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

合集下载

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

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

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张莉(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摘要: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变化。

特别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移民数量之巨大,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区之相对集中,而使三峡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嬗变。

但三峡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地理优选,汇聚于此。

对交杂于此多种文明进行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清代;三峡地区;移民;民间风俗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8)01-0007-06一历史上,三峡一直是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不同程度地带入了原住地的风俗习惯,引起了三峡文化和当地社会风俗的多种变化。

在清以前巴蜀地区的数次重要移民事件中,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针对四川蜀地的,所以移民对该地产生了直接的、较大的影响,而对重庆巴地尤其是三峡地区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受到了四川移民辐射作用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巴族廪君部落从鄂西迁至川东是三峡地区发生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事件。

巴人成为古代开发三峡地区的最重要的成员,他们在三峡地区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巴文化,奠定了三峡文化厚重的一块基石,同时也培育了三峡巴人质朴敦厚、好义尚武、忠勇刚烈的民风气质。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移秦民万家以实之,”[1]这主要指的就是蜀地。

中原汉文化伴随这次移民传入蜀文化区,当然也渐入了巴文化区,为巴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随后,在东汉末年、西晋末年时期、隋唐两宋时期等历史阶段发生的四川移民事件中,三峡地区更多地发挥了一条移民通道的作用,尤其是在唐宋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南迁,出川过峡、过峡入川的过境移民日益增多。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三峡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主题特征吸引了广大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

三峡民间艺术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从三峡民间艺术的主题特征着手进行研究,探讨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三峡地区素有“巴蜀艺术”的美誉,这里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特征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巴蜀文化,其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巴蜀文化以崇尚自然、崇尚民间生活、崇尚劳动而著称,这种特征在三峡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由于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三峡民间艺术的主题特征提供了独特的表现空间。

1. 自然景观类三峡地区山水秀丽,自然景观优美壮观,这为三峡民间艺术的表现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峡民间艺术中常常出现的自然景观包括长江、峡谷、山水、云雾等,这些景观在艺术作品中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峡民间艺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2. 民俗风情类三峡地区的民俗风情同样是三峡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主题。

三峡地区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乐器、舞蹈、服饰、饮食等等,都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

三峡民间艺术通过对民俗风情的表现,将当地的乡土文化生活以鲜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

3. 历史人文类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三峡民间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素材。

在三峡民间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历史故事、传统文化人物的描绘和再现,这些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再现,三峡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彩,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刻的传统意义。

移民搬迁中传统风俗的重塑及其例行化——三峡库区GZ镇丧葬仪式个案研究

移民搬迁中传统风俗的重塑及其例行化——三峡库区GZ镇丧葬仪式个案研究

基金项 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 民搬迁 中仪式经济 与社 区融入研究—— 以三峡移 民安置为例》 2 1C 8 ) 移 (0 1 0 0 ;
国家社会科 学基 金重点项 目《中国本土社会工作 的制度 构建和创 新发展研 究》 1A H 0 ) 2 1 (0 S 0 6 ;0 0年 中央 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华 中师 范大学重大预研项 目《 中连 片特殊 类型困难地 区( 集 武陵 山区) 扶贫开发研 究》 。 作者简介 : 张大维 , , 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 男 华 博士后 , 硕士生导师( 武汉
三峡库 区 G Z镇 丧 葬 仪 式 个 案 研 究
张 大 维 安 真 真 吴 渊
爿 :
摘 要 : 社会 变迁 带动 了文化的变迁 , 这种变迁 因社会环境的不 同而呈现不 同的特 点。在 移 民搬迁 中, 由于人 口的 流 动导致 乡土社会 中的互助基础渐趋 薄弱, 移民搬迁 与农村空心化共同构筑 了传 统风俗 文化维 系的双 重 困境。在 此背景 下, 作为常规行动 的传 统丧葬仪式发生 了改变 , 丧葬 的紧迫性 、 公共 性催 生 了刚性 的市场需求 , 多重 因素 相 互交织产生 了非常规行 动—— “ 仪式经济” 。这种非常规行动通过例行化 的逻辑产生新 的风俗 , 而完成 了常规行 从 动 与非常规行动 的交替过程 , 实现 了传统风俗到新风俗 的文化 变迁 。 关键词 : 移民区; 传统风俗 ; 葬仪 式; 丧 文化变迁; 例行化
21 0 2年 9月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J u n l fZ o g h u a e c o r a h n z o o
第 5期 ( 总第 1 1 ) 9期
Se p., 201 2 No. 5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2005年04月13日14:58:03 风景名胜长江三峡,波涛滚滚,千古长流。

