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分子生物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2-7章作业及答案全

分子生物学2-7章作业及答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DNA的一级结构: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直线或环状多聚体,即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DNA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4、DNA超螺旋: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是DNA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与负超螺旋两大类。

按DNA双螺旋的相反方向缠绕而成的超螺旋成为负超螺旋,反之,则称为正超螺旋。

所有天然的超螺旋DNA均为负超螺旋。

5、DNA拓扑异构体:核苷酸数目相同,但连接数不同的核酸,称拓扑异构体6、DNA的变性与复性:变性(双链→单链)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氢键断裂,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复性(单链→双链)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想的现象。

7、DNA的熔链温度(Tm值):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

Tm值计算公式:Tm=69.3+0.41(G+C)%;<18bp的寡核苷酸的Tm计算:Tm=4(G+C)+2(A+T)。

8、DNA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9、基因:编码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

10、基因组: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所有DNA,包括核DNA和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DNA11、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12、C值矛盾: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13、基因家族: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

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14、假基因:假基因是原始的、有活性的基因经突变而形成的、稳定的无活性的拷贝。

表示方法:Ψα1表示与α1相似的假基因15、转座:遗传可移动因子介导的物质的重排现象。

苏州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教案

苏州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教案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案
编号:12
课程植物生理学授课人苏国兴、史全良授课日期春/秋授课时间 2课时
1.请按格式要求完成教案
2.教案按章节(根据内容而定,一般不要超过4学时)
3.内容简明扼要
4.重点突出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案
编号:13
课程植物生理学授课人苏国兴、史全良授课日期春/秋授课时间 2课时
说明:
5.请按格式要求完成教案
6.教案按章节(根据内容而定,一般不要超过4学时)
7.内容简明扼要
8.重点突出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案
编号:14
课程植物生理学授课人苏国兴、史全良授课日期春/秋授课时间 2课时
9.请按格式要求完成教案
10.教案按章节(根据内容而定,一般不要超过4学时)
11.内容简明扼要
12.重点突出。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终结版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终结版

第7章、基因操作1.PCR过程中的DNA模板变性、模板与引物退火、引物延伸3步的温度设置一般大致是多少?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DNA模板变性(denature):95℃左右高温使模板DNA完全变性。

单链DNA模板与引物退火(annealing):55℃左右引物与模板形成复合物的几率>>DNA分子自身的复性。

引物的延伸(extension):72℃左右耐热DNA聚合酶在最适温度下催化DNA合成反应。

2.衡量PCR好坏的参数主要有哪些?一般来说好的结果如何体现?特异性Specificity:最好只有目的DNA带。

真实性Fidelity:DNA序列正确。

产量Quantity:DNA带明亮。

3. 以TaqMan技术为例,简述实时荧光PCR的原理。

PCR扩增时,Taq酶的5’- 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使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每扩增一条DNA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形成完全同步。

4. 用于核酸探针标记的32P ATP有几种,DNA切口平移标记法、随机引物标记法和5′末端标记分别应该用哪种?为什么?2种:r-32P ATP、a-32P A TP(1) DNA切口平移标记法:[α-32P]-dCTP(2) DNA随机引物标记法:[α-32P]-dCTP(3) DNA的5’末端标记法:[γ-32P]-ATP(4) DNA的3’末端标记法: [α-32P]-dCTP32P的放射性较强,放射自显影所需时间较短,灵敏度极高;特异性极高;对各种酶促反应无任何影响,也不会影响碱基配对的特异性与稳定性和杂交性质。

5. 简述采用Biotin标记探针进行North-South杂交原理和操作流程。

①DNA电泳,转膜,紫外交联固定②洗膜封闭(地高辛标记)③杂交: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靶DNA结合③杂交:Dig标记的探针与靶DNA结合④HRP标记的链亲和素与探针上的生物素结合④HRP/AP标记抗体与Dig结合⑤底物在HRP催化下,反应发光⑤底物与抗体-HRP/AP反应, 显色或发光6.简述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间接法操作流程。

分子生物学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完整版

第一章遗传物质基础1.2 DNA的结构DNA一级结构:定义:指DNA 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

