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对比

•
对抗战初期(1931—1937)保卫苏联 与抗日口号的提出;坚决抗日,开赴 抗日前线;反对欧美等一切帝国主 义国家。全面抗战爆发时期将抗日 外交作为中共外交政策的基点;主 张建立反日统一战线;争取国际援 助;揭露英美绥靖政策。抗战相持 阶段时期初期中共外交政策出现起 伏,即对英美的排斥和战争责任的 指控;对苏行动的过度认可和承认; 同时坚决抗战,成为抗日运动的中 流砥柱。抗战相持阶段后期中共对 英美外交政策的调整;让世界了解 中共抗战;对欧美不公正指责的反 击;对苏外交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强 化。全面反攻时期对苏一边倒政策 开始形成;加强与英美等国的平行 外交活动;追求民族独立与平等。
• 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 给予坚决的回击,同时注意斗 争的策略,团结国民党中的进 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孤立打击 顽 固势力,始终把国民党留在 抗日统一战线中。为了阻止投 降和分裂.并为抗日胜利树立牢 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还特别 注重发展自身的力量。在组织 上,大力发展党组织和党员; 在地域和军事力量上,积极开 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 民主政权,努力扩充八路军、 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
• 以 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间势力以及代表这个阶级的 各民主党派,在抗战时期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国共之间相 互争取的对象。为利用各民主党派为其政治服务,同时 孤立中国共产党,国民党采取打拉结合,拉拢不成则打击 之的策略。抗战初期,为适应抗战并迎合民主党派意愿, 国民党被迫调整部分对内政策,开放了一些民主自 由, 取消了专门对付异党的条款,允许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合法地出版报刊。国民党还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民主党派的 政策,设立民意机关,组织国防最高会议参议 会和国民 参政会,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均为参政员;蒋介石还多次许 诺要早日实现宪政,抗战初期还以礼贤敬士、善纳谏言的 姿态,来笼络民主党派的人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 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要理解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 军事压力与内外交困:战后巨大军事压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土广袤,军队分散,战斗力受损。
然而,国内局势并未因战胜日本而趋于稳定,国共内战爆发,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分兵应付,导致兵员疲劳和资源分散。
外交压力:国际上,国民党政府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尤其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支持,使其在政治上受到牵制,不敢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
2. 内部腐败与政治困境:内部腐败与失信问题:国民党政府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官员失信于民,导致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政治权力集中:蒋中正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机制,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3. 经济困难与社会动荡:战后经济负担:抗日战争使中国经济受到巨大损失,而战后需要承担大规模的复兴和重建任务,但资金不足,财政压力巨大。
社会动荡与不满:战后,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反感战争的巨大牺牲,政府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满情绪蔓延。
4. 地方割据与民变问题:地方军阀割据: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地方上与一些军阀和地方势力建立了复杂的关系,这些势力在战后的权力分配中产生了问题,加剧了政府内部分裂。
民变与游击战:国共内战结束后,一些地方发生民变和游击战,使国民党政府难以维护地方稳定,需要大量军队和资源来镇压。
5. 外部压力与国际形势:国共内战:国共内战是国民党政府的重大挑战,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军力,使政府难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
国际形势: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复杂,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角力也影响了中国国内政治,使国民党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完整的历史阶段。
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迅速改善,1932年中苏复交,到1945年8月14 日中苏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时期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德国建立反苏反共同盟,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既是中国的敌国,也是苏联的敌国,应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这一历史阶段中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弱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苏复交之日起,国民政府就极力争取苏联直接对日本参战,建立中苏抗日同盟,共同战胜日本。
在整个抗战前期中国始终将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列为整个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只是到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后,才将建立战略同盟的目光转向美国。
苏联是强国,但同时面对来自德日两方面的威胁,分化德日同盟,中立德国和日本,至少避免德日同时进攻自己,是苏联外交的重中之重。
苏联对华政策从属于苏联的对德日政策,而不是相反。
中苏彼此战略要求的不同,决定中苏在对日关系上只能结成一定程度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同盟。
因此在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达到中立日本的目的之后,苏联就停止了对华援助。
恰在此时,在新疆问题上中苏之间发生了矛盾,国民政府迅速与美国建立起战略同盟,将对苏关系降到次要地位。
以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为界限,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4月2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为前期,该约签订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后期。
