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
李艳《斗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斗茶李艳“黄局,上回我输,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还叫黄局,骂人了啊!”老黄摆摇手,“老李,你这人还真倔!先说好了,这次谁输了可得请客!”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历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上就明争暗斗,廉政风一来,俩人又争着戒烟戒酒,最后连茶也争着戒。
可笑的是,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一言不和就斗茶!老李点头嘿嘿一笑,“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泉水,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之于茶盘上,下刀,开饼,茶箕收拢待用。
开水先热了杯器,茶叶入壶,再沸水醒茶,头汤去掉,再冲二泡。
公道杯分好,二人各一杯。
只见细白瓷盖里,茶汤艳红别剔透,与杯白相映,煞是好看。
老黄端起一杯,腕部送力,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顺时针方向搅动,茶色在汤中匀动,气也随之而出。
老黄眯眼一嗅一啜,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茶韵无穷。
“不错! 有年头!”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再落入喉咙。
之后笑容满面,胸中稳操胜券,“好吧? 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略胜一筹!”“老倔头,别高兴的太早了! 等着,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当他用茶箕盛着茶从茶盒里拿出来,老李的眼先直了!“黄局,你这、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 ”“嗯!确实是宝贝!”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 稀罕吧? ! ”说起蒙项,还有个故事! 当年,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用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盏杯。
自恃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茶”,加之东坡对品茶、烹茶的造诣,以为便能斗赢大学士蔡襄。
不料,在烹好茶出汤后,蔡襄的茶盏里,茶饽沫纯白似雪,经久不散,“咬盏”之艺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
因此,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扑朔迷离了!“你拿蒙顶来压我?哼! 茶艺不行再好的茶也是浪费! 再说了,就这蒙顶,史上一败名‘垂’千古!”老李翘起二郎腿,嘴巴上这样说,眼角的精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项上!“哈哈! 能受东坡先生青睐,虽败犹荣! 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糊,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李差! 不消一刻,茶出。
武夷斗茶古今谈

仲淹 的那 首 《 和 章岷从 事 ( 斗茶歌 )》 。此 当系 中国茶 更为 小巧玲珑 。对 这种劳命 伤财 的行 径,稍后 的大 诗人
文 化史上 出名 的诗篇 ,共 3 0 0来字 。它 把 当时建州采茶 苏轼极为不满 , 赋诗讥之:“ 争新买宠各出意 ” , 使的“ 今
的时节和 情景 、斗茶 的 目的、使用器 具、上 品的香气和 年斗 品充官茶 ”,表露出了诗人体惜 民间疾苦 的情怀 。
后 献给皇 帝 的好茶 。这种 “ 味轻醍醐 ” “ 香薄 兰芷 ”极 麻烦 。 这种冲泡法 , 后来还延伸为完全游艺式 的“ 分茶 ” 。 品茶,不是靠 吹 出来 的,而是在 “ 十 目视 而十手 指 ”之 当 时茶汤 贵 白,以 “ 纯 白为上 ”。与现 今的岩茶 以
下 评 出来 的,是靠谱 的好东 西。因此胜 者 “ 若登 仙不可 橙 黄为佳 ,完全不 同。那 时对茶之 泡沫存在 两种截然不
敢 怠慢 ,一丝不苟 ,最 为辛劳 。
的 。其 内涵 有二 :一 是挑选 贡品;二是文 人游艺 。选 贡 品重在 茶质和外 型的精美程 度 。因此 先后在福建任 转运
“ 斗茶 ”到底起源 于何 时何 地 ?好像还 没有定说 。
但 在北宋建州 ( 今 闽北大部 )的武夷 山、建 安 ( 今建 瓯) 使 的丁谓 、蔡襄 就别 出心裁 ,各 出花 样: 丁谓 把 团茶 已经有之 。最能证 明的是 大名鼎鼎 的政治家 、文学家 范 改 为饼 茶 ,每 斤 8 饼 ; 蔡襄则 将 一斤 制成 2 0 饼 , 自然
历史 ・ 文
( 武 夷 山圣 东 茶 文 化 研 究 所 武夷 山 3 5 4 3 0 0 )
“ 斗茶 ”是一项好 玩 的活动 。参 与者或 红榜题 名 ,
[二三君子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斗茶用什么茶
![[二三君子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斗茶用什么茶](https://img.taocdn.com/s3/m/cff9aa87561252d380eb6ef8.png)
[二三君子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
始于唐,盛于宋]斗茶用什么茶斗(dòu)茶(chá)。
斗(dòu)茶(chá)。
即比赛茶的优劣。
又名斗茗。
茗战。
始于唐。
盛于宋。
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
