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奥数知识体系框架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3、归一问题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5、鸡兔同笼问题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②当两次都有余数;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③当两次都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第二部分(知识点7-11)7、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R&D管理模式几经演变,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研发时代,这一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企业的R&D管理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证明,研究并借鉴西方先进R&D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R&D为战略手段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国企业R&D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一、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其特征根据开发环境以及组织和运作原则,美国学者菲利普A •劳赛尔、卡马尔N •萨德和塔马拉J •埃里克森把R&D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许多公司实施了所谓的“希望策略”,即雇佣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设备、最优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研究自由,希望他们能够独立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创造具有商业意义的成果—一收益或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第一代R&D管理模式诞生了,即由科学家来组织管理,通过他们对研究项目的确定、实施,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产品突破,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收益。
最成功的案例是1939年Do 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Do Pont赢得200亿-250亿美元的利润。
在第一代研发管理中,R&D主体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作为“项目”的研发意义,对这类项目成功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无充分的估计、或采取预先的措施。
因此,R&D目标十分模糊,对R&D的理解可谓“宿命论” 的。
其基本特征是:R&D主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公司的技术未来很大程度上由R&D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很少提供指导意见,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R&D的进展情况。
知识库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mmmm2021年第04期(总第220期)知识库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研宄徐辉(中国人民解放军91977部队,北京100036)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知识库系统的设计构建方法,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知识 数据资产集中管控平台,对文档资料实施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整合多源异构数据信息,消除数据竖井,实现数据统一管 控与共享服务;聚合各部门数据,整合提取价值信息,支撑知识共享创新应用,并详细介绍了知识库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知识库;知识管理;知识库建设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9759(2021)04-0121-04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Base System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X u H u i(The P LA91977 U n it,B e ijin g100036)A b stra ct:T h is paper proposes a m ethod fo r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base system.B y organically com bining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w ith big data technology,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 r knowledge data assets is constructed,and d ig ita l collection and storage management o f documents is im plem ented.B y integrating m 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inform ation and elim inating data silos,un ifie d data management and sharing services are realized.B y aggregating data from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extracting value inform ation,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 f knowledge sharing are realized.It also introduces the key technology o f knowledge bas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detail.Keywords:knowledge bas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base construction.〇引言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逐渐成为 重要工作之一。
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

2021年3月第14卷第2期d o i:10.15962/j.c n k i.t o u r i s m f o r u m.202102018h t t p://g l l y l t.c b p t.c n k i.n e tʌ旅游高等教育研究ɔ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吴琳1,张文菊1,王艳2,高元衡1(1.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2.