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 李泉(9 4 ) 女 , 1 8 一 , 山东潍坊人 , 在读 硕士 , 主要研究 方 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 m i cm om i 2 .o 张 E— a :o en a @16 cm; l l
澜(98 )女 , 宁沈 阳人 , 16 一 , 辽 副教授 , 主要研究 方向 : 心理健康 教
理好 工作 、 习 的关 系 , 学 这无 疑成 为他们 沉重 的心
特殊群体 已成 为高校 中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他们 主 要来 自农村特别是 偏远和落后 地区 , 还有 农村 户 口
的比例远远 大于城 市 户 口。他们 由于家 庭 经济 困
育。
沈 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第2 5卷
寄托在 子女 身上 , 家庭对他 们 的期望 值很高 , 迫切
希望他 们有 个好 工 作 为家 庭 减 轻 负担 , 些 贫 困 这
以他们 容易 自卑 。
生 为了不辜 负父母 的期 望 , 力学 习 , 努 造成 很大 的
上表 现得 反应 迟钝 、 所 适从 。 无 13 孤僻 自我 封 闭 .
甚 至影响高校 的稳定 发展 , 因此高校 应高度 重视 贫
困生 心理 问题 。
1 高校贫困生存在 的心理 问题
大学生 处在 由不 成 熟 到成 熟 的过 渡 期 , 这 在
很多 贫 困生 内心 脆弱 , 敏感 多疑 , 情绪 容易激 动 。他 们 自尊 心很 强 同时 又很 自卑 , 怕 别 人瞧 害 不起 , 不愿 意让别 人知 道 自己的家庭 背景 , 不愿意
文 章 编 号 : 0 18 (0 8 0 0 4 0 1 7 35 20 )6— 13— 3 0
高校 贫 困生 心 理 问题 及 对 策 研 究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 括道德 、 创造力 、 自觉性 、 公正度 、 解决问题 的能力 、 接受现实 的能力等 。这种高级阶段 的需要 , 主要指发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中, 社交需要包括友情 、 爱情 、 性 亲密等 。 大学是学校通往社会 的桥梁 , 它不像在 中学 , 同学之间
的交往更多的是单纯 的学习关系。进人大学以后 , 没有了高中 的升学压力 , 大学生的生活更为丰富 , 除了学习交往 , 他们也开 始关注社会 的方方面面 。 贫困生由于家庭 、 地域等原因 , 接触的
最基本 、 最强烈 的一种需要 , 是人类维持 自身 生存 的最 基本要
求, 包括对呼吸、 食物 、 、 水 睡眠 、 生理平衡 、 分泌 、 性等 的需要 , 这种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首要动力 。同时 , 只有这些最基本 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 , 其他 的需要才能成为 新的激励 因素 , 而到 了此 时 , 这些 已相对满足 的需要也 就不 再
室、 班级或者学 校组织的一些社交活动 , 使得他们失去 了与 同 学 、 师和社会 人士交流的机会 , 老 阻碍 了贫困生交往技能 的培
谐。
21 在 生 理 和 安 全 需 要 层 次 上 的 问 题 .
生存需要是人类 的第一需要 , 围绕生存 , 又会产生许多相
互依赖的其他需要 。把需要推 向层 次化 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
