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和治疗指南讲解讲义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糖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还会增加患者的致死率。
心血管内科是负责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因此对于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往往是一个常见问题。
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代谢异常,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等。
对于未经治疗的糖代谢异常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常伴有高血糖的表现,如疲乏、频繁感染、皮肤潮红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
对于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来说,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医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观察。
二、诊断方法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医生需要对其疾病的发展情况、治疗方案以及并发症进行详细了解。
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还需要进行血脂和尿酸等相关检查。
对于疑似糖代谢异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胰岛素耐量试验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特殊检查。
通过上述的诊断方法,医生可以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进行准确的诊断。
三、治疗策略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
对于未经治疗的糖代谢异常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外,还需要进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和尿酸等,并进行减重和调整生活方式。
心血管内科医生还需要对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如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神经病变的治疗等。
对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全面的治疗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这些诊断工具的附加的预测价 值仍未确定
Eur Heart J. 2013 Oct;34(39):3035-87
ASCVD筛查
• 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辅助检查 • 冠心病
– 糖尿病病程长(如10年以上),合并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卒中、颈动脉粥 样硬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等)
– 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肌显像或负荷超声心动图等 – 上述检查提示无症状心肌缺血者,可酌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并计算钙化积分
● 极高危
糖尿病 + ≥1心血管危险因素 或靶器官损害
● 高危
其他所有糖尿病患者
缺少适用的危险分层工具 生物标志物证据不足
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利用具有附加预测价值的心血管标志物行风险评估
● 踝肱指数(ABI)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 ● 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的动脉僵硬度 ●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荟萃分析:他汀类药物增加DM风险
1994年至2009年 的13项研究(纳 入患者均>1000 例,随访时间均 >1年的对照研 究)n=91140例
Lancet 2010; 375: 735–42
非他汀调脂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IMPROVE-IT研究
非他汀调脂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IMPROVE-IT研究结果(主要终点ITT)
•DM患者心血管治 疗特殊性
筛查DM
+-
随访
心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流程
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诊断 DM
主要诊断 ASCVD
筛查ASCVD
-
+
ASCVD+DM
危险评估与管理 •血压 •血脂 •血栓 •生活方式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36页PPT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6
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及临床诊断课件

③ 乳糖氢呼气试验:阳性 ④ 小肠黏膜活检:乳糖酶活性低下。
(二)半乳糖血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CHO
2 H – C – OH 3 HO – C – H 4 H – C – OH
1. 发病机制
(1)半乳糖激酶缺乏
半乳糖↑ 还原 半乳糖醇
白内障
本型症状较轻,新生儿不表现症状,后因白内障就医 而被确诊,一般不出现肝脏、肾脏损害,以及神经系统异 常。
半乳糖醇进入晶状体,造成晶状体肿胀、浑浊,早 期就发展形成白内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缺乏(经典常见)
血液半乳糖、1-磷酸半乳糖均升高,发病率1/(1.1~1.5万)
1. 乳糖酶缺乏与乳糖不耐受 2. 半乳糖血症 3.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4.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5.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6. 糖原贮积病 7. 黏多糖贮积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乳糖酶缺乏与乳糖不耐受
6 CH2OH
HO
5 H
6 CH2OH
HO
5 HBiblioteka 4H OH3 H
O OH
1
HH
2 OH
β-D-半乳糖
半乳糖代谢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半乳糖的主
半乳糖
要来源是牛 奶,在肝脏
半乳糖激酶 ATP
中可转变为 葡萄糖。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

1年后n=124
Norhammar A, et al. Lancet. 2002 Jun 22;359(9324):2140-4 Bartnik M, et al. J Intern Med. 2004 Oct;256(4):288-97
2004年:EHS敲响关注冠心病患者血糖的警钟
欧洲心脏调查(EHS)
P<0.001 DM & MI DM
MI
≈
n=
心血管事件/百人年:
69 3.0
1304 0.5
169 7.8
890 3.2
Haffner SM et al. N Engl J Med. 1998;339:229-234.
Grundy SM et al.Circulation. 1999;100(10):1134-46. Circulation. 2002;106(25):3143-421.
