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门窗——古建文化
牟氏庄园建筑构造之解析

牟 氏 庄 园 建 筑 构 造 之 解 析
谭 文 娟
( 山东 工 艺 美 术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01 50 4)
摘
要 : 台基 、 从 墙体 、 门窗 、 屋面这些房屋细部构造方 面描述 了牟氏庄 园建筑 群 的建筑 工艺及与其 他建筑 不 同的地 方 , 指出这座
古建 筑历经风雨依 然结构 严谨、 固如初 , 坚 和其建筑构造细节密 切相 关 , 通过对古建筑细部构造技术 的总结 , 以期为建筑 工作者提
作 为砖 木结 构 的北 方建 筑 , 体 不仅 起着 围护 和 分割 的作 墙
用, 而且部分墙体还要 承受荷载 。牟 氏庄 园 的大 部分建 筑 的结 构 理更让 人叹为观止。火炕是= 方民居最常见 的一个组 成部分 , j E 牟 都是这样 的砖木结 构 , 和传 统 的中 国古 建筑 有稍 微 的区别 , 中国 氏庄 园的寝 室也 不例外 , 是 同其 他 民居所 不 同的是 , 氏庄 园 但 牟 古建筑 的砖 木结构 中 , 木框 架起着 支撑 作用 , 体仅起 围护和 分 的炕洞设在寝 室外 , 墙 也就是 说其灶 口设 在室外 的墙 体上 , 这样 的 割 的作用 , 但是牟 氏庄 园 的大部分 建筑 墙体 是要 起支撑 作 用 的, 设计 , 既可保持室 内的卫生 , 大大 减少 了发生 火灾 的概率 ; 氏 又 牟
屋架是支撑 在墙 体 上 的。走 在疏 密相 间 、 布局 井然 的庄 园, 你会 庄 园墙体上 的另一个 奇特 的构件便 是悬挑 出墙 体 的烟囱 , 烟囱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墙体 材料 的多样 性 , 体 装饰 的 多样 性 。首 先看 墙 体 的 材 于屋 面上 , 墙 好像是约定 俗成 的事情 , 是牟 氏庄 园的烟 囱却无 一 但 料, 台基以上腰线砖 以下 的墙 体 , 无论 从其 功能还 是从 其受 力性 例外 的全部砌在墙体上 , 两层建筑的烟 囱 由山墙处悬 挑 出精美 的
古建筑之台基构造

古建筑之台基构造台基是是建筑的底座,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衬托建筑美观。
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样式可分为:普通台基、须弥座形式台基、带勾栏台基和复合型台基。
其中,带勾栏台基是须弥座台基和普通台基结合体;复合型台基是其中三种台基形式叠加而成的。
普通台基用于民居较多,须弥座台基、带勾栏台基主要常用于宫殿、坛庙等;复合型台基主要用于重要的宫殿和坛庙。
图1-1普通台基图1-2须弥座台基图1-3带勾栏台基+普通台阶图1-4复合型台基台基的砌筑形式最常见的有6种,第一种下部为全部石材,台明面砌4种不同材料,有全部石材-徒板石台明、全部石材-卵石台明、全部石材-虎皮石台明和全部石材-方正石台明;第二种是下部为砖石混合型,台面砌2种不同材料,分别为砖石混合型-砖砌台面和砖石混合型-砖砌台面石脚柱做法;砖砌台基中,砖料可用城砖或者条砖,作法可用干摆、丝缝和粗砖墙等多种类型。
砖砌台基主要多用于民居,地方建筑和室内佛座等基座砌体。
石材台基中,石材主要多用徒板石,方正石和条石等,无论哪种做法,台基的台面放置条石,台基的四个角一般安放角柱石,官式建筑一般多用徒板石做法。
图1-5全部石材-徒板石台明图1-6全部石材-卵石台明图1-7全部石材-虎皮石台明图1-8全部石材-方正石台明图1-9砖石混合型-砖砌台面图1-10砖石混合型-砖砌台面石脚柱做法注释:(1)干摆墙:干摆砖的砌筑方总即"磨砖对缝"作法。
这种作法常用于较讲究的墙体下碱重要的部位,如梢子、博缝、擒子、心墙、槛墙等。
用于山墙等体较大的墙体时,上身部分一般不采用干摆砌法。
(2)丝缝墙:丝缝作又叫做"细缝"、"撕缝",俗称"缝子"。
丝缝与干摆的最大不同是,墙表面有灰缝,灰缝细而色深。
中国古建筑之——台基

中国古建筑之——台基何为台基台基是建筑下⾯⽤砖⽯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
传统建筑中⽯⼯制作以台基为重点,⽯础上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
台基四周压⾯包⾓虽不直接承重,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且衬托美观的作⽤。
最早是为了御潮防⽔,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的形式台基依据使⽤功能和外形,⼤体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普通台基普通台基,是由夯⼟台到磉墩的发展过程。
夯⼟台,即将⼟夯实形成台基,构造简单、施⼯便捷;台基发展到后期,不再⽤夯⼟做法,改为柱顶⽯下部⽤砖砌的⽯台取代,即磉墩。
早期遗迹全部由夯⼟筑成,推测⾄少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
随后,它的使⽤由统治阶级逐渐扩⼤到民间。
⾼台建筑是台基发展的顶峰。
汉代起已开始外包砖⽯,⽽且还具备了压阑⽯、⾓柱和间柱(有的上⽤⽃拱),形制基本与后世⼀致。
南北朝⾄唐宋时期,不仅注重吸收前朝经验,将台基形式定制,还积极美化台基,常在侧⾯错砌不同颜⾊的条砖,或贴表⾯有各种纹样的饰⾯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
元明清时期,普通台基⾼度(由⼟衬⽯表⾯⾄阶条⽯上⽪)为檐柱⾼的15/100~20/100。
基内填⼟夯实,柱、墙及⼟衬⽯下作灰⼟基础或碎⽯基础。
⾓部⽴⾓柱⽯(厚宽同阶条⽯),其间砌砖或陡板⽯与⾓柱齐平,上再盖阶条⽯。
柱基础上放磉墩,再放柱顶⽯。
须弥座须弥座是⼀种带有雕刻花纹和线脚的基座。