前期。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占领东三省。
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不抵抗日本,谋求东北问题通过国际外交解决。
但美英大国和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蒋介石外交解决东北问题无望,转而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争取得到近邻苏联的援助。
“满洲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远东地区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已不再是不堪一击的地方军阀,而是强大的日本关东军。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日本,为结束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局势打下了基础。
而中国作为参战国之一,经历了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期间,中国抗战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一、对外战略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抗日,共同形成了统一对外战略。
两党共同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形成了对外统一战线的格局。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独立、和平、统一为目标,与苏联、美国等抗日盟国保持密切合作,争取国际援助,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二、国共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国共合作的表面下,两党之间存在着内斗和冲突。
例如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威胁,以及共产党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等。
但尽管如此,他们在对外战略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以民族独立为目标,通过联合抗战来保存民族利益。
三、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胜利。
首先,中国成功地争取到了苏联的支持。
1937年7月7日,中国国共两党终于缔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并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在与美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胜利。
中国获得了美国的道义和物质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援助项目是美国派遣的飞虎队。
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1941年12月,中国成功地将滇缅公路纳入联合国军事战略,加强了与英美等盟国之间的联系。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了在开罗、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认可和支持。
四、国际交往的局限性尽管中国在抗战期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胜利,但由于主要战略目标是抵抗日本侵略,因此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受到了一些限制。
例如,由于抗战形势的紧迫,中国与苏联等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军事合作为主,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较少。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外交

开始阶段(1937.7——1938.12)
• 庐山谈话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第二次谈话会上发表讲话,系统
的阐述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方针。主要有以下四点: 1、阐明他的外交方针:“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
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2、表明卢沟桥事变不是偶然突发的,而是日本处心积虑的谋我之亟,
所以必须反击。 3、表明抗战的态度是应战而非求战。 4、提出卢沟桥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四项最低限度:(1)任何解决不得
侵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 之改变;(3)中央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 随意要求撤换,(4)29路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 5、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 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2、邀请九国公约的签字国于最短时期开会讨论,并建议:(1)对中
国表示精神上的援助,请会员国各自分别援助中国;(2)勿采取削 弱中国抵抗能力的任何行动。
根据上述决议,相关国家应在最短时期内开会讨论关于中日战 争的具体问题,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九国公约会 议,8.12)
• 德国陶德曼的调停 抗日战争爆发前,德国在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德之间经
济和军事往来密切。1937年德国出口给中国的军火就占其武器出口 的37%,占中国军火进口的60%。此外,国民政府还聘请了大量的 德国军事专家。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德国声称“严守公平中 立”,但是随着战争的升级,日本威胁如果德国继续以目前的形式 支持中国,日本将退出反共国际协定。德国于是停止了对中国提供 任何物资,但对中日冲突仍持中立态度。1937年10月28日,日本外 务省次官向德驻日大使狄克逊表示希望德国对中国施加影响。30日, 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对中国外交部次长陈介表示德国愿意调解。 于是中日德三方开始交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对中国外交政策来说,是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自己、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形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侵略,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和人民生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全民抗战。
