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

设计人:赵玉伟 2013年2月16日星期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㈠准确审读题目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趣味 [说明:帮助学生直接把握论证中心]

㈡明确课文中心论点

[教师发问,学生思索]:文学与趣味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学生朗读,圈点句子]:朗读课文第一节,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或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说明:题目并无难度,答案也浅显明了。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㈢明确作者论证思路

出示思考题,学生速读全文并整理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就此中心展开论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

答: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⑴根本不知,感到无趣,精神残废。

⑵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中毒。⑶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短视。

问题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问题3:又如何才能获取正确的新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说明:这三个问题设计属于理解性问题,化解本课时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完成知识目标一,并且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时快速而准确提取段落中心句的能力。]

㈣总结本文结构特色

[说明:属于教学难点,本环节目的是更深刻地体会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特点。]

1.出示思考题:[教师出示,共同探讨]

⑴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于论证内容的稀疏与繁密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板书重点]

⑴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疏密相间,在论述三种通病时文章三段排列,行文疏朗;在论证怎样获取“趣味”及“新趣味”时,行文繁密,论证透彻,这样,全文论证结构腾挪多变,重点突出。

⑵因为作者写作阐明的重点是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并不在批判文学趣味方面的欠缺,指出毛病仅为治疗作用。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说明:本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情绪,在活动中深刻体验本文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完成知识目标2。]

1.出示思考题:

文中作者借用了以喻明理、现身说法、巧妙引用等多种论证手法,使理论性较强的文学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你能于文中找到例子并简明分析其作用吗?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答:⑴引用论证

a.孔子之言: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b.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重申结论,要获得新的趣味

⑵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

a.以山设喻: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b.开疆辟土:战胜惰性,获取新趣味

⑶举例论证:以个人经验为例,倍感亲切,深入浅出,增强说服力。

四、反馈小结:(6分钟)

出示思考题:

学习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和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的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自己写作议论文的经验,谈谈你的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1.议论文写作必须条理清晰,论证有序。

2.议论文写作应尽量采用恰到好处的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说明:让学生学以致用,尽量克服习作过程中结构随意,论证无序的弊病。]

五、拓展练习:(4分钟)

作业要求:

1.阅读课后练习五,把握命题要求:读书必须有正确的欣赏趣味。2.借鉴课前发放材料,吸取作者有关文学欣赏的观点。

3.要求每人在课后完成一篇小说欣赏读后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痒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嚷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臺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炯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计划

xxxx职专中专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xxxx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面向全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确保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够独立鉴赏文章,掌握疑难字词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有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熟悉各文体的写作特点,能读懂文言文,能独立鉴赏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让学生有一颗细腻的心,体会生活中的丝丝温暖养成阅读与写作的好习惯。(这两种方式最有助于释放心灵) 4、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冷漠和理性的社会中感受到“善”静默而巨大的力量。 三、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职业中专的文化课没有过大的应试压力,所以应该把全部的力量放在素质教育上。只有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而语文这门课具有先天的优势——学语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气质,让他们善于听、说、读、写,以恰当的方式展现自我。语文课不仅是文化课,它也是一门德育课,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品味生活中淡淡的馨香,让心灵变得多彩、敏感、有活力。这本教材具备以下特色: 1、结构新颖,体现职教特色。 设置“古典诗文诵读”,建立诵读系统,以古汉语精品固其本;设置“现代诗文阅读”,建立阅读系统,以现代汉语精品立其标;设置“实用语文操练”,建立操练

系统,以现代汉语实用交际语言通其用。 2、以学生为主体,“教本”“学本”统一。 (1)结合具体课文,指点学习方法。 (2)提供范例,可旁批可点评。 (3)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4)适应学习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品诵结合,突出语文感悟。 (1)着力于文本品读,重在出声地读。 (2)着力于语言积累,积累好词好句。 (3)着力于语文操练,形成语文应用能力。 4、练习设计,符合文本学习规律。 为体现职业性强的特点,每篇课文后均设置“主旨把握”、“语言品味”、“义理探究”三个题干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以树立其职业意识,培养其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提升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我校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学生成了“低头一族”睡觉者居多。常常是老师提问,学生沉默,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重复很多遍,学生仍是茫然,课堂成为老师的独幕剧,偶尔有少数学生在语文课上玩手机,听歌等与语文不相关的活动,这显然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常教学背道而驰。 从学生角度来看,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基础薄弱。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积累很少,少数学生还不如小学高年级的的学生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也较差:从学生的“写”来看,字迹潦草,规范书写的不多;习作时,能按要求表达的不多。在“说”方面,学生能力最差:平常交流用方言,在课堂上发言也常用方言,即使是普通话,也有很浓家乡的方音,这对学生将来面试、外出就业来讲很难与人有效沟通。(2)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厌学语文,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缺乏对语文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教案 文档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的欣赏 本单元的五篇散文具有丰富内涵。《胡同文化》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废墟的召唤》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过万重山漫想》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内蒙访古》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点。《把栏杆拍遍》则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进一步掌握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如何对散文进行欣赏?一是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这是散文欣赏的重要的路径;二是研究散文的抒情方式,体察作者的感情;三是探究散文的意境;四是研究散文的语言,仔细品味散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我们要掌握语言辨析和作批注的阅读方法。语言辨析即通过对所阅读的优秀文本语言的分辨、剖析,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作批注就是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以及引申开去的看法和由此及彼的联想等言简意赅地