这壮丽的山川,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

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古战场。

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诗坛文豪,在三峡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灿烂的三峡民俗文化,包括生产民俗、民居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

本文谨对三峡地区的民居、畲田、头饰、船歌、信仰等方面进行初探。

•三峡古代民居长江三峡两岸居民,利用峡江多岩石树木之优势,依山筑室而居,层层叠叠,仿佛置入山水画卷之中。

尤其在那险峻的临江之畔,古代巴人依山傍水建成了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

古代称之“干阑”。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三峡地带,终年云遮雾绕,地势潮润。

古人为避瘴疠,毒蛇之害,人居楼上,古来有之,代代相承。

故《北史·蛮僚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唐代,杜甫于公元766年4月寓居奉节,对三峡民居有诗歌咏。

《夔州歌》歌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杜甫诗中“闾阎”,原意指乡里中的门。

这里是指夔州人民依山势之利,重叠建筑的房屋。

深秋季节,在枫树与桔树的红绿交映之下,那稠密的民居缭绕山势直上山顶,造成了“复道重楼锦绣悬”之美景。

我们从杜甫诗中,侧面了解到三峡古镇夔州人民,祖祖辈辈经过改天换地,把峡中一个荒凉小镇,建设成为人烟聚居的峡中乐园。

宋代文人欧阳修也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中记载:“民之列处,灶廪偃井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畜豕。

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

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由于民俗深信,造成了三峡地区昔日茅房吊脚楼皆多。

明代之时,三峡民居十分壮观,故明代状元、著名文人杨升庵在《竹枝词》中高歌:“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三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影响广泛。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逐一探讨三峡文化的特点。

一、历史渊源三峡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峡地区的古文明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峡地区就有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如著名的白龙岗文化、晚期的大溪文化、龙麻文化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三峡地区的文化不断演变,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历史上,三峡地区是一个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因此也是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大批工程建设和山地农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三峡地区的文化繁荣。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成为著名的“蜀中名胜地”之一,被赞誉为“江山入画中”。

借助天生的山水自然条件,三峡文化得以逐渐显现出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地域特色三峡地区的陆地与长江河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开阔的平原、隆起的山岭和纵横的流水。

这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峡地区鲜明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观。

三峡文化与之紧密相连,显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

1. 自然山水三峡地区的山水资源极为丰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山水画”和特有的地貌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峡大坝,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神女峰、夔门、宜昌的船桥大永乐桥等,都是三峡地区鲜明的山水风景线。

2. 文化遗产三峡地区人文历史悠久,遗存着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宜昌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山水、文化、历史、地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是湖北省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复合型景区。

此外,襄阳的襄阳古城、黄冈的建始古城、恩施州的天堂寨等古代城池也都是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3. 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典型的民族文化杂糅的地方。

在三峡地区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占据了绝大部分。

其中,以土家族文化最为独特,土家族人以聚居远离他国、崇尚自由自主、崇尚传统色彩浓厚以及神秘莫测的神话传说和谣言为特点。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发展研究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发展研究

1 一
维普资讯
王 胞 : 三 峡 库 区 移 民 后 期 扶 持 发 展 研 究 克
住、逐渐能致富”的战略 目标上 。如何实现这一重
大 工作 重 心 的 转移 , 是破 解 世 界 级难题 的关 键 所 在 ,