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知识体系相应迅速地丰富完善㊂文章采用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知识体系分类方法,尝试构建了旅游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旅游哲学㊁旅游基础科学知识和旅游实践应用知识㊂其中:旅游哲学主要从本体论㊁认识论㊁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什么是旅游,如何认识旅游㊁旅游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等;旅游基础科学知识主要是揭示旅游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起源㊁发展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旅游实践应用知识是指导人们在具体的旅游管理㊁旅游应用研究㊁旅游生产等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术㊁手段和方法㊂[关键词]系统论;旅游知识结构;构建[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1)02-0097-08知识(k n o w l e d g e)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㊂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㊁越来越广阔,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㊂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㊁或近或远的联系,于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知识进行分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各有归属,进而根据不同类别知识内部㊁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次序化㊁规范化㊁系统化的知识体系㊂与其他生产生活活动和产业相比,旅游活动是产生较晚的活动,旅游业也是产生较晚的产业㊂二战之后,长期的世界和平㊁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㊂在这个迅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功能从以满足视觉等感官需要向满足身心体验等复合型需求不断拓展,旅游业也由狭义的旅游业(观光旅游)不断创新出文化旅游㊁康养旅游等新业态㊂同时,受旅游者人口再生产和旅游需求复杂性的影响,79*[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 M Z129㊁19X M Z096)㊁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7J G B436㊁2020J G A344)及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 Y22003)联合资助㊂[收稿日期]2020-12-15;[修订日期]2021-02-15[作者简介]吴琳(1981-),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张文菊(1981-),女,湖北利川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㊁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管理;高元衡(1976-),男,山东泰安人,博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㊁旅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和旅游教育㊂[通信作者]王艳(1979-),女,云南红河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和旅游教育㊂旅游业成了多层次㊁多类型旅游需求共存共生的复杂产业格局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有关的知识也在迅速地拓展,但囿于旅游知识体系构建的困难和传统知识分类方法的局限,长期以来,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十分欠缺,在以学科分类体系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分类中的地位尚低,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相符㊂1文献综述国外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旅游知识体系本身的研究,L e i p e r从经济㊁技术和整体上搭建了包括旅游者㊁三个地理要素(生成区域㊁过境路线和目的地区域)和旅游业在内的旅游学的一般研究框架[1];C o l e s等提出旅游学研究应从学科的更大的角度出发,坚持更灵活的知识生产㊁多元㊁综合和协同模式为基础的 超越学科 的方向[2];余构雄等从国内外旅游期刊中发现旅游知识体系呈现从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业影响及质量-旅游目的地体验研究的演变[3];E r i c L a w s等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指出 虽然旅游现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系统,但旅游知识体系可以被描述为知识的镶嵌体 [4],即旅游知识体系是多种知识的交叉融合;曹诗图将旅游学科体系分为3个层次:基础层次㊁应用层次㊁哲理层次[5]㊂(2)关于旅游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的研究㊂受中国学科评价体系的影响,明确旅游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对旅游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保继刚㊁谢彦君等众多学者致力于推动旅游管理学科向一级学科发展㊂保继刚等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国旅游研究实践中,旅游知识开始出现且不断累积,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旅游知识无论在数量㊁维度㊁学科基础上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6],但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还存在着 错位 ,导致旅游知识不当归属和旅游知识矮化㊂(3)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方法㊂学者多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主要旅游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发现旅游知识体系创新力比较稳定㊁知识体系内容日益丰富㊁研究方法日渐成熟并更加科学化;认为旅游知识体系已形成了结构相对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生态系统,并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化特点[7-8]㊂在微观层面,姜勇彪等对旅游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旅游地学作为一门课程,其知识体系包括地球科学㊁旅游学和国家政策法规三个知识领域中相关的知识单元[9]㊂杨结提出大学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应包括哲学㊁数学㊁计算机科学㊁表达能力㊁业务知识(经营业务㊁投资㊁密切相关行业)㊁管理知识(政治㊁经济㊁法律)[10]㊂王京平研究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后提出: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应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旅游资源是导游文化知识组成的依据,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现代旅游的发展事实是导游文化知识的补充[11]㊂马鹏等在分析知识㊁能力㊁素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知识㊁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构体系[12]㊂郑坚强等认为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体系不健全㊁知识体系存在着重复㊁时序错位等混乱现象,探讨建立了一套横向上将知识点按照构成旅游大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归类,并对应于相应的课程,纵向上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㊁专业知识㊁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框架[13]㊂从研究内容上看,王京平提出关于导游的文化知识体系应是以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为主的知识体系[11]㊂杨结提出大89旅游论坛2021年第14卷第2期学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应分析组织层级职位所需掌握的知识,然后根据学习的规律将其转化为课程并进行适配,如作为基层,需熟悉具体业务的专业知识㊁具体操作;作为中层,必须在熟悉基层业务的同时掌握管理知识;作为高层,在掌握基础的业务知识㊁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各种准确决策的能力[10]㊂综上:关于知识体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充分了解产业的发展;既要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结构,明确核心知识单元,明晰各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充分吸纳实践发展所带来的新知识㊂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