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名“演武场”的语源

合集下载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厦门历史文化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通行闽南方言。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

元属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

厦门导游词优秀范文

厦门导游词优秀范文

厦门导游词优秀范文厦门市位于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

厦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公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厦门导游词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厦门导游词1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海上花园,温馨厦门。

今天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古炮之王,厦门市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的海峡突出部位,炮台依山傍海,视野开阔,隔海与渔仔尾互为犄角,控厄着厦门港,素有“八闽门户,天然锁钥”之称。

缅怀历史,展望未来!好,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胡里山炮台东城门脚下,大家可以看到那座古老而沧桑的城墙,会有怎样的感触呢?厦门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20年,也就是1894年,历时2年零8个月建成,炮台采用优质的花岗岩,并采用厦门民间“三合土”,拌以乌樟树汁、糯米、红糖一寸一寸夯打而成,可谓坚固无比,其优点是可以防止炮台被炸是产生杀伤性的石块,以至伤到士兵。

整座炮台呈半地堡式、半城垣式结构,占地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

里面现存着一尊世界顶级的大炮,那究竟是怎样的一尊大炮能够让人如此神往呢?下面请随我入内亲眼一目吧!首先,站在这神奇的古榕树下,我们可以看到前方一幅巨大的壁雕——《民族魂》,生动地描绘了炮台那段历史。

壁雕对面有两座大门,上面分别写着“奋武”、“振威”二字,意蕴着要奋武振威,抗击侵略者。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走进“奋武”们,左侧的建筑就是炮台官厅指挥中心,等下我们再过来参观,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通过阅练场,上阶梯就可以到达炮台了。

各位团友!下面就是震撼我们眼里的时刻了,大家请往那边看,里面用钢凝土封盖下的庞然大物就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28 生克虏伯大炮,该炮身长13.13米,重87吨,大炮口径28生,大炮膛线84条,旋转度360,有效射程1.6万米,说到大炮的威力,有这样一个夸张的传说,据厦门民间传说,当年闽浙总督边保泉前来炮台验收炮弹时,炮弹打到了大担岛海面,因为威力巨大,连胡里山附近的牛都震得大跳起来。

郑成功在厦门的旧址遗存

郑成功在厦门的旧址遗存

英雄故垒今犹在【英雄史迹文章加入时间:2002年5月24日10:9】---郑成功在厦门的旧址遗存——曾莹清末著名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在为台南延平郡王祠所题的楹联中写道:“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这一评价,高度地概括了郑成功的崇高品格。

在郑成功抗清复台活动中,他始终把厦门做为他的战略基地,在这里设官开府,驻扎军队,操练水师。

厦门至今还保存着许多郑成功的遗址。

值此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之际,我们在缅怀英雄壮丽人生的同时,更想去寻觅与踏访在我们身边英雄留下的足迹……水操台遗址位于鼓浪屿日光岩上。

日光岩,又名晃岩、龙头山。

是鼓浪屿最高峰,海拔92.7米。

自山下沿台阶曲径登上日光岩最高峰,天风浩浩,海浪滔滔,极目远眺,厦鼓景色,鹭江风光,浪涛起伏中的大担、二担、青屿、鸡屿诸岛以及内陆山峦海岬,尽收眼底。

南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据记载,1647年,郑成功在海上起兵后,便把队伍带到鼓浪屿,在山上安营扎寨,训练士卒。

乾隆时人黄日纪的《鼓浪屿》一诗有“石壁风云余旧垒”之句,足见郑氏旧寨乾隆时犹存。

道光《厦门志》载:“鼓浪屿,厦门东南五里,在海中,长里许。

上有小山居民田园村舍。

郑氏屯兵于此,上有旧砦遗址。

”这个旧寨遗址,今天仍完好保存。

在日光岩寺后半山腰上有一道石砌寨门,这便是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遗留下来的寨门。

寨门四周的巨石上,凿有许多排列有序,大小如拳的圆孔,这是当年郑成功士兵用以架梁搭屋的梁洞。

著名学者蔡元培和爱国将领蔡廷锴均镌诗在此,热情歌颂了郑成功的业绩。

在郑成功寨门的右侧,有一巨石壁立,气势雄伟。

上刻“闽海雄风”、“郑延平王水操台故址”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指挥台遗址。

老人们传说,郑成功当年就是站在这里,手持令旗,指挥鹭江海上的战船,严格训练杀敌本领,使他的水师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纵横海上、所向无敌的军队。