家马斯洛 , 他创造性 的提 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 al ’h rrh M s wS i acy o e on es , f ed )把人 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 层次 , 依次序上升 。“ ) 1生 理需要 ; ) 2 安全需要 ; ) 3 社交需要 ; ) 4 尊重需要 ; ) 5 自我实现的 需要。”他 认为在这五个层 次中, 【 生理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 中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高 校 贫 困 生 心理 健 康 状况 研 究
郑 雅 铭
摘 要 : 析 解 高校 贫 困 大 学 生心 理 健 康状 况 , 用症 状 自评 量表 S L 9 分 采 C 一 0对 高 校 部 分 贫 困 大 学 生与 非 贫 困大 学 生 进 行
随机 抽 样 调 查 。 结 果 显 示 : 非 贫 困生 比 较 , 与 约有 1 %的 贫 困生表 现 为不 同程 度 的 关 系敏 感 、 4 焦虑 、 迫 、 意 和 抑 郁 等 强 敌
症 状 . 中以人 际 关 系敏 感 、 迫 和 焦虑 最 为 突 出 。 其 强 结论 :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 健 康 状 况 普 遍 低 于 非 贫 困 大 学 生 , 生 工作 贫 学
人 员应 该 重视 这 一 现 象 . 时做 好 疏 通 贫 困生 心 理 障 碍 和 引 导 其 心 理健 康 工作 。 及 关 键 词 : 困 大 学 生 ; 理 健 康 ;C 一 0 贫 心 S L 9 中 图分 类 号 : 4 G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19 (0 2 1 — 13 0 17 — 9 9 2 1 )4 0 7 - 2
重庆科 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1年第1期 02 4
Ju a o C ogi n esy o Si c n eh a g (oi i csE i n N .4 2 1 or f hnq g U i rt f c ne adT cn oySc lS e e d i ) n l n v i e l ac n t o o 1 02
1 . %; 25 0 非贫 困生 总 阳性筛 选 率为 55 %。结 果表 明 . 6
贫 困生 阳性筛 选率 高 于非贫 困生 . 即贫 困生 的 心理 问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21 0 0年 6月
广 东女子 职业技 术 学院 学刊
Ju a fGu n d n o nSP ltc ncC l g o r lo a g o gW me ’ oye h i ol e n e
Jn 2 1 u.00
V 1 8, o 2 o. N .
第 8卷 第 2期
高校贫 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省教 育厅公 布 的 资料 显 示 : 20 在 02学 年 , 东普 通 产 生影 响 , 其不愿 积极 主 动地 与 人交 往 。4 % 的 广 使 0 高校 全 日制 在校 生近 4 4万人 , 中经 济 困难 学生 6 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曾受到过打击, 2 % 其 近 0 万余 人 , 1% ; 占 4 经济 特别 困难 的则 达 到 2万余 人 , 的贫 困生 由于贫 困而对社 会持 极端 的观 点 。甚 至有 比例 为 5 。这 两个 数字分 别 比前两 年 高 出 了 7个 8 5 的学 生认为 校 园出现 犯罪 活 动与 一些 学生 的 % .%
维 求 竟 离。 ”还有 的同学说 “ 时 同学 要 我 一 起 出去 吃饭 , 人 瞧得起 , 护 自己所 谓 的面 子 , 得 心 理 平 衡 , 有 去吧 , 自己没有 那么 多 钱 ; 去 吧 , 觉得 不合 适 , 不 又 也 然用 助学 贷款 和 助 学 金 去购 买 高档 衣 服 , 忙 于应 或 全 自强 、 勤俭 和奋 进 。 怕 别人 说 自己 ‘ 家 子 气 ’ 小 。这 样 的尴 尬 时刻 还 有 酬 , 然 没有 了原 先 的 自立 、
黄 丹
( 广东女子 职业技术学 院 科技处 ,广东 广州 5 5 ) 14 0 1