㊁从景区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旅游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国内外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㊂但总体上看,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缺陷:既缺乏一般性理论的指导,又没有采用系统论等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既局限于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旅游研究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又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系统性研究,无法将旅游产业发展实践的新内容有效地融入旅游知识体系中,没有形成系统㊁全面的旅游知识体系,从而无法支持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旅游学科获得应有的地位㊂2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知识体系构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㊂宏观层次的知识体系结构是以知识总体或较大的知识门类集为研究对象,将知识整体划分为若干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合或知识群,这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合或知识群往往被称为 学科 ㊂微观层面则以某一学科知识或学科内部相对独立成体系的知识单元(课程)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知识的传承和传授㊂宏观知识体系构建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分类㊁对微观研究㊁对课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㊂知识的分类与知识的起源密切相关㊂许多现存的专门学科是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关注中发展出来的,如:几何学发源于土地测量和勘定;力学产生于建筑和军事技术中提出的问题;生物学起因于人的健康和家畜饲养问题;化学肇始于冶金和印染工业提出的问题;经济学发端于家政和政治管理问题,等等㊂当今的专业知识有许多都是随着社会的自然分工而自然形成的㊂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也认为常识性的知识和工艺知识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应该说是实用科学起源的最可靠基础㊂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哲学家已经开始梳理文理知识与技能知识㊁人文知识与古代课程的所有分支㊂英国哲学家培根根据人的心智能力,把知识分为记忆的知识㊁想象的知识和理智的知识㊂钱伯斯提出整体统合的知识观,从整体上把知识分为 自然的与科学的 知识以及 人为的与技术的 知识㊂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学派哲学家狄德罗与达朗伯延续了培根知识分类的方法,同样采用人的心智能力作为知识分类标准,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包括神圣的知识㊁人的知识和自然的知识三个有机部分,这三个部分统摄于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14]㊂我国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出现很早,重视以知识的作用来分类㊂汉语中 范畴 一词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㊃洪范“,其中提到 九畴 ,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㊂ 九畴 按知识的用途将知识划分为天文㊁地理㊁农事㊁国政㊁人伦日用等类型[15]㊂儒家将典籍分为六类,即 六经 :99吴琳等: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易“‘书“‘诗“‘礼“‘乐“‘春秋“,充分体现出其经世致用的知识分类特色㊂儒家先哲按不同典籍所内含的知识内容,根据其内在的系统架构和逻辑关系,将‘易“作为一种哲学,放在前面,作为指导性学科;把‘书“这种政论性文献放在第二位,统领其他学科;把春秋以前的‘诗“作为政治舆论宣传工具,排在第三位;把‘礼“,春秋时期的各种规章制度㊁礼俗习惯,放在第四位;把汇集娱乐活动知识的‘乐“放在第五位;把作为历史典籍的‘春秋“作为总结性知识放在最末[16]㊂在当代,这种以知识效用为核心的知识分类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经济社会理论㊂如:美籍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知识的实用价值把知识分为五类:实用知识㊁学术知识㊁闲谈与消遣知识㊁精神知识㊁不需要的知识㊂他的分类有着明显的经济学目的,主要是为 知识产业 寻找立足点[17]㊂世界经合组织(O E C D)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 n o w-w h a t),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 n o w-w h 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 n o w-h o w),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 n o w-w h 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18]㊂改革开放后,钱学森先生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㊁系统㊁深入地思考了知识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由 四个层次㊁六大门类 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体系,即工程技术层次㊁直接为工程技术作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层次㊁基础科学层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等四个层次和自然科学㊁社会科学㊁数学科学㊁系统科学㊁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等六大门类[19]㊂知识体系层次结构见图1㊂图1知识体系层次结构其中:哲学层次的知识指导人们看待事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如何去认识客观世界,回答关于客观世界 是什么 的问题;基础科学层次的知识指导人们研究揭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分析事物 为什么 ,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技术科学层次的知识是指导人们把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具体领域世界的技术方法,回答 能做什么 用什么方法做 的问题;实践应用层次知识是指导人们在具体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术㊁手段和方法,解决 怎样做 的问题㊂在上述四个层次中,既存在由上至下的由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也存在自下而上的由实践丰富理论的关系㊂借鉴钱学森先生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体系 中关于知识层次划分的论述,结合O E C