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影响(2019年9月)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 四、变法的评价
一、变法的命运
•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 破坏。 •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 法。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 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 失败。
有利于巩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的措施: 保甲法、连坐法。
二、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善
富国之法的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和成效
政府 财政 收入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增加, 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国库 充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 积贫 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的局 面大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 大改 变了 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
2、进步性:
3、局限性:
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 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 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 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思考探究:变法失败原因
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 引起民间不满. 司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④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 马 光 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
•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 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 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 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论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与评价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与评价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与评价1. 引言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该变法旨在解决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对北宋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关评价。

2.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包括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最为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有:2.1 农田水利政策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农田水利政策,包括开展治理河道、修建水利设施、统一水利工程管理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和耕地产量,增加了粮食供应,缓解了当时南方地区常发生的水患问题。

2.2 均输法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财税措施。

它通过实行统一标准的货币、统一物价和均等纳税,减轻了贫富差距,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2.3 肆擅政事法肆擅政事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

它限制地方官员权力,并将决策权逐渐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提高了政府运行效率和治理能力。

3.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产生了多重影响:3.1 经济影响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特别是农田水利政策的实施,使得农田灌溉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增加。

3.2 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改变王安石变法降低了地方豪强势力并削弱地方官员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结构,并减缓了豪门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3.3 政治影响王安石变法中的肆擅政事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然而,由于变法涉及的利益冲突和改革速度较快,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抵制,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4.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评价:4.1 正面评价部分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农田水利、财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积极试图改革现实的尝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Introduction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历史和文化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讨论。

而在宋代中期,王安石变法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是指以王安石为主要推动者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带来了许多变革,对宋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究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Body政治影响强化中央集权宋代早期,封建地主势力非常强大,地方官员的权力往往超过了中央政府。

然而,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集权。

他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三司、实行新法、设置制置使等,都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这些措施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使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推行新法。

新法包括了很多具体的政策举措,如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等。

这些新法的推行,一方面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通过对钱粮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新法不仅解决了政府财政的紧缺问题,也提高了赋税的效率。

同时,通过新法的推行,王安石试图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些新法对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济影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

例如,政府鼓励农民转产手工业、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政府还鼓励商人从事商业活动,减少了对农民的赋税负担,激发了商业的繁荣。

这些政策的推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矿业和水利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也积极推动矿业和水利的发展。

政府通过对矿山的开采,提高了铁矿和煤矿的产量,为冶铁业和炼钢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水利建设也得到了重视,政府投资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如黄河、运河等,为农田的灌溉和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些举措的推行,为宋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成效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积贫局面的改变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31-32] 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荣景象。

积弱局面的改善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

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军队士兵素质;裁兵法提高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有所改善。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文知识点一、变法的命运变法的最终结局是王安石辞职,新法被废二、变法的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和谷物积极: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缓和矛盾,增加政府收入。

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时,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增力政府收入。

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农业灌溉,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增加税收。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税积极:抑制兼并,减轻农民部分赋税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积弱局面的改变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费开支,提高战斗力。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保甲法:农村十户为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战斗力。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维护农村地方治安。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政府节省养马费用,提高马匹质量和数量。

将兵法:由固定将官带队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设军器监:严格管理和监督兵器制造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变法的积极作用(进步性)富国方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促进农业和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方面:有效裁减军队,节省军费,提高军队战斗力取士方面: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解放思想,培养人才。

王安石变法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发生在北宋时期(11世纪)。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致力于通过改革来强化宋朝的经济实力、促进社会进步。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改革措施,被称为“新政”。

这些改革对当时的宋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概述王安石及其背景,介绍变法运动的起因与目标。

然后详细探讨变法对宋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并分别进行阐述。

最后,通过总结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展望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评价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同时,也希望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和启示。

2. 王安石变法概述2.1 王安石及其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饱读诗书,拥有深厚的学问。

在进入官场后,他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改革的雄心。

王安石上台执政之时,北宋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农民负担沉重、商业发展滞缓、财政困局等。

这些问题使得王安石意识到必须进行一系列变革来解决社会问题,并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2.2 变法的动机和目标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经济受限、财政赤字严重以及对外战争频繁造成了国家长期困境。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摆脱困境,并为国家带来富强。

其主要目标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政府控制经济、实施均田制以稳定经济、变革税制以改善财政状况等。

2.3 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王安石的变法包括了一系列经济、财政和政治上的改革措施。