要 : 困大学生是 高校校 园的一个特殊群体 , 贫 也是心理 问题 的易发人 群。特殊 的成 长经历所 带来 巨大的心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由于生活的拮据和经济 的困难 ,一些贫困大学生有 自卑 、焦虑 、敏感 、孤独 封闭、忧郁冷漠 、苦闷 、压抑 、 烦 躁等 多方 面的心理问题 ,具体 表现如下 几方 面 :
( ) 一 外表争 自尊 ,内心多 自卑
自 尊是一种 自我体验 , 是赢得他人尊重 的前提条件 , 同时也是心理健康 的核 心内容。 自卑 是对 自己的能力和
三 、解决贫 困大学生心理 问题的对策 针对贫 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所产生 的主客观原因 ,并
确 ,不完善 ,受 到 自己认 知态度和认知方式 的影 响。有
些贫困生经常把贫困当成耻辱 、理 由。当成耻辱就不愿 承认 自己的贫困 ,因此就一次次失去受资助 的机会 ,当 成 理 由就认 为学校、大家的关心是应该 的 ,一旦觉得对 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比别人少时 , 心理就会不痛快 , 烦恼 、 哀叹、愤恨 的情 绪就会产生 。 2 .个体性格因素。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 的一个构成 部分 ,是在长期 的生活环境 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和稳定下 来 的。尽管人们 的性格表现千差万别 ,多种 多样 ,但归 纳起来 可分 为两大类 型 :内向性格和外 向性格 。外 向性 格的人 常常表现 为 :意志坚定 、精神旺盛 、热诚坦率 、
继 而走 向犯罪道路 。 ( )敏感 ,过度 自我 防御 三
响 了当前高校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问 题更应该引起 我们的高度重视。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长期生 活环境带来 的影 响,除 了在经济上精打 细算外 ,在其他 事情上也 已习惯 了精打细算 ,对一些小 事往往斤斤计较 ,反复思虑 。在面临抉择时 ,内在期 望 与外在要求产生 了冲突 。不 断 自我权衡 ,难 以决定 ,常 常担心某种行动会带来 自尊 的伤害 ,思前虑后 ,情绪上 始终保持较 高的紧张状态 。另外 ,他们 对于别人的言行 举 止过于敏感 ,总 以为他人 的一句话 、一个 笑容或窃窃 私语是针对 自己的 , 而对 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 , 从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命 运 与 前 途 。但 由于 经 济 压 力 和 生 活 贫 困等 因素 导 致 他
是 文 献 法 .主要 是通 过 搜 集 和 分析 有 关 的文 献 资
料 来 分 析 贫 困 生 心 理健 康 教 育 的方 法 。一 方 面 要 核 实 所 获得 的文 献 资 料 的 可信 度 和准 确 性 :另 一 方 面 要 求 对 已
观察 。笔 者 在 无 锡 某 高职 院 校 任 教 ,通 过 直 接 的参 与 观 察 , 为研 究 贫 困生 心 理 特 点 及 实 施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提 供 了
随 着 高校 收 费 制 度 的 改 革 ,教 育 的 产业 化 导 致贫 困
生 的 比例越 来 越 高 , 困生 的心 理 问 题 也 更 加 复 杂 化 、 贫 多 样 化 。 大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工 作 的成 败 直 接 关 系 到大 学
往 , 愿 意 与 同学 交 流 , 致 思 想 与 心 理上 的 自我封 } 不 导 玎。
3忧 虑 心 理 .
发 展 和 综合 素 质 的 提 高 。
2 研 究 方 法 、