“须弥”原为⼀座⾼⼭之名,拿此⼭做佛座以显⽰佛的崇⾼伟⼤,后来逐渐将此形式应⽤到建筑中。
故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较复杂,⼀般⽤在⾼级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的基座。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柱、间柱、壶门等,造型⽇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须弥座虽然轮廓简单,只有上、下枋和束腰,但却使⽤了花砖贴⾯。
五代、两宋和辽、⾦也继承了这种作风。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柱改成 “巴达玛”(莲花)式样,壶门及⼈物雕刻已不⼤使⽤。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2)、拦土:磉墩之间的基础墙。
3. 绞脚石:砌于叠石之上、沿整个建筑的台基四 周布置的基石;按选料的不同分别称为塘石(规则 条石)、乱纹绞脚石(毛石)和糙砖绞脚(砖)。
2021/5/27
3
4. 土衬石:位于绞脚石面上的规则条石,一般呈 厚板形,以大面向上,以承放上层石料;土衬石 已露出地面。
2021/5/27
15
(3)、山墙:位于房屋开间方向的两端,沿进深 方向包住山柱的墙,称为山墙。山墙一般可按屋 面形式的不同分为硬山山墙、悬山山墙和歇山 (庑殿)山墙三类。
1)、硬山山墙:硬山的山墙(图2-2-2)是指山墙 屋面瓦以下的部分,它包括:砖线脚、博风板等。 硬山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上。若出檐则 前后山墙要出到台基边上,这部分在檐柱以外的 山墙就叫做垛头。如果山墙超出屋面、依着柁梁 和瓜柱的位置砌成为阶梯形、每级顶上设有墙肩, 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墙顶盖瓦的叫做屏风墙, 屏风墙有三山屏风墙和五山屏风墙两种,俗称三 花山墙和五花山墙。五山屏风墙详见图2-2-3 所示。
2021/5/27
24
1、常用砖料
我国古建筑所用砖料,规格较多,浙江省古建筑 砖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方砖、望砖、黄 道砖等。
方砖是用优质粘性泥经脱胚,放入窑内烧制而成, 色泽青白,常用的规格有300×300×40mm、 400×400×50 mm、500×500×70 mm、 630×630×80 mm等。
2021/5/27
2
(一)埋头和台明
古建筑的台基从地下到地上一般分成八个部分,下 面,我们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述如下:
1. 领夯石:位于柱脚最下层的基础石。
2. 叠石:领夯石以上第一皮基础石,如建筑物较大 或基础条件较差时,可以设置2~3皮,按皮数之多 寡称之为一领一叠石、一领二叠石和一领三叠石。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

台基与基础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统称。
地面露出部分叫做“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届基础范围。
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平面配置一座台基的长、宽、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规模决定的。
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搪深浅和住径大小制约。
因此,无论哪种形式建筑,一般情况下先定面阔,后定进深。
确定面阔的方法和程序是:根据材料定棵长,按照镍长定明问面阔,根据明间面阔定其他各间面阔(明间面阔须大于次间面阔,次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梢间面闹,梢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尽问面阔)。
U而迟到决46伽:i币帕右下届面路口十全其幼守醉钎5Tw成交7表2—1 台基尺度与上部建筑之关系表然后,根据面阔定进深。
注意的是:上格出不能“过步”。
就是说该上指出的长度不能面阔:明间7或9个斗拱空当。
次间5—6个或6—8个斗杉空当梢间4—7个斗拱空当。
尽问2—7个斗拱空当。
若只有一间,可按2或5个斗松空:进深:遏进深与通面阔之比为5比8。
斗松空当需坐中。
搐柱高60斗口。
、没有斗拱的大式建筑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可按7比6计算,也可按面阔与柱高1比1计算。
1尺寸由建筑物的性质决定。
次间面阔应比明问面阔减少1/8或l/l o或1/20,梢问、尽间的面阔依次递减。
面阔也可与明问相同。
进深:明间面阔通常以1.25—1.85:1。
廊深约为2/5柱高。
柱高:一般不能小于256厘米(营造尺8尺)。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为4比3,也可按5比4。
柱子的高低与大式无j样,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
次间面阔可与明间相等,但一般情况下应比明间减少1/8或1/10或1/20问的面阔应依次递减。
进深:明间进深与面阔之比通常为6比5,廊深4—5倍梅柱径。
栓高:一般在240厘米一320厘米(营造尺7.5尺一1丈)之间。
儿童中国古建筑介绍