D的知识分类体系,本文尝试从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程度对旅游知识体系进行研究㊂3旅游知识体系3.1旅游知识体系分类旅游知识体系,简而言之可认为是人们001旅游论坛2021年第14卷第2期从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旅游实践中获得的对旅游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㊂按照旅游知识掌握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旅游消费者知识体系和旅游供给者知识体系㊂其中,旅游者知识体系是指导旅游消费者认识旅游客观世界㊁进行旅游消费活动并获得旅游体验所需的知识的总和,旅游消费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㊁人文等知识才能更好地感受旅游带来的美;旅游供给者知识体系则是指导旅游从业人员㊁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认识旅游客观世界和旅游消费者㊁改造旅游客观世界㊁管理旅游生产活动㊁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认可所需的知识的总和㊂按照旅游知识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旅游消费知识和旅游供给知识㊂其中,旅游消费知识重点研究旅游消费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㊁行为以及旅游消费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旅游心理学㊁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知识;旅游生产知识则重点研究旅游生产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旅游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包括旅游目的地管理㊁旅游规划与开发㊁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㊁旅游市场营销等知识㊂按照旅游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的交叉融合关系,可分为旅游经济知识㊁旅游管理知识㊁旅游文化知识㊁旅游地理知识等㊂3.2旅游知识体系层次参照钱学森先生的划分,本文从旅游供给者的角度构建旅游知识体系㊂研究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交叉学科,旅游技术科学层次的知识多是借鉴相关传统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加以吸收和创新,来源纷杂且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体系,因此本文将旅游知识体系分为:旅游哲学㊁旅游基础科学知识㊁旅游实践应用知识三个层次(见图2)㊂图2旅游知识体系层次结构(1)旅游哲学旅游哲学主要从本体论㊁认识论㊁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什么是旅游,如何认识旅游㊁旅游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等㊂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早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活动到如今休闲旅游㊁度假旅游等 旅游+ 的出现,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导致了认识旅游本质的困难,旅游与休闲㊁游憩之间关系的界定引发人们对旅游的本质的深入思考[20]㊂在本体论方面,旅游研究者在认识旅游的本质这一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 [21], 旅游的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 [22], 旅游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体验 [23]等㊂这些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尽管还存在差异,但都涉及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属性(时间:非必要的生产生活时间;空间:非常住地的空间)以及旅游本质的核心(旅游消费者的主观体验)㊂在认识论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旅游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㊁能够摆脱自然的约束后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旅游需求和旅游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旅游的认识来自人们亲身参与旅游实践活动,或101吴琳等: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通过观察㊁调研㊁访谈他人的旅游实践活动而获得㊂旅游知识能够指导人们从事旅游消费和旅游生产等实践活动㊂在价值论方面,旅游作为一项客观存在,能够满足不同主体的效益,如能够满足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效益,并体现不同的价值㊂在经济方面,旅游是经济循环㊁国际贸易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促进社会财富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既可以产生促进就业㊁经济结构调整㊁增加外汇收入等正面作用,又可能带来通货膨胀㊁两极分化等负面作用[24];在社会方面,旅游促进了不同文化㊁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并推动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既能够促进文化的保护㊁传承,也能够促进文化的融合㊁创新[25];在环境方面,旅游既能够带来对环境的破坏,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26]㊂(2)旅游基础科学知识旅游基础科学知识主要是揭示旅游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起源㊁发展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㊂旅游起源问题是学界广泛探讨的旅游基础科学命题之一㊂从时空客观表现形式上看,旅游作为一种异地性的行为,与远古人类的迁徙活动㊁人类社会的贸易商旅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主观体验的角度看,旅游带来主观层面的愉悦享受,与宴饮聚会㊁公共祭祀㊁丰收庆典等娱乐性活动具有一致性㊂在旅游的发展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旅游活动参与者从达官贵人㊁士人商旅向普通民众演化;旅游需求从满足感官需求(观光旅游)向满足身心需求(休闲度假旅游㊁文化旅游)转变,从非必要需求向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转变[27];旅游资源从注重景观价值㊁文化价值向注重市场价值㊁生态价值㊁社会价值等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单一旅游业向全域旅游转变[28]㊂旅游也遵循季节性㊁地域性等与时间㊁空间有关的普遍性的规律[29],这些规律既体现在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方面[30],也体现在旅游需求[31]和旅游者行为[32]方面㊂(3)旅游实践应用知识旅游实践应用知识指导人们在具体的旅游服务㊁旅游生产等管理㊁生产实践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术㊁手段和方法㊂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研究者多借鉴地理学㊁经济学㊁管理学㊁心理学㊁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旅游的基础理论和方法[33],用于旅游目的地管理㊁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管理等㊂如在旅游目的管理方面,借鉴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 核心-边缘理论 衍生出 环城游憩带理论 [34];借鉴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衍生出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35];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 生态容量理论 衍生出 旅游地容量理论 等㊂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旅游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解决了众多旅游实践问题㊂在旅游生产中,结合不同的旅游实践岗位来进行细分,如导游服务岗位要掌握游览路线设计的方法㊁控制游览节奏的技术以及所讲解的景区景点的知识[36]等;餐饮服务工作岗位要掌握推荐菜品的方法㊁合理摆台的技术等[37];住宿接待工作岗位要掌握安排客房的方法㊁推荐客房的技术等[38];旅游规划开发岗位要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和分类的方法㊁旅游空间组织的方法[39]㊂4结论随着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外延及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旅游与其他社会实201旅游论坛2021年第14卷第2期践活动也在不断地交叉融合㊂伴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旅游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不仅仅是旅游理论研究的问题,更涉及旅游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地位㊂但遗憾的是,由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