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析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繁荣发展的巅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对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在唐代,茶叶的种植和饮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
当时唐政府推行茶树的种植,茶叶的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茶叶的普及,茶道开始逐渐形成。
二、茶道精神
唐代的茶道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与修养。
茶道强调恬静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
喝茶被视为一种精神修炼的过程,有助于净化心灵,提高专注力。
三、茶具与茶艺
唐代的茶具多采用陶瓷制作,如瓷杯、茶碟等。
茶道的茶具追求简约高雅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茶艺手法则十分独特,如茶叶的选取、泡茶水的温度掌握、茶道具的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四、茶道的仪式
唐代的茶道仪式分为准备茶具、烹茶、奉茶、品茗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其规范的步骤和流程,同时也注重与茶友们的互动。
五、唐代茶道的影响
唐代茶道的形成对于后世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的精神理念在日后发展出了更为细致和深远的内容,茶具的设计和茶艺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在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茶道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后世茶道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茶道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标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和平与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在唐代,饮茶成为了一种文化风尚,以下是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1. 茶具的使用:唐代人喜欢使用精美的茶具,如银制茶具、瓷制茶碗和茶盏等。
茶具通常带有装饰美观的花纹,体现了唐代人对美的追求。
2. 泡茶的方法:唐代人注重煮水的温度和泡茶的时间。
他们通常会煮沸水后稍微冷却一下,然后将茶叶放入茶碗或茶盏中,倒入刚刚沸腾过的水,待茶叶浸泡片刻后即可饮用。
3. 饮茶的场合:唐代人喜欢在家中或茶馆中与亲友一起品茶。
茶馆成为了唐代社交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茶馆中交流、游戏、吟诗等,茶成为了他们共享的文化载体。
4. 陈设茶席:唐代人在喝茶时会精心陈设茶席,茶席上通常放置着花瓶、烛台等装饰品。
茶席上的摆设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活动而变化,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5. 饮茶的品种:唐代人喜欢品尝各种不同的茶叶,例如绿茶、龙井茶、白茶、红茶等。
他们将茶叶分为高贵的上品和普通的下品,富有饮茶品味的人会选择上品茶叶来品鉴。
总的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人对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追求。
茶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茶文化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并且将饮茶作为一种与亲友交往的方式。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1. 唐代茶文化的背景说到唐代,哎呀,那可是一个繁华的时代啊!诗人、画家、商人,全都忙得不可开交,生活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
这个时候,茶的饮用开始逐渐流行,简直是“家家户户都喝茶”的节奏。
从宫廷到民间,茶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茶,不仅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像是那阳光洒在大地上的温暖。
可以说,唐代人对茶的热爱,就像我们今天爱喝咖啡一样。
2. 唐代茶文化的传播特点2.1 文化交流的桥梁首先,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外贸兴旺,丝绸之路上行人如织。
这时候,茶作为一种独特的饮品,自然而然地成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可以想象一下,商人们把茶叶装在袋子里,穿越山川河流,带着茶的香气,把它送到远方的国度。
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段故事。
你看,茶不仅仅是喝的,还是交流的媒介!唐代的茶文化像一阵春风,轻轻吹拂到了周边国家,带去了唐朝的风采。
2.2 文人雅士的推崇再说文人雅士,他们可是茶文化传播的“推手”哦。
唐代的诗人们,常常在诗中提到茶,写得那叫一个文艺范儿。
李白、杜甫,甚至是王维,哪个不是把喝茶当成一种生活的享受?“对影成三人”,喝茶、作诗、赏月,简直是人生一大快事。
就这样,茶的风雅气息悄然传遍了大江南北,乃至海外。
可以说,文人们用他们的笔,将茶文化描绘得如诗如画,让更多人向往。
3. 唐代茶文化的意义3.1 促进了国际交流说到意义,那可真是多得数不胜数。
首先,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国际交流,让各国的人们在茶桌前有了更多的互动。
比如,唐代的朝贡制度,让一些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喝着香喷喷的茶,感受着华夏的博大精深。