( )县城 ( 二 城市 )移 民安置 三 峡水库淹没涉及城市 2座 、县城 1 0座。规

系列移 民安置后期扶持 工作宏观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移 民;后期扶持;宏观;政策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 识码 :A 1 2 7 文章编号:
经过十多年来的移民搬迁, 移得出 ”的阶段性任 务已经基本完成,移 民工 作的中心逐渐转移 到 “ 得 “ 稳
收稿 日期:2 0— 2 0 0 7 1— 2 作者简介:王顺 克 ( 9 4 ,男 ,重庆忠县人 ,重庆三峡学院科技 处教授 ,三峡库 区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心副主任 。 1 6-) 基金项 目:本文为重庆市 2 0 年重点研究项 目 《 07 三峡库 区移 民后期扶持发展研究 ( 0 7W 0 2 0- T 4)
划 1 座县城 ( 2 城市) 移民搬迁建房人 口5 2 6 3 5人、 3 房屋复建面积 1 9 . 万 m  ̄ 90 2 2 2截止 20 06年 1 月底 , 2
也是面临 的一大新课题和新的挑 战,这项工作实施
的好坏关系到三峡工程 的成败和库区的全面发展与 和谐进步 。因此,三峡库 区的后 期扶持的整体思路 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1 期
雷庆 三峡学 院学报
No..o 8 12 o
第2 4卷 ( 17期 ) 0
J U N LO H N O N H E O G SU I E ST O R A FC O G I GT R EG R E N V R IY

三峡移民教案设计

三峡移民教案设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关注并教育学生了解三峡移民这个社会现象。

本教案设计主涉及三峡移民及其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三峡移民。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移民这个社会现象对于中国的影响2.掌握三峡移民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以及其对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3.学会运用图表、案例等手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二、教学内容:1.三峡移民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形式(1)解释三峡移民的含义(2)介绍三峡移民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形式(3)通过图片、图表等方式展示三峡移民的数量及趋势2.三峡移民对经济方面的影响(1)介绍三峡移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析三峡移民对水电站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3)通过案例及数据等手段,了解三峡移民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3.三峡移民对文化方面的影响(1)介绍三峡移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2)通过小组讨论及展示,了解三峡移民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发展和转型的影响(3)了解三峡移民对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贡献4.三峡移民对环境方面的影响(1)分析三峡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介绍三峡移民对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影响(3)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生态环境三、教学重难点:1.把握三峡移民这个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性2.分析三峡移民对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深远影响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把握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技巧和方法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了解三峡移民这个社会现象2.讲解通过PPT展示三峡移民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辅以图片、案例、数据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三峡移民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峡移民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进行记录4.展示分析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5.总结反思总结本课的内容,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反思本课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提高建议五、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移民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形式2.小组讨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进行交流和思考3.分析和总结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4.白板笔记借助白板,进行笔记和订正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思考,有效解答问题2.小组讨论各小组的讨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表达能力较强3.展示分析各小组展示的讨论结果深入,分析透彻,各展所长4.总结反思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和提高方向七、教学延伸:1.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三峡移民的认知和理解2.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3.探讨其他社会问题,如城市化、医疗保障、教育信息化等,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四、教学难点:1.把握三峡移民这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完整地介绍三峡移民对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2.有效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个人长处,挖掘出更多的思路和观点3.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三峡移民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多重性,提醒学生对社会发展保持关注,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中国江南地带的长江三峡风光秀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古往今来,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习惯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传承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创新。

三峡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三峡地区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巫术、祭祀、婚俗、节日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在三峡地区,儒释道的传统信仰文化和巫术信仰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景观。

比如,“三月三”是三峡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当地民众会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到江边观赏龙舟竞渡和舞龙舞狮等各种表演。