以及旅游生产实践与其他生产实践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再加上关于旅游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构成旅游知识的各分支知识多数已经被纳入其他知识体系的范畴,如关于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知识被纳入心理学㊁社会学等知识体系,关于旅游资源方面的知识被纳入地理学㊁民俗学㊁历史学等知识体系,关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被纳入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关于旅游经济运行的知识被纳入应用经济学的知识体系㊂因此旅游作为一个随着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出现的较新的领域,难以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研究对象体系,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失,没有形成旅游知识研究所特有的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40],这与旅游生产实践的突飞猛进极不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的学科地位㊂希望本文的尝试能够引发旅游研究者对旅游知识体系的深入思考,推动旅游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㊂参考文献[1] N E I L L.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o u r i s m:t o w a r d s a d e f i n i-t i o n o f t o u r i s m,t o u r i s t,a n d t h e t o u r i s t i n d u s t r y[J].A n n a l s o f 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1979,6(4):390-407.[2] C O L E S T,HA L L C M,D U V A L D T.T o u r i s m a n dp o s t-d i s c i p l i n a r y e n q u i r y[J].C u r r e n t i s s u e s i n t o u r i s m,2006,9(4-5):293-319.[3]余构雄,戴光全.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7, 32(1):99-110.[4] E R I C L,N O E L S.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b u i l d i n g f r o mo t h e r d i s c i p l i n e s[J].T o u r i s m r e c r e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015,40(1):48-58.[5]曹诗图.试论旅游学科的构建[J].旅游论坛,2008(4):1-5.[6]保继刚,赖坤.旅游管理学科内涵及其升级必要性[J].旅游学刊,2016,31(10):14-16.[7]张敏,李胡蓉,阳小水.国际旅游知识体系研究:主题㊁趋势和框架 基于11本国际权威期刊2005-2014年的样本分析[J].旅游学刊,2017,32(8):104-115.[8]董晓莉,吴必虎,钟栎娜.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分析的中国旅游研究知识体系解析[J].旅游学刊,2011, 26(8):26-31.[9]姜勇彪,郭福生.‘旅游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教育[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9-09,中国内蒙古二连浩特: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5-29.[10]杨结.大学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上)[N].中国旅游报,2019-05-01(4). [11]王京平.刍议导游文化知识体系[J].职教论坛,2008(14):49-52.[12]马鹏,王天佑.本科生知识㊁能力㊁素质培养结构体系探析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39-40.[13]郑坚强,黄耀丽,李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387-388.[14]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M].吕建忠,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陈声柏. 洪范九畴 的思维方式 从 范畴 的角度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3-16.[16]吕秀萍.中国最早图书分类法起源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104-105.[17]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5(1):26-31.[18]矫煜煜.试论知识和信息的关系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相关论述谈起[J].情报杂志,2003(8):10-11.[19]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 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J].哲学研究,1982(3):19-22.[20]邓勇勇.旅游本质的探讨 回顾㊁共识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9,34(4):132-142.[2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2]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0):12-16.[23]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301吴琳等: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
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导语:工作N年的你,还是初入职场的你,有一个自己的学习体系吗?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它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用一张图片来说明一个学习体系的构建。
如图: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学习。
当我们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时,你要做的,不是一味埋头于书海及知识的海洋之中随意遨游,而是如何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增值。
这种增值,抑或是你自我价值的提升,抑或是生活某一方面趋向完美的体现,也可能是专业能力的增强。
新的经济形势,充满激烈的竞争市场,你不会有太充裕的时间去涉猎所有的知识。
作为想要以知识或是专业能力赢取别人尊重的工作者,比拼的不是知识的广度,而是你的学习能力。
如果你拥有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建立了一套深度获取知识的体系,你就拥有了将所有需要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同样也将仅仅知道的概念转变成了熟练掌握的知识,为你日后驰骋于职场奠定一生的基础。
其实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你可以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1.利用一切机会与工具搜集知识我们习惯了利用网络来搜集自己的知识。
通过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来查找相关的领域。
事实上,搜集与获取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除了网络这个工具外,也可以去图书馆、书店。
甚至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来了解。
这种方式可以是你在相关的商店、商场所宣传的文案,也可以是你在看电视时获取的相关知识点。
这种知识的获取需要你时刻提高警惕,将自己周遭感知到的一切加以利用,为你日后深度的学习与整合提供素材。
当然,这种搜寻一定是基于兴趣及好奇心驱使的,这样才会使你不会忽略所有与该知识点有关的东西。
同时,无论你是通过他人的演讲、文章、网站还是其他的渠道获取的知识,一定要注意将别人忽略的东西整合起来,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相对完整的知识获取体系。