儿童中国古建筑介绍一、引言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古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对于儿童来说,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探索儿童中国古建筑的奥秘。
二、古建筑的魅力古建筑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屋顶的飞檐、斗拱的雕花、窗户的镂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气息。
而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如故宫的皇帝传说、颐和园的昆明湖传奇等,更增加了古建筑的神秘色彩。
三、不同类型的古建筑1.宫殿建筑:以故宫为代表,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
孩子们可以了解皇帝的生活环境,感受古代的尊贵与庄严。
2.寺庙建筑:如少林寺、布达拉宫等,体现宗教的神圣与庄重。
它们是信仰的象征,也是心灵的寄托。
3.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融合山水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游历园林,如同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4.民居建筑:如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四、古建筑的构成元素1.屋顶:形式多样,包括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
屋顶上的脊兽,如龙、凤、狮子等,寓意吉祥,增添了古建筑的魅力。
2.斗拱:具有承重和装饰双重功能。
斗拱的雕花精细,种类繁多,是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门窗:门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脸面,常常雕刻有吉祥图案或历史故事。
窗户则多采用镂空工艺,既通风又美观。
4.台基:为了突出建筑的庄重感,许多古建筑都会在基础部分加高台基。
这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还显示了主人的地位。
5.色彩:中国古建筑多采用红、黄、黑等颜色,不仅美观,还寓意吉祥、避邪等。
不同的颜色也有其特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古建筑的现代价值1.历史研究价值: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艺术欣赏价值:古建筑集雕刻、绘画、书法等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台基台基单独看是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子,与建筑物结合时,它就是建筑物的底座。
台基的四面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墁砖石,坚固结实,形体大多比较方正。
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台基,而且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
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装饰精美的须弥座作为台基,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台基。
据资料记载,台基早在奴隶社会以前就出现了,《韩非子》中就描述了三皇五帝中尧帝所居宫室的台基:“尧堂崇三尺”、“第蜡土阶”,意思是说,尧帝所居宫室的台基是土筑而成,高达1m。
当然,这还只是流传典籍中零星的记载。
对于台基形制规定比较清楚的,凭借目前的可知资料看当时宋代和清代,宋代编纂有《营造法式》,清代编纂有《工程做法则例》,两者均是由官方颁布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建筑工程专著。
如清代就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和普通士、民,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一尺。
但是实际上的台基高低并不完全按规定而制,很多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变。
•如意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代时称为“踏道”。
“如意踏跺"是踏跺中的一种,就是踏跺的两侧没有垂带石,从台阶两侧可以直接看到踏跺的退齿形状。
有的如意踏跺不仅从侧面看层层退缩,而且从正面看,石阶也是从下到上逐步减短。
此外,用天然石块砌成不规则形状的台阶,也叫如意踏跺。
如意踏跺常用于园林或住宅建筑中。
•天然石如意踏跺天然石如意踏跺是如意踏跺中的一种,也是踏跺两侧没有垂带。
天然石如意踏跺与一般的如意踏跺的不同之处是:它由天然石块铺砌而成,看起来比较自然随意,石头不经刻意雕琢。
这种天然石的如意踏跺更适用于普通住宅与园林中,尤其是适合追求自然山水意味的园林。
•垂带踏跺两边安有垂带石的踏跺,,叫做“垂带踏跺”。
其形象主要是区别于不设垂带石的如意踏跺。
•礓碴礓碴是慢道的一种,即,台阶不是一步一个阶或一个级,而是用砖、石等的棱角向上侧砌成搓衣板似的路,路而呈锯齿形,锯齿比较整齐,而且不是突出得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基、门窗——古建文化
台基