方向性:5’→3’5’-端:C5’没有和其他核苷酸相连的末端残基,含磷酸,又称5’磷酸端3’-端:C3’没有和其他核苷酸相连的末端残基,含有-OH,又称3’羟基端通常用bp、kb或Mb的数目表示大小生理pH下,核酸是多聚阴离子化合物DNA的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碱基组分分析(Chargaff 规则):不同来源DNA:[A] = [T],[G] = [C]。

不同物种DNA:A+T/G+C不同。

A+G = T+C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主链:1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2二条主链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右手双螺旋构型3主链处于螺旋外侧,亲水性4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相间碱基对:1 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A=T 和G=C),以氢键维系。

2碱基平面取向与螺旋轴垂直。

螺距3.4nm,螺旋周期含10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间距0.34nm。

作用力:碱基堆积力:在水相中,轴向平行相邻的碱基平面将自发地相互靠近,从而形成碱基堆积,它的实质是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引力。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态性:DNA的分子结构是动态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所不同。

A构象B构象C构象D构象Z构象DNA的三级结构:定义:双螺旋DNA进一步扭曲盘绕则形成其三级结构,是一种比双螺旋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超螺旋按其方向分分类正超螺旋:形成超螺旋时的旋转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结果加大了DNA分子内部张力,有紧旋效应。

负超螺旋:形成超螺旋时旋转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旋转结果使DNA分子内部张力减小,称为松旋效应。

在自然条件下共价封闭环状DNA呈负超螺旋结构。

DNA超螺旋的特点:1环状DNA分子:双螺旋扭曲而形成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

分子生物学(全)

分子生物学(全)

第一章核酸的基本知识及核酸化学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1)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2)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

(3)稳定性强,但能够变异。

(4)细胞分裂时把遗传信息有规律分配到子细胞中。

核酸的发现:1868年,瑞士青年科学家 F.Miescher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证明试验:1944,O.Avery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952,A.D Hershey和M.Chase噬菌体感染实验DNA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

从此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地位才被确立,人们把对遗传物质的注意力从蛋白质移到了核酸上。

噬菌体的侵染标记实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过程-证实RNA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核酸是生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核酸的元素组成:C H O N P核酸的元素组成有两个特点:1.一般不含S2.P含量较多,并且恒定(9%-10%)。

因此,实验室中用定磷法进行核酸的定量分析。

(DNA9.9%、RNA9.5%?)核酸(DNA和RNA)是一种线性多聚核苷酸,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核苷酸。

DNA A 核苷酸本身由核苷和磷酸组成,而核苷则由戊糖和碱基形成。

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

DN 所含的戊糖为β-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戊糖则为β-D-核糖。

核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嘌呤的N9或嘧啶的N1与戊糖C-1C-1’’-OH以C-N糖苷键相连接。

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

作为DNA或RNA结构单元的核苷酸分别是5′-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和5′-磷酸-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的衍生物ATP(腺嘌呤核糖核苷三磷酸)----最广泛;GTP(鸟嘌呤核糖核苷三磷酸);环化核苷酸cAMP 和cGMP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

辅酶核苷酸:NAD+NADP+FMN FAD CoA生物化学上维生素与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学作用(1)参与DNA、RNA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糖与磷脂的合成。

苏州大学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苏州大学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一、名词解释1.γ-谷氨酰基循环:指通过谷胱苷肽的代谢作用将氨基酸吸收和转运到体内的过程。

2.尿素循环:指氨与CO2 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

3.生糖与生酮氨基酸: 指在体内既能转变成糖又能转变成酮体的一类氨基酸。

4. 甲硫氨酸循环:甲硫氨酸循环指甲硫氨酸经S腺苷蛋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的过程。

5.高氨血症: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障碍导致血氨浓度升高。

6.食物蛋白质互补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食物混合食用,则必须氨基酸间可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

7. 一碳单位:指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等。

8.必需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一类氨基酸。

9.苯酮酸尿症:指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因此苯丙氨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并从尿中排出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10.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指通过丙氨酸和葡萄糖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转运的过程。

11.泛素化标记:是一种依赖ATP参与在胞浆中进行的蛋白质标记过程,标记多个泛素化分子后由蛋白酶体将其标记蛋白分解成多肽小分子物质。

补充:1.LDL 受体:广泛地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表面,能特异地识别和结合LDL,主要生理功能是摄取降解LDL并参与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二、填空题1.肝细胞参与合成尿素的两个亚细胞部位是(线粒体)和(胞浆)。