2.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刻保持思考你所要解决的,是你希望实现的结果与现实结果之间所出现的差距。
英语知识体系简介

语法知识英语知识体系简介十大词类:noun, pronoun, adjective, adverb, numeral, verb, article, preposition, conjunction, Interjection九种句子成分主语(subject): 是句子所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是句子的主体。
(n., pron.,to do, doing and that-clause)谓语(predicate): 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从的状态。
(verbs)表语(predicative): 放在连系动词之后,表示主语的身分、状态或特征。
(n., pron., adj., adverbs for places, prepositional phrases, to do doing, done and that-clause.)宾语(object): 在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
(n, pron, to do, doing and that-clause.)定语(attribute): 限定或修饰名词或代词。
adj., adverbs for places, pron, n., prepositional phrases, to do, doing, done and that-clauses.状语(adverbial) : 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
adv., prepositional phrases, to do, doing done and that-clauses.宾语补足语(object complement): 说明宾语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宾语发出的动作。
(adj., n, adverbs for places, to do, doing and done)同位语: 补充说明前面的某个名词或代词。
(n. or that-clauses)e.g. My father, a doctor, is very kind.主语补足语: 是对一句话的主语进行补充说明。
有机物知识体系

有机物知识体系有机物是指含有碳(C)元素并与氢(H)、氧(O)、氮(N)、硫(S)等元素形成化学键的化合物。
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生物体内的有机分子等。
了解有机物的基本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化学反应以及有机化学在工业生产和药物发展中的应用。
一、有机物的基本结构有机物的基本结构由碳原子骨架和官能团组成。
碳原子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这使得碳原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多种化学键,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
官能团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基团,比如羟基、羰基、氨基等。
通过不同官能团的组合,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有机物。
二、有机物的命名规则为了便于交流和研究,有机物需要进行命名。
有机物的命名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根据碳原子数目、官能团以及分子结构进行命名。
常见的有机物命名方法包括系统命名法和常用名称法。
系统命名法通过标记官能团和碳原子的数量来命名,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化学结构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
而常用名称法则通常以化合物的性质或来源进行命名,比如甲醇(木醇)、乙醇(酒精)等。
三、有机物的性质与反应有机物因为其丰富的碳原子骨架和多样的官能团,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性质与反应。
一些常见的有机物性质包括燃烧性、溶解性以及氧化还原性。
有机物可以在氧气的存在下燃烧,释放出能量和二氧化碳。
有机物的溶解性因其分子大小和极性而有所不同。
同时,由于有机物中含有丰富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使得有机物之间以及有机物与其他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多样的化学反应,比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等。
四、有机化学的应用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药物学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生命的起源。
药物学中,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改造可以用于开发新的药物,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到各种工业生产过程,比如合成塑料、染料和涂料等。
总结:有机物知识体系涉及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命名规则、性质与反应以及在生命科学、药物学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知识表示的分类

人工智能知识表示的分类
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陈述性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用于了解事物的概念、事实和对象等。
它通常以陈述性句子的形式表达,比程序性知识更简单。
2. 程序性知识:也称为命令式知识,是一种知道如何做某事的知识。
它包括规则、策略、程序、议程等,可以直接应用于各种任务。
3. 元知识:关于其他类型知识的知识,例如关于如何获取和使用知识的知识。
4. 启发式知识:基于专家经验的知识,通常用于特定领域或学科。
这些知识是基于以前的经验和对方法的了解的经验法则,虽然很好用,但不能保证绝对正确。
5. 结构化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描述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事物的种类、部分和分组等。
此外,还有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等多种知识表示方法。
这些方法在人工智能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
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
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如下图所示。
【导学提示】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关键在于找出“含金量”比较高的核心概念。
概念的“含金量”越高,其辐射的面越广,能够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也越大;反之越小。
象经济常识中的商品、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产业、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观、认识、实践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都是含金量颇高的概念,以它们为基点,都能辐射建立起较大的知识体系。
二、逻辑递进式
【方法简介】逻辑递进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以某知识点为起点,在对该知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再推出下一知识点,并对新推出的知识点再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的过程。
逻辑递进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对知识A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由知识A推出知识B,再对知识B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由知识B推出知识C,进而再对知识C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