你想啊,彼此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碰撞、融合,简直像是火花四溅,生出许多新的思想和艺术。
久而久之,茶成了各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结了不同民族的心。
3.2 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再说,茶的健康效益也让人们对它趋之若鹜。
唐代的医书中就有提到,喝茶能消食、解腻,这不就是在告诉人们,喝茶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喝茶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像是现在我们习惯了早晨来一杯热茶,下午再来一杯,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饮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1. 茶具精美:唐代的茶具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茶壶、茶杯、茶碟等器具多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制成,形状多样,装饰华丽。
茶具的精美不仅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唐代的繁荣和富裕。
2. 茶叶繁多:唐代的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
其中,绿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红茶则较为珍贵。
唐代人对茶叶的品质要求很高,追求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3. 泡茶讲究:在唐代,泡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讲究泡茶的方法和程序。
首先,选用优质的茶叶,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沸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享用。
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和时间,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泡茶时,还需要注意茶水的色、香、味,尽量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4. 茶艺表演:唐代的饮茶活动中,茶艺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艺表演包括煮茶、冲茶、斟茶等环节,表演者需要具备熟练的技巧和优雅的动作,以展示茶的美感和茶文化的魅力。
5. 社交互动:饮茶在唐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常常在茶馆或私人场所聚集,品茶、聊天、赏景。
茶馆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场所,茶楼也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通过饮茶,人们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了解时事动态,交流学术观点,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在唐代的茶文化中,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特点。
茶文化的兴起不仅带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也成为后世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和特点在唐代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唐代饮茶的方式、茶具的使用、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以及茶的社交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饮茶的方式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煮茶法,一种是泡茶法。
1. 煮茶法:煮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直接饮用。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一般适用于大茶会或军队出征时的饮茶。
煮茶法对茶叶的要求相对较低,茶叶的产地和品质不会对口感产生太大影响。
2. 泡茶法:泡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具中,冲泡后饮用。
唐代泡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陶罐泡茶,一种是用瓷器泡茶。
使用陶罐泡茶的方式受到了唐代文人的喜爱,他们认为陶罐可以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更加符合茶叶的自然属性。
而使用瓷器泡茶则更加注重茶具的精美和瓷器的质地,能够更好地展现茶的品质。
二、茶具的使用唐代茶具种类繁多,其中以茶碗、茶盏和茶壶最为常见。
1. 茶碗:茶碗是唐代常用的茶具之一,一般由瓷器或陶器制成。
茶碗的形状多样,有圆碗、扁碗、高脚碗等。
唐代的茶碗通常较小,容量较小,适合一个人单独饮茶。
2. 茶盏:茶盏是唐代茶具的特色之一,也是饮茶的重要工具。
唐代的茶盏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盏、方盏等。
茶盏的容量较小,能够保持茶汤的温度和原汁原味。
3. 茶壶:茶壶在唐代饮茶中起到了冲泡和保温的作用。
唐代的茶壶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壶、方壶等。
茶壶的设计注重便利性和美观性,能够更好地提取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三、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唐代的茶叶品种较多,主要有砖茶、饼茶、折茶、碾茶等。
