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第一章:文学的魅力1.1 教学目标了解文学的定义和分类探讨文学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文学的定义和分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的魅力:情感表达、思维拓展、审美体验等文学鉴赏方法:主题分析、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文学?教师讲解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文学的魅力在哪里?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学魅力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二章:诗歌的韵味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探讨诗歌的韵味所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诗歌的特点: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形式多样等诗歌的形式: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诗歌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分析、形式分析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诗歌的韵味在哪里?学生展示:诗歌作品的鉴赏方法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韵味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小说的魅力3.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形式探讨小说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的的小说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小说的特点:情节丰富、人物鲜明、主题深刻等小说的形式:长篇、中篇、短篇等小说鉴赏方法:情节分析、人物分析、主题分析等引入讨论:小说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小说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小说的魅力在哪里?学生展示:小说作品的鉴赏方法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小说魅力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小说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戏剧的激情4.1 教学目标了解戏剧的特点和形式探讨戏剧的激情所在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戏剧的特点:情节紧凑、人物冲突、舞台表演等戏剧的形式:悲剧、喜剧、正剧等戏剧鉴赏方法:情节分析、人物分析、舞台表演分析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戏剧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戏剧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戏剧的激情在哪里?学生展示:戏剧作品的鉴赏方法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戏剧激情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戏剧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五章:散文的美感5.1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形式探讨散文的美感所在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5.2 教学内容散文的特点:自由灵活、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散文的形式: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散文鉴赏方法:情感分析、语言分析、主题分析等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散文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散文的美感在哪里?学生展示:散文作品的鉴赏方法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散文美感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散文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六章:童话的奇幻6.1 教学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和形式探讨童话的奇幻所在培养学生的童话鉴赏能力6.2 教学内容童话的特点:奇幻元素、寓意深刻、语言通俗等童话的形式:传统童话、现代童话等童话鉴赏方法:奇幻元素分析、寓意解读、语言赏析等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童话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童话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童话的奇幻在哪里?学生展示:童话作品的鉴赏方法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童话奇幻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童话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科幻的想象7.1 教学目标了解科幻的特点和形式探讨科幻的想象所在培养学生的科幻鉴赏能力7.2 教学内容科幻的特点:科学元素、未来想象、探索精神等科幻的形式:太空探险、时间旅行、等科幻鉴赏方法:科学元素分析、未来想象解读、探索精神体会等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科幻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科幻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科幻的想象在哪里?学生展示:科幻作品的鉴赏方法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科幻想象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科幻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神话的神秘8.1 教学目标了解神话的特点和形式探讨神话的神秘所在培养学生的神话鉴赏能力8.2 教学内容神话的特点:神秘主题、古老传说、象征意义等神话的形式:创世神话、英雄神话、自然神话等神话鉴赏方法:神秘主题解读、古老传说分析、象征意义探究等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神话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神话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神话的神秘在哪里?学生展示:神话作品的鉴赏方法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神话神秘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神话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九章:民间传说的智慧9.1 教学目标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和形式探讨民间传说的智慧所在培养学生的民间传说鉴赏能力9.2 教学内容民间传说的特点:地域特色、人物形象、道德观念等民间传说的形式:英雄传说、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传说鉴赏方法:地域特色分析、人物形象解读、道德观念体会等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间传说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民间传说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民间传说的智慧在哪里?学生展示:民间传说作品的鉴赏方法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间传说智慧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民间传说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十章:网络文学的创新10.1 教学目标了解网络文学的特点和形式探讨网络文学的创新所在培养学生的网络文学鉴赏能力10.2 教学内容网络文学的特点:题材多样、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网络文学的形式: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等网络文学鉴赏方法:题材分析、传播手段解读、互动性体验等10.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网络文学的特点和形式教师讲解网络文学的特点和形式小组讨论:网络文学的创新在哪里?学生展示:网络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网络文学创新的理解程度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网络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学的魅力: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理解文学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文学的魅力所在。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4.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3. 文学的创新手法和技巧4. 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5. 经典文学作品的推荐与欣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2. 准备文学分析的案例和素材。

3. 准备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4. 准备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示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学概念和类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3. 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文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介绍文学的基本类型,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第二课时: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讲解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包括情节分析、人物分析、主题分析、审美分析等。

3. 第三课时:文学的创新手法和技巧介绍文学的创新手法和技巧,如象征、比喻、拟人、荒诞等,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4. 第四课时: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原创、注重审美、理解作者意图等。

5. 第五课时:经典文学作品的推荐与欣赏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呐喊》、《百年孤独》等,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主题:文学的趣味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文学的趣味,并能够从文学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一、导入(10分钟)1. 观察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张描绘文学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图片的感受和理解。

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觉得这幅图片是关于什么的?”2.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本课程的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文学的趣味。

