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钢生产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IF钢铁素体区轧制对热轧织构的影响

呈现 随 着精 轧入 口温度和精 轧 出 1温度 的升 高而 明显降低 的趋 势 ; 轧 I : 2 热 F钢板 {0 } 1 0 1 <10>
织 构的平 均取 向 密度 随卷 取 温度 的升 高而明显 提 高。最后 , 分析 和讨 论 了热轧 温 度 和卷 取 温
律 , 实验 采取 将 表层 、/ 本 14层 、/ 样 品 {0 } 12层 0 1 <10>织 构取 向密 度加 和 后 平 均得 到 平 均取 向 1 密度 。 图 2是热 轧 I 板 各层 {0 }<10>织 F钢 01 1
构平均 取 向密度 随 F 0入 口温 度 的变化 图 , 图更 该
匡 叵
25
_
匾
。 O D2
帮 l 5
曩1 0
5
0
|1 -
■
85 0 83 l 8 30 84 3
|] I
9 27
图 6 热牟 冈 {0 {<l0>织构 LI 板 0 1 F 1
平均 取 向密度 随卷取 温度 的 变化 图
F 出 口温 度 / 6 ℃
R in uo t a o , o h at nvr t , hn a g10 0 ) o igA t i t n N r es r U iesy S ey n 1 0 4 l ma z i t e n i
Ke r s:F te ; o o l y wo d I se l h tr li t xu e; oln ng;e t r c iig
度 对 I 板 热轧 织构 的影响规律 及 其形 成机理 。 F钢 关键 词 : I 板; F钢 热轧 ; 织构 ; 卷取
IF钢罩式退火过程中织构组织演变研究

指 导 教 师: 指导小组成员:
刘雅政 教授
单位: 单位: 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论文提交日期:2009 年 12 月 10 日 学位授予单位: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本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是在导师刘雅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敏锐的思维方法,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 经验使本人受益至深;严谨求实的作风,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勇气给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导师正直豁达的思想品格和对学生理解、支持、帮 助的态度,使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 导师视我们每一个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同时教导 我们为人、处事和从事科研工作的道理。值此论文完成之际,向我最尊敬的 导师刘雅政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另外还要感谢包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厂副厂长田荣斌、品质部部长闫波和 有关技术人员张晓燕、张华等对本课题进行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有了 他们的支持才使本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以导师为首的课题组有着积极向上、求实创新、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还得到了同实验室周乐育老师,博士李亚欣、肖金福、 武磊、李明扬,硕士孙小军、李大航、范广斌、贾松的积极帮助,在此对他 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所有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最后,感谢为 评阅本论文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专家教授!
335.5 分类号:TG ____________
密
公开 级:______________
UDC:____________
10008 单位代码:______________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IF 钢罩式退火过程中织构组织演变研究
IF钢中成分及夹杂物的过程控制研究

IF钢中成分及夹杂物的过程控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钢铁材料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质量和性能的提升对于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至关重要。
IF钢(Interstitial Free Steel,无间隙原子钢)作为一种优质的低碳钢,以其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形性等特点,在汽车、石油、化工、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IF钢的生产过程中,钢中成分的控制以及夹杂物的控制对于其最终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IF钢中成分及夹杂物的过程控制,为提高IF钢的质量和性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IF钢的基本特性和应用领域,阐述研究IF钢中成分及夹杂物过程控制的必要性。
接着,将重点分析IF钢生产过程中成分控制的关键因素,包括碳、氮、氧等主要元素的含量控制,以及合金元素的添加和调整。
还将探讨夹杂物对IF钢性能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提出有效的夹杂物控制策略。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国内外在IF钢成分及夹杂物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以期为我国IF钢生产技术的进步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IF钢的生产过程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贡献。