茶叶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
1. 砖茶:砖茶是将茶叶压制成砖状,易于保存和携带。
砖茶在唐代的茶叶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被广泛使用。
2. 饼茶:饼茶是将茶叶压制成饼状,也方便保存和携带。
唐代的饼茶以青茶为主,制作工艺讲究,品质优良。
3. 折茶:折茶是将茶叶折叠成形,易于保存和运输。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与艺术表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与艺术表现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高峰期,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茶叶的采制、制作、烹饪、品评都有专门的书籍记载,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冯延巳的《茶录》等。
在唐代,茶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消遣之一,它们在品茶、赏景的同时进行着文学创作,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酒泉子·其三》中都有品茶的描写。
在宋代,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茶楼成为了宋代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茶艺也被发扬光大,茶器越来越精美。
茶艺师们通过修炼茶艺来表现自己的文化修养,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也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唐宋时期的茶艺表现唐宋时期,茶具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茶器的种类也变得愈加丰富精美。
茶壶、茶碗成为了茶人们手中最常用的茶器,茶人们对茶器的烙印、刻字、造型等造型设计有严格的要求,也给茶器的制作带来了更高的技艺水平和审美标准。
茶艺表现方面,唐宋时期的茶艺家们不仅要求能娴熟地操作茶具,还要求能够与茶器、茶叶进行艺术创作,使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茶艺家们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手势、眼神、语言等多种方式,使茶艺表演在艺术效果上得到了更为精湛的表现。
唐宋时期的茶艺还重视配合茶点的表现。
茶点的制作和配菜都要体现出主人的用心和娴熟,茶点和茶的搭配更是需要精心搭配。
茶点不仅要广泛地采用各种食材,还要根据不同的客人做出不同的搭配,以增加客人的饮食享受,从而提升了茶艺的口碑和影响。
三、茶文化的价值茶文化在唐宋时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它还是一种精神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茶文化更加强调品茶的修养。
茶人们不仅品味茶,还是艺术品位、文化素养的体现。
茶人们用茶艺来展示自身的品位和人格风范,以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品茶过程中,茶人们可以慢慢地品味茶香,欣赏茶器的美、茶汤的色、香、味、形、气等,通过品茶来调整心态、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叶饮用方式的重要转折点。
在唐代,饮茶方式日益多样化,茶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1.所用茶器:唐代的茶器主要有茶盅、茶壶、茶碗和茶杯等。
其中,茶盅是最常见的茶器,也是饮茶的主要容器。
茶壶用于冲泡茶叶,茶碗和茶杯则用于盛放饮用茶水。
2.冲泡技巧:唐代的冲泡茶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煎;一种是撩。
煎茶是将茶叶放入壶中,加入热水,待茶汤煮沸后,将茶叶过滤出去,留下清澈的茶汤。
撩茶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倒入热水,用茶匙或茶筅稍微搅拌,待汤色变浓后,饮用。
3.配料调味:唐代饮茶时,常会加入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以增添茶的香气和口感。
例如,常加入花草、果品、坚果等作为茶的配料;而蜂蜜、砂糖、鱼腥草等则可以调味提鲜。
4.礼仪规范:唐代的饮茶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体现了对茶文化的重视。
在对待宾客时,唐代人会亲自为客人冲泡茶水,并按照规定的动作和顺序,将茶杯递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饮用茶水时,也有特定的动作和姿势,使茶汤更加醇香。
二、唐代饮茶方式的特点1.品类丰富:在唐代,人们开始重视茶叶的种类和品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绿茶和红茶,还有乌龙茶、花茶、香片茶等多种茶叶品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2.饮茶的时机:唐代人饮茶的时机非常灵活,不再局限于早晨或下午茶的固定时间。
人们无论在家中、宴会场所还是外出旅行,都会随身携带茶具和茶叶,随时冲泡茶水饮用。
3.享受生活:唐代是开放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渐加强。
饮茶不再局限于疗养或药用,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
唐代人将饮茶视为一种享受,通过品茶、赏茶花、写茶诗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4.茶文化交流: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非常活跃。
唐代文人墨客常会聚集在茶馆、茶坊等场所,互相品茶、交流心得,甚至以饮茶为话题写诗作赋。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你知道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