同时,三峡地区还有诸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和文化交流场所。

三峡地区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最为丰富。

三峡当地有着丰富的艺术珍品,包括唢呐、花鼓戏、腰鼓、秧歌、巫术、民间医术等。

这些艺术珍品和传统文化财富继承至今,象征着三峡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传承在传承项传统文化方面,三峡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维护历史文化遗产,鼓励人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缓解历史文化遗产所面对的危机。

其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三峡地区也成立了很多的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艺术机构、研究中心等,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人文历史。

此外,近年来,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的历史、语文等科目中,教师们注重文化与历史的贯通性,注重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理解的深入。

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变革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三峡地区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使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峡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婚庆、旅游、文化产业等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三峡地区的原有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呈现,逐渐走向了一个更加多元化与较为繁荣的文化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张莉(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摘要: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变化。

特别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移民数量之巨大,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区之相对集中,而使三峡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嬗变。

但三峡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地理优选,汇聚于此。

对交杂于此多种文明进行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清代;三峡地区;移民;民间风俗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8)01-0007-06一历史上,三峡一直是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不同程度地带入了原住地的风俗习惯,引起了三峡文化和当地社会风俗的多种变化。

在清以前巴蜀地区的数次重要移民事件中,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针对四川蜀地的,所以移民对该地产生了直接的、较大的影响,而对重庆巴地尤其是三峡地区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受到了四川移民辐射作用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巴族廪君部落从鄂西迁至川东是三峡地区发生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事件。

巴人成为古代开发三峡地区的最重要的成员,他们在三峡地区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巴文化,奠定了三峡文化厚重的一块基石,同时也培育了三峡巴人质朴敦厚、好义尚武、忠勇刚烈的民风气质。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移秦民万家以实之,”[1]这主要指的就是蜀地。

中原汉文化伴随这次移民传入蜀文化区,当然也渐入了巴文化区,为巴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随后,在东汉末年、西晋末年时期、隋唐两宋时期等历史阶段发生的四川移民事件中,三峡地区更多地发挥了一条移民通道的作用,尤其是在唐宋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南迁,出川过峡、过峡入川的过境移民日益增多。

在这些过境移民中也可能有为数不少的移民或留居川东三峡地区从事经济开发,或宦游暂居三峡等等,从而引起了三峡地区文化气候、民风习俗的一些重要演变。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时期,大量的湖广籍移民迁入了包括三峡地区在内的四川地区,尤其是清代前期四川历史上空前的,也是三峡地区历史上空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它几乎全方位地改变了四川的社会经济文化格局,也改变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格局,引起三峡民间风俗的巨大嬗变。

二从明崇祯末年到清康熙初年的数十年间,四川经历着继宋末元初之后再次大规模的战乱浩劫与饥荒、瘟疫、虎患等自然灾害的交相摧残,川东三峡地区受害尤为酷烈,人口耗损惨重。

明末张献忠曾五次征战四川,其中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这三次作战收稿日期:2007-08-21作者简介:张 莉(1980-),女,重庆人,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

大昌、巫山、开县、云阳、万县、忠州、涪州、长寿、重庆、江津等地。

[2]此外,三峡地区主要还遭遇了摇黄及“夔东十三家”之战乱,史云“摇黄十三家,蹂躏川东北,屠割之惨,不在张献忠下。

”[3]这些长期的兵燹之乱使三峡地区的人口大量死亡和逃徙,土著居民所剩无几。

如重庆“当流贼残杀之后,几不遗民,(顺治)五年戊子大旱,虎群白日出游。

”[4]长寿县“滨江为治,当全蜀东南之孔道,自甲申子后兵燹者较僻邑为更甚,人民流离几十年。

”[5]涪州“明末献忠、姚黄蹂躏后,土著千万家仅存一二。

”[6]“流贼张献忠由陕入川,屠戮川殆尽,我邑城野数百里迄无人居,户口全空矣。

”[7]忠州清初“经兵燹之余,人民稀少,民风朴实。

”[8]云阳县“自明季丧乱遭献贼屠孑遗流换,土著稀简。

”[9]巫山县“经流贼屠戮后,土著人甚鲜。

”[10]大宁县“民无遗类,地尽抛荒,”[11]曾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一度裁并入奉节县。