国姓井在鼓浪屿延平公园内,有一口圆形水井,泉水清碧甘冽,从不干涸。

美丽厦门“新24景”之:演武卧波(演武大桥)

美丽厦门“新24景”之:演武卧波(演武大桥)

美丽厦门“新24景”之:演武卧波(演武大桥)美丽厦门“新24景”之演武卧波(演武大桥)景点介绍:演武大桥位于厦门环岛路海军码头-演武路-白城段,于2003年9月通车。

整座桥紧贴着海面,缓缓地延伸,波浪似的起伏。

演武大桥的“演武”二字是有典故的。

因建在古演武池、演武场遗址,西侧隔海面对郑成功塑像,为此用与郑成功有关的当地地名“演武”派生命名大桥。

演武大桥跨海而建,桥面标高只有5.5米,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

有资料显示,这个世界之最,不是设计者的初衷,是方案修改的意外收获:演武大桥之所以如此紧贴海面,是为要保护厦门大学白城校区。

毗邻厦大校区,与鼓浪屿风景区隔海相望,演武大桥实现了景观和交通的有机结合。

演武大桥全长2.2公里,其中桥面设置双向6车道,全桥不能停车。

需要指出的是,演武大桥近些年来的交通能力不断提升,2003年9月通车的是环岛路部分,之后的2009年,成功大道通车,与演武大桥相连,匝道增加数条;2011年,环岛干道也续接演武大桥,使这座大桥汇聚三条城市重要道路,在厦门交通版图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年四季都是观赏演武卧波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在天文大潮时,远远看过去,海水几乎要漫过大桥,十分壮观。

演武卧波的最佳观景点是在高处和远处。

名称内涵:卧波,形容的是演武大桥的标高与海平面十分近,整座桥在结构上采取了鱼腹式梁,椭圆型墩,桥身通体漆为白色。

为了避免影响沿海景观,桥梁照明采取附设在桥梁护栏上的照明灯而不设灯杆。

白天车从桥上过,就如同在海上行走。

听海浪拍打桥墩,看浪花朵朵卷来。

若是涨潮,更有种淹没大桥的“错觉”。

演武大桥的夜景照明也选用白色灯,与白天的景致互相呼应。

一到夜晚,灯光将大桥装饰得如蛟龙出海,有人形容:“远远看如同海龙王的三太子。

”文摘于2015.10.23 厦门日报“新24景”:景点介绍。

厦门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厦门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厦门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厦门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导游词是导游⼈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化知识的⼯具,也是应⽤写作研究的⽂体之⼀。

下⾯是⼩编搜集的厦门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厦门⽕烧屿导游词各位团友⼤家早上好,欢迎各位到⽕烧屿来,我是这⾥的讲解员郭××,⼤家可以叫我⼩郭,今天就由我来为⼤家服务,在这⾥先祝⼤家玩得愉快。

我们先来了解⼀下⽕烧屿的路线图,⽕烧屿是我国对⽆⼈居住的海岛成功开发的⾸例,⼤家看到整个⽕烧屿南北⾛向,呈“M”形,很象英⽂字母“M”,⼜象是⼀只远古时代的神鸟,⾯积为0.27平⽅公⾥,相当于⿎浪屿的六分之⼀。

主要分两部份,青少年科技馆和⽕烧屿⽣态乐园。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态乐园下⾯我们就随地⾯的鱼⼉开始今天的⾏程吧。

这⾥是⼴场可以看⼊⼝⼤门,⼤家看⼤门象不象⼀把巨⼤的变形扇⼦,请看地⾯有⼏幅彩⾊的拼图,有原始时代的钻⽊取⽕,有古埃及的⾦字塔,我国四⼤发明之⼀的指南针,最后⼀幅图是⽕箭正飞上天,⼀共有六幅图这些图画正是从某⼀侧⾯、某⼀特定历史阶段揭⽰了⼈类如何在科技的推动下从落后⾛向⽂明的。

现在让我们继续往前⾛,瞧地上许多的⽔道,这些其实是五条轨道,这五条轨道代表五⼤⾏星,其中这条椭圆形的轨道即代表哈雷慧星的轨道,中⼼位置就是独具匠⼼的星座喷泉,有兴趣的话我们等⼀下在来找⼀找⾃⼰的星座。