贫 困 生 都 具 有 自立 、 自强 、 自尊 、 自爱 的 主 观 心 理 追 求 , 渴 望 通 过 艰 苦 努 力 提 高 自身 素 质 , 而 改 变 自己 的 也 从
贫 困生 自我 意 识 发展 趋 于成 熟 。 们 有 着 强 烈 的 自尊 他
出 贫 困生 特 有 的心 理 特 点 ,从 而 提 出更 加 具 有 针对 性 的
需 要 。 长 期 的 自卑 与 压 抑 会 使 他 们 的 内心 非 常 脆 弱 、 敏
9 8
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专学 报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当下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贫困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

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帮助贫困大学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解困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学生增多,高校收费标准也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不等。

而这笔费用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很重的一笔负担,而目前独生子女在农村还是很少,一般农村家庭子女都在两个以上,有的甚至出现四个,这些都致使高校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更影响到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进一步约束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

贫困生问题目前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普遍性的一个问题,甚至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贫困生的现状调查参照市民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暂定为:1.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2.家庭所在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3.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本人虽未主动申请但家庭确实贫困,且有相关证明情况属实的学生,可列为贫困生。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伤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倩君(惠州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增多。

贫困生的问题若没有解决好,不仅会影响贫困生的学业和生活,还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本文对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形式作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决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4—0106—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深入改革,加之实行招生并轨政策、学费制度改革等,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占15%一30%,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8%一l5%【¨。

这些贫困生在校期间不仅要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还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假若他们一旦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抗压能力低下,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经济贫困”衍生为“心理贫困”,成为“双困生”。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研究对策,为贫困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帮助,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助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形式(一)自卑心理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城镇下岗家庭,这部分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见识较为浅窄,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后者物质生活更为丰富,综合素质更高,贫困生见此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

此外,虽说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在以分数论高低的高考指挥棒指导之下,大多数中小学仍缺乏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拓展训练。

而大部分贫困生及其家庭都认为只有考出好成绩,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才能改变经济困难的现状,因此学生及其家长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忽视了对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39期)Total No .339收稿日期:2012—10—29作者简介:张颖(1975—),女,江苏徐州人。

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张颖(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江苏徐州221004)摘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以徐州某高校60名贫困生和60名非贫困生为被试,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与非贫困生SCL -90评分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PQ 评分表明两组神经质(N )和精神质(P )两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性分析显示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相关性;(4)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贫困生差,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研究对预防和解除贫困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32—03当前,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多,群体规模有扩大趋势。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高校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往往引发“心理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质量和未来就业发展。

本研究探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因素,分析“心理贫困”的成因与对策,为预防和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某高校60名贫困生和60名非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专业、年龄、年级、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进行研究。

SCL -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不同心理因子;采用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等五级评分,各因子的平均值范围则为1 5分。

EPQ 采用陈仲庚教授修订的版本,共85个题目,以“是”或“否”作答,然后按内外向(E )、神经质(N )、精神质(P )、掩饰性(L )四个量表计分。

两个量表均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指导语,限时独立完成,当场交卷。

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统一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t 检验和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一)贫困生SCL -90评分情况研究表明,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更为明显(见表1)。

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表现出焦虑、不安、懒散、谨慎、内疚、忧郁、失望、性格内向、胆小、自卑、多疑、不善社交和应变能力差等。

表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 -90评分情况比较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贫困生1.61ʃ0.301.92ʃ0.611.86ʃ0.591.75ʃ0.651.69ʃ0.601.72ʃ0.641.56ʃ0.571.54ʃ0.441.48ʃ0.50非贫困生1.16ʃ0.251.45ʃ0.361.32ʃ0.291.31ʃ0.351.22ʃ0.241.22ʃ0.261.16ʃ0.261.21ʃ0.231.23ʃ0.26t 值2.442.502.511.802.371.920.853.232.03P 值0.0030.0030.0030.0800.0020.0600.5600.0040.03023(二)贫困生EPQ评分情况EPQ测试评价一个人的内/外向性格、自我控制程度、环境适应性等人格因素。

表2显示贫困生在N、P两个维度上与非贫困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贫困生的精神状态、情绪稳定性等存在问题。

理论上,N分高于14表示焦虑、忧心忡忡、郁郁不乐,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贫困生组N分较高表示某些贫困生情绪不稳定,伴有焦虑、紧张、偏见、易怒,往往又抑郁。

这些问题既与外在因素有关,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也与贫困生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内在因素有关。

表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EPQ评分情况比较学生E N P L贫困生9.8ʃ4.113.3ʃ5.44.5ʃ2.413.7ʃ3.0非贫困生9.3ʃ8.19.6ʃ7.16.5ʃ2.213.4ʃ2.4 t值0.982.387.121.02P值0.9800.0020.0010.320(三)贫困生SCL-90与EPQ评分结果相关性表3显示,贫困生SCL-90测试结果与EPQ有相关性。

因此,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心理水平与其精神状态、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绝大多数贫困生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也存在着一定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表3贫困生SCL-90与EPQ评分结果相关性分析EPQ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E-0.231a-0.114-0.233a-0.244b-0.190a-0.085-0.051-0.167-0.345b N0.411b0.371b0.450b0.460b0.454b0.510b0.350b0.354b0.467b P0.0810.1190.1480.1810.1350.281b0.0520.340b0.171 L-0.035-0.148-0.174-0.160-0.145-0.290b-0.088-0.220-0.116注:a.P<0.05;b.P<0.01三、讨论(一)现状与成因1.自卑心理首先,自卑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或社会地位低下。