ADVANCE研究结果
主要微血管事件 (肾脏和眼部病变)
标准组 强化组
主要大血管事件 (心血管疾病/卒中)
标准组
强化组
Pfizer Internal Use
ADVANCE研究结果
• 强化血糖控制对全因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标准组 强化组
Pfizer Internal Use
ADVANCE研究的主要结论
目录
从未知到已知: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探索历程 从困惑到明晰: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CV获益
从分歧到共识: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血糖管理
2008年之前,以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终点的降糖研究: RRR不同程度的下降
研究 UGDP DCCT UKPDS UKPDS Kumamoto VACSDM DIGAMI PROactive
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糖尿病患者是颈动脉病变的高危人群,而颈动
脉病变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颈动脉
听诊作为颈动脉狭窄的初筛手段。针对病程较长、
高龄以及血糖控制不满意的糖尿病患者,应给予积
极筛查。借助颅内外血管超声、头部CT或磁共振 及血管成像手段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颈动 脉病变或无症状性脑梗死。但早期积极筛查是否有 助于预防卒中或改善卒中预后目前尚无定论。应根 据症状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在安全耐受前提下,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者
本指南对诊断和治疗的推荐以国际通用方式表 示:I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 或操作有益、有效,应该采用;1I类推荐指某治疗措
人数均明显增加。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但主 要损害表现为血管病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
是否能够改善预后尚无定论。无症 状心肌缺血的筛查手段包括心电图 运动负荷、试验、动态心肌显像或负
5.6 7.8
mmol/L≤FPG<7.0衄ol/L或 mol/L≤2 hPG<11.I mol/L
mol/L或 随机血糖≥iI,1 tmol/L
FPG≥7.0
或HbAlc≥5.7%
若伴糖尿病症状,启动生活 方式千预+药物治疗
本指南专家组先后在2006、2009和2012年制 定了《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及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 识》11’2』。这些共识的颁布与推广提高了广大临床 医生对在冠心病患者中早期筛查与干预糖代谢异常 的重视程度。但临床实践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如 ASCVD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评估仍然不足,以及如何 评估糖代谢异常患者,尤其是无症状时其ASCVD
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培训课件

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17
糖耐量异常与代谢综合征
葡萄糖耐量异常的转归:随访5~10年 1/3转化为糖尿病, 1/3转变为正常, 1/3维持IGT不变。
葡萄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改变行为和生 活方式(饮食、运动、戒烟酒、心理放 松),a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胰 岛素增敏剂等。
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18
MS 对 CVD 的作用 (35 -70 岁)
* P <0.001.
25
*
20
15
10
5
无 MS
MS
*
6.9 年 追访
N=3928
*
0 CHD
MI
Stroke
Isomaa B et al. Diabetes Care. 2001;24(4):683-689.
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19
MS- 对死亡率的影响 ( 35-70 岁)
原发性 高血压
Elser et al. N Engl J Med 1977;296-405
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24
(ng/l)
夜间心率与胰岛素不敏感性相关
胰岛素 (µU/ml hr)
400
R = 0.51
350 P < 0.001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NS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Juli代u谢s 综S合, 征et和心al血;管J疾A病MA 1990, 264:354-358.29
危险因素 - Tecumseh 血压研究
2023版ESC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全文内容解读ppt课件

心血管风险评估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心血 管危险因素,应全面评估患者的 心血管风险,制定相应的干预措
施。
合理用药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充分考虑 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相互 作用等因素,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 增加运动等,以促进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管理策略和建议,以 帮助改善患者的预后。
适用人群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涉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内科医 生、心血管专科医生、糖尿病专科医生等。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简要介绍
共享风险因素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共享许多风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 这些因素增加了两种疾病同时发生的风险。
外周动脉疾病的处理
行走锻炼
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行走锻炼,可以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 力和生活质量。
抗血小板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等,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血管扩张剂与手术
对于严重外周动脉疾病,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钙通道拮抗剂等, 或手术治疗如旁路移植、血管成形术等,可考虑作为治疗选择。
调脂药物
首选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他汀不耐受或目标值未达到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 用其他降脂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的糖尿病患者,推 荐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降 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VS