我们继续往前⾛在前⾯的那个⽯碑,这是苏颂纪念碑,苏颂是我国宋代的科学家,如果您有兴趣想了解更多,您可以参观完以后在慢慢在欣赏⽯碑上的⽂字。

在我们⾯前草⽊茂盛,绿树成荫的地⽅就是⽕烧屿⽣态乐园,⽣态乐园⾥有两条路,⼀条是主园路,另⼀条是“环岛路”,⽕烧屿岛内⼀年四季鸟语花⾹,更素有“天然地学博物馆”和“神秘的⾃然博物馆”之称。

⽕烧屿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其⼀是,相传在明朝的时候,岛上居住着海盗,并利⽤海岛特殊的地形地貌抢劫过往的船只,厦门官府派兵来围剿,结果扑了个空早已逃跑,于是官兵放⽕烧毁岛上海盗的窝点,烧了三天三夜,连同岛上的树⽊烧个精光故⽽得名;其⼆,相传在两亿多年前侏罗纪时代⽕⼭喷发形成的地貌,由于岛上⼤部分是“⽕烧⽯”,⽯头颜⾊呈暗红⾊,因⽽得名。

厦大传奇

厦大传奇

厦大传奇作者:来源:《大学生》2012年第07期校园、校歌和校长到了明朝后期,郑成功在这里操练步兵,叫做演武场。

所以,桥叫演武大桥,路叫做演武路。

他在鹭江操练水兵。

我们校歌里唱:鹭江深且长。

这是夸张的手法,鹭江不长,800米,也不是很深,十来米。

据说,他的舰队司令是在鼓浪屿日光岩顶上的石头处居高挥动旗子,这样水兵们才能看到,所以那个地方叫做水操台。

但是,郑成功最初训练水军也是在厦大,就在刚才说的泄湖,当时叫演武池。

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的厦大,演武场,旌旗猎猎,金戈铁马,如今,书声琅琅,那是怎样的一种变迁?是不是一种内敛的力度?这个内敛的力度正是我所理解的“南方之强”,不是那种快意恩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北方之强。

温和不失力度,在我看来就是内敛的力度,厦门大学用这段独特的历史,奠定下了芙蓉园里的气度,内敛的力度。

1938年,校园里来了一支来自东瀛的军队,当时,这里是日本驻闽南派遣兵司令部。

他们毁了建立在李厝山上的生化楼,1937年,这所生化楼已经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教学实验楼。

这军队据说在后山上建立了弹药库,为此修筑了一条蜿蜒而上的山路,还修了一座桥。

沧海桑田变过来,六百年前金戈铁马,旌旗猎猎,七十年前枪炮轰鸣,敌酋狰狞,我想再难找出一所大学,校园有这样一种传奇般的经历。

军队入侵时,这所大学的师生在哪里?为避战祸,到了闽西北长汀,就是现在的长汀县。

借着长汀的大神庙作为大学的礼堂。

长汀8年后,1945年的9月,厦大重新回来。

当时校园已经不能称其为校园了。

1945级的学长回忆,这年开学典礼不是在厦门大学,而是在鼓浪屿。

这段历史,每个来到厦门大学的年轻人都应该知道。

可以不记恨,但是必须知道一所曾经枪炮轰鸣,敌酋狰狞的校园。

我们可以想象长汀的岁月一定是很艰难的。

厦大在长汀呆了8年,成为了可以和西南大学齐名的战时大学,并且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在战争年代,厦门大学校舍之完备,设施之优良,不亚于那时国内任何其他的大学。

鲁迅在厦大的日子

鲁迅在厦大的日子

鲁迅在厦大的日子作者:南舟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12期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如同匕首、投枪般的小说、杂文,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对前来请愿的学生实行血腥屠杀,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纪念刘和珍君》、《空谈》等文章,指出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因而受到敌人的疯狂围攻,当时,南方大革命高潮汹涌澎湃。

1926年9月4日,鲁迅由北京经上海南来厦门大学任教。

来到厦门大学,鲁迅被聘为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住在厦大生物楼3楼东南靠海的国学院陈列室。