2.甲硫氨酸循环中,产生的甲基供体是(S腺苷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酶是(维生素B12)。

3.血液中转运氨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丙氨酸)和(谷氨酰胺)。

4. 泛酸在体内经肠道吸收后几乎全部用于( )的合成,该物质是( )的辅酶。

5.肝细胞参与合成尿素中两个氮原子的来源,第一个氮直接来源于(氨),第二个氮直接来源于(天冬氨酸)。

苏大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苏大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第4页/共41页
一、受体的分类 (一) 神经递质受体:乙酰胆碱受体、-氨基丁酸受 体、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二) 激素受体:前列腺素受体(花生四烯酸代谢产 物)、白三烯类受体、嘌呤受体等。 (三) 摄取血浆蛋白或转运物质的受体:如低密度脂 蛋白受体等。 细胞粘附受体:这类受体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 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28页/共41页
(1) PKC的生理功能
PKC广泛地存在于机体的组织细胞内,目前已发现12种 PKC同工酶,它们对机体的代谢、基因表达、细胞分化和 增殖起作用。 ① 对代谢的调节作用:PKC被激活后可引起一系列靶蛋 白的丝氨酸残基和(或)苏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反应。
② 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PKC对基因的活化过程可 分为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两个阶段(图14-17)。PKC能使 立早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的反式作用因子磷酸化, 加速立早基因的表达。
第15页/共41页
㈢ 酶蛋白偶联受体
⒈受体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既是一种受体,又是一种酶。作为受体,
它能特异性地与配基结合;作为酶,它能特异性地磷酸化 其下游蛋白信号分子上特定的酪氨酸残基,因而称激酶 (kinase)。 这类受体的基本结构如图14-6所示。 受 体 的 胞 内 区 分 为 近 膜 部 分 和 酪 氨 酸 激 酶 部 分 ( 图 14-7), (图14-8)
2.旁分泌是指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作用于邻近的细 胞所进行的信息交流。
3.自分泌是指有些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能作用于该 细胞本身,实际上,这些细胞有该信号的受体。正 常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作用。病理 状态下的肿瘤细胞,也有可能因此而导致生长失控。
第2页/共41页
信号转导包括以下步骤:特定的细胞释放信 息物质信息物质经扩散或血循环到达靶细胞 (target cell)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受体 对信号进行转换并启动靶细胞内信使系统靶细胞 产生生物学效应。人体的信息物质和受体种类繁多, 细胞内的信息传递形成一个网络系统(network), 故细胞的信息传递极其复杂。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生物科学《现代分子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生物科学《现代分子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现代分子生物学》考试试卷(A卷)
院/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考生答题须知
1.所有题目答题答案必须做在考点发给的答题纸上,做在本试题册上无效。

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写清题号。

2.评卷时不评阅本试题册,答题如有做在本试题册上而影响成绩的,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3.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画图可用铅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4.答题时不准使用涂改液等具有明显标记的涂改用品。