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学吗?你们觉得文学有什么趣味呢?”二、文学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1. 文学的定义:让学生自由访问互联网或使用课本,查找关于文学的定义,并通过小组讨论给出他们的理解。

2. 教师解析:教师给出自己对文学的定义,并解释文学的作用。

例如:“文学不仅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体,还包括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文学的作用包括反映和记录社会的变革、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以及提供美的享受等。

”三、文学的趣味元素(25分钟)1. 文学的情感表达:通过朗读一段富有感情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尝试感受并描述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方式。

2. 文学的想象力:给学生阅读一篇幻想文学作品的片段,并引导学生描述其中的奇特和想象力丰富的元素。

3. 文学的幽默:给学生阅读一则文学中的幽默短文,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幽默技巧和引人发笑的地方。

四、文学的欣赏和享受(20分钟)1. 文学的欣赏技巧: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欣赏文学作品的技巧,例如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测意义等。

2. 文学的个人体验:让学生选择一篇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在课后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五、结语(10分钟)1. 反思: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程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扩展学习: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并参加文学活动,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策略:本教案通过图片、小组讨论、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评估方式: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并根据学生的个人分享和课堂反思,评估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精】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精】

《文学的趣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难点】1、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2、培养文学趣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我国美学界的一代宗师。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疏通字词:囿yòu: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

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方剂:简称方。

方指医方。

剂,古作齐,指调剂。

治病的药方。

玩索:细细地体会探寻。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盛shèng感惰duò性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没有兴趣(多指文章)。

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

生生,不断地滋生。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三、整体感知:(一)解题(文艺论文)提问: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趣味。

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二)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趣味是欣赏的基础。

(三)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提出文学欣赏的依据是趣味。

第二部分(2-4)分析一些人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问题。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第一章:文学的魅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认识文学的魅力和价值1.2 教学内容文学的定义和分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的魅力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互动法:讨论文学的魅力和价值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和感受1.4.2 讲解:介绍文学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1.4.3 展示: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文学的魅力和价值1.4.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的魅力和价值的看法1.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的魅力和价值第二章:文学作品的理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理解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理解方法和技巧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方法独立解读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理解方法和技巧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实践法:让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2.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理解方法和技巧,解释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方法2.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独立解读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4.4 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和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2.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理解方法和技巧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欣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美感3.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方法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美感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方法实践法: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美感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欣赏的经验和感受3.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解释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方法3.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体验3.4.4 分享: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3.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文学作品4.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文学作品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互动法:讨论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4.4 教学步骤4.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感受4.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解释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4.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进行文学创作尝试4.4.4 展示: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4.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第五章:文学作品的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5.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互动法第六章: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形式的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特点6.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风格的分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特点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多样性互动法:讨论不同文学形式的欣赏能力实践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6.4 教学步骤6.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形式与风格的看法6.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多样性,解释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6.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6.4.4 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6.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特点第七章: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7.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主题:爱情、友情、亲情、人性等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分析方法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实践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7.4 教学步骤7.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主题与意义的理解7.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分析方法,解释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7.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7.4.4 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7.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分析方法第八章: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影响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影响历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评价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在历史中的传承: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思想观念、艺术风格等评价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影响历史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实践法:评价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8.4 教学步骤8.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传承与影响的看法8.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影响历史,解释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8.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评价具体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8.4.4 讨论:分享自己的评价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8.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在传承与影响中的重要性第九章: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深刻反思现实生活9.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元素:人物、情节、背景等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反映社会现象、探讨人生哲理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互动法:讨论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的方法实践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9.4 教学步骤9.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解9.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元素,解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9.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9.4.4 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9.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十章: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第十一章: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共性培养学生对跨文化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跨文化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11.2 教学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等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共性:主题、形式、风格等跨文化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方法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实践法:进行跨文化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11.4 教学步骤11.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跨文化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经验11.4.2 讲解: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共性11.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11.4.4 讨论:分享自己的比较分析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11.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跨文化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方法第十二章: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评价12.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和技巧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评价方法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和技巧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法: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评价12.4 教学步骤12.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批判性阅读的经验和感受12.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和技巧,解释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分析12.4.4 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12.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和技巧第十三章:文学作品的创意写作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创意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创意和个性的文学作品13.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创意写作方法和技巧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创作具有创意和个性的文学作品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创意写作方法和技巧互动法:讨论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13.4 教学步骤13.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感受13.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创意写作方法和技巧,解释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13.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进行文学创作尝试13.4.4 展示: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13.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创意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十四章:文学作品的改编与演绎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和演绎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评价文学作品改编与演绎的效果14.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改编形式: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文学作品演绎的方法:表演、朗读、音乐等评价文学作品改编与演绎的效果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和演绎方法互动法:讨论文学作品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实践法:评价文学作品改编与演绎的效果14.4 教学步骤14.4.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改编与演绎的经验和感受14.4.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和演绎方法,解释文学作品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14.4.3 实践:让学生分组实践,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与演绎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共有十五个章节,涵盖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形式与风格、主题与意义、传承与影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跨文化比较、批判性阅读、创意写作、改编与演绎等多个方面。