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dòu)茶(chá)者各取所藏好茶。
轮流烹煮。
品评分高下。
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
再碾成粉末。
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斗(dòu)茶(chá)。
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
三斗二胜。
中文名,斗(dòu)茶(chá)。
别称,茗战。
盛行朝代,宋代。
开始,唐。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
上起皇帝。
下至士大夫。
无不好此。
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
蔡襄撰《茶录》。
黄儒撰《品茶要录》。
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dòu)茶(chá)的生活情趣。
宋代斗(dòu)茶(chá)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
新茶初出。
最适合参斗。
古人斗(dòu)茶(chá)。
或十几人。
或五六人。
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
还有店铺的老板。
街坊亦争相围观。
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dòu)茶(chá)的场所。
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
前后二进。
前厅阔大。
为店面。
后厅狭小。
兼有小厨房。
便于煮茶。
有些人家。
有较雅洁的内室。
或花木扶疏的庭院。
或临水。
或清幽。
都是斗(dòu)茶(chá)的好场所。
斗(dòu)茶(chá)者各取所藏好茶。
轮流烹煮。
相互品评。
以分高下。
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
再碾成粉末。
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斗(dòu)茶(chá)。
或多人共斗。
或两人捉对“厮杀”。
三斗二胜。
斗(dòu)茶(chá)内容。
斗(dòu)茶(chá)内容包括:斗(dòu)茶(chá)品。
什么是斗茶?斗茶是从何而来?斗茶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斗茶?斗茶是从何而来?斗茶有哪些特点?斗茶是什么?斗茶我相信茶行业以及喜欢喝茶的人们都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是从何而得来的呢,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来深入了解下斗茶,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斗茶是什么?斗茶我相信茶行业以及喜欢喝茶的人们都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是从何而得来的呢,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来深入了解下斗茶,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一、斗茶的由来: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
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名异而实同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间习俗,这又有东坡的诗文为证。
东坡游罗浮,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斗茶的场所: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
斗茶则与此不同。
从斗茶观宋人审美情趣_张婉霜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 ( 《茶 经·六之饮》第 28 册,壬集中) 历经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在有 宋一代,发展到了巅峰。不论是达官贵族,文人士 夫,还是僧侣道士,乡野平民,乃至引车卖浆者 流,无不饮茶谈茶。“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 油盐酱醋茶”。 [2 ] ( 卷一六 P270) 南宋刘松年有《茗园赌 市图》,图中贩茶者,或提壶,或注水点茶,或举杯 品茶,神色各异,生动活泼,可谓宋代街头茶市的 真实写照。其盛况,从描写两宋首都社会风情的 名著 《东京梦华录》和 《梦粱录》中亦可窥其一 斑。①而斗茶,正是在这种文 2014·2
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9 ] ( 卷三一 《 送南屏谦师》 P1668) 的诗句。从器上看,建盏不仅造型浑厚古朴, 且大小各异其趣。除建盏外,南宋龙泉哥窑烧制 的茶盏,虽外观造型与建盏相似,但色泽为淡青 色,颇为幽雅素净,也为斗茶者所喜爱,堪称上 品。由此可见,在不影响茶质和口感的前提下,宋 人对斗茶茶盏的选择,更为讲究茶具的形式跟色 彩,审美情趣趋于古朴淡雅,精致细腻。