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一班201042160326 李柽钖)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本文试图从唐代各种茶品开始,论述介绍唐代茶文化中茶的加工工艺,品茶步骤以及茶的功效,并引用唐诗中的一些有关文字来探讨说明。
关键字:唐朝茶文化加工工艺品茶正文一、众多的名茶饮茶之风的兴起,使得产茶之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个州,涉及到现在的17个省份,西北至安康,北至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至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至福建的建瓯等,南至岭南的两广。
各地的茶叶品质因气侯、地理等环境、种植加工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质,从而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品评者之希翼,形成了一个名茶系列:1. 蒙顶茶:又名蒙顶紫笋茶,产于今四川蒙山;2.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茶,产于今湖北当阳县;3. 顾渚紫笋茶:产于今湖州顾渚;4. 石癝茶:产于今湖南衡山市西;5. 九华英:产于今蜀中地区;6. 邕湖茶:产于今湖南岳阳;7. 小江园:产于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地;8. 鸦山茶:产于今安徽宣城;9. 鸟嘴茶:产于四川;10. 天柱茶:产于安徽潜山;11. 武夷蜡面茶:产于福建武夷山;12. 华顶茶:又名华顶云雾茶,天台云雾茶,产于浙江天台;13.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14. 碧涧春:产于湖北宜昌。
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所列举的当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名茶,在上述多种之中,有的没有被列入,如仙人掌茶、石癝茶、九华英、鸦山茶、天柱茶、蜡面茶、剡溪茶、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目、芳蕊、茱英寮茶、夔州的香山茶、福州的方山露芽茶、江陵的南木茶等;在其他文献中尚有些记录,如婺州的东白茶、睦州的鸠坑茶、洪州的白露茶、寿州的黄芽茶、蕲州的团黄茶等。
二、采摘及加工工序、工具唐代的茶叶从采摘开始到加工结束,工序分为七道,从诗文中也有一些表现。
当时的诗文中,“具”表示加工茶叶的工具,“器”表示煎茶的工具。
(一)采摘茶叶:多在清晨进行,如张籍《茶岭》所记“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皮日休《茶籝》诗中:“开时送紫笋,负处沾清露”;郑谷《峡中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等都可看出。
采茶所用的茶篮,多为竹制,唐人称为“籝”。
(二)蒸茶:常是釜中盛水,水中放甑,甑有木制与陶制两种,甑中吊放一小竹篮,用来盛鲜茶叶,烧火将水烧干即可。
蒸好的茶叶取出来后再倒入甑中,用桑木制的三叉杈加以搅拌,目的是让里面的茶叶不致挤压而流失膏汁。
蒸茶的灶多是专用的,形状比较特殊,常设在茶山里。
(三)捣茶:所用的工具为“杵臼”,又叫“碓”,把蒸好的茶叶放入碓中,捣烂成糊状。
捣茶又叫研茶。
研茶所用的工具曰研,盆状,内壁带棱(或曰槽),考古发现过此类器,多是陶制。
在一些较大型的茶场,使用大型或组合的研,当时称研架,一次可以研制较多的茶叶,如李郢《茶山贡焙歌》:“蒸之馥馥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
(四)拍茶:捣过的茶膏,放在一定形状的模子里拍制成茶饼。
模子是专门用于制茶,当时称“规”,以铁制成,形状多样。
这个过程,如陆龟蒙《茶焙》:“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茶饼制成后,退出茶模,排放在竹席上,竹席称“芘莉”,并在茶饼上穿一个洞(称穿眼),穿眼的工具称“锥刀”。
还有一种工具称“朴”,或“鞭”,是用来刮去粘在锥刀的茶糊。
(五)焙茶:即烘焙茶饼,通常是在地上挖一个二尺深、二尺半宽、十尺长的坑,四周砌上高二尺的矮墙,用泥抹平,或用砖砌成焙灶。
灶上用木编成二层架,叫作“棚”,或曰“栈”,上层叫上棚,下层叫下棚。
用竹子做成的长筷,长约二尺半,叫做“贯”,用于穿茶饼放在棚中,初焙时放于下棚,焙干后放于上棚,务必去尽水分。
如皮日休《茶焙》“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得燥金饼,渐见干琼浆”。
(六)穿茶:茶饼烘干后,要穿成一串,以便贮存和运输。
穿茶饼所用的绳索也称“穿”。
“穿”也是计量单位,也称“串”,一穿的重量因地而不同。
绳索所用的材料因地而异,如江东、江南一带多用竹制;巴山、峡州一带多用蔑青搓绳。
也有一些地方用芦获等。
(七)封茶:也就是贮存茶饼,所用的工具称“育”。
育用木制成,用竹编围四周,再用纸裱糊;里面分隔层,上有盖,下有架,一侧开门。
将茶饼放入育内的上层,下层空档置一贮火器,平常置热灰,梅雨时节放微燃的炭火。
一些选料精细、加工讲究的高档茶,多是富人或士大夫之类饮用和馈赠,商人对此多有特别的包装,如用丝织品,用玉盒的。
三、茶之种类和饮用方式上述的七道加工程序,只是茶饼的加工过程,当时饮茶方式尚有另外三种,这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其一为粗茶,陆羽称之为“斫茶”,即把采摘来的茶叶不分叶、枝、埂等,一起用刀切碎,放入锅中煮饮。
其二为散茶,陆羽称之为“熬”茶,即把采回的茶叶不作任何加工,直接放入锅中煮汁饮用,如陆希声《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茶旋摘煎”。
其三为末茶,陆羽称之为“场”茶,即把采回的茶叶烘炒后碾成粉末后煮饮。
四、对茶的认识唐代人们对茶的近乎疯狂的喜爱,其中有许多原因,与人们对茶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唐人的认识中,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有夸大之嫌,有的有偏颇之义,这些认识在唐人诗歌中有所反应。
(一)兴奋作用因茶叶中所含的成份,饮茶达到一定的量后会出现兴奋状态,当时人们对此是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甚至有夸大之嫌,这在唐诗中可了解到,如齐已《尝茶》:“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咏茶十二韵》“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二)解酒功能茶能解酒,这个认识到目前尚存在,在唐代已是被公认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但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认识。
