的驴被告。

(板书:包公审驴)
二、学文
1 师:齐读3——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齐读课文,举手汇报:这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奇案。

2 师:什么是“闻所未闻”?这个案子又奇在哪儿?
生思考作答
3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可以吗?
生思考作答
注:引导出包公审案的必要性。

4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的呢?请同
学们默读3——10自然段,看看包公审驴时一共下了几道命令,用“①②……”标出
生汇报四道命令(PPT.出示)
5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道命令,(PPT.出示第一道命令)包公相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关驴饿驴(师板书)
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衙役们差点没小出声来
师:他们为什么想笑?
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引读第四段第②句,“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还是不想笑?
生:想笑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师:虽然衙役们都觉得这个命令不可思议,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个命令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根据课文内容汇报
师:他们愿意这样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6 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此时是什么样子?
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7 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生接读)
师:这时,包公又要?
生:打驴(师板书)
师: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
(PPT.出示: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
指导感情朗读
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
生想象作答
8 师:末了,包公下令道(生接读)此时,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放驴
9 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道命令(PPT.出示:第四道命令)
师: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跟踪驴
10 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究竟?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板书:刘五得驴)
11 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课没想到就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居然让小偷绳之以法,将驴物归原主。

不行,咱们看看包公究竟为何能审出这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那天,是谁把衙役们带到田庄,找到刘五丢失的那头驴,捉住小偷的?
生:那头瘦驴
师:驴为什么会带他们去?
生:因为他三天没吃没喝,还被打了
师:是谁下令要对驴这样的?
生:包公
师:没有这些命令行吗?包公为何会下这些命令?
生:熟知驴的本性
师:包公之所以下令关驴、饿驴、打驴,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
生:苦肉计(师板书)
师:你觉得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生举手作答
12 :重新回到包公下的四道命令(PPT.出示四道命令)看看他的哪些动、神情,可以让你感受到他的足智多谋?
生举手作答
13 师:在这个案件中,还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生:小偷使用掉包计(师板书)
14 师:同样使用了计谋,结果不一样,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生: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师:同学们的聪明要用在?
生:学习上
师:学完本课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上,好好学习。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小偷换驴(掉包计)
刘五告驴
包公审驴:饿驴关驴打驴(苦肉计)
刘五得驴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的设计,是在晋主任,三四年级集体备课组老师,以及四年级语文老师的共同探讨下产生。

在形成这份教案前,各位老师都深入研讨,也产生了教案设计过程中冲突的火花。

最终,我选择了这种教案设计。

因为当我初读这篇课文时,当还未读到文章的结尾时,这个故事的结局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反扣的方式,更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包公的命令产生疑惑,当得知故事的结果正是由那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四道命令产生时,在来反扣包公的动作、神情,让学生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我在上这节课时,基本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比如:教学语言过于琐碎。

这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