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饥荒等因素的影响,三峡地区人口遭到前所未有的损耗,大部分土著居民命丧战乱或流亡转徙,到处田土荒废,烟火断绝,灌草丛生,猛兽四出,一片凄惨荒凉。

人口的大量减少,严重阻滞了三峡地区的开发进程。

为了避免土地荒置,也为了增加财赋,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外省移民进四川插占垦殖的政策。

这样的背景将波澜壮阔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推上历史浪潮,持续康、雍、乾三朝百余年之久。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闸门开启后,与三峡地区临近的湖广移民,利用元末明初以来就曾经有人大批迁川的特殊历史渊源,轻车熟路,凭借长江孔道,捷足先登,不仅成了最先在三峡地区落户的外省客民,而且还是数量最多占据主体地位的外省客民,在所有外省移民中“占一半以上。

”[12]这一事实在诸多州县方志中大有体现,如涪陵县“明清间,自楚赣来迁者十六七,”[13]丰都县“先民田宅外省人移补,湖广麻城人尤多,”[14]云阳县“其百工商贾多属荆楚、江右之民,”“邑分南北两岸……北岸民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15]万县“占籍者湖广麻城为最多,”[16]大宁县亦是“客籍素多两湖人,”[17]夔州府“土著之民少,荆楚迁居之民多,楚之风俗即夔之风俗。

”[18]清代前期三峡地区除吸纳了为数最多的湖广籍移民外,还有许多江西、福建、浙江、陕西、广民。

在三峡土著居民耗损殆尽的情况下,他们的进入必然使三峡地区的社会风俗为之巨变。

三“湖广填四川”不仅是一个人口的流动迁徙与经济开发过程,也是一次文化的流徙传播过程。

五湖移民的流动与聚生,必然伴随多元文化、多种习俗的汇聚、交流与融合。

清前期四川各地接纳了大量外省移民之后,整个社会状况是“其民则鲜土著,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外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贾,俗尚不同,情性亦异,”[19]三峡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大规模的移民入峡引起了社会民间风俗多方面的嬗变,下面仅从风尚习俗、信仰习俗、建筑民俗等方面详述之。

(一)风尚习俗从“各尚其俗”到“渐归齐一”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直接使四川到处呈现“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20]的状态,各省入川的移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或沿用其原籍的乡土文化和风尚习俗,移民“著籍既久,立家庙,修会馆,冠婚丧祭、衣服、饮食、语言、日用,皆循原籍之旧,虽十数世不迁也。

”[21]类似的记载可见诸川渝各地方志书,移民长期“各俗其俗”的俗尚状态使川渝境内的文化一时出现异彩纷呈的景象。

这种文化纷呈景象在当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各省方言在四川的盛行。

移民们通常都世代坚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古训,以至四川出现了一个专门俗语词——“打乡谈”,史称“当前清中叶时,凡本籍与本籍者遇,必各述其原籍之土语,曰打乡谈。

一以验真伪,一以表亲切也。

”[22]各省方言的流行在清代的竹枝词中也是这般生动反映的:“五方杂处密如罗”,“分别乡音不一般”,“土音杂错半潇湘”,“五方人各异乡音”,[23]这也真实写照了当时三峡地区文化习尚的一面。

移民们虽“五方杂处”,但同在一方社会共同体,必有相互交往和交流。

“各俗其俗”的移民们在长年累月的生活往来中,各自风土人情得以传播,并与经数千年发展而凝聚起来的具有深厚底蕴的巴蜀文化习俗互相渗透、熔融、同化。

大致从清代中后期开始,无论是土著的还是移民的,一些风尚习俗渐归齐一,一些风尚习俗消失不存,还有一些风尚习俗则在各自发展变化的进程中演变为多元一体之局,也还有一些独特的风尚习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生命力。