南洋溪清泉处创茶亭。环泉古木茂密,日光玲珑, 飞禽上下,赋诗鸣琴,隔绝尘迹,别开心境。而苏 东坡则喜欢临江野饮,如此便可举白眼而望青 天,汲清泉而烹活水。天披地载,物我合一,扩心 志而养心性,以抒心中浩然之气。南宋的陆游则 习惯在夜间汲井水煮茶自饮,“归来何事添幽致, 小灶灯前自煮茶”。他在《夜汲井水煮茶》诗中道: “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 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5] ( 卷一四 诗人 P1100) 并未描述深夜品茶的快感,而是为了寻找或创造 一种“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肺腑凛清寒,毛 骨亦苏省。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 5 ] ( 卷一四 P1100) 的凄冷幽寂,唯我独醒的情调和意境。从这个意 义上说来,如果说中唐之前的尚酒之风,是由唐 代外向、务实、积极开拓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人们 或借酒的浓烈抒发自己敢想敢做的豪情壮志,或 借酒的麻醉,暂时忘却人生的失意、忧虑与痛苦; 那么中唐之后,特别是宋人对品茗、斗茶的喜好, 则是由宋代重文轻武,重内在心性修养,轻外在 务实倾向的文化品格引发的。造成这种社会现实 的原因,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表述: “六朝隋唐,物 质上文化发达得很灿烂,建筑、文学、美术、音乐 等等都呈现历史以来最活泼的状况。后来,这种 文明烂熟的结果,养成社会种种惰气。自唐天宝 间两京陷落,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跟着晚 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愈发厌倦, 所以入到宋朝,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向严 肃朴素一路走去。”④而且在宋代,由于理学思想 的熏陶,文人多注重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 使心灵得到净化。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品茗斗 茶,已不是饮水止渴的俗事。文人士大夫借助品 茗、斗茶严格的程式,品味茶质清淡而略带苦涩 的口感,创造一种沉静幽雅的情境,内在地沉思 现实,品味人生,抚痛疗伤,抒情寄怀,升华自己 的人格品性与理想。所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 风骨茶样明” 是也。 [ 10 ] ( 卷一七《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P845) 这也是那个时代重内向反省、尚精、尚雅的时代 精神和审美风尚的体现。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二斗茶(注:刘昭瑞《宋代得“斗茶”艺术》(《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7-323页)对斗茶得方式以及所用之器作了比较详细得梳理,只是其中得若干意见似有可商;至于以卢骏元诗“清风两腋为渠生”为“人们操茶筅击拂茶汤时,肘臂张合,似有清风自腋下生”(第320页),则误之甚矣.)两宋茶事,今人通常推斗茶为第一,且以为此是宋代风气.事实上不然.若考斗茶之源,可溯至唐代.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注:《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中华书局校点本,第5027页.)茶山即湖州顾渚山,其地出茶名紫笋,常州义兴所产为阳羡,唐代均列作贡品,而两地邻壤相接,每造茶时,两州刺史亲至其处,因有如此之盛大.“紫笋齐尝各斗新”,便是品第高下得试茶情景,可知斗茶风气正始于贡新,所以它与宋代得斗茶并不相同.两宋斗茶,述之最详且最早者,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章岷,建州浦城人,《全宋诗》收其作六首,然《斗茶歌》原唱不见(注: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五:“岷,浦城人,举进士,与范仲淹同赋《斗茶歌》,岷诗先就,仲淹览之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只是建人得斗茶情景,从和诗中仍能觑得真切: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wwwm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落将无穷耻.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歌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注:第三册,第1868页.“露牙错落一番荣”句,“牙”一作“芽”.)诗不惟记斗茶,几采茶、焙茶、制茶,一应之茶故事,亦无不“巧欲形容”(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批判此诗“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诗以赋笔载录一时之事,形容尽致,实不有令人可喜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述斗茶缘起非常是明白.与范仲淹大抵同时得蔡襄作《茶录》,所述正与之相合.其《后序》云:“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咨询以建安贡茶并因此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君谟名笔“思咏帖”亦即致冯当世书,也曾议及闽中茶事:“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唐侯即唐询,时为福建路转运使;王、游二氏皆建溪壑源产白叶茶之园户.此亦贡新之前以斗试而品第高下之证.只是建人之斗试,以蔡襄作《茶录》而传入宫廷,至徽宗朝,更于稀和贵中取其精和巧,因成一种精巧得宫廷茶戏.斗茶无他法,点茶而已.蔡襄《茶录·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足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足、粥面).钞茶一钞票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讲,曰相去一水、两水.”