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合集下载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 Very slow change: networks, land use. Urban transport, communications and utility networks are the most permanent elements of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cities. Larg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require a decade or more, and once in place, are rarely abandoned. The land use distribution is equally stable; it changes only incrementally. - Slow changes: workplaces, housing. Buildings have a life-span of up to one hundred years and take several years from planning to completion. Workplaces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such as factories, warehouses, shopping centers or offices, theatres or universities exist much longer than the firms or institutions that occupy them, just as housing exists longer than the households that live in it. - Fast change: employment, population. Firms are established or closed down, expanded or relocated; this creates new jobs or makes workers redundant and so affects employment. Households are created, grow or decline and eventually are dissolved, and in each stage in their life cycle adjust their location and motorisation to their changing needs; this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car ownership. - Immediate change: goods transport, travel. The lo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space gives rise to a demand for spatial interaction in the form of goods transport and travel. These interactions are the most flexible phenomena of spatial urban development; they can adjust in minutes or hours to changes in congestion or fluctuations in demand, though in reality adjustment may be retarded by habits, obligations or subscriptions.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互通式立交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

互通式立交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

互通式立交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互通式立交(Interchange)是一种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设施,通过在交叉路口设置高架或地下通道,实现不同道路的连接与交叉。

互通式立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然而,在规划和建设互通式立交时,需要综合考虑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性,以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而合理的土地利用也为交通规划提供了基础条件,确保交通系统的顺畅运行。

因此,在互通式立交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交通需求与土地用途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土地的用途,合理确定互通式立交的位置和规模。

例如,在商业区或交通枢纽周边设置互通式立交,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商业发展。

而在住宅区或生态保护区周边设置互通式立交,则需要注意保护居民的安宁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 道路网络与土地利用互通式立交的规划还需要考虑城市的道路网络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合理规划道路网,可以提高交通的通达性和连续性,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也需要根据土地利用情况,科学布局互通式立交,确保不同土地用途之间的交通联通。

3. 环境影响与土地选择在选择互通式立交的具体位置时,需要评估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避免选择在环境敏感区或生态脆弱区建设互通式立交,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也需要考虑互通式立交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性,确保交通设施和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发展。

二、如何实现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为了实现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规划整合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应加强整合,确保双方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交通规划应嵌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而土地利用规划也应充分考虑交通需求,确保二者协调发展。

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劳瑞模型的理论基础及改进形式

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劳瑞模型的理论基础及改进形式

劳瑞 模 型将被 研究 地 区人们 的所 有 1 3常行 为划 分 为三 大类 : () 1 基础部 门的就业。基础部 门生产的货物和服 务用 于输 出到 研究 区域 以外的地方 , 其就业 主要 决定于 区域外部 的需 求 。因 而, 基础部 门的就业被定义 为模 型的外生变量 。在进 行模 型研 究时 , 基础部 门就业的数量 和在各区间的分布作 为已知条件给 出。( ) 2 服务部门的活动 。服务部 门主要为 当地市场提供服 务, 不输 出任何 产品和服务 , 其就业取 决于当地需求 。服 务部门就 业 的数 量和 在各区间 的分布是模 型的 内生变量 。( ) 3 家庭 部门 的 活 动 。家 庭 人 口的 数 量 与 基础 部 门 和 服 务 部 门 的 就 业 有 关 , 家 庭 居 住 区 的选 择 也 与 就 业 地 点 密 切 相 关 。家庭 人 口的 数 量 和 居住区间分布也是模型 的内生变量 。 劳瑞模型试 图模 仿人们就业 和选择 家庭住址 的实 际行 为 。 模 型的计算 程序大致 如下 : 1假 设在研 究 区域 内存在 已知 的 () 各 区间的基 础部 门就业 ( 工作 岗位 ) 布。( ) 分 2 计算 提供这些就 业需要 的家庭数量 , 以及各 区到基本部 门工作地 的可达性 。家 庭按可 达性 分布到各 区间 , 同时受 限条件是每个 区间的家庭分 布密度不 能超过一个给定 的最大值 。( ) 3 计算 以上 家庭 需要的 服务工作 数量 , 务部 门就业根据服 务部 门到家庭 的可 达性被 服 分配到各个 区间 , 同时受限条件是每 个区问的服务工人 数量应 高于最低值 。 4 以上服务就业需 要另外一些家庭提供劳动力 。 () 各区到工作地 的可达性被重新 计算 , 增加 的家庭根据可达于稳定 。劳瑞 模 型的结构见图 1 。 ( ) 二 劳瑞模型的公式 劳瑞模 型共包 括 9个 公式 和 3个约 束条件 ,公式 如下所