二、IF钢的成分控制IF钢(Interstitial-Free Steel)作为一种高级别的深冲用钢,其成分控制对于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成分控制不仅关乎钢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还直接影响到其深冲加工性能和表面质量。
因此,对IF钢的成分进行精确控制是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
在IF钢的生产过程中,碳(C)、氮(N)和硫(S)等元素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碳元素是影响IF钢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降低钢中的碳含量,可以有效提高钢的深冲性能和焊接性能。
氮元素同样对钢的强度、韧性和焊接性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精确控制冶炼和精炼过程来降低钢中的氮含量。
硫元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但过高的硫含量会导致钢的韧性降低,因此也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加热速率对Nb-IF钢退火组织及织构特征的影响

加热速率对Nb-IF钢退火组织及织构特征的影响邓峤;侯自勇;燕际军;李建平【摘要】以一种冷轧Nb - IF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加热速率下退火板的微观组织和织构特征.结果表明:当加热速率由10℃/s增加到150℃/s时,再结晶晶粒平均直径由16.72 μm细化到13.8 μm;当加热速率高于100℃/s时,平均晶粒直径变化趋于平缓.试验钢完全再结晶晶粒以大角晶界为主,随加热速率变化,其含量在81.3%~86.9%范围内波动,重位点阵(CSL)含量在34.1%~44.5%之间波动.在快速加热退火和普通加热退火条件下,试验钢均可获得强烈的γ织构,强点密度在f(g)=9.01~ 10.42范围内.【期刊名称】《材料与冶金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退火;加热速率;Nb-IF钢;组织;织构【作者】邓峤;侯自勇;燕际军;李建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东北大学轧制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110819;本溪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本溪111700;东北大学轧制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2众所周知,成品板材的微观组织特征决定其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而退火工艺作为冷轧板必不可少的工序对退火板微观组织及织构特征影响很大[1~2].退火时间、退火温度、冷却模式及过时效参数等对退火板再结晶组织、织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前人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5].Attallah等[6]研究了加热速率对Al-Mg合金开始发生初次再结晶的影响,认为加热速率可提高再结晶开始温度,且存在某一临界温度;但也有学者认为加热速率能够单调提高(或降低)再结晶温度[7~9];Massardier等研究了超快速加热退火下Al镇静钢的再结晶组织和机械性能特征[7].然而,关于加热速率对再结组织和晶界特征的研究,国内外均鲜见报道.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生产装备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生产效率的追求,有关超速退火的研究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目标[6~9].本文以一种冷轧Nb-IF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XRD织构分析等技术手段,观察了试验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下微观组织及织构变化规律,为超快速退火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试验钢在国内某钢厂150 kg真空感应熔炼炉中冶炼,其实际检测成分如表1所示.试验钢锭经锻造、机加工成待轧方坯,利用RAL-φ450 mm两辊可逆式热轧机经7道次热轧至3.3 mm,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905±15℃范围内.终轧结束后立即水冷至610~635℃,并在600℃电阻炉中保温1 h后炉冷模拟卷取过程.热轧板经酸洗、润滑冷轧至0.5 mm厚,冷轧总压下率为84.8%.为避免加热速率及轧制方向对组织及织构的影响,每道次冷轧压下率均<1%,并保持轧制上下表面不变.在冷轧板上用线切割切取90 mm×35 mm(轧向×横向)长条状试样,酸洗后清洗干净以作退火用.为了精确控制加热速率和退火温度,退火试验在MMS-300热力学模拟试验机上进行.设备采用电阻加热方式,并由K-型热电偶控制温度,能够实现连续退火所需升温、保温、降温等各阶段的参数控制.设定加热速率分别为10、20、50、100、150℃/s,退火温度为860℃,加热到退火温度后保温5 s,然后以10℃/s的速度冷却.退火试样经酸洗、平整,用线切割切取金相样进行组织观察及织构测试.金相样用砂纸逐级打磨并进行机械抛光,随后进行电解抛光.在FEI Quanta 600扫描电镜自带的OIM 4000 EBSD系统对不同加热速率下退火试样纵向截面进行取向分析,步长为1.5 μm.对测试结果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加热速率下冷轧退火组织的再结晶晶粒尺寸.冷轧态X射线衍射(XRD)织构分析试样尺寸为20 mm×22 mm,测试其中心层织构.对待测定表面首先测定(110)、(200)、(211)三张不完整极图,测量范围为α由0~70(°),β由0~360(°),测量步长为5(°),并计算出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 图1为试验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下的EBSD取向成像图,其中黑色代表{111}//ND取向,取向容差角为15(°),白色为Goss取向或立方取向.