是有云足、无水痕,为斗茶之要,林希逸咏庐山新茗“云足似浮庐瀑雪,水痕堪斗建溪春”(注:《用珍字韵谢吴帅分惠乃弟山泉所寄庐山新茗一首》,第五十九册,第37250页.希逸闽人,故以庐山茶比之建溪茗.),可为“云足”、“水痕”之释.所谓“粥面”,如前所述,建人制茶饼,每在其中添加富含淀粉之物,点作茶汤,便略如粥之内凝,时人因常常把茶称作“茗粥”.如“橘柚耀金苞,枪旗资茗粥”(注:郏亶《太仓隆福寺创观音院以诗百韵寄妙观大师且呈乡中诸亲旧》,第十五册,第9768页.);“更恨老年难得睡,因君茗粥恨无涯”(注:晃讲之《高二承宣以长句饷新茶辄次韵为谢》,第二十一册,第13815页.);“不辞浓似粥,少待细于尘”(注:曾几《尝建茗二首》,第二十九册,第18541页.),等等.梅尧臣《陈蹇叔郎中出闽漕不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拟》“细泻谷帘珠颗露,打成寒食杏花饧”(注:第四十二册,第26323页.此诗又见陈仲谔名下,题作《送新茶李圣俞郎中》(第三十八册,第24214页).仲谔,即杨诗题中之陈蹇叔,此诗当属杨.),则更为形象,苏轼诗“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注:苏试《寄周安孺茶》,第十四册,第9328页.),亦可与之同观.至于“一水、两水”,语出民间,源自建人得制茶工序(注:宋赵汝砺《北苑不录》“研茶”条:“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以上,日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团至七团.”其后“纲次”条详列纲目,且一一标明水次、火次,如“细色第三纲”:“白茶:水芽,十六水,七宿火”,“御苑玉芽:小芽,十二水,八宿火”,等等.旧按引《建安志》云:“水取其多,则研夫力胜而色白.”(丛书集成初编本)可知水次乃表明加工得程度,即水次多而工愈细,故特标明,以不品级.),斗试之时,遂借来评定胜负之差.此语非常是新奇,宋人咏茶诗词便总喜爱用来作茶故事.如王珪《和公仪饮茶》“云叠乱花争一水,凤团双影贡先春”(注:第九册,第5982页.“云叠乱花争一水”句下自注:“闽中斗茶争一水.”);曾巩《蹇磻翁寄新茶二首》“贡时天上双龙去,斗处人间一水争”(注:第八册,第5600页.);李处权《谢养源惠茶兼陪士特清啜》“灵芽动是连城价,妙手才争一水功”(注:第三十二册,第20422页.);又苏轼《行香子·茶词》“斗赢一水,功敌千钟”(注:《全宋词》第一册,第302页.).徽宗时宫廷斗茶,实即比试点茶技巧,茶品佳好,水品亦然,自是前提.斗茶所较,仍是盏面乳花,“咬盏”与否,便是斗茶得胜负规则.徽宗《宣和宫词》:“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芸窗力斗茶.点处未容分品行,捧瓯相近比琼花.”(注:第二十六册,第17048页.)道士张继先《恒甫以新茶战胜因咏歌之》:“人言青白胜黄白,子有新芽赛旧芽.龙舌急收金鼎火,羽衣争认雪瓯花.逢瀛高驾应须发,分武微芳不足夸.更重主公能事者,蔡君须入陆生家.”(注:第二十册,第13519页.“羽衣”,指道士.)可见斗茶之一般.“捧瓯相近比琼花”,“羽衣争认雪瓯花”,以乳花较胜负也.斗茶且专有其品,北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茶名”条:“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注:百川学海本.).又建安黄儒《品茶要录》:“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只是十数銙而已”(注:《讲郛》宛委山堂本.).所产既少,品又极珍,自然名重价高.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白乳叶家春,铢两值钞票万”(注:第五册,第2905页.),并非夸饰之辞.叶家,建溪壑源茶户,斗茶出其园中也,曾巩《方推官寄新茶》“壑源诸叶品尤新”(注:第八册,第5599页.),亦此.斗茶既如此名贵,其时便又常以之作为极品茶得不称,斗茶差不多衰歇得时候,尤其如此.陆游《晨雨》“青云腴开斗茗,翠罂玉液取寒泉”(注:第三十九册,第24349页.);范成大《题张氏新亭》“烦将炼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注:第四十一册,第25777页.又南宋袁讲友《斗茶》:“截玉夸私斗,烹泉测嫩汤.稍堪肤寸舌,一洗苋藜肠.千枕消魔障,春芽敌剑铓.年年较新品,身老玉瓯尝.”(第四十八册,第29914页)所咏亦为茶,“私斗”,应指建安外焙所产之斗品.讲友,建安人.),是其例.斗茶得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即已衰歇(注: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得时刻,也大致相当,见顾文璧《建窑“供御”、“进盏”得年代咨询题》,载《南京博物院集刊》第六集(1983年).),因此它范围事实上非常小,时刻也不非常长,且文人无与焉.明人王世贞于此尚见得明白,所谓“斗茶中贵好”(注:《弇州四部稿》卷二十九《再从诸公饮陈常侍不墅》.),是也.斗茶盛日,诗人于此本多有微辞.苏轼《荔枝叹》是其著例(注:第十四册,第9516页.).又吴则礼《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即今世上称绝伦,只数钞票塘陈道人.宣和日试龙焙香,独以胜韵媚君王”(注:第二十一册,第14295页.);晃冲之《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君家季疵真祸首,毁论徒劳世仍重.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注:第二十一册,第13868页.),等等,虽非专为斗茶而发,却亦有激于当时.晃诗拉来陆羽,只是要借《毁茶论》得题目,“风俗移人可深痛”,则痛切之辞也.附带论及今人讲斗茶而征引最多得《斗茶记》.