国外城市土地使用———交通系统一体化模型①

国外城市土地使用———交通系统一体化模型①

81
分布的概率转换成车辆的出行情况 ,从而得到三个出行矩阵 : 从家到工作的出行 、 家到零售服务的出行和工作单位到零售 服务点的出行 ,其中家到工作单位的出行可以通过 logit 模型 分解成私人出行方式和公交方式 , 私人出行方式的出行也可 以用容量受约束的交通分配方法分配到路网上去 。在 IT LUP 中交通成本的变化被返馈到居民分配模型和就业分配模型 中 ,而这一过程反过来也受约束于土地使用容量和规划的限 制 。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相互影响的矩阵作为一种修正过的区 位可达性的一种度量 。 另外 ,在 PSCOG 模型的开发过程中 ,Watterson ( 1990) 等人 也是将 DRAM 和 EMPL 与应用广泛的 UTPS 模型近可能的连 接到一起 。这一研究以其对现有模型的近可能的利用 、 对公 共规划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现实问题和限制因素的真实描述 而著称 ,然而其过程却是简单的 。首先 , 确定基本就业的水 平 ,进而确定一个 2020 年的出行成本的基准线 , 运行 DRAM 和 EMPL 后 ,确定一个 2020 年的特定方案的交通系统的改进 情况 ,重新运行 DRAM 和 EMPL , 然后重新运行 UTPS 交通模 型 。特定方案的运行结果与 2020 年的模型运行的基准线作 比较 ,也就是说 ,一系列的具有 30 年时间 (1990 - 2020) 的可选 择的方案可以在一个单一的返馈中就可以完成 。同样该模型 也考虑到了环境问题和将一个广泛的交通控制措施 ( TCM) 的 策略应用到不同形式的多核心的城市开发中去的情况 。 原有的 Lowry 模型采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分配率 ( 建筑面 积率和活动率) 分配住户到住处 ,住处到零售和就业是不准确 的 ,虽然在美国应用了熵模型取得了理论上令人信服的 ,统计 上也可以估算的分配程序 。尽管有这些进展 , 但由于这类模 型在性质上是描述性的 , 其预测能力总是不佳 。另一方面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和技术对土地利
用进行分析和优化,以达到最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城市建设、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利用情况。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非常
重要。

通过数学模型可以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用途和土地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计算和模拟,可以找到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地价值、土地用途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情况,可以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等。

在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当农业和城市建设之间存在冲突时,需要通过数学模型来找到最优的平衡点。

同时,需要考虑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的工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 1 -。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模型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模型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模型探究方青,吴中河海大学交通学院,南京(210098)E-mail:fangqing2010@摘 要: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着很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开始了这种关系模型的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每个模型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着重对ITLUP模型、TOPAZ模型和基于空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了MEPLAN模型作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设想。

关键词:土地利用,交通,ITLUP模型,TOPAZ模型,MEPLAN模型0.引言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很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且这一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于任何工程系统,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

自5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的学者致力于用地模型的研究,用土地使用模型以预测土地使用的变化。

比较经典的模型有Hansen(汉森)模型和Lowry(劳瑞)模型[1]。

其中劳瑞模型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土地利用和交通作为一个系统,具体的体现到土地利用设施和具体的规划中。

总的来说,这些模型涉及影响一个区域的,包括人口、经济增长(或衰退)、居民、工作岗位、服务的区位及交通供应等因素的变化。

但因为包含长的时间期(未来20年)变量及预测的不确定性,以及影响土地使用发展因素特别多,预测特别困难和复杂,因此它们在应用上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自70年代开始,逐步开始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法”[2],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模式选择和交通分配的方法,但是常常忽略了交通和土地使用之间的联系,或者将交通仅仅作为土地使用预测的一种粗略方法;或者仅仅作为将土地使用预测作为交通模型的输入,而没有二者之间的反馈,或者就交通预测交通,它们不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这类模型往往导致预测的错误。

事实上,土地使用和交通之间存在一种轮转式的相互关系。

1981年,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实验室牵头,建立了由七个国家和包括九个模型研究的国际土地利用-交通研究组(ISGLUTI)[3]。

《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_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_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分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

其中,预测模型是指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结果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优化模型是指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情况。

一、汉森模型此模型的日的是预测城市地域内各交通小区的住宅选址户数。

即此模型是用该分区至其它分区城市设施的可达性和该分区所具有的能够作为住宅用地进行开发的土地面积作为自变量,将城市地域内由新增人口产生的新需住宅向该地域的各交通小区分配的模型。

