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1一、说教材《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
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
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篇1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同学“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同学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依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沛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同学,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同学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我班同学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溢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材理解

《观潮》教材理解一、教材分析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
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
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接着讲岸上的景象。
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
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一、二课时)教案

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难点: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核心问题:从声音和外形两方面感受“潮来时”潮水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课文视频、潮水来时的视频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苏东坡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2.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句中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吗?(钱塘江大潮)3.出示钱塘江简介:钱塘江是中国五大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中地理位置最南的河流。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主要流域流经浙江省。
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流经杭州注入杭州湾并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4.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壮观的景象。
5.板书课题:1.观潮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4)图片认读生字盐鼎沸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重点理解:屹立、人声鼎沸和横贯这三个词语)(1)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及教案一个人民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观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
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
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自主学习,识字解词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
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 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观潮》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一课 《观潮》
观 再近些,只见白
潮
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观潮》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
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人教地版小都学四年被级语文震上册得第一课颤动起来。
《观潮》
比较句子: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意思说完整了。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写出了颜色和数量。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观潮》
知潮声: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3、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 得颤动起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观潮》
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形《观容潮声》 音极大或变化剧烈。
我会写
cháo chēng yán
lǒng
观潮 称呼 盐官镇 笼罩
méng bó wù áng
fèi
蒙蒙的薄雾 昂首东望 沸腾
guàn
jiù huī
横贯江面 依旧 恢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观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人们观看钱塘江大潮 。 按 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过后 顺序来写的。
知潮形:
1、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观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赞美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奇丽、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同时,还需要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以及通过比喻、形容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象的技巧。
此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
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播放录像。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