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始于唐代
始于唐代的斗茶文化

始于唐代的斗茶文化------古人斗茶是一种生活乐趣------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
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
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
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
斗茶则与此不同。
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
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
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
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
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
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
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中国古代斗茶文化刍议_卢永林

文艺卢永林中国古代斗茶文化刍议摘要:斗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唐代肇始,兴盛于宋朝,元代以降逐渐走向低落,直到明、清遗绪犹存。
就斗茶的概念及其流变、斗茶产生的原因和与斗茶有关的风俗的演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斗茶文化茗战点茶团茶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91-03作者简介:卢永林(1980—),甘肃卓尼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013年7月语文教学通讯July ,2013第742卷第7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 ol.742No.7◆古典品藻一、斗茶的概念及其流变我们将斗茶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斗茶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茶叶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狭义的斗茶就只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的茶叶品种,如“团茶”“贡茶”。
本文采用了广义的概念。
“斗茶”在早期是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茶农之间评比各自制作的茶叶好坏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在民间被戏称为“茗战”。
唐人冯贽所撰的《云仙杂记·卷十》,其中就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的记载,这也是我们所见最早的有关斗茶的文献。
这里的“建人”是指福建人,由此可以推测,在唐代福建地区就已出现斗茶,只不过在民间称为“茗战”,而好事者冯贽将其书为“斗茶”,实为一回事。
一个“斗”字,便增添了许多人文内涵,多了娱乐的趣味,而娱乐又与文化紧密相连。
自此以降,文人骚客撰书作诗都用“斗茶”或“斗新”一词,经过笔墨晕染,更是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斗茶”二字遂固定下来。
如苏轼《月兔茶》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1];白居易《夜闻贾湖州、崔常州茶山境会欢宴诗》中也有“紫笋齐尝各斗新”的诗句,此处的“斗新”即指“斗茶”。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
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
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
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
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宋时斗茶雅趣_潘春华

斗茶,即比赛茶品的优劣,又称斗茗、茗战。
斗茶始于五代,兴于唐,盛于宋,是古时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也是中国宋时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宋代斗茶,源于茶区民间,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但由于斗茶技巧性强,趣味浓厚,所以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
至北宋,斗茶之风已极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文人雅士,无不好此。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中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斗茶的情景。
每年清明前后,新茶初出,是斗茶的最好时机。
参与斗茶者,大多为一些名流雅士或达官贵人。
斗茶场所也颇为讲究,多选择二层建筑的茶室,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内斗茶设施一应俱全,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屏风上挂有名人字画,屏风前的桌面上铺有织锦,上面放着香炉烛台。
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宋人斗茶,也有些会选择在较具规模的茶叶店里,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店面,后厅会客,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斗茶者自带珍藏的好茶和好水,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宋人斗茶所用的茶,主要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饼茶,十分考究。
这种饼茶在研碾前,须用干净纸包起来捶碎,然后立即研碾。
碾后的茶末放在茶箩上过筛,筛得越细越好,这样茶末入水后方能浮起来,汤花也能凝结,从而“尽茶之色”。
这种制作方法,俗称“抹茶”,饮用时,连茶末带茶水一起喝下,既营养,又具品味。
宋人斗茶,采用“四种十服”的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泡茶所用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品的程序有好几道,首先是“热盏”,即把茶盏用沸水浇淋加热一下。
中华文化概论作业

中华文化概说>> 教学辅导作业一一.填空题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
2、“中华”之“华”乃是“”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
4、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二是;三是。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
8、唐代陆羽著的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和,和。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和。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武官为“”。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和,和。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和《》。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19、《》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和《》。
二、名词解释1、文化2、中华3、自然崇拜4、建安风骨5、果酒6、《茶经》三、判断题1、传说中的蚩尤、后羿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2、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著作。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6、现代烹饪最重要的方法“炒”是在唐宋时期发明的。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
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什么是咬盏?——斗茶技艺

什么是咬盏?——斗茶技艺
咬盏是古代点茶文化的专业术语,也常见于斗茶描述中。
唐代中晚期点茶和分茶已初步形成,而斗茶也随之产生。
宋代伴随点茶、分茶的盛行,斗茶也得到很大推广。
唐庚在《斗茶记》中写道:“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
以某为上,某次之。
”说明宋人的斗茶常常是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比试技艺和茶品,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古代斗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比试茶汤泡沫保留时间长短,这关系到饼茶原料的好坏和点茶技艺的高低。
而质量好的茶,通过较高的点茶技艺,其泛起的汤花(即泡沫)持久,会吸附在盏壁上经久不散,古人称之为“咬盏”。
宋代梅尧臣《次韵和再拜》:“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
先春喊山掐白萼,亦异鸟觜蜀客夸。
烹新斗硬要咬盏,不同饮酒争画蛇。
”
下图:兔毫盏壁吸附茶汤泡沫。
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宋代斗茶:斗茶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宋代斗茶,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内涵和社交性质的茶艺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茶叶的品质、制茶的技艺,还涉及到茶具的选择、茶水的品尝,以及茶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宋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宋代斗茶的背景与起源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斗茶便是在这一时期兴起并盛行的一种茶艺活动。
斗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品鉴和比较各种茶叶的品质。
到了宋代,随着制茶工艺的进步和茶叶贸易的繁荣,斗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活动。
二、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1.茶叶的选择与制作:斗茶首先注重茶叶的品质。
宋人偏爱采自北方的白茶和黄茶,认为这些茶叶的品质高于南方产的绿茶叶。
此外,斗茶所用的茶叶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包括采摘、晒干、炒制等多个环节。
2.茶器的选用:在宋代斗茶中,茶器的选择同样重要。
通常选用黑色陶器或瓷器作为斗茶器具,因为这些材质能够充分展现茶汤的色泽和口感。
此外,精致的茶具还能够展现出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3.煮水与点茶:在斗茶过程中,煮水和点茶是关键环节。
煮水要求恰到好处,过老过嫩的水都会影响茶汤的口感。
点茶则是指将茶粉放入热水中,搅拌成糊状的过程。
这一环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保证茶汤的口感和色泽。
4.斗茶的评判标准:宋代斗茶主要以汤色、香气、滋味等为主要评判标准。
优质茶叶应该呈现出清澈透明的汤色、浓郁持久的香气、醇厚回甘的滋味。
此外,斗茶时还需注意观察茶叶的形状和质地,以及在点茶过程中的技巧表现。
5.斗茶的礼仪与习俗:宋代斗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因此也有一定的礼仪和习俗。
一般来说,参加斗茶的人需要提前向主人发出邀请,主人则需精心准备茶叶和器具。
在斗茶过程中,人们互相品尝对方的茶汤,交流制茶技艺和茶文化心得。
这不仅能够增进友谊,还有助于推动茶叶文化的发展。
三、宋代斗茶的影响宋代斗茶不仅是一种品味茶叶的活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推动了制茶工艺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交流与文化交流。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你知道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
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茶始于唐代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
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
斗茶则与此不同。
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
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
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
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具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
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有些
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
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
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
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着书立说,加以理论化。
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
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
即茶水的颜色。
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
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
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
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
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
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本文有茗山生态茶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