唐代人们的这个认识可以从文献和诗歌中找到。
如白居易《肖员外寄新蜀茶》:“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李群玉《答友寄新茗》:“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李德裕《忆茗茶》:“欲及清明火,能清醉客心”等。
(三)清心定神作用在一定的数量、一定的速度、一定的环境等情况下饮用茶,会起到清心定神的作用,唐人多在环境幽静、细品慢赏之中寻求清心定神。
品茶如参禅,品茶所需要的静谧的心境以及追求的“自省”境界,和佛教禅宗相似,寺庙道观等宗教的环境为人们寻求清心定神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如颜真卿等五人《五言月夜吸茶联欢句》:“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五、有关的茶俗在唐诗中还能窥见当时的一些茶俗这些茶俗有的保留至今,有的消失,具体情况如下:(1)茶中有添加盐和姜的习俗,如薛能的“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2)以茶为宴的习俗,即茶来宴请宾客,也称茶会。
在各地举办的茶宴中,以顾诸山举办的大型茶宴最为著名。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将茶宴的盛况与自已“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的惨境相对比,让人感叹良多;(3)喝茶粥的习俗,即将茶叶直接放入锅里煮烂成粥样,直接用来饮用,如储光义《吃茗粥作》:“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4)野外饮茶的习俗,当时人们,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喜好到野外与人一起饮茶并聊天等,如皮日休《茶瓯》:“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等。
六、有关饮茶的工具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共计24种,即风炉、筥、炭挝、火策、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辘水囊、瓢、竹策、鹾簋、熟盂、碗、备、札、涤方、滓方、巾、具列等。
当时的茶具尚是刚从酒具中分离出来的,故一些名称还沿用酒具的名称,陆羽《茶经》有关茶具的名称还有不少是沿用当时酒具的名称,如称茶盏为“碗”,并认为能够与茶色相浑映者为最佳,以越窑所产的釉色似玉且微泛淡青色的茶碗最好。
当时人们还认同越州、婺州、岳州、鼎州、寿州、洪州、邢州等地所产的茶碗。
唐诗中称茶碗多为“瓯”,其中缘由是否认为这样更雅,或是其他,不得而知。
(一)茶碗,即茶瓯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滋器”;陆龟蒙《茶瓯》:“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二)煎水工具一一鼎、炉唐人饮茶,首先是煎水,用具有盛水工具与容火工具,盛水用鼎(陆羽称之为“蝮”),容火用炉(专门的鼎式炉或一般的炉)。
秦韬玉《采茶歌》:“看着春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白居易:“白瓷欧甚洁,红炉炭方炽”,“绿蚁新酷酒,红泥小方炉”。
(三)煮水煎茶的燃料唐人主张首先选用炭火,其次才选用一些木材来作燃料,木材以“劲薪”为主,即桑木、槐木等坚固细密的木材,反对用松、柏、桂、桧等含油脂的木材,因为这些木材燃烧时气味会损坏茶味;同时也反对用腐烂、死枯等木材作燃料,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上述的燃料,这一般指野外。
(四)加工茶饼的工具—茶碾、茶罗唐人饮茶多用茶饼,加工茶饼的工具就是茶碾和茶罗。
茶碾,有木质、石质的,少数用玉质的,如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茶碾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碾盘,另一为“堕”。
碾盘一般外形四方,中心剜成圆孔,正好容“堕”。
堕是一根圆木,中间安有轴,转动碾堕,碾堕与碾盘的挤压使茶饼碾碎。
通常还配有用来扫净茶末的小扫把一拂末”,一般是用鸟的硬羽毛制成。
茶罗,也称“罗合”(类同今之筛子),多用竹子或杉木经烘烤弯曲而成,如是用拓木制成的则称“拓罗”,罗面多用纱绢做成,常配盖,以免茶末飘散。
七、品茶的过程品茶的过程,包括煎水、煎茶到细品慢饮,其中每一步骤有许多讲究和许多评品标准。
(一)煎水唐人品茶时,对水的要求和认识也颇丰,在一些文献中能见到,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合理的。
唐人煎水有“三沸”之说,用三沸水煎出的茶曰“三沸之汤”。
第一沸曰“鱼目沸”(鱼眼沸),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癝方及团茶》:“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飞”;第二沸曰“连珠沸”,如皮日休《煮茶》:“杏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第三沸曰“鼓浪沸”,属于老水不可食。
唐人对沸水的分类,在上述三种的基础上还加以细分。
水刚开始沸时的水泡稍小,称之为“蟹眼”(蟹目),以后出现的水泡较大,称之为“鱼眼”,如皮日休《煮茶》:“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二)碾茶即将茶饼放在茶碾中碾碎成粉末,有时还用茶筛(茶罗)筛选。
如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等。
罗后的茶末如是金黄色,则被认为是上等好茶,常被诗人歌颂,如李群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三)煮茶将碾好的茶粉放入沸水中,并加以搅动,搅的目的是使之出现饽沫,诗文中多用“花”来表示饽沫,如刘禹锡《西山若兰试茶歌》“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尝茶》“今霄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