苏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现代分子生物学》考试试卷(A卷)
标准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 核酸酶Sl保护分析法(nuclease Sl protection assay)
用标记的基因组DNA作为探针,在适宜条件下与 待测RNA进行液相杂交,DNA外显子区可与mRNA 形成DNA:RNA杂交体,而DNA的其余部分(内含子等) 仍为单链,核酸酶S1可专一地降解未形成杂交体的 DNA单链,而与RNA杂交的DNA区则受到保护不被 降解。通过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消化产 物,即可确定不被降解的DNA片段大小,用目的基因 不同区段的DNA进行杂交,可确定mRNA的3′、5′端 以及内含子的精确定位等,通过杂交条带的光密度扫 描还可进行定量分析(图7-14,15)。
固相杂交包括膜上印迹杂交和细胞原位杂交两类。 固相杂交是印迹技术及杂交信号检测技术等相结合, 从而获得清晰的杂交图谱,有利于定性或定量分析待 测核酸样品中的特定片段(靶序列),在核酸的结构和 功能研究以及基因工程研究中,其应用比液相杂交更 为广泛,其技术发展也更为迅速。 一、膜上印迹杂交 膜上印迹杂交是指将待测核酸序列结合到一定的 支持物上,然后与存在于液相中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 的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㈢ 放射自显影检测杂交信号
利用放射线在X线片的成影作用来检测杂交信号,称 为放射自显影。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将滤膜用保鲜膜包好,置于暗盒中。 (2) 在暗室中,将磷钨酸钙增感屏前屏置滤膜上,光 面向上,压1~2张X线片,而后再压上增感屏后屏, 光面向X线片,盖上暗盒,置于70℃,曝光适当的时 间。
第二节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或其他 活性物质标记的某种特定的DNA或RNA片段。 一、核酸探针的类型 ㈠ 基因组DNA探针
用克隆化的基因片段作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的编 码序列(外显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㈡ cDNA探针
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特异性高,是 一种较理想的核酸探针。
⒉显色反应:通过连接在抗体或抗生物素蛋白上的显色物质 (如酶、荧光素等)进行杂交信号的检测。碱性磷酸酶可使其底 物BCIP脱磷并聚合,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氢可使NBT (四氮唑 蓝)还原而形成紫色的化合物(图7-7)。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在液体中进行杂交反应称为液相杂交;在固相支持 物上进行杂交则称为固相杂交。
第七章
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 单链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退火形成异 质双链的过程, 即来源不同的两条单链核酸分子通过 碱基互补可形成异源双螺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2) 离子强度 高离子强度溶液中,其正离子可中和DNA链磷酸 基团的负电荷,消除其间的静电斥力,有利于杂交分 子的形成。 (3) 温度 通常杂交温度在低于Tm 20~25℃温度下进行。不 含变性剂甲酰胺时,大多数杂交反应在68℃进行。当 含50%甲酰胺时,在42℃进行。 寡核苷酸探针一般在低于Tm值5℃~10℃下进行。 (4) 杂交促进剂 用硫酸葡聚糖,其微粒的表面可以吸附DNA探针 分子,使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杂交反应。
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探针,除酶直接标记探针外, 其它非放射性标记物并不能被直接检测,需先将非放 射性标记物与检测系统偶联,再显色。 ⒈偶联反应:大多数非放射性标记物是半抗原(如地高 辛),因此可以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系统与显色体系偶联: Dig-DNA探针+抗Dig抗体-碱性磷酸酶(或辣根过氧化 物酶)+底物(BCIP和NBT);生物素可与抗生物素蛋白 (卵白素,avidin)或链亲合素(streptavidin)结合,再与 显色体系相偶联。
⒊电转法如图7-11所示。
㈣ 印迹类型
Southern印迹杂交法(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图 7-12)。
2.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Northern杂交是将RNA样品变性和通过琼脂糖 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再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等固相 载体上,用标记的DNA或RNA特异探针对固定在膜 上的RNA进行杂交。其基本原理与Southern杂交相 同,只不过变性方法不能采用碱变性法,因为碱导 致RNA水解,一般采用聚乙二醛和二甲基亚砜、甲 醛、甲基氢氧化汞等变性方法。
㈢ 印迹方法 ⒈虹吸印迹法(图7-9)
利用毛细管的虹吸作用由转移缓冲液带动核酸分 子转移至滤膜上。
⒉真空转移法(图7-10) 其原理是利用真空泵将转移缓冲液从上层容器中 通过凝胶抽到下层真空室中,同时带动核酸分子转 移到凝胶下面的滤膜上。该法的最大优点是快速, 转膜的同时进行DNA的变性和中和,整个过程只需 1h左右。