在国际上,中国需要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以应对来自日本的军事威胁。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1. 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中国需要争取国际支持,以确保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并获得在国内外胜利的正当地位。
2. 寻求国际支持与帮助:中国需要国际支持与帮助来战胜日本侵略者。
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扩大外交关系,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支持。
3. 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公平:中国外交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公平。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呼吁各国尊重国际法律与条约,维护和平与公正。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与成果1. 建立抗日民主联合阵线: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共同创建了抗日民主联合阵线,形成了临时抗日政府。
这一阵线在国际上树立了统一抗战的形象,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2. 取得中外合作的突破:中国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例如,中国与苏联建立了互不侵犯条约,得到了苏联的有效支持。
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合作,争取更多的援助与支持。
3. 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事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事务,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国际公平作出了贡献。
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的行动。
四、中国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 加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民国时期,特指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影响。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7年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外交遭遇了诸多挫折和困境,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外交政策的变迁1.最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压力和问题都非常巨大。
外交方面,要应对帝国主义和列强的侵略,以及各地单独武装的割据势力的威胁。
当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求和为主、争气为辅”的方式,谋求和平发展,同时参与联合国会议,争取国际声誉和尊重。
2.收复台湾:中华民国成立之际,台湾依然是中国的领土。
但是台湾自清朝以来,就一直处于藩属地位,一直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和控制。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积极营造外交环境,协调各种资源,为收复台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1927年-194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实行的时期。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时期,政府重视向国际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寻求在世界各国之间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同时,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和机构,如国际联盟、亚太地区太平洋安全委员会等,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4.华北事变后的外交政策: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并成立了伪满洲国。
接着,1937年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
在此期间,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重要的调整,与苏联、印度等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并在英美和法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加强了对日抗战的支持。
5.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外交政策: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双十协定》。
当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胜利后,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开始更为独立自主地行动,因为其拥有其他国家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舞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始了在国际上播种的阶段。
6.内战结束后的外交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外政策述略

原则 十六条 ” 。无视侵略者 与被侵略者 的区别 , 要求 中 日 却 双方为 “ 世界 和平 ”而 “ 自我克制 ” 13 。 9 7年 8月 2 7日. 美 驻 日大使致美 国务卿赫尔的密电中便宣称 : ( )避免卷入 ; “1 ( ) 力保护美 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 ;3 在保持完全 中立 2极 () 的同时 ,维持我们对交 战双方的传统友谊 。” 口 9月 l 4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2 1年 第 1 01 2期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外政策述略
石 方 熬
( 湖北省社会科学 院 文史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 0 7 30 7)
摘要 : 3 年 卢沟桥事 变, 17 9 中国开辟 了 世界上 第一个大规模 的反 法西斯战场。 中国抗 旧战争是在以国共 两党合
府 的商船向 中日两 国运送军用物资。这项声明从表面上看 , 似乎是很公平的 , 但在中国缺少船只和海岸线已被 日本 封锁 的情况下 , 占便 宜的是 日本 英 国为 了维护其 在东南亚地 区的殖 民利益不受 日本侵 犯, 宁愿在 中国问题上对 日妥协。 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前 , 国 英 财政大 臣张伯伦 和外 交大 臣艾登就对 中国代表 团说过 :万 “
日本侵略中国主要采取了绥靖政策 和所谓“ 不干涉” 政策 。
的由各党派参加 的民族联 盟的建议 . 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 抗 形成一定 的组织形式 , 两党只是遇事协商 , 解决有关 问题 。 因 此, 对抗 日战争的战略指导 和外 交方针 , 也是依 据各 自制定