“可达性”定义为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即/A S T i j j ij γ=式中: ji A 为分区i 对于位于分区j 中某一类活动主体的相对可达性值;S j为分区j 中活动主体的规模,如职工人数等;T ij 为分区i 、j 间的时间距离;γ为参数。

分区i 的总可达性值为/,,A A S T i i j j ij j j i j j i γ==∑∑≠≠城市地域内某个小区作为住宅地进行开发时,其可达性对将要进行住宅选址的户数有何影响?首先我们定义任意时点小区间住宅开发可能比为各小区所具有的可作为住宅地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之比。

此外,从这一时刻经过一定时间至下一时刻的时间段内,城市地域全体中由于人口增加产生的新需住宅户数按这一比例分配各小区。

而实际各小区间的住宅开发现状值的比与这一比值的差值,反映了各小区可达性的差别。

例如关于雇用的可达性与 2.7D KA i i =式中,D i 为住宅开发率,且D i =住宅开发现状比/住宅开发可能比这种情况下,若将每户居住面积设为定值,则可通过下式预测出住宅开发现状比。

即:2.72.7P D O A O i i i i iP D O A O t j j j j j j ==∑∑式中,P i 为小区i 新增户数;P t 为城市地域全体在时间段t 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而产生的新增户数;O i 为小区的住宅开发可能比。

此模型的持征如下:①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②时间距离不明确;②适用于短期预测。

二、劳瑞模型该模型是在假定研究对象地域为与外界不存在人员流动的封闭的城市地域的前提下,采用对各土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表达的关系式,对决定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模式所需的住户及就业者的分布加以确定的模型。

在作为模型对象的城市地域内,将具有一定目的的土地利用者称为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大致分为三种:①基础产业部门,包括工业、大型贸易公司、中央政府机关各部委、大学等,它们不是由对象城市地域的社会、经济规模决定,而是作为已知条件给出。

②非基础产业部门,包括商业、服务业、地方政府、中小学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

这些部门吸引顾客到市内,其规模即就业人数等依赖于城市地域的人口、经济状况,其布局选址亦应考虑居民的来去方便,这些由模型内部计算确定。

③住户是指就业于基础及非基础产业部门的住户、人口。

上述活动主体在城市地域内需要获得用地进行活动,作为前提,这里采用“单方向作用”的假定。

也就是说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及配置对非基础产业部门和住户的就业人数及配置产生影响,而非基础产业部门和住户对基础产业部门则不产生任何影响。

另外,因为城市地域内的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制度作为已知条件给出,所以用此模型对未来进行预测时,还必须假定没有大的政策变动及技术革新。

模型的流程简图见下图:一个城市地域可视为地域及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的子系统。

由总体系所确定的规模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者及面积,将根据经验事先分配给城市地域划分的多个交通小区内。

基础产业配置在各交通小区后,其就业者的家庭就会相应地分布在工作单位周围,以向该产业提供劳动力。

住户配置之后就需要设置日常用品商店、百货店、中小学等维持基础产业就业人员生活的设施,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者相应于住户配置在地域内,随之非基础产业部门就业者的家庭又要与其工作单位相对应在地域内进行配置。

由于这一部分附加的居民的分布,住户的总量及分布心态发生变化,据此重新把必要的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员再进行分配。

按照这样的顺序重复推算下去,直到非基础产业部门就业者数及分布状态、住户的数量及分布状态都趋于稳定为止。

模型结构:面积U B R H A A A A A j j j j j =+++ 表示交通小区j 的面积A j 由不能利用面积U A j 、基础产业部门利用面积B A j 、非基础产业部门利用面积R A j 和居住利用面积HA j 组成。

非基础产业部门k k E N α=k α为就业率,该式表示非基础产业k 业种的就业人数k E ,可以表达为非基础产业k 业种在整个区域的就业率k α(人/户)与总户数N 的乘积。

1k k x N y E n k k i i b j D i ij φ⎧⎫+⎪⎪=∑⎨⎬=⎪⎪⎩⎭表示分区j 的非基础产业部门中第k 个业种的潜在市场,这是表示“作为市场的可能性的强弱”的指标。

k b 为修正系数,分区i 对分区j 的潜在市场的影响由分区i 的人口数N i ,在分区i 工作的就业人数E i ,分区ij 间的时间距离D ij 决定。

k x 、k y 分别为总人口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权重,对所有分区为一定值。

11n k j j φ=∑= k k k E E j j φ=表示第j 分区的非基础产业部门中k 业种的就业人数k E j按此潜在市场的比例进行分配。

1m B k E E E j j j k =+∑=表示分区j 的总就业者数可以表示为基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与非基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和。