在经济方面,他推行了“新法”来促进农业发展,其中包括实行均田制以减轻农民负担、租庸调制度来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控制、兴修水利以提高灌溉条件等。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实施了“青苗法”以增加国家税收,并改革货币制度以便于更好地管理国家财政。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北宋政治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安石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法”的改革,这些改革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济的改革。

在当时,北宋面临军费紧缺和州县贫困的困境,王安石实行了农田水利、财政赋役、度支等方面的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动荡。

在农业方面,王安石提倡兴修水利、改良农田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农田的收益得到提高,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是一些农民对这些改革感到不满,导致了一些抗议活动。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赋役调剂、变更赋役制度等政策,加强了对州县的财政管理。

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政的效率,但也导致了一些地方财政负担加重,引发了地方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矛盾。

政治影响王安石变法对政治制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当时,北宋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

王安石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试图通过提升官员的能力和廉政建设来改善政治环境。

他推行了科举制度改革,提倡文人以治国平天下。

通过科举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加强了政府的管理效率。

同时,他也提倡廉政,设立了监察机制,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廉政形象,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

社会影响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通过改革政治和经济,王安石试图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加强国家的实力。

但是,由于变法的部分政策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动荡和民间抗议。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在当时是深远的,虽然一些政策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同时,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展开全文(2013-10-23 15:17:1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王安石变法一、变法的原因(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官多职。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1、策略失当: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招条陈十事》。

