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第13讲明清时期的

合集下载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学军中学钟徐楼芳)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学军中学钟徐楼芳)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 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杭州学军中学 钟徐楼芳
从救世之臣陈宏谋看近代前夜的盛世危机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康乾盛世最有影响力的汉族官员之一 作为封疆大吏任职最久 晚年被提拔为内阁大学士 晚清思想家魏源推崇为经世致用楷模 地位仅次于顾炎武 陈宏谋 以“其言足以救世”自诩
教什么
怎么教
单元核心内容:盛世危机
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盛世——危机
陌生:隐藏的危机
辩证思维: 与西方相比的危机
熟悉:盛世的表现
既定思维: 传统社会的盛世
教什么
怎么教
重难点
重点:君主专制强化 难点:君主专制强化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 用,对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活跃局面及社会进程发展 的消极作用。
教学反思
一、救世之官:臵身皇权膨胀的政局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二、救世之治:面对繁荣经济的隐忧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 三、救世之学:承袭经世致用的潜流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什么
怎么教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康乾盛世最有影响力的汉族官员之一 作为封疆大吏任职最久 晚年被提拔为内阁大学士 晚清思想家魏源推崇为经世致用楷模 地位仅次于顾炎武 以“其言足以救世”自诩
三、救世之学:承袭经世致用的潜流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什么
怎么教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仕于西南
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 土归流”,促进了地方开发,却 也使得西南地区粮食严重短缺。 雍正谕令加紧垦荒,然而人 多地少的客观情况,迫使地方官 员谎报瞒报。陈密奏揭发乱象。
教什么
怎么教
思考:陈宏谋发现了什么“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第12讲 明清时期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第12讲 明清时期的

[系统认知]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 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 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 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 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 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 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生产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规模 地位
①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制 ②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
瓷 鱼缸等
成就

③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 彩争奇斗艳
纺 织 业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 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 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 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二史料探史——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史料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 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 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 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 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 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 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 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 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 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 迫的过程。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干知识梳理】1.丞相殿阁大学士票拟权内侍机构2.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大臣【考点深化探究】考点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为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后来设置内阁,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

2.(1)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压制了民主思想,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和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本题以明朝宦官受教育问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

材料显示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且士大夫编纂针对性的学习读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加强君主专制导致明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变化,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说法与明朝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未显示内阁议政功能的变化,C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明朝宦官集团实力虽有膨胀,但始终未掌握决策权力,故D项错误。

考题2B[解析] A项错误,明代废行省、设三司,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反映了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巡抚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地方权力的加强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程度加剧,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明朝地方权力的变化是巡抚权力的加强,但巡抚仍要听命于六部,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C项错误。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易代
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 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 起,统治摇摇欲坠。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 灭亡。 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 都北京。
-0 2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的政治制度
1、军机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重要军国大事 康熙,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 雍正,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跪奏笔录。 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 峰。 2、奏折制度 康雍乾时期形成奏折制度。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文字狱 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制造文字狱。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势 力对中国的冲击,海禁与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中西方 文化、科技的交流。
阶段特征
辽夏金元特征
政治 辽与北宋对峙,长时间和平,通使、贸易。南北面官制度。澶渊之盟。 金与南宋对峙,迁都燕京,沿袭唐朝制度,保留猛安谋克。 蒙古灭西辽,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东亚、西亚、东欧。忽必烈继位,兴建 大都,后定国号为大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一省制;行省制,宣政院,西域,澎湖巡检司;蒙古传统官员选拔方式,恢复科举制,但录 取人数有限,比例不高;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郑和下西洋
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洋海外,先后七次出海,访问了30多个多家和地 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目的: 政治目的为主,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异域珍宝特产,满足 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影响: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给明朝带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十三)1.B[解析]根据材料“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可知,明太祖立国后杀戮功臣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得出此举措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迁都北京并非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与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和效果相同,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不利于巩固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密折奏事制度是清朝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

2.C[解析]据题干中“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可见台宪之官是言官,非行政官员,故A项错误;题干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并非举荐人才,未提及监察官员有举荐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提及了监察官员对朝政有谏议权,故C项正确;政事的终审权由皇帝掌握,故D项错误。

3.A[解析]由材料“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说明宦官代行皇权,首辅对宦官谦卑,说明君主专制强化,故选A。

材料中首辅对宦官态度谦卑,实际是对宦官背后的皇帝谦卑,因而不能体现皇权衰落,B项错误;明朝设立的内阁仅作为秘书机构存在,不可能取代六部的职能,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首辅对宦官的态度,未体现宦官的权力情况,D项错误。

4.A[解析]选后妃、驸马逐渐走向平民化有利于减少外戚干政等现象出现,推动官僚政治理性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做法推动政治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做法是君主权力增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人治,故D项错误。

5.C[解析]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

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

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

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

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

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朝崇尚法治。

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

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

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

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

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2.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2022·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论及君臣关系时说,“夫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该思想家还提出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2345
根据材料“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 曳木之人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天下为主, 君为客”也是其主张,D项正确;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是王守仁的思想,排除A项;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B项; “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思想,排除C项。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启蒙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 特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倡导工商皆本;思想上, 揭露科举制弊端,提倡个性自由。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
拓展深化
1.全面认识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对传统

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
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
解放思想
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拓展深化
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
局 从内容看 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
拓展深化
(2)原因 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下,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明清时期的文化一、明清之际的思想(一)背景1.政治: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层):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二)概况1.王阳明的心学(1)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①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

③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影响:①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民主经世致用;(三)评价 1.积极(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注]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拓] 李贽,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自觉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旗帜。

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辩]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们代表的是新兴市民阶层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利益!注]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拓]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联] 明清之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二是都出现了新思潮反对禁欲主义。

[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

[注]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辩] “亡国”与“亡天下”:“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

[拓]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变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经世致用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不变的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影响下,未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可见,任何思想文化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政治经济。

[注] 明清小说在当时是世俗文化的表现,难登大雅之堂,故许多小说的作者不是很清楚。

[注]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是一本“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

——鲁迅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1)演变过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宋代出现话本;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3.绘画和书法(1)绘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4.戏剧:京剧(1)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2)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形成。

(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4)民国以来: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联]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1)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民阶层壮大。

(2)思想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受到冲击;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倡导个性发展,主张工商皆本。

(3)文学上: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化迅速发展,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4)艺术上:绘画、书法艺术更加追求个性化;戏剧繁荣,京剧产生。

[辩]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

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拓] 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

重难点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一史料探史——黄宗羲的思想史料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提示] 主张君民平等,人民主权;主张地方自治;是非取决于学校;实施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系统认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我们称之为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

它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异同如下:1.相同点都关心人民疾苦。

它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都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2.不同点重难点二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读图明史——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解读] 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这是中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书籍,影响深远。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等,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帝的禁令,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系统认知]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不同(二)归纳总结——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三纵引横联——文学发展与时代特征的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代: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话本、词、戏曲、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也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6)明清: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读懂] 昆曲的兴盛与明朝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味。

士大夫所欣赏的是闲适与空灵,前者导致昆曲节奏的舒缓,后者形成昆曲轻灵曼妙的艺术境界。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免含有对社会、人生的哀怨和悲凉,在音乐、唱腔上也常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致。

[做对] 选D2.(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读懂] 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人们对知识(权力/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文化/享乐)氛围浓厚。

[做对] 选D3.(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读懂] 材料说明小说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一种与儒、释、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扩大,从而推动小说这类世俗文学的发展。

[做对] 选C4.(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读懂] 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固定脸谱,每种脸谱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例如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成为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与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