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生活中的透镜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

以博致雅:“八有效”文化课堂讲学案
3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放大镜离物体要很________填“远”或“近”,放大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像 。

教师批阅:
课堂分组学习——口头展示——教师点评——学生纠错
原理:当u 〉2f 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镜头相当于_______。

底片相当于________。

1、物距:景物到照相机_____的距离
规律 2、像距:镜头到______的距离
3、暗箱:伸长→镜头向前伸→像距变_____
缩短→镜头向后缩→像距变_____
4、物近像远像变大
原理:当f 〈u 〈2f 时成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 镜头→_______。

屏幕→________。

投影片→________。

灯泡→增强亮度
平面镜作用:改变______。

凹面镜作用:________光线
螺纹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
1、物距:_____到______的距离
规律 2、像距:_____到______的距离
3、物近像远像变大
原理:当u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规律: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机 投

仪放

镜。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1)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原理。

2难点:能简单描述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谁放的火》牛顿49岁那年,他的书房发生了一起火灾,许多宝贵的论文原稿化成灰烬,牛顿非常沮丧。

那是一个星期天,牛顿要去教堂做礼拜,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吹灭了蜡烛,桌上也没有镜片之类的东西。

只有一块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普通玻璃板。

火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牛顿询问仆人,仆人说,起火的时候他正在院里收拾,保证没有一个人走进这屋子。

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天早晨,牛顿照例要去教堂,事先得去洗脸,换衣服。

洗脸时他正对着镜子看到脸上滴滴水珠时,突然,脑中浮现出失火那天早晨的情景:他在洗脸的时候突然想到论文中有一点需要补充,连脸上的水滴都顾不上擦干,奔到书桌那边去,补充完毕后,他才用手巾擦干脸,换了件衣服到教堂去。

“啊,我真笨,怎么一直没有想到!”牛顿终于解开了火灾之谜。

原来,当时牛顿脸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片上,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形成了半圆形,这就起到了透镜的作用,,阳光通过水滴形成焦点,使下面的书稿起火,从而引发火灾。

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照相机的结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事先让学生做好相机模型)①像是缩小还是放大?②像是正立还是倒立?③像距与物距谁大?④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3 投影仪的结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①像是缩小还是放大?②像是正立还是倒立?③像距与物距谁大?④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4 放大镜的机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①像是缩小还是放大?②像是正立还是倒立?③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5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实像和虚像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二)想想做做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4.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课后反思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总用时40分钟
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难点
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光路图。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
需用器材
1.PPT课件
2.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凡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物、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B.凡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物、像都在凸透镜的同侧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5_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_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生活中的透镜》本节通过介绍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硕、具体的感性熟悉,为探讨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做预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讨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判反馈,让学生慢慢形成对透镜能成不同特点的像的感性熟悉,再通过渗透一些趣味小实验,进一步拓展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充分表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针对以上设计思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讨,通过观看实验、验证分析、交流总结等进程,弄清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情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明白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3.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面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进程与方式目标】1.通过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进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面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要紧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利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熟悉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步成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硕、具体的感性熟悉。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通过度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以上三幅图别离是日常生活顶用的哪些器材?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三种器材在构造上有什么一起的特点?能说说你的观点吗?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试探以下问题:1.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照相机的结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事前让学生做好相机模型)①像是缩小仍是放大?②像是正立仍是倒立?③像距与物距谁大?④像与物体位于凸面镜的同侧仍是双侧?3.投影仪的结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①像是缩小仍是放大?②像是正立仍是倒立?③像距与物距谁大?④像与物体位于凸面镜的同侧仍是异侧?4.放大镜的机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①像是缩小仍是放大?②像是正立仍是倒立?③像与物体位于凸面镜的同侧仍是异侧?5.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实像和虚像有什么特点?合作探讨: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生活中的透镜》篇1《生活中的透镜》--一、关于教材:1.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公开课(教案)

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照相机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照相机原理:凸透镜成像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特点:物距>像距,像是倒立、缩小的。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

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技术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想想做做自制微型照相机用硬纸板做成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如图。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另一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的薄膜。

这样就做成了微型照相机。

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凸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室外的景物清晰的像。

如果把薄膜换成胶片,就可以得到照相机的底片了。

观察时请注意,薄膜上的景物是不是倒立的?胶片相机的胶片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受到光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

现在生活中常使用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代替胶片。

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

无论是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它们的成像都离不开透镜。

照相机、摄像头、电子监控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所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

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结论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

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倒立的。

现在的会议室、教室用的投影仪,通常与电脑相连,电脑上的字或图像通过投影仪被放大,原理和上面的投影仪类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投影仪:投影仪是利用来成像的.物距(u)是指,像距(v)是指,两者的关系:(针对图5.2—4用心体会一遍).仔细观察图图5.2—4和演示可发现投影仪成的像比物体要,和物体比较是立的,由于屏幕上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因此,投影仪成的是像.所以投影仪成的像是(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分析图5.2—4的情形可知:投影仪所的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侧;为了使屏幕上的像看起来是正立的,应该将投影片插;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平面镜的作用是.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9、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10、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环节三:随堂练习:
1.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投影仪中投影片上的字或画相当于______,通过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一个倒立、_____的____像.我们所看到的像是正立的,是应为投影片是______(选择正或倒)放的.
教学过程
调整修改
环节一:
仔细阅读,分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物距与像距关系
成像性质
装置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回顾本节的学习过程和所学的知识,填写下列表格:
环节二:
<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物距(u)是指,像距(v)是指,两者的关系:(针对图甲用心体会一遍).仔细观察图甲和演示可发现照相机成的像比物体要,和物体比较是立的,由于胶片上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因此,照相机成的是像.所以照相机成的像是(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分析图甲的情形可知:照相机所的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侧;要使胶片上得到的像更大些,应该.
A B C D
11、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爱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备课时间
12、4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成像时,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大小的关系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大小的比较.
教学准备
及方法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上的字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字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字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放大的像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字放大的像
6、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能使物体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倒或正)立的(实或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侧.联系生活: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四>实像和虚像:实像总是立的,虚像总是立的;实像(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虚像(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侧.
3.现在许多人在旅游时都喜欢使用一种小型自动照相机,俗称“傻瓜机”.这种照相机只需对着要拍摄的景物,不用调焦和光圈,只要按一下快门就能拍下所需的照片.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2)“软片室”内放置的是什么?.
(3)照相机所成的像是怎样的?.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7、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8、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