再结晶完成时,不同加热速率下的再结晶晶粒均以黑色为主,晶粒取向为{111}//ND,即以有利成形性能的γ织构为主.各取向晶粒储能顺序如{110}>{111}>{112}>{100}[5],根据“定向形核”机制,再结晶形核优先发生在高储能的取向晶粒处.对冷轧IF钢板而言,钢板中{110}取向的晶粒数量极少,故{111}//ND取向晶粒将优先形核、发展,进而成为再结晶织构的主要发源地.试验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下的平均再结晶晶粒尺寸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加热速率增加,再结晶晶粒平均尺寸降低.当加热速率由10℃/s增加到100℃/s 时,晶粒平均直径由16.72 μm细化到13.92 μm.然而,当加热速率继续增加,由100℃/s提高到150℃/s时,晶粒平均直径仍达13.8 μm,再结晶晶粒尺寸变化趋于平缓.Muljono等[8]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热速率在1 000℃/s以上时,增加加热速率对再结晶晶粒尺寸的细化效应将达到饱和状态,即再结晶晶粒尺寸将不再随加热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所得结果与其趋势相一致.此现象解释如下:再结晶过程中,晶粒长大速度取决于晶界迁移率和长大驱动力两个因.长大驱动力主要来源为冷轧变形时的变形储能;晶粒迁移率与温度之间为典型的Arrhenius指数关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8].一般而言,随加热速率增加,再结晶形核温度提高,晶粒迁移率增加,晶粒长大速度增加,对晶粒具有粗化作用.同时,快速加热过程中,一方面,形核温度提高,形核率增加,可细化晶粒尺寸;另一方面,加热过程中回复时间短,消耗能量少,变形储能及残余位错密度高,细化再结晶晶粒.因此,最终得到的再结晶晶粒尺寸是粗化效应和细化效应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后,继续提高加热速率,再结晶晶粒尺寸达饱和状态,这与高温形核率达饱和状态和长大驱动力有关,也有文献认为是由超快速加热过程中再结晶温度降低造成的[9]. 图3所示为不同加热速率对退火样晶界角度及重位点阵分布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再结晶完成时,不同加热速率下再结晶晶粒晶界夹角小角晶界含量在13.1%~18.7%之间,大角晶界在81.3%~86.9%范围内波动,这些均符合深冲压用板退火后晶界分布特征[10~11].当加热速率在10℃/s至150℃/s之间变化时,退火样中重位点阵(CSL)晶界数量在34.1%~44.5%波动.此外,小角晶界及CSL晶界数量随加速速率增加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两者仍能保持在13%和30%以上.根据Watanabe提出的晶界特征分布的概念,将晶界分为3种类型[10]:当相邻两晶粒间的取向差小于15(°)时,定义为小角度晶界(也称∑1晶界);当晶界的∑值位于3~29时,定义为低∑重位点阵;当晶界的∑值大于29时的晶界称为随机晶界[11].前两种晶界一般称为低能晶界,而第3种晶界称为高能晶界[10~11].众多研究表明[12~13],由于低∑值CSL晶界和小角度晶界能量低,晶界结合力强,不易与溶质原子和位错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减少或避免微裂纹源的产生,而且这些低能晶界对微裂纹的扩展还能起到阻碍作用.试验钢在10~150℃/s加热速率范围内,能够获得含量≥13.1%的小角晶界和≥34.1%的CSL晶界,有利于获得优良的冲压性能和抗二次加工脆性的钢板[10~13].图4为试验钢冷轧板中心层φ2=45(°)ODF截面图.由图中可知,试验钢冷轧织构表现出极强的α织构、相对较弱的γ织构及较高含量的旋转立方织构{001}<110>.其中,α织构主要分布在{001}~{223}<110>之间,织构最强点在{223}<110>附近处获得,其强点密度f(g)=14.41;γ取向线附近织构密度在5.0左右,相对较弱,上述冷轧织构特征均符合BCC金属轧制织构的一般特征[14].图5为退火板在不同加热速率下典型的φ2 =45(°)ODF截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试验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下再结晶织构均为单一、强烈的γ织构,织构最强点在γ线附近{112}~{111}<231>处,强点峰值密度范围为f(g)=9.0~10.95.与图4中冷轧织构相比,再结晶织构中α织构密度大幅度下降,其密度强度由f(g)=14.41下降到f(g)=2.0左右.根据“定向形核”机制,优先形核晶粒通过吞噬周围的α取向晶粒而长大,整体织构取向在γ取向线附近聚集,最终成品织构几乎都集中在γ取向线附近;与此同时,α纤维织构所占比例下降,取向密度降低[5].此外,当加热速率为10~50℃/s时,再结晶织构次强点均为{111}<123>织构,而加热速率升高到100℃/s和150℃/s时,次强点织构则为{554}<225>织构,织构强度密度变化不大.{554}<225>织构和{111}<123>织构与冷轧变形织构{112}<110>存在25~30(°)<110>关系,即∑19a(26.5(°)<110>)或∑13b(27.8 (°)<110>)重位点阵,具有较高的晶界移动性[5,15,16].研究表明,大变形下的金属,再结晶织构取决于再结晶后期的选择生长[15].再结晶后期晶核将向{112}<110>未再结晶基体中生长,使得最终再结晶织构具有{554}<225>和{111}<123>织构[16].当加热速率由10℃/s增加到100~150℃/s时,再结晶发生之前回复时间缩短,冷轧变形储能消耗少,以至于在后期的再结晶过程中能够起到加速再结晶的作用,增加了{112}<110>取向通过选择生长转变为{554}<225>取向的比例,当{554}<225>取向晶粒达到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再结晶织构才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次强点.(1)随加热速率增加,试验钢再结晶晶粒平均直径由16.72 μm细化到13.8 μm,当加热速率高于100℃/s,晶粒平均直径变化缓慢.(2)不同加热速率下再结晶完成后,晶粒晶界夹角均以大角晶界为主,随加热速率变化,大角晶界分布在81.3% ~86.9%之间,重位点阵(CSL)晶界数量在34.1%~44.5%范围内波动.