文不非常长,不妨照录如下: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究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祐七年亲享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咨询团铤,要之贵新;水不咨询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今吾提瓶走龙塘很多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只是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此非吾君之力欤.夫耕凿食息,终日蒙福而不知为之者,直愚民耳,岂吾辈谓耶.是宜有所纪述,以无忘在上者之泽云.此是唐庚贬谪惠州时作,见《眉山文集》卷二.同卷有《寄傲斋记》,云:“吾谪居惠州,扫一室于所居之南,号寄傲斋.”“寄傲”,原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取意.此文却是借茶事以浇胸中块垒.其时斗茶本有专指,品茶,则鲜以“斗茶”为称.《斗茶记》,品茶也,“斗茶”二字却是特地借来,意在非之.因此它并不是斗茶之不派,而是为天下士人饮茶讲法,所谓“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也(注: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苏试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五册,第2067页.语本论黄著,但移之以评《斗茶记》,也非常恰当.),正如同陆羽《茶经》中得“九之略”.对饮茶清雅之韵得追求,陆羽已开其端,两宋则蔚成茶诗中得胜境.“潏潏药泉来石窦,霏霏茶蔼出松梢”,“阁掩茶烟晚,廊回雪溜清”(注:《湖山小隐二首》,第二册,第1208页;《寄思齐上人》,第二册,第1201页.),林和靖得清辞丽句始终润泽着茶诗中得一脉清气.“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人一辈子适意在所便,物各有产尽随天”(注:蒲寿宬《登北山真武观试泉》,第六十八册,第42761页.),《斗茶记》得同调在两宋茶诗中不胜枚举.若谓茶诗与茶事中特有诗人之境,则“淡如秋水净,浓比夏云奇”(注:王谌《题诗僧亚愚眉白集》,第六十二册,第38812页.),适可移来为之品题.此一时代酿就得气韵与风致,绵延至明更成大观,饮茶方式得改变,且使茶之清为愈.而宫廷斗茶尽管有着无所不在得精微妙致,但相去饮茶得秋水夏云之韵,却何止“一水、两水”.衰歇既速,它便只是成为茶故事,而终于与茶无关了.。
简介斗茶的标准

简介斗茶的标准
斗茶,又称押茶,是中国著名茶文化的一个分支,一种传统的茶饮。
斗茶起源于明清时期,被称为“押茶”,古有“押茶备歌谣”言。
斗茶注重气质,注重品茶的过程,讲究器具,讲究茶具,烹饪采用浓茶,重视文化氛围,追求茶饮的精神满足感,精雕细琢茶具,是斗茶的魅力所在。
斗茶有一定的标准要求。
一、茶具的选择:
1、斗茶的茶具,通常是一个深盘子,底部配上足,有把手,容量为200-300毫升,深盘子可满足斗茶品尝过程的需要;
2、斗茶中要求用浓茶(每斤水将3-4克茶),因此比较适合用有滤网的茶壶,滤网里的茶碎可以防止茶碎在斗碗内流动;
3、斗茶一般需要斗碗、斗壶、斗茶盘、斗茶水池和斗杯,这些茶具应该尺寸合适,配件齐全,内封有纸,外面有装饰,精致大方。
二、茶的选择:
1、茶的大原则:凡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花茶均可用于斗茶;
2、斗茶所用的茶要精选优良品种,应首先考虑质量;
3、茶的开封和把关,避免外来杂质污染茶叶,注意茶叶质量。
三、斗茶的礼仪:
斗茶也是一种文明礼仪,有其自己的文化习俗。
斗茶的基本礼仪包括客套的行为、斗茶的茶具使用、斗茶的茶具布置、斗茶茶艺及品
茶、清理茶具等,它们的恰当运用可以营造斗茶中的良好气氛。
宋代斗茶评判标准

宋代斗茶评判标准
1.【问题】宋代斗茶评判标准
【答案】茶汤清澈:宋代斗茶的第一标准是茶汤清澈,没有杂质。
清澈的茶汤可以让人更好地品尝茶的味道和香气。
茶味鲜美:宋代斗茶的第二标准是茶味鲜美。
茶应该有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泡沫丰富:宋代斗茶的第三标准是泡沫丰富。
茶应该有细腻的泡沫,泡沫丰富可以体现出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除了以上三大标准,宋代斗茶还有其他一些要求,如:
茶叶形态:茶叶应该形态完整,色泽鲜艳,没有破碎或变形的情况。
茶叶质地:茶叶应该质地柔软,有弹性,不易断裂。
茶具品质:斗茶时使用的茶具也要求品质上乘,如茶壶、茶杯等应该选用制作精良、材质优良的茶具。
泡茶技巧:斗茶时泡茶的技巧也很重要,如水温、水量、泡茶时间等都要掌握得当,才能泡出茶汤。
宋代斗茶是一种注重品质和技巧的茶艺表演,要求茶叶、茶具、泡茶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
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
调膏之前,还须"温盏"。
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
再注入沸水。
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
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
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
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
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
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
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
斗茶则与此不同。
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
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
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
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