【范例引路】哲学常识第一课是辩证唯物论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在复习中运用逻辑递进式来构建该课的知识体系,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如下图所示:首先,我们可把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当作逻辑起点,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物质这个知识点主要是把握其概念,明确其地位(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这个知识点主要应把握其概念,掌握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产生不同意识的原因和要求。
其次,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推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是物质决定意识,无论从意识的起源还是本质看,意识都离不开物质,要依赖于物质,所以说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包括反作用的含义、表现、要求)等。
第三,再由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推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知识点,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重要性和要求(包括理论层面的要求:辩证把握客观实际、反对从主观出发;也包括实践层面的要求: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等。
【导学提示】逻辑递进式知识体系构建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握并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到整个学科,如经济常识的整个内容,就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在联系;小到一个知识点,如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方面要求,也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的:必须先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然后弄清事物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进而根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来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如果我们在复习中善于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难把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个的或大或小的知识体系。
三、要点提炼式
【方法简介】要点提炼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在复习某一块内容时,先提炼出该块知识的若干个要点,然后再分别对各个要点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整合,以把纷繁零碎的知识点建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要点提炼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先从所要复习的该块知识中提炼出A、B、C、D等要点,再分别对各要点加以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范例引路】在复习经济常识市场经济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提炼出市场经济含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的类型四个要点。
然后再对这四个要点作具体分析,便可形成如下图所示的知识体系。
首先,关于市场经济的含义,除了要掌握概念外,还应搞清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市场这两对关系。
其次,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了解四个特征的一些具体内容,并掌握四个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应明确现代市场经济包括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两部分,并进一步掌握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原因、目标、手段等内容。
最后,关于市场经济的类型,应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特别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内容:一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样,通过四个要点的提炼和分析,把整个市场经济的有关内容都串起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导学提示】要点提炼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提炼出足够重要、能够“拎”得起较多的知识的“要点”,即“点”一定要找得准。
只有这样,才能够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更好地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重视并善于提炼知识的要点。
四、问题引领式
【方法简介】问题引领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把所要复习的内容归纳成几个互相联系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把课本上的具体知识逐一“落实”到各个问题当中,实现以问题引领知识,进而实现知识整合,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
问题引领式知识体系构建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先把复习内容归纳成A、B、C、D等几个问题,再对各个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范例引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哲学常识第八课就是专门介绍实践这一观点的。
这一课的全部内容就可以归纳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通过对“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整合起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等知识。
通过对“为什么”(即为什么要重视实践)这一问题的分析,可解决实践的作用这一问题:一是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二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怎么办”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把两个“结合”(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联系起来。
通过这样三个问题的归纳与分析,就可以把整个第八课的内容整合成如下图所示的知识体系。
【导学提示】问题引领式知识体系构建关键在于对问题的归纳和设置是否合适。
如果问题归纳得不好,那么问题设置的数量再多,整块知识可能还是如一盘散沙,难成体系。
纵观我们政治教材,很多内容本身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来编写的。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复习中均可通过问题引领来构建知识体系。
五、热点关联式
【方法简介】热点关联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某一热点问题为载体,把与该热点相关的学科知识加以重组、整合,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热点关联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可分两种,如下两图所示:一是宏观的,即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角度对热点进行挖掘,把相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知识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系(第一图所示);二是微观的,即结合该热点的相关具体问题,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建立起知识体系(第二图所示)。
当然,不少热点问题在分析时我们往往把上述两种基本模式结合起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