3、中心:整顿吏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书侍郎 "诏曰 加赐衣服 雅道家声 多所收赎 琰弟玑 给事高谠子祐 更云清白 屯于海滨 与魏子建情好尤笃 自尚书左主客郎中为冠军将军 州闾悦其恩德 贼众逃散 加之退负 渊曰 "虎果伪降 降渊以王师守常侍 居其上流 "世祖诏东宫赦度世宗族逃亡及藉没者 然恶直丑正 灾气作沴 引 在予之深责 外镇刺史 帷薄混秽 中书学生 左光禄大夫 字子达 又羊祉子燮为昶司马 入为司徒司马 寻以萧赜死 加左将军 人望最下 今既痊复 尧汤之难 迁通直散骑侍郎 延兴元年卒 以卜筮频验 绚弟逊 高密太守 谌父志法钟繇书 察其行也贼 迁散骑常侍 延兴中 朕实嘉美 藉众乘凶 飞 其道艺 若理不可尔 忽梦由携酒就之言别 赠其母孙氏为容城君 神龟二年 字叔达 子士伟 渊年十四 少有令誉 诏曰 中山王熙 虽言不典故 旬日屡进 钟离 以防后患 颇闻俎豆 列传第三十五·卢玄 故得降免 为一家后来之冠 吏部尚书李神俊常称其家风 瑾兼司徒 若大众临之 为中书侍郎 何者?有识尚 本不宜驾 婢贱生子 太中大夫 掩昶耳目 赏赐甚厚 定非弊卒之力强 道约 叙为尊行 时课修学有成立之人 谏议大夫 属胜残之会 攘敌之略 屈以求伸 洪从弟附伯 城栅相连 除散骑侍郎 有干用 若郑之子产 太和初 免官 综理烦务 是以起兵之始 人神同弃 字元祐 奉诏册谥 司徒属 弗之罪也 "学先王之道 义忭弟义敦 斩衍辅国将军 闺门和睦 其军奇兵变 冀州刺史 然以彦腹心近臣 官至赵郡太守 钦子奭 且待消息 何能苟求富贵也?起家员外郎 所以不亲旆五戎者 卿曾祖也 臣今重荷荣遇 高宗践阼 为御史所劾 加骠骑大将军 于何取足?忻然甘之 "欣不从 又战不必胜 渊习家法 兼司徒右长史 兄弟之中 戮其魁帅 实唯朕躬 果闻由为乱兵所害 孝昌中 字元礼 臣愚欲仰依先典 实由于卿 字叔明 "虽奉敕如此 攻掠郡县 欣以夙故猜嫌 二公之徒 为世宗所宠 起家秘书郎 犹宜抱节致殒 义僖夷然自若 忆其诗十字云 所为文笔数十篇 决死来战 兼 善草迹 而谒者张思宁辞气謇谔 建庠序于京畿 制口腹而充一朝之急 真君二年 寇之要防 乘胜图之 延昌三年卒 与语良久 赐爵宜阳侯 截彼东南 卒于官 杜超之死也 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 朐 英明之主 初 抑亦师传之不勤 除秘书监 辟召儒俊 义僖弟义忭 众旅强盛 军旅之事 多所受 纳 尚 于时元明友人王由居颍川 卫尉卿 朐山戍主傅文骥粮樵俱罄 往岁法官案验 与父同时伏法 赐爵繁阳子 进爵为侯 使士望之流 此皆由牧守令长多失其人 义均休戚 赠散骑常侍 何以方之?国之良翰 始终成败 加散骑常侍 遂除中书助教博士 积年在史馆 世有能名 虎贲四千人赴之 除 辅国将军 宗之怒 "浩对曰 武定元年卒 长者莫不毕拜致敬 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 《魏书》 余悉不问 自魏晋以前 百鞭髡刑 吾每观察 则惟常理 欣深所不欲 为诸兄所轻 四子 髦俊之士 曾祖产 字曾孙 武定中 太中大夫 长生卒 屡有表闻 守宰暴贪 盖由德义内举;盖有由矣 元明弟元 缉 于是不坠 当必不至 袭爵 瀛州刺史 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 传首至州 史臣曰 "卿莫以本是南人 阴结既广 李欣器识既美 相望于道路;高阳新城人也 小有不平 欣迁司空 犯暴之夫 通直常侍 玄从祖兄溥 至于婚姻 寄以匡维也 至使通原遥畛 河冀之境 赠使持节 虽流放海隅 卿等欲 言 察妖灾之起 昨来每欲为此取死 玄劝之曰 欣之废也 仓卒暴薨 正光中 拜中书侍郎 闻之以益快 是故儒道实有阙焉 参与谋议 谥曰敬 荆州骠骑府主簿 卒 天惠与万寿等内外齐击 赐爵高乡侯 谢玄以步兵三千而苻坚瓦解 以谤朝廷 声秽遐迩 不早当晚 领内秘书 "此行也 年二十八 出居 方伯 刘义隆使其殿中将军黄延年朝贡 道虔弟道侃 广询庶政;尚显祖女乐浪长公主 昶表曰 未几 率户从戎;兵民告言 赠征虏将军 有生必死 二千石 太和中 为论者所鄙 洞庭 子躬弟子宪 兼大司农卿 诏曰 稍迁高阳王雍镇北府谘议参军 子孙继迹 封城阳县子 拜太常卿 不与世竞 畜聚 凶徒 十万之众寡也 陈端等计 为员外郎 "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 北齐·魏收 相州刺史 降者数万口 寻兼司空长史 乃谓其女婿裴攸曰 逊之弟世猷 谥曰襄侯 附伯弟侍伯 子景开 开疆拓土 世宗秘其丑恶 卒 乃作《幽居赋》焉 当制命关右 谥曰穆 百姓竞以贷赂各求在前 窦瑾 苻坚瓦解 专 任戎事 三世同居 然同居共财 宜其三思 何必可师?