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应位置。 我们要认真学习在写作中如何审题与立意,并通过“口语交际讨论”的自学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胡同文化》2课时 《废墟的召唤》2课时 《过万重山漫想》2课时 《内蒙访古》2课时 《把栏杆拍遍》2课时 写作审题与立意2课时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3.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盼 精品教案

16 盼 文本分析: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3.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借古喻今,忠告汉代统治者勿蹈秦王朝灭亡覆辙的主旨。 2.把握本文的对比手法和铺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古代语言现象。 学习难点 1.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 2.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实践 课外阅读《过秦论》的中、下篇,试比较上篇与中、下篇在写法方面有何不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解题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 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第16课 盼 教案

16.盼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 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 (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 mē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的感觉。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逗引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梳理课文思路(3)(4)(5) (7)(8) (17-29) (9-12) (13)(14)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期中测试卷

欢迎阅读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建筑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基础知识(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噌.(cēng)的一声挪.(nuǒ)窝儿祭.(zhài)酒眯.(mì)着 B.虾.(há)蟆陵熬.(áo)白菜街坊.(fáng)不更.(gèng)事 C.房檩.(lǐn)烦躁.(zāo)岁数.(shu)大镊.(niè)子 D. 2 A. C. 3 左右 A. C.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C. 7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长咸.集(都) B.数.罟不入洿池(密) C.信.可乐也(诚信) D.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常以身翼.蔽沛公 B.囊.括四海 C. 天下云.集响应 D.履.至尊而制六合 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着作。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共有上中下三篇。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每空1分) 11 12 13 14 15 但 像16分)17 18 ②A.真 B.像 C.怕 D.确 19.对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2分) A.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的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 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B.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 跑出来。 D.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 20.对鲁四老爷的“可恶!”理解正确的是()(2分) A.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 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 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 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 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 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 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职高语文拓展模块试卷及答案

职高语文拓展模块试卷 (含答案) 满分100分 90分钟完卷 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阜.盛bù伺.候cì惴.惴zhuì B.谬.种mìu 呜咽.yè簇.拥cù宫绦.tāo C.敕.造chì烟霭.ǎi 嫡.亲dí驯.熟xún D.杜撰.zhuàn 模.样mó忖.度cǔn 门槛.kǎn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风尘仆仆梦寐以求贫脊彪炳千古 B.恍然大悟熙熙嚷嚷嬉戏要言不繁 C.忍辱负重炊烟袅袅斑斓不修边幅 D.坚韧不拨安然无恙心扉德艺双馨 3.选出动词使用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他把舵把从舵上掉,用它去,去,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下去。 A.扔打劈砍 B. 找劈砍打 C.拽打砍劈 D. 扔破打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 ....,它趴在地上。 B.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致勃勃 ....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C.另一条鲨鱼原是忽隐忽现 ....的,这时又张开了大嘴扑上来。 D.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 ....的鲨鱼。 5.下列句中破折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今晚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B.前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大字——醉翁亭。 C.“哄——”大家都笑了,他难堪地站在那里,满脸通红。 D.看到许多新同学是家长送来的,我感到自豪——我是自己来的。 6.下列词语中,不全是成语的一组是() A矢志不渝本末倒置 B燃眉之急忐忑不安C冷汤剩饭游目骋怀 D毛骨悚然众目睽睽 7. 《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的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A.鲁四老爷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鲁四老爷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鲁四老爷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鲁四老爷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8.以下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 ①流淌的溪流将水底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A.比喻拟人对偶设问 B. 比喻通感对偶反问 C. 拟人通感夸张设问 D. 拟人比喻夸张反问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的精神。 C.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D.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10.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好.(喜爱)之者生生 ..(不断地派生发展)不息 B.登泰山而小.(意动,以为小)天下融.(融会)为一起 C.笃嗜 ..(特别爱好)玩索.(思考探寻) D.绮靡 ..(华丽,浮艳)不可磨.(拖延)灭 二、积累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春之声》的作者是()。《春之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写法。 2、《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描写了()的悲惨命运。 3、《史记》主要包括()、世家、()、()、()五部分。 4、,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5、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 6、,子魂魄兮为鬼雄。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何可胜道也哉!。 8、“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可就是。”(海明威《老人与海》) 9、小说的三要素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 10、被称为“四书”的中国古代作品是《》、《》、《》、《》。 三、阅读题(共20分)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word教案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夹叙夹议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要强调从整体入手。在弄清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以后,再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二)教学方法:导读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结合散文特点阅读本文时,提请同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有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明确: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作者正是以此把全文所有的材料贯穿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给加黑的字注音,释义。 山麓(lù山脚下)苑囿(yòu养动物的园) 青冢(zhǒng坟墓)绵亘(gèn空间上延续不断) 塞外(sài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峪口(yù山谷) 驿站(yì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步步为营(yíng营垒)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案与教学反思