这座生物楼四无遮拦,远处的大担岛、二担岛和南太武山若隐若现;对面的鼓浪屿风景秀丽,屋宇林立;脚下是茫茫海水连着蓝天。

鲁迅从风沙漫天的北京来到四季如春的厦门,别有一番迥然不同的感觉。

鲁迅初到厦大,身穿一件夏布长衫,脚着胶底粗布力士鞋,显得平易近人。

青年学生看到鲁迅和蔼、朴实的形象,觉得格外亲切。

9月25日,鲁迅的寝室搬到集美楼,迁居集美楼使鲁迅感觉很舒服。

因为推开北窗是五老峰和峰下的南普陀寺,推开门,楼前是荒芜的演武场。

这是一间比较宽大的房间,可作卧室、工作室兼厨房及餐厅。

房内放置一只茶几、两张木椅、一张写字台,一张藤圆桌、两三张藤椅,还有钢精锅、酒精锅,陈设简单,用具寥寥。

一天,《厦声日报》的记者来到鲁迅的寝室采访他,原本认为这么一个著名人物,一定派头十足,布置和衣着讲究,没想到鲁迅这么和蔼简朴,使记者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

10月16日,《厦声日报》刊载关于鲁迅的访问记,说鲁迅“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一点派头,也没有一点客气,衣服也随便,铺盖也随便,说话也不装腔作势……”当时学校的教员很多都是博士、学者,他们不是西装革履,态度轩昂,就是长袍马褂,衣冠楚楚,与鲁迅完全两样,以致鲁迅还被人“误会”。

有一次,鲁迅穿着一件褪色的长衫,到集通银行领薪水,当他把支票递进柜台,坐在柜台内一个肥头大耳的经理,望着他疑惑地想:“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怎么穿得这样寒伧?莫不是捡了别人的支票前来冒领的?”还特地打电话到学校去问个究竟。

厦门地名的典故

厦门地名的典故

厦门地名的典故厦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自然有着许多与历史、文化、传说相关的地名。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厦门地名的典故。

一、鼓浪屿鼓浪屿,位于厦门市区东南面,是一座著名的旅游胜地。

其命名有多种传说,最广为人知的是“鼓声海响”,据说有一位海上神仙游荡于此,只需要敲击脚后跟,就会发出震天动地的鼓声,将周围的海水震荡起来。

二、胡里山胡里山是厦门市区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以植物生态保护区著称。

据传说,胡里山是取自一个“胡里”的名字。

胡里据说是唐代一位有志于成为道士的年轻人,他听信了山中老人的忽悠,到山上修炼了整整十年,后来却发现不过是一场愚人的游戏,于是大彻大悟,改行当了商人。

而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座山命名为胡里山。

三、曾厝垵曾厝垵是厦门市的一个著名古村落,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

据说曾厝垵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叫曾氏的人,他在此建起了一座大宅,并招揽了很多农民在他的庄园里干活。

后来这里的居民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曾垵”。

四、南普陀寺南普陀寺建于唐代,是厦门市最古老、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关于南普陀寺的命名,也有不同的传说。

其中一个说法是南普陀寺的名字来源于天竺国的普陀山,这座山上有一个南方普陀寺,所以厦门的南普陀寺就取了这个名字。

五、环岛路环岛路是厦门市区最美丽的一条路,连接着厦门岛的大小景区和许多重要的建筑物。

其名字的来历也不简单。

环岛路原名秋实路,是因为在民国初年曾经有许多桂子树种植在这里,每逢秋季,这里就会飘满桂花的香气。

后来因为道路环绕着厦门岛一周,于是就将这条路命名为环岛路。

在厦门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每一个地名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地名的来历,不仅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厦门的人文底蕴和地方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地名“演武场”的语源
李熙泰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同国家的国防、贸易、外事、民政、科研等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厦门有一些地名是早时从海防、武备得名的,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如外较场、箭道、演武场、前营街、后厅衙等。

人们对这些早时地名的远近范围概念模糊,有的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核实其地理实体,厦门地名“演武场”就是其中之一。

厦门早时有“较场埔”地名,见自清・乾隆年间的《鹭江志・山川・五老山》:“五老山,即南普陀山也。

五峰森列,如画之五老图,故名。

环然相接而旷,其南与太武对,其下为较场埔,演武亭在焉。

……”较场埔的地理实体和社会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其来龙去脉值得一探。

较场埔地名的产生条件和环境,原意和沿革得从古厦门港海湾的形成说起。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古厦门岛在低海平面时,受流经厦门岛西南侧的九龙江和流经北侧的浔江的不断冲刷和侵蚀,在高海平面时,又受到强劲潮流的掘凿,渐渐呈现环岛五、六处海湾。