•第一节 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核酸探针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一节
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DNA和DNA链、RNA与DNA链或两条RNA链之间, 只要具有一定的互补序列均可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杂 交。常用已知的DNA或RNA的片段作为探针,包括 特异的DNA序列,或转录的RNA序列或cDNA序列, 或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
㈢ RNA探针
RNA探针有下述优点:
①杂交体的稳定性高,杂交反应条件严格,特异性更 高。
②RNA单链不存在双链DNA探针的互补双链的复性, 杂交效率较高。 ③RNA无高度重复序列,非特异杂交少。
④杂交后用RNase消化未杂交的RNA探针,可降低杂 交本底。
㈣ 寡核苷酸探针
寡核苷酸探针是由实验者设计、经核苷酸合成仪人工 合成的。 1.探针制备方便,可以根据需要设非常适用于检测已知序列基因中的点突变或定点诱 变技术产生的点突变。
(2) T4DNA聚合酶标记法。加入dNTP后抑制外切 活性可将标记的dNTP进行填充标记。
(3) T4多核苷酸激酶标记法。用该酶可将-32P从[32P] ATP转移至核酸的5′-OH端 (4)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将多种标记的 dNTP逐个转移到核酸缺口中的3′-OH端,形成长尾 标记。
平移法适用于标记大于1 kb的双链DNA。
⒉随机引物法(图7-2)
随机引物法的基本原理是DNA聚合酶可利用随机引 物,沿单链模板进行DNA的合成。
⒊末端标记
只将DNA 3′端或5′端标记的方法称末端标记,常用的 方法如下:
(1) DNA聚合酶I Klenow片段末端标记法(图7-3)。用 该酶将含有核素标记的dNTP补平切口或粘性末端。
3.斑点杂交(dot hybridization):直接将变性DNA样
品点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固定好后先预杂交,再与
标记探针杂交,然后通过高严谨性冲洗(低盐高温),
降低本底和提高特异性。预杂交和杂交可在密封袋
中进行,密封袋比较方便,反应体积小,可以使用
高浓度探针,封口前去除气泡,使杂交液与膜充分
接触,反应体积以膜不贴壁、能浮动为宜。探针与
三、探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㈠ 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
32P、 35S或 3H均可用于标记DNA或RNA。 32P最常用
于核酸的标记。35S适用于原位杂交和DNA序列测定。
3H放射比活度低,故常用于原位杂交。
㈡ 核酸探针的标记方法
⒈缺口平移法(图7-1)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具有5′3′DNA聚合酶活性, 以相对应的链为模板,从切口处3′-OH端逐个加入新 的核苷酸,此酶还具有5′3′外切核酸酶活性,可从 切口的5′端逐个切去核苷酸,造成切口平移。若反应 体系中存在一种或多种标记的核苷酸,如[-32P] dNTP,则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些标记的核苷酸将置 换原有的核苷酸,制备出核素标记的DNA探针。缺口
2. 光敏生物素标记法:先通过连接臂将一个光敏基 团连接于生物素,成为光敏生物素(photobiotin), 如图7-5。 ㈡ 半抗原地高辛配基标记方法
将Dig与dUTP(或dCTP,dCTP)相连生成Dig-dUTP 复合物,再通过切口平移法和随机引物法将其掺入 到DNA上(图7-6)。
㈢ 非放射性核酸探针的检测
(3) 根据放射线的强度曝光一定的时间后,在暗室里 取出X线片,显影定影。如曝光不足,可再压片重新 曝光。
㈠ 生物素标记
生物素能以共价结合方式连接到UTP或dUTP的嘧啶 环C5位置上,形成生物素化的核苷酸(图7-4)。
1. 掺入标记法:生物素标记的dNTP可代替相应的 单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随机引物 法或缺口平移法,将生物素化核苷酸掺入到DNA分 子中,获得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
同源样品杂交后,阳性结果产生斑点,故称斑点杂
交。
4.反向斑点杂交(reverse dot hybridization):直接将不 同的探针点印并固定在膜上,再将待测的DNA样品与 之杂交,这样一次杂交反应就可以判断待测DNA是否 含有这些探针的同源序列。
5.菌落或噬菌斑杂交(图7-13)。
二、核酸原位杂交
(4)
与核酸分子的结合稳定牢固,
非特异性吸附少。
(5)
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固相支持物:
(1) 硝酸纤维素膜:特别适用于蛋白质(如抗体和酶等) 的非放射性标记探针的杂交体系。 (2) 尼龙膜(nylon membrane):尼龙膜结合单链及双链 DNA和RNA的能力较硝酸纤维素膜更强,耐碱处理适 合于一步法的菌落原位印迹法。 尼龙膜的缺点是不宜使用非同位素探针,即使用各种 蛋白(如BSA、牛奶等)进行预杂交,产生的杂交信号 本底较高,与非特异吸附有关。 PVDF膜:比尼龙膜结合力更强,且在预杂交中很容 易被封闭,使用同位素和非同位素探针都可产生较浅 的本底,而且结实耐用,可以多次杂交。
二、杂交动力学
杂交过程的第一步是两条核酸单链随机碰撞形成局 部双链,如果此局部双链周围的碱基不配对则会重新 解离,继续碰撞,一旦找到正确的互补区,两侧的序 列迅速配对形成完整的双链分子,后一步反应是一个 自发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