(3)试验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下再结晶织构均为锋锐的γ织构,最强点{111}<231>织构密度在f(g)=9.01~10.42之间,随加热速率增加,次强点{111}<123>织构转变为{554}<225>织构.【相关文献】[1]Ghosh P,Bhattacharya B,Ray R parative study on precipitation behavior and texture formation in cold rolledbatch annealed and cold rolled-continuous annealed interstitial free high strength steels[J].Scripta Materialia,2007,56(8): 657-660. [2]Hayakawa Y,Szpunar J A.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recrystallization for interstitial free steel[J].Acta Materialia,1997,45(9):3721-3730.[3]Doherty R D,Hughes D A,Humphreys F J,et al.Current issues in recrystallization:a review[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1997,238(2):219-274.[4]Caul M,Randle V.Microtexture analysis of interstitial free steel[J].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1997,38(5):155-163.[5]Hutchinson W B.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annealing textures in low -carbon steels[J].International Metals Reviews,1984,29(1):25-42.[6]Attallah M M,Strangwood M,Davis C L.Influence of the heating rate on the initiation of primary recrystallization in a deformed Al– Mg alloy[J].Scripta Materialia,2010,63 (4):371-374.[7]Massardier V,Ngansop A,Fabrègue D,et al.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w carbon Al-killed steels after ultra-rapid annealing cycles[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10,638-642:3368-3373.[8]Muljono D,Ferry M,Dunne D P.Influence of heating rate on anisothermal recrystallization in low and ultra-low carbon steel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1,303(1-2):90–99.[9]Atkinson M.Bifurcation of therm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in deformed iron and steel[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1999,262(1-2):33-38.[10]Watanabe T.The potential for grain boundary design in materials development [J].Mater Forum,1988,11(2):284-303.[11]曹圣泉,张津徐,吴建生,等.IF钢织构与晶界特征分布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4,40(10):1045-1050.(Cao Sheng-quan,Zhang Jin-xu,Wu Jian-sheng,et al.Study of texture and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 distributions of IF steels[J].Acta Metallurgica Sinica,2004,40(10):1045-1050.)[12]Lehockey E M,Palumbo G,Lin P.Grain boundary structure effects on cold work embrittlement of microalloyed steels[J].Scripta Materialia,1998,39(3):353-358. [13]Cao S Q,Zhang J X,Wu J S,et al.Effects of GBCD on cold work embrittlement of high strength interstitial free steels[J].Materials and Design,2006,27(1):53-57. [14]Tiitto K M,Jung C,Wray P,et al.Evolution of texture in ferritically hot rolled Ti and Ti+Nb alloyed ULC steels during cold rolling and annealing[J].ISIJ International,2004,44 (2):404-413.[15]Verbeken K,Kestens L.Strain-induced selective growth in an ultra low carbon steel after a small rolling reduction[J].Acta Materialia,2003,51(6):1679-1690. [16]Saha R,Ray R K.Texture and grai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a boron added interstitial free steel after severe cold rolling and annealing[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10,527(7-8):1882-1890.。
IF钢物理冶金原理与关键工艺技术1

9) 焊接性能:
焊接性能:薄钢板适应焊接的能力。薄钢板的焊接性能取 决于它所含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其中,碳当量的影响很 大,可作为判别焊接性能的主要标志。薄钢板的含碳量越 小且钢质越纯净,焊接性能越好。此外,焊接性能也与薄 钢板厚度、强度和焊接方法有关。板厚越小,焊接性能越 差,只能采用点焊方法;强度提高,焊接条件的范围变窄。
➢屈服强度低、屈强比低 ➢塑性好 ➢深冲性(成型性)好 ➢无时效性
软钢 YS HSS YS UHSS YS
< 210 MPa 210-550 MPa > 550 MPa
软钢
TS
HSS
TS
UHSS TS
< 270 MPa 270-700 MPa > 700 MPa
第一代AHSS: 已经应用,不断完善 第二代AHSS: TWIP钢具备应有条件 第三代AHSS: 正在开发
形成MnS,Nb的最少加入量为:
Nb(%)≥7.75C(%)
• 特点:
Nbexcess= Nbtotal-7.75C
(1)力学性能的平面各向异性(Δr, Δδ)小;
(2)镀层抗粉化能力好;
(3)r值及δ值不及Ti-IF钢好,且再结晶温度明显高于Ti-IF钢,力学
性能对生产工艺参数的变化比较敏感,采用高温卷取会带来板卷头尾性
n 值是评价薄钢板冲压成形性能的重要参数。n 值越高, 薄钢板的冲压成形性能越好,特别是拉胀性能。n 值大小
主要取决于钢质的纯净度和铁素体组织晶粒尺寸,提高钢 质的纯净度和适当增大铁素体组织晶粒尺寸都可使 值增 加。
8) 冲压成形性能
冲压成形性能:薄钢板适应冲压成形过程的能力,即指薄钢板 在冲压成形过程中抵抗失效(如断裂、瓢曲、起皱、形状扭曲等)的 能力。也可理解为薄钢板在冲压成形过程中发生破坏前可得到的最 大变形程度。 具有极佳冲压成形性能的薄钢板应表现为: ①具有均匀分布应变; ②承受平面内压缩应力而无起皱; ③可达到较高的应变而无颈缩和断裂; ④承受平面内剪切应力而无断裂; ⑤变形的零件由凹模出来后保持形状不变; ⑥保持表面光洁且无损伤。
IF钢的工艺性能及概述

图1 Nb、Ti对IF钢奥氏体区进行的, 为了使 热带晶粒细化, 采用高的终轧压下率和终轧后 快速冷却。IF钢在奥氏体再结晶区热轧时, 其 道次变形量不能太小, 否则, 就会产生奥氏体 部分再结晶, 形成混晶组织, 对IF钢的深冲性 能不利。在奥氏体再结晶区热轧总变形量越 大, 则在轧制时发生的形变再结晶次数越多, 热轧后得到的铁素体晶粒就越均匀, 越有利于 得到等轴状的铁素体晶粒, 研究表明晶粒呈等 轴状时有利于IF 钢深冲性能的提高。
2.3.2 加热温度
IF钢的终轧方式有两种即奥氏体区轧制、铁素区轧制, 奥 氏区轧制是无论精轧还是粗轧, 轧制温度均在Ar3以上, 而铁 素体区轧制时粗轧温度在Ar3以上而精轧温度在A r3以下, 即 在铁素体区轧制。由于终轧温度的不同, 加热温度也有差别。 传统工艺多采用奥低体区轧制, 由于IF 钢中含有T i和Nb, Ti和 Nb对钢再结晶性能的影响如下图1所示。 由于钢中Ti和Nb存在致使IF钢的γ→α转变温度升高, 为 了使其充分奥氏体化, IF钢的出钢温度较普通钢高据某钢厂的 实际生产数据表明, IF钢的出钢温度一般较普碳钢高20℃左 右。由于铁素体轧制可以降低加热温度, 节约能源, 轧后产生 粗大的二相粒子和细小铁素体晶粒, 在随后的冷轧和退火处 理过程中产生分布均匀和强的再结晶织构等优点, 铁素体轧 制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而得到广泛的应用。CSP生产中由于 不存在γ→α → γ的转变, 所以可采用较低的加热温度和终轧 温度, 容易实现铁素体区轧制, 生产一些薄规格的IF钢。
3 IF钢的合金元素和性能特点 3.1 IF钢的合金元素的含量 C≦0.003;Si≦0.03;Mn:0.10~0.20; P≦0.006;S≦0.007; Al:0.02~0.05; Ti:0.04~0.08;O≦0.003;N≦0.004; Nb:0.06~0.25。
铁素体区热轧高温卷取条件下IF钢的织构特征

第19卷第8期2007年8月 钢铁研究学报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Vol.19,No.8August 2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104004)作者简介:郭艳辉(19812),女,博士生; E 2m ail :gyh415@ ; 修订日期:2007203205铁素体区热轧高温卷取条件下IF 钢的织构特征郭艳辉1, 王昭东1, 孙大庆1,2, 刘相华1, 王国栋1(1.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04;2.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辽宁鞍山114021)摘 要:研究了铁素体区热轧高温卷取条件下,2种不同成分的IF 钢的织构特征。
结果表明,高温卷取后,普通Ti 2IF 钢发生了完全再结晶,中心面和1/4面上形成了很强的<111>∥N D 再结晶织构;高强Ti 2IF 钢大部分晶粒仍处于轧制状态,只有极少部分晶粒发生了再结晶,中心面和1/4面上形成的织构组分以<110>∥RD 为主,<111>∥N D 再结晶织构较弱。
织构分析表明,2种钢的表面织构均较弱,普通Ti 2IF 钢表面上<001>∥N D组分占优,高强Ti 2IF 钢表面上<110>∥N D 组分强度最高。
关键词:铁素体区热轧;高温卷取;织构;Ti 2IF 钢中图分类号:T G 1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963(2007)0820037205T ex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F Steels After Ferritic R olling and High T emperature CoilingGUO Yan 2hui 1, WAN G Zhao 2dong 1, SUN Da 2qing 1,2, L IU Xiang 2hua 1, WAN G Guo 2dong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lling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Liaoning ,China ; 2.Technique Center ,Anshan Iron and Steel Co ,Anshan 114021,Liaoning ,China )Abstract :The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different IF steels were studied after rolling in the ferritic range and coiling at high temperature.It was found that the ordinary Ti 2IF