其中,古厦门港海湾经过斗转星移,海浸日蚀,在大自然起伏变化中,萌生了古厦门港模糊的海湾范围,大概呈现出五老峰、蜂巢山延伸的山脊环绕,拥抱有今海边的厦大半月形的足球场、经海洋研究所、人类博物馆、芙蓉楼、厦大商店、南普陀寺,厦大公交车站至厦大医院、演武池一线。

这一大片陆域中,经千万年风雨冲刷下来的泥沙,交和着海浪淘掘卷来的九龙江沙土,形成自然的物质条件,古厦门港海湾的地理实体,在海平面与陆平面因潮汐不停地来回运作,经过沉淀、堆积相对地稳定下来后,呈现出一条天然的洁白的海沙线,环绕在古厦门港陆域、海域之间交汇。

这一段海沙线周边也不断地堆积、推平,呈现出一个平野旷土泥沙埔,后来民间称之为“海沙坡”、“沙坡尾”。

《鹭江志・山川》记载:“玉沙,在厦港,环抱如带,长数百丈,……”。

所谓“玉沙”,指称就是“海沙坡”、“沙坡尾”,只不过当时诗人墨客雅兴美化的别称。

清厦门诗人张锡麟在《池上草・观操赠姚润斋总戎》诗中写下了“玉沙原上列貌貅,讲武清时见壮猷”的景象。

张锡麟在诗中用“玉沙原上”的地名,已呈现社会意识和地理实体的蕴合留下的痕迹。

唐、宋、元历代,厦门虽然作为市舶
司地,但海沙坡、沙坡尾的地理实体于世依然息息无闻,尽管“较场埔”地名在厦门相关的史实中已有片羽的记载,当时的古生民也可能在“海沙坡”、“沙坡尾”捞取鱼蛤,居住生活,有限地利用了地理实体的自然物质,但社会意识终究未能成熟进入环境。

直到明代,厦门面临着严峻的海防军事形势,从五老峰下浩茫海域连接着南太武山下的海域,一再出现了倭寇的侵拢,海盗和海上武装走私集团袭击濒海居民。

当时的殖民者佛朗机(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也相继屡屡侵入盘踞,蓄谋久占,厦门港沿海一带不得安宁。

在上述形势下,厦门海域的军事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上派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筑城设防。

当时周德兴“移(泉州)永宁卫中左所官军于厦门”,遂为“中左千户所”,有额兵1204名,在厦门城内建营房987间。

当时厦门城建在嘉禾屿西南角,“厦门”地名专指城内,中左所泛指全岛,从此,厦门和中左所两个地名同时使用。

五老山下连接厦门港沙坡尾、海沙坡的平野旷土成为中左千户所驻防官兵操练演武的地方,海沙坡、沙坡尾由于历史的发展,在自然地理实体和社会意识的生育下,确立了产生地名“较场埔”的环境和条件。

较场埔为专指明中左千户所官兵操练的场所(地名)。

同时,“较场埔”因受闽南方言读音用字的影响,“浦”写成“埔”。

这一地名的形成,反映了当年历史的演进。

据阮旻畅《海上见闻录》(定本)记载:“公元1656年,明永历(戊戌)十二年三月,清顺治十五年”,“赐姓筑演武亭于厦门港练兵……”。

从上可知当时在厦门港练兵场地即“较场埔”。

道光版《厦门志・官署》:“演武亭较场,在五老山前”。

民国版《厦门志・附官署》:“演武亭较场,在五老山前(注:今为厦门大学校舍)。

”“演武亭”和“较场埔”合称,省略了“埔”字。

到了民国版《厦门志・寺院・南普陀寺》又写成:“前有平地,为水师演武场”。

见《池上草》就有《演武亭观苏制台阅兵》:“海疆高台十丈临江浒”,可见“演武亭”的规模。

赐姓回泊厦门的驻地,“较场埔”终为“演武场”取代,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志书载:“演武场厦门大学奠基”。

通过厦门地名“演武场”的语源出自“较场埔”的现象,为人们扩大视野,丰富了地名知识。

如今,演武场上满天春光,嘉庚楼群拔地而起,新纪元揭开了新文化的序幕,世界一流大学将从这里腾飞!
(本文作者生前系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