土著风俗如大宁县“十月初一日为绞篊节,盐厂以是日换笕竹,各灶以酒食犒工丁,曰绞篊节。

自宋至今,沿而未改,此俗为最古矣。

”[24]由是形成了巴渝文化多样化结构。

正是这一多样化发展演变的结构,对近代巴渝三峡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川东三峡地区历来民风朴实,“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姿态敦重”,“其人性直质,”[25]与西蜀有异,此俗自先秦而然,至宋代亦大体不变,“大抵自西川至东川,风土已不同,至峡路益陋矣。

”[26]即使在明代,夔州府“其人豪,其俗信鬼,其税易征,其民不偷,多劲勇,少文学,女不织,民淳讼稀”,“州人淳实土风拙朴”;重庆府“民勤而力穑”、“地广民淳,俗尚简朴,务农桑,登节义”。

[27](490)可是,由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重庆及三峡地区经济结构呈多样化发展,尤其商业发展极为迅速,于是给重庆及三峡地区的风尚习俗带来甚大变化,大大影响并改变了巴渝文化的民风。

道光《重庆府志》卷1记述说:“乾隆初,(重庆)土庶家不轻衣帛,后商家以奢侈相尚,人皆效尤。

”在住宅、器具、服饰等方面,追求富丽豪华,“即如屋舍,髹垩,必磨砖缯彩;盘盂,厌油漆,务嵌玉镂金;织造,薄布帛,尚倭缎刻丝;匠石之精,始犹自远云集,继则转相传授,熟极巧生,几与苏杭粤东相伯仲。

”[28]此风始自重庆,引起州县争先效尤。

例如忠州,乾隆中叶时,“或袜尚通海,鞋尚镶边,烟袋则饰以牙骨,熬糖煮酒,皆效法重庆。

”[29]奉节县“乾、嘉以来,民安简陋,宴会无山海之珍,衣饰皆荆布之素,从无非笑之者。

”在光绪年间时“则衣冠物采踵事增华矣。

”[30]这些都是移民带来文化习俗嬗变的显著例子。

尽管如此,巴渝文化中的质直习性,仍然作为三峡民风的显著特征传承下来,直至当代。

明清时期的大移民人潮所到之处使得一方风俗幡然巨变。

中古时期在三峡地区颇为流行的一些地方风俗大致随着土著居民的损耗与外省客民的填补而湮没消逝,如旧时巫山女子善于吹箫的风俗、宋代万州、忠州春季出游迎富的风俗、大宁监清明节出游马连溪的风俗等,在清代均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又由于明清移民潮中湖广移民占了绝大多数之故,楚俗在四川风俗文化中也居于“主流”地位,特色最为鲜明。

三峡地区与楚比邻,“民俗半楚”的现象尤为典型。

事实上,巴楚俗近风同,自古而然,《华阳国志·巴志》就说:“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

但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竞渡习俗、兴盛于荆楚的薅草田歌风俗、人日踏碛风俗等在中古时期三峡地区就已存在,这些传统风俗在清代依然很有生命力。

端午节本是楚地的节俗,在巴蜀地区的很多州县与楚地一样也要过这个节,从古自今,三峡地区亦如是。

清同治《巴县志》记:“五月五日为天中节,家家饮雄黄酒,插蒲艾于门,日午游郊外,取百草煎汤澡身曰辟毒。

剪彩组织五毒物,并纱囊系女儿衣背上,曰辟兵至。

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

楚俗也。

蜀、楚接壤,亦如之。

”[31]清代源远流长的民歌竹枝词与田歌相融,在三峡地区的开县、大宁县等地也依然流传。

乾隆《开县志》记载:“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

”[32]尤其在薅秧、薅草的农忙季节,劳作于田间地头的农民特别喜欢放声高唱竹枝歌来助兴,以提高劳动效率。

光绪《大宁县志》称:“以二人鸣金鼓、唱山歌娱之,工作益奋,曰‘打草锣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