《文学的趣味》 教案[5页]

《文学的趣味》 教案[5页]

《文学的趣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朱光潜2. 析品文章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二)能力目标1.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把握文章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三)素质目标1.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2.培养文学趣味(二)教学难点1.培养文学趣味四、教学内容(一)作者小传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创作背景课文选自《谈美·谈文学》。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中学生》杂志曾选刊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朱光潜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作者自称是“通俗叙议”《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学的趣味》这一主题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本次课以《文学的趣味》为主题,内容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分类、文学的创新以及文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1.文学的创新。

2.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思维。

2.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社会影响。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举例或引用名人名句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分组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文学创新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3.讲授法:结合教材和教学PPT介绍文学的定义、分类、创新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可以使用与文学相关的名人名句或文学名篇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阅读经历,让他们分享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步:分组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a.什么是文学?有哪些不同的文学定义?b.文学有哪些主要的分类?请举例说明。

c.文学创新的重要性是什么?请提供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每个小组派出1-2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

第三步:讲授文学的定义与分类(15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和呈现相关的教学PPT,介绍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并解释每一类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引导学生对文学的分类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四步:讲授文学的创新(15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和教学PPT,介绍文学的创新形式和创新思维,并给出一些创新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新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文学创作方式。

第五步:讲授文学的意义(15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和教学PPT,介绍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包括对思想启示、人文情怀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精编版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精编版

《文学的趣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难点】1、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2、培养文学趣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我国美学界的一代宗师。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疏通字词:囿yòu: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

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方剂:简称方。

方指医方。

剂,古作齐,指调剂。

治病的药方。

玩索:细细地体会探寻。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盛shèng感惰duò性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没有兴趣(多指文章)。

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

生生,不断地滋生。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三、整体感知:(一)解题(文艺论文)提问: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趣味。

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二)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趣味是欣赏的基础。

(三)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提出文学欣赏的依据是趣味。

第二部分(2-4)分析一些人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趣味》教案
设计人:赵玉伟 2013年2月16日星期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

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

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㈠准确审读题目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趣味 [说明:帮助学生直接把握论证中心]
㈡明确课文中心论点
[教师发问,学生思索]:文学与趣味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学生朗读,圈点句子]:朗读课文第一节,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或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说明:题目并无难度,答案也浅显明了。

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
㈢明确作者论证思路
出示思考题,学生速读全文并整理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就此中心展开论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
答: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⑴根本不知,感到无趣,精神残废。

⑵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中毒。

⑶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短视。

问题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问题3:又如何才能获取正确的新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说明:这三个问题设计属于理解性问题,化解本课时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完成知识目标一,并且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时快速而准确提取段落中心句的能力。

]
㈣总结本文结构特色
[说明:属于教学难点,本环节目的是更深刻地体会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特点。

]
1.出示思考题:[教师出示,共同探讨]
⑴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于论证内容的稀疏与繁密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板书重点]
⑴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疏密相间,在论述三种通病时文章三段排列,行文疏朗;在论证怎样获取“趣味”及“新趣味”时,行文繁密,论证透彻,这样,全文论证结构腾挪多变,重点突出。

⑵因为作者写作阐明的重点是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并不在批判文学趣味方面的欠缺,指出毛病仅为治疗作用。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说明:本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情绪,在活动中深刻体验本文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完成知识目标2。

]
1.出示思考题:
文中作者借用了以喻明理、现身说法、巧妙引用等多种论证手法,使理论性较强的文学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你能于文中找到例子并简明分析其作用吗?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答:⑴引用论证
a.孔子之言: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b.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重申结论,要获得新的趣味
⑵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

a.以山设喻: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b.开疆辟土:战胜惰性,获取新趣味
⑶举例论证:以个人经验为例,倍感亲切,深入浅出,增强说服力。

四、反馈小结:(6分钟)
出示思考题:
学习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和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的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自己写作议论文的经验,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1.议论文写作必须条理清晰,论证有序。

2.议论文写作应尽量采用恰到好处的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让学生学以致用,尽量克服习作过程中结构随意,论证无序的弊病。

]
五、拓展练习:(4分钟)
作业要求:
1.阅读课后练习五,把握命题要求:读书必须有正确的欣赏趣味。

2.借鉴课前发放材料,吸取作者有关文学欣赏的观点。

3.要求每人在课后完成一篇小说欣赏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