的抗战路线 和战略方针实施的。国共两党合作抗 日, 反对共
一
些谴责和限制 ; 中国抗战表示 了某种同情和支持 , 对 并企图
利用 中国抗战削弱 日本。 这是英美两面政策的一个方面。 另一 方面 , 、 自身有许多矛盾无法解决 , 英 美 而与 日本在反苏反共 国人 民革命力量 , 日本成为反苏反共 的先锋。于是 , 使 它们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
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
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
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
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
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
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
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
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
”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美国的情况比英、法也好不了多少。
美国本来有孤立主义的传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尔逊总统打破这种传统,派兵远征欧洲。
但战争结束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破灭了,美国又未能确立起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于是不参与美洲以外事务的孤立主义重又泛滥。
流行在公众中的一种思想情绪是:美国政府把数百万青年送到欧洲战场上流血牺牲,原来是为了填满军火商的钱袋。
西方大国对中日战争也同样表现了一种暧昧的软弱的立场。
1937年7月16日,中国政府向《九国公约》各签字国递交备忘录,通报卢沟桥事变真相,谴责日本“破坏华盛顿九国公约所规定之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指出:“倘任其发生,则足以在亚洲及全世界产生重大之后果。
”〔(2)a〕事有凑巧,美国国务卿赫尔在与罗斯福总统商量后于同日发表声明,通篇是空洞谈论信守国际协议、维护条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以及贸易机会均等等国际关系准则,声明中稍有份量的话不过是:“正在进行的或即将发生的敌对军事行动的任何形势都是使或者可能使各国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影响的”,美国“将根据其他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减来增减军队”〔(3)a〕。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声明没有片言只语谴责侵略,所以包括德国、日本、意大利在内的60个国家立即表示赞同声明的原则。
在九十月间讨论中日冲突的国联会议上,英、法代表互相观望,不敢仗义执言。
国民政府指望通过美国推动国联,遭到拒绝。
赫尔冷冰冰地对中国大使王正廷说:“美国政府已经就此事强有力地公开阐明了政策,而别国政府却还在保持缄默……中国又能指望我们做些什么呢?”〔(1)b〕在11月的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之前,张伯伦阐述英国立场说:“到这个会议上去谈什么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是在这里缔造和平,而不是扩大冲突。
”〔(2)b〕罗斯福也在10月12日的一次广播演说中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协议求得当前中国情势的解决……我们的宗旨是要同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签字国合作。
”〔(3)b〕法国更认为,想通过召开有这么多国家参加的会议来做成什么事情完全是徒劳的。
结果会议开了三周,除了空谈一些普遍原则外,毫无具体结果,成了民主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一次示弱。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不断挨打的积弱形象在国际上尚未改变,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又由于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妄图速战速决,扬言要用两个月时间结束战斗,因此国际上对中国能否坚持抗战普遍缺乏信心。
苏联在向中国提供援助之前,坚持要同中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就是因为它担心,中国一旦投降会跟日本一起反苏反共,用苏联的武器去打苏联〔(4)b〕。
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不出二三个月就要失败。
在淞沪大战中中国方面投入了巨大兵力,鏖战三个月,损失惨重,空军几乎全军覆没,随之南京陷落。
其时外界很少有人认为中国能从失败中恢复过来〔(1)c〕。
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拼死斗争,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韧不拔地坚持了下来,挫败了日本速战速决的图谋,使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陷在侵华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这才使外人对中国抗战刮目相看。
1938年3月罗斯福总统的特别情报员卡尔逊报告说,中国军队正迅速得到改善,军官们正在进行参谋业务和指挥方面的训练,中国只要能得到外国的贷款和战争物资,就能继续抵抗〔(2)c〕。
5月,美国使馆武官处的报告也指出,“现在中国人似乎在所有战线上都成功地遏制住了日本人”,日本人战线过长,“不能发起一个足以摧毁抵抗的沉重打击,而中国以他们巨大的人力优势能经受得住日本的进攻”〔(3)c〕。
如果把中国抗战与其他国家抵抗法西斯的情况作一对比,就更能说明问题。
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欧洲国家的抵抗在德国的闪电战中纷纷瓦解。
英法大军先是任凭德国扫灭波兰,接
着又在德国攻势下连战连溃,德军对西欧的作战仅用44天,其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沦亡,英军丢盔卸甲,丢弃大量坦克、大炮、机枪,实行敦刻尔克大撤退,退守本岛。
必须指出,欧洲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与德军并无大的差距,法国号称是“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但由于绥靖主义、和平主义思想作怪,这些国家从精神到物质都没有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部队缺乏训练,军纪松弛,斗志不旺,士气不高;加之军事思想落后,作战指挥多有失误,结果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军队虽然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绝对劣势,但军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往往一战即持续数月,如淞沪大战就坚持了三个月之久,这在西方人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在抗战头两年中也丧失了大片国土,但日军为占领这些城池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而在欧洲,德国无须克服顽强持久的抵抗即占领了鹿特丹、布鲁塞尔,巴黎更是不战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