steel was recrystallized completely and strong <111>∥N D re 2crystallization texture was formed at the mid 2section and 1/42section.However ,in the high strength IF steel ,most of the grains were still in as 2rolled condition after coiling and <110>∥RD texture was in the ascendant at the mid 2section and 1/42section with very weak <111>∥N D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Textures at surface in both steels were very weak and their <001>∥N D was dominant in ordinary Ti 2IF steel and <110>∥N D in high strength Ti 2IF steel was the strongest component.K ey w ords :ferritic rolling ;high temperature coiling ;texture ;Ti 2IF steel 近年来,为了降低成本,用热轧板代替冷轧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不同退火温度下Nb_Ti微合金化高强IF钢板组织和织构的演变

第 36 卷 2011 年
第7 期 7月
Vol. 36 No. 7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
July 2011
不同退火温度下 Nb + Ti 微合金化高强 IF 钢板组织和织构的演变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of Nb + Ti microalloying high strength IF steel anneal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NG Minli1 ,XIAO Li2 , ZHENG Zhiwang1 ( 1. PanGang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Chengdu Sichuan 611731 , China; 2. Hot Rolling Mill of PanGang Group Panzhihua Steel and Vanadium Co. ,Ltd. ,Panzhihua Sichuan 617062 ,China) Abstract: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of Nb + Ti microalloying high strength IF steel sheet under different annealing temperature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est steel there are full recrystallization microstructure treated at the range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s 750870 ℃ under test condition. The yield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elongation percentage,plastic strain ratio and strain hardening exponent of the test steel are approximate 300 MPa, 410 MPa, 36. 5% , 1. 5 and 0. 20 at the range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s 810840 ℃ , and the α textures have a trend with { 111 } texture. The optimal annealing temperature is 810840 ℃ in production. Key words: high strength interstitial free ( IF) steel; saltbath annealing; texture; microstruc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F钢生产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作者:袁泽喜, 代礼斌, 贾涓, 宋新莉, Yuan Zexi, Dai Libin, Jia Juan, Song Xinli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刊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1,34(6)
1.毛卫民;杨平;陈冷材料织构分析原理与检测技术 2008
2.毛卫民冷轧钢板变形织构的定量分析 1993(04)
3.吕庆功;陈光南;周家琮热轧钢板的织构[期刊论文]-钢铁钒钛 2001(02)
4.刘战英;王涛;周满春IF钢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织构的演变 2011
5.RayR K;Jonas J J;Hook R K Cold rolling and annealing textures in low carbon and extra low carbon steels 1994(04)
6.马鸣图先进汽车用钢 2008
7.Bevis H;Dorota A Mechanisms and modelling of microstructure/texture evolution in interstitial-free steel sheets[外文期刊] 2001(06)
8.Senuma T Present status of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precipitation research in the steel industry[外文期刊] 2002(0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hkjdxxb201106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