1m R k k A e E j j k =∑= 表示,若非基础产业部门中k 业种的就业者人均土地面积记为k e ,则分区j 中非基础产业部门的面积RA j 为各业种面积的总和。

总人口1n N f E j j =∑= 表示总人口N 可表达为总就业人数的f 倍。

/1m g E D j i ij i ψ=∑=表示分区j 的潜能取决于各分区i 的总就业人数E i ,以及i 、j 间的时间距离。

g 为修正系数。

该式成立的前提是住宅选址主要取决于户主的工作地点。

11n j j ψ=∑=N N j j ψ=表示总人口分配给各小区的人数与该分区的潜能大小成正比。

约束条件k k E Z j j ≥(使用于集团选址)或0k E j =(适用于非集团选址)H H N Z A j j j ≤ R U B A A A A j j j j ≤--其中,A 为面积;N 为总人口数;D 为时间距离;Z 为约束条件;φ为潜在市场;ψ为潜在住户;U 为不能利用的土地;B 为基础产业部门;R 为非基础产业部门;H 为居住用地;m 为非基础产业分业种数;n 为交通小区数三、住宅选址的凯因模型该模型着眼于交通费用对家庭进行住宅选址的影响。

与其它模型一样,它采用在住宅选址中仅考虑上班因素的假定。

(1)模型结构某个单身生活者的每月交通费用T ,可用下式表达:()()()()()()1212T t t w t w t w t o t o t o r n n =++++++++L L式中,t r 为对在居住处获得的服务的支出;()t w i 为对从就业地点i 起算的居住距离的支出;()t o i 为对从居住地外到居住地的居住距离的支出。

()t w j j ∑为通勤出行总费用,()t o j j ∑为其他目的出行的总费用。

t r 的水平随家庭所选住宅地址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但由于城市地域的t r 基本上为定值,且()t o j j ∑在家庭收支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里仅把()t w j j ∑作为考察对象。

根据现有调查,通勤出行约占半数。

所以可以认为其他社交活动如购物等出行的目的地均在工作地点附近,并且家庭经济中一般都是根据用最小支出获得最大收(1)选址地租,因使用土地在一定区间所需费用;(2)通勤费用。

主要假定如下:(1)交通成本随工作地点的远离而增加;(2)存在着与工作单位距离的加大,其单位价格减少的住宅空间市场;(3)工作单位固定;(4)居住地不是劣等资产。

得边际费用图:四、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1.土地利用结构决定交通运输需求城市土地开发方式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作用,这种作用会愈来愈明显。

在由居民完成的所有交通当中,上下班交通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种交通十分必需,要按时上下班,在集中时间内,有重复性。

所以,城市交通网的结构形式在很多方面取决于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布置。

在一般情况下,交通源的空间分布、出行生成(吸引)强度及流向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

城市内部居民的出行方式、交通量和交通方式分布,基本上是利用空间分布的一个函数。

土地的开发,其结果或是发生以该区为起点的新出行,或是吸引另一个区的新出行,或者二者兼有。

因此,需要建设新的交通设施,或使现有设施更有效率地运营。

衡量城市内部各种联系之间的方便程度,可引用“可达性”的概念,交通系统便是为协助达到这种“方便程度”的预期值而建立的。

可达性的一般意义是:一种给定形式的活动机会对于一个特殊地点的大小和远近的总量度,它是表征城市交通路线网合理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如某人从居住分区去零售商店购物机会的可达性可以这样量度:()1n A F t b i j ij j =-∑=式中,A i —从分区i 去购物机会的可达性;F j —分区j 内的零售业占地面积(规模);t ij —从分区i 到分区j 的行程时间;n —设有零售商店的分区个数;b —表明出行对行程时间的灵敏度参数(即b 值愈大,人们越不愿意花时间在路上,人们走长距离去商店的可能性愈小);式中,F j 、t ij 、n 都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特点的一个侧面,如F j 、n 分别反映零售商业中心(点)的规模、数量,t ij 反映居住区离商业中心(点)的远近。

城市布局的形式(包括布局的紧凑、松散,功能分布的纯净、混杂等等)影响每一个城市活动相对其目的地的可达性,影响居民出行的密度及出行方式,并以此对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提出要求。

例如,由于零售商业中心过分集中于市中心,导致市中心往返各区的交通量增大,政府为此进行市中心交通管制,限制小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在中心外围设内环路,或拓宽外侧一些原有道路的作法,就是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交通系统使之被动地接受改良的例证。

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市中心人口锐减,大量居民向郊外迁移,形成规模庞大的交通通勤流,造成城市通勤交通的混杂和道路堵塞、通勤不便的现象。

所以,这些城市非常重视交通系统的发展,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