五上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职高语文拓展模块试卷及答案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职高语文拓展模块试卷 (含答案) 满分100分 90分钟完卷 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俨.然y ǎn 阜.盛b ù 伺.候c ì 惴. 惴zhu ì B .谬.种m ìu 呜咽.y è 簇.拥c ù 宫绦.t āo C .敕.造ch ì 烟霭.ǎi 嫡.亲d í 驯.熟x ún D .杜撰.zhu àn 模.样m ó 忖.度c ǔn 门槛.k ǎn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尘仆仆 梦寐以求 贫脊 彪炳千古 B .恍然大悟 熙熙嚷嚷 嬉戏 要言不繁 C .忍辱负重 炊烟袅袅 斑斓 不修边幅 D .坚韧不拨 安然无恙 心扉 德艺双馨 3.选出动词使用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他把舵把从舵上 掉,用它去 ,去 ,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 下去。 A.扔 打 劈 砍 B. 找 劈 砍 打 C.拽 打 砍 劈 D. 扔 破 打 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 ,它趴在地上。 B .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致勃勃....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C .另一条鲨鱼原是忽隐忽现....的,这时又张开了大嘴扑上来。 D .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5.下列句中破折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晚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B .前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大字——醉翁亭。 C .“哄——”大家都笑了,他难堪地站在那里,满脸通红。 D .看到许多新同学是家长送来的,我感到自豪——我是自己来的。 6.下列词语中,不全是成语的一组是( ) A 矢志不渝 本末倒置 B 燃眉之急 忐忑不安 C 冷汤剩饭 游目骋怀 D 毛骨悚然 众目睽睽 7. 《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的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 A .鲁四老爷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 .鲁四老爷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 .鲁四老爷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 .鲁四老爷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8.以下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 ) ① 流淌的溪流将水底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 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 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A .比喻 拟人 对偶 设问 B. 比喻 通感 对偶 反问 C. 拟人 通感 夸张 设问 D. 拟人 比喻 夸张 反问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B .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的精神。 C .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D .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10.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喜爱)之者 生生..(不断地派生发展)不息 B.登泰山而小.(意动,以为小)天下 融.(融会)为一起 C.笃嗜..(特别爱好) 玩索.(思考探寻) D.绮靡..(华丽,浮艳) 不可磨. (拖延)灭 二、积累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春之声》的作者是( )。 《春之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 )的写法。 2、《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描写了( ) 的悲惨命运。 3、《史记》主要包括( )、世家、( )、( )、( )五部分。 4、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 5、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 6、 ,子魂魄兮为鬼雄。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 。 8、“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 你尽可把他 , 可就是 。”(海明威《老人与海》) 9、小说的三要素是 、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 。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字和“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打一生活物品),钟表。 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

《表里的生物》。 3.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请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出示生字。 出示词语: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3.再次默读全文,联系课题。 填一填。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4.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试题

宽城职教中心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摧山坼.(chè,裂开)地端倪.(ní) 啃噬.(shì) B、不盈不溢.(充满而流出来)坐骑.(jī,所骑的马) C、翎( ..(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无恙...līng)毛洪荒 (yàng,小病) D、惨淡 ..(形容苦费心力)抟.(tuān,把东西揉成球形)瞩.(shù)望 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倍尝艰苦掩耳盗铃怵目惊心唇枪舌剑 B、毋庸置疑溯流而上悬梁刺股风姿绰约 C、瑕不掩瑜飘泼大雨风雨如晦成人之美 D、察言观色穷途末路声名雀起锦秀河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早上起来就看到天气很不好,乌云密布、暮气沉沉 ....的,好像要下雨,又好像要起风是的。 B、邓小平早就告诫人民,中国要发展,目前还必须实行韬光养晦 ....的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 ...意.

吗?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部电视剧主人公的是桑兰。 (2)工商局将的虚假广告案公开曝光。 (2吃这种药可能会有不良。 (4)这位教师在讲台上已经度过了三十多个。 A、原型查出反映岁月 B、原形判处反映春秋 C、原型查处反应春秋C、原形判处反应春秋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认真地看过这封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丰富并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形式,使传统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