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难以看清自身的优点,生活和学习缺乏动力,弥补自身不足或改变生存状况的动机不强。

同时,参照别人认识自己时,又总习惯于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故而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加剧。

其次,童年遭受单亲、家庭暴力及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自卑者在任何活动之前对自己的期望不高,常常消极地自我暗示。

这种自我贬损的倾向,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瞻前顾后、畏头惧尾,能力无法正常发挥,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易于失败。

而失败的结果在心理上又印证了消极的自我评估,因而进一步加剧了自卑心理,陷入自卑的恶性循环。

他们不能对自己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在失败之余,受到别人的嘲笑、讽刺和打击时,更易于怀疑自我,低估自我,否定自我,从而消沉沮丧,一蹶不振。

2.焦虑心理贫困生的焦虑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费、学费甚至谈恋爱的花费;(2)短期内无法减轻父母经济负担和改变家庭现状;(3)勤工俭学和课业学习在时间上的矛盾;(4)担心今后能否通过本专业学习找到满意工作来改变命运。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充斥着贫困生对未知的迷茫感,增加了贫困生的焦虑感,当焦虑感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抑郁,渐渐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甚至有部分困惑不得解脱的学生会在行为上从积极进取转变为放任自流。

除此之外,也有些贫困生因家庭期望值过高,急于改变家庭命运,甩掉贫困的帽子,实现脱贫的人生目标,在生理和心理上严重透支;又因为生活拮据,长期营养不足,容易产生焦虑、郁闷、烦躁的心情,并进一步诱发抑郁症。

3.偏激心理有些贫困生将自己的某些不足非理性地泛化,导致看积极方面少,看消极方面多。

总认为世界对自己不公平,对社会怀有敌对情绪,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不友善,讨厌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对考试和学习成绩麻木不仁,甚至偏激地认为如今社会比拼的是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

在受学校资助或捐款时,主观猜测周围同学会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

家庭贫困让贫困生从小就无法轻易实现自己的许多愿望和理想,一旦受挫便质疑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他们处于劣势时便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形成矛盾的行为与心理,如一方面在言行上鄙视条件富裕的同学挥霍无度,甚至言语攻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钱,甚至经常抱怨为何自己出身寒门。

334.人际交往问题人际关系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和所有大学生一样,贫困生渴望友情和期待爱情。

但贫困生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特点导致其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为难情绪,而经济上的拮据让贫困生更不敢轻易涉足男女爱情。

因自卑而敏感,因敏感而脆弱,久而久之,内心自我封闭、沉默寡言、痛苦孤独,[1]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愿意吐露心声,不愿意接受师生善意的帮助,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

(二)对策与措施1.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心理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的心理上出现的自卑、焦虑、敏感、孤僻等问题的学生。

[2]因此,解决贫困生最起码的生活问题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学校应积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尽量将智力型岗位与劳务型岗位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助教、助研、助管”中去,设立考核制度,按质付给学生相应的报酬。

贫困生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改善经济条件,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倾向,建立积极向上和自信豁达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立贫困生奖助学金,帮助贫困生放下矛盾的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同时,还可以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联络,将“奖、贷、减、助、补”资助政策充分宣传,在进行“缓、补、减、免、助、贷”的同时,不断加大“奖、勤”的力度,保证每个贫困生都充分享受到优惠政策。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从社会上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助,保证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负责接待心理咨询和主动找贫困生谈话,[3]并将每次谈话内容认真记录、汇总、归档,对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重点关注,帮助贫困生建立起“四自”意识,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心理健康管理是长期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4]作为心理健康咨询老师,首先要教育贫困生学会自我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做命运的主人;其次,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把自卑问题比较相似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