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
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踏跺,又称“级石”,古建筑中的台阶,一般用砖或条石砌造的踏步,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称“踏道”。
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
礓碴,jiāng chá,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是将普通坡道抹成若干道一端1cm,宽5-6cm的坡,断面就像木工锯的锯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
这样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更方便车门通行。
城墙上的马道多采用这种礓碴形式,方便运输物品。
宋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其实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
(一)、金厢斗底槽a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c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b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d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蒲县东岳庙正殿副阶周匝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宋式称谓),明清时期称回马廊,回廊。
这种形式常用于地位较高、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台座。
平顺大云院七宝塔须弥座五代后周
北京香山一须弥座清代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
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门
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范围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又称为门脸、门面,说明人们对们的关注和看重。
二柱门
北京十三陵的二柱门(棂星门),是一种划分区域的门,是分隔前朝后寝的界限。
平遥垂花门明清
带有垂柱装饰的门
拱券门
太原崇善寺山门,拱券门,券 xuàn,为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太原崇善寺新山门——板门
山西太原文庙棂星门
乌头门
五台南禅寺大殿板门唐代现存最早的板门
北京四合院院门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隔扇门辽代隔扇门最早的实物见证三抹隔扇
隔扇门结构示意
1、抹头,隔扇构件之一,处在隔扇边梴之间,即处在隔扇两边竖立的框木之间的横木。
主要用来区分隔心、绦环板和裙板三大部分。
根据抹头的多少,隔扇有四抹、五抹、六抹等之别。
2、隔心,隔扇的上部分,约占隔扇总高的五分之三,隔心由棂条组成,是通透的,有利于室内的采光,透气。
同时,隔心是隔扇中雕饰最为精美的部分。
3、裙板,是隔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隔扇的下部,是一块近方形的木板,不通透。
裙板上可以绘制彩画或雕刻各种花纹。
在宋代裙板称作障水板。
4、绦环板,位于裙板的上下。
裙板上下各有两根抹头,两抹头之间的板材就叫绦环板。
相对于隔心和裙板来说,其高度或者说所占隔扇的比例要小得多。
宋代称腰华板。
窗
窗子的形式非常多样,主要有槛窗、支摘窗、直棂窗和一些空窗、漏窗等。
1、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在窗框内竖向排列犹如栅栏的窗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也是棂条最为简单的一种窗子形式。
2、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其特点是破字,它的窗棂是将方形断面的木材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一根方形棂条破成两根三角形棂条。
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等。
3、槛窗,是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子,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立柱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墙体上安装隔扇,扇窗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向外开、关。
槛窗与隔扇门保持了同一形式。
皇家建筑的窗子多为槛窗形式,较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也多有运用。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直棂窗唐代
台南禅寺大殿破子棂窗唐代
北京白塔寺大雄宝殿槛窗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