抗凝治疗
对于合并房颤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糖尿病 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
专家委员会名单
执笔专家 心内科:孙艺红、王鸿懿、白融、张宇清、严晓伟 内分泌科:许樟荣、童南伟 神经科:王春雪 专家组成员 心内科:胡大一、赵冬、孙宁玲、李勇、李虹伟、严晓 伟、郭小梅、郭艺芳、董吁钢、王鸿懿、白融、孙艺红、 权薇薇、张宇清 内分泌科:潘长玉、杨文英、陆菊明、童南伟、田慧、 许樟荣 神经科:王春雪
201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持续上升,
未来心血管发病持续增长
• 2010-2030,如果考虑血压、总胆固醇、糖尿病等危险因
素上升,吸烟率下降的因素,我国的心血管病事件仍将额外增加23%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现状
n=3513 OGTT确诊
n=4985 OGTT确诊
n=5322 OGTT确诊
这些诊断工具的附加的预测价 值仍未确定
Eur Heart J. 2013 Oct;34(39):3035-87
ASCVD筛查
• 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辅助检查 • 冠心病
– 糖尿病病程长(如10年以上),合并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卒中、颈动脉粥 样硬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等)
– 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肌显像或负荷超声心动图等 – 上述检查提示无症状心肌缺血者,可酌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并计算钙化积分
ACROSS-China研究,n=3459 OGTT确诊
患者比例
Europ Heart J 2004; 25; 188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年2月第22卷第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5 Hypertension Research (2013), 1–6
Stroke. 2011; 42:2758-2762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126, 925.e11-925.e22
现有诊疗指南对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的管理不足,我们亟需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临床指南。
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诊断 DM
主要诊断 ASCVD
筛查ASCVD
● 极高危
糖尿病 + ≥1心血管危险因素 或靶器官损害
● 高危
其他所有糖尿病患者
缺少适用的危险分层工具 生物标志物证据不足
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利用具有附加预测价值的心血管标志物行风险评估
● 踝肱指数(ABI)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 ● 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的动脉僵硬度 ●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Stroke. 2012; 3:650-657
糖代谢异常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3B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非干预性、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现患者横断面的调查研究。该研究于2010年 至2012年全面开展,覆盖中国6个地理大区的104家医院,共纳入25,81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 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危险因素及合并症
Mean BP achieved with captopril- or atenolol-based therapy: 144/82 mm Hg (tight BP control) vs
154/87 mm Hg (less tight BP control). Adapted from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BMJ. 1998;317:703-713.
•DM患者心血管治 疗特殊性
筛查DM
+-
随访
心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流程
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诊断 DM
主要诊断 ASCVD
筛查ASCVD
-
+
ASCVD+DM
危险评估与管理
•血压 •血脂 •血栓 •生活方式
•ASCVD患者血糖 控制与药物选择
•DM患者心血管治 疗特殊性
筛查DM
+-
随访
糖代谢异常患者ASCVD风险评估
目前指南中糖尿病血压目标值的建议
指南
ADA 2018
AHA/ACC高血压指南2017 JNC 8 ESC /ESH 201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7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中国糖代谢异常流行现状
年
年
*2007-2008年流调结果显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2/3为糖耐量异常(IGT)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YANG WY.et al.N Engl J Med. 2010 Mar 25;362(12):1090-101.
JAMA. 2013;310(9):948-958.
• 缺血性卒中
– 颈动脉听诊初筛颈动脉疾病 – 病程较长、老龄以及血糖控制不满意的糖尿病患者,考虑影像学筛查
• 外周动脉疾病
– 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伴ASCVD其他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 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
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诊断 DM
主要诊断 ASCVD
筛查ASCVD
-
+
ASCVD+DM
危险评估与管理
•血压 •血脂 •血栓 •生活方式
•ASCVD患者血糖 控制与药物选择
•DM患者心血管治 疗特殊性
筛查DM
+-
随访
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诊断 DM
主要诊断 ASCVD
筛查ASCVD
-
+
ASCVD+DM
危险评估与管理
•血压 •血脂 •血栓 •生活方式
•ASCVD患者血糖 控制与药物选择
-
+
ASCVD+DM
筛查DM
+-
危险评估与管理
•血压 •血脂 •血栓 •生活方式
•ASCVD患者血糖 控制与药物选择
•ASDM患者心血管 治疗特殊性
随访
血压控制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
糖尿病相关点‡
心肌梗死
10
风险降低(%)
20 21
30
32
40
37
44 50
* Death due to MI, sudden death, stroke,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renal disease, hyperglycemia, or hypoglycemia. † Fatal or nonfatal. ‡ Retinopathy requiring photocoagulation, vitreous hemorrhage and fatal or nonfatal renal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