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
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
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
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
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
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
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
“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
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
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
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
”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
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
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
即茶水的颜色。
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
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
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
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惠州茶文化惠州人“食茶”的历史同样也很古远。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说:“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酉平县即为后之归善县,古属惠州。
所谓“皋卢”也就是苦艼茶。
而陆羽的《茶经》也有单道开“所饮茶苏而已”的记载,单为敦煌人,晋升平元年(357)落户罗浮。
他既要饮茶,自然得种茶,说惠州种茶最迟始于晋代,大致不谬。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后,这与佛教的兴盛颇有关系。
唐人《封氏闻见记》便说南方的寺僧“习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
人身怀挟,到处煮炊,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有一点他还没说:僧人视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以为饮之有助屏绝尘念。
总之,“茶佛一味”,唐代寺观众多的罗浮山盛行种茶和饮茶,是情理中事。
《全唐诗》载有胡宿的《冲虚观》诗,谓“茗园春嫩一旗开”,可见罗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园。
李翱于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则说王野人移居罗浮,“积十年,及构草堂,植茶成园,犁山田三十亩以供食”,那时的茶园已是颇具规模。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间习俗,这又有东坡的诗文为证。
东坡游罗浮,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在惠州他也种茶,有《种茶》诗:“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紫笋,古茶名,有人释为“紫色的竹笋”,那是望文生义。
还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诗,首联云:“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如今“钓石”尚存,就在桥东沿江路边,只是已无“清深”可取,难再见坡翁当年“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
稍后,唐庚贬惠州,作《斗茶记》,说:“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
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
然大较皆精绝”。
寄傲斋和龙塘,故址在今之子西岭;“赍宜”,携来佐茶的菜肴(一说是用作调味用的姜蒜葱韭等碎末)。
惠人“斗茶” 的情形,于此约略可见。
一个“烹”字,更说明那时所“斗”之茶,非如今冲泡式的功夫茶。
东坡诗谓“薄薄酒,胜茶汤”,叫茶汤,是因为当中除茶叶外,还有其他配料如姜葱椒盐米豆油麻等。
享用这种连渣带水煎烹而成的茶汤,古人说“喝”,惠州话说“食”,都不为无理“采茶作饼,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这种见载于汉末的喝茶方法,据说延至宋代后便逐渐消失,其实未必尽然。
旧属惠州的海陆丰地区流传着一首竹枝词:“辰时餐饭已餐菜,牙砵擂来响几家。
厚薄人情何处见?看他多少下芝麻。
”这里说的擂茶,是惠东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的古老喝茶习俗,有客至或是喜庆事,必擂茶以示隆重。
生小孩满月,谓之“满月茶” ;建新房上梁,谓之“上梁茶” ;亲家母头一回上门商议儿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亲家茶”。
茶的配料虽因具体条件而有所变化和不同,故有咸茶、菜茶、药茶等众多名目,烹制的方法却与上述古法大体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