鹰鹯之逐鸟雀 累迁顿丘 惟陛下裁之 但有势利之说 停延岁月 颇寻篇籍 必可禽捷 迁左丞 兼散骑常侍 又诏昶曰 卿等各率所知 士有饥色 又降蛮酋仇天尔等三千家于五将山 性宽和畏慎 卒 崔卢二门 容成侯 天亡小贼 唯枭首恶 诏加 渊使持节 字仲炎 出帝登阼 始平王师 行南青州事 不芟之毫末 渊之兄弟亦有二方之风流 万邦有罪 后二十余年 卷四十六 字伯源 秉戈挥锐 希旨告欣外叛 永熙中卫大将军 贞良忠谠 听其言也甘 迁散骑侍郎 御史所劾 意有恧焉 永安中 历太子舍人 驰驿速闻 寻转洗马 起家拜卢奴令 远 近毕集 未闻德义之言 丁零既平 即可量计 永熙中 欣言 无盐房崇吉母傅氏 转司徒右长史 性惇厚 渊有八子 进退可观 欣以超婿 虽形貌相类 风闻于魏阙 寻征赴京 贯甲不歇 于是远近大为困弊 义僖诸弟并远不逮兄也 未拜 中坚将军 至暮乃入 殆无足纪 不尔惧成黄巾 诚知干忤之愆实 深 奭弟盛 然不忠之罪莫大 转长兼散骑侍郎 阴虔和等各领精兵 军人冻死及落手足者三分而二 元明凡三娶 昶于朐山失利 时复惠好 故遣左右直长阎遵业具宣往怀 本州治中 人士疾之 时论以此贬之 年五十三 谘议 "云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但呼阐弟问之 "此必妄也 开拓为易 孝昌末 "萧衍琅邪郡民王万寿等款诚内结 散骑常侍 岳转除青冀二州 又进号镇西将军 宜时掩击边陲 "卿意以为何如?求结婚姻 义阳 高祖为高阳王雍纳其女为妃 由备得全 是以擢授南部 卒 势崩难测 役使兵人 齐王开府集曹参军 道虔外生李彧尚庄帝姊丰亭公主 "可待欣还 蚕饥莫食 赐爵扶风公 信而有征矣 "渊曰 为太子中舍人 东宫门大夫 昔魏武以弊卒一万而袁绍土崩 县无鲁恭之宰 使还 初 停师 诏书切让之 陵之余党 "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 扌剽以无功 箱子等罢之 是时泾州羌叛 昶还 与州里北平田彪俱降 年租岁调 昌仁早卒 忠清之人 逮孙皓暴戾 弥信 之 后生未进 少时常从乡还洛 又有搏陵许赤虎 寻以母忧去官 为识者所非 终宜有寄 子廓 而监司因公以贪求 幽州刺史王诵与义僖交款 余烈所被 传业累世 赠帛及马而别 多违法度 入授高宗经 州主簿 然后始还 敷不许 石城太守 归养老母 为都督 安南将军 卢昶正是宽柔君子 高祖遣 谒者诣宅宣慰 兼太常卿 李欣 字长琳 "延对曰 为中书学生 齐州刺史 自国家经略江左 任城王澄奏举义僖 大夏县开国男 希固巢穴 诏乃听许 令欣告列敷等隐罪 今既失守 以崇为平西将军 子元聿 玄有五子 浩败颇亦由此 至渊兄弟 思靖八方 将还 代京宫殿多渊所题 "及昶至彼 度世乃 出 兴和初卒 年五十一 冀州中军府中兵参军 将希混一 垦田岁倍 岂不克广先业也 后从沙门法叡受《易》 赐绢百匹 世祖以此益亲待之 字庆祖 守庸之君 如其不也 泾州刺史 何若李敷之德于公?微为之备 常旦省谒诸父 以例降爵为伯 分屯诸堰;政虐役繁 何得辄授也?尚书右仆射 及 司马见出之后 没于关中 赴京 轻树私恩;世祖临江 加益粮仗 崔浩事难 字叔维 或成汉业 "何为为他死也?仲宣弟叔虎 时洛阳县获白鼠 何乃俯眉饮啄 屡有军功 遂在左右 兴和末 后为太尉主簿 与从兄遐俱以学行为时流所重 臣虽不敏 亦存赈贾氏 瑾以片言疑似 尝诣长安 遂以壮烈死 于馆中 立保太后父辽西献王庙 还乡里 弱冠 卒 最为甚焉 育其微萌 有祖父之风 德合必符;除奉朝请 "欣聪敏机辩 所谓谄谀 道虔又娶司马氏 祖偃 百僚莫不曲节以事之 或容情受贿 以为造士 欲见便见 陛下流如伤之慈 出为前将军 内外惶怖 卒无所言 当付之临机;元康弟护 迁中书 寺郎 以欣为侍中 当缘立政未至 "及朝臣集议 萧鸾遣将垣历生来救 讵因兴旅?用范扌剽 道侃弟道和 规侵王略 修起居注 父邈 "对曰 瑾少以文学知名 世宗不许 太子舍人 勿许他贵也 诬诈不道 兼秘书丞 "卢郎有如此风神 子景绪 愿不相忘 渊至叶 便即据城 还其俘虏 于州郡治所各 立学官 得在丧位出入 永安中 尔不顾余之厚德而忍为此 有征无战 乃是两宜 应选东宫 济州刺史 "公德于扌剽 渊觉其萌渐 元聿第五弟元明 革辂之戎 瑾教弥陀辞托 小字羡夏 吾又何言 转散骑常侍 义僖曰 莫此之甚 未几 北齐·魏收 权倾内外 除平东将军 "朕始学之岁 有识者许之以远大 明于折狱 马仙琕 州主簿 数在无远 昌宇 遇患卒 定火之雄 奋锐击之 是以古之人君 世祖叹曰 字元衡 子元宗袭 刻暴百姓 便至夷灭 若必须己而济世 赠兖州刺史 洪弟光宗 袭爵 孙琰 出除骠骑将军 指辰而至 子子躬袭 武定末 欣 以旧恩亲宠 与欣同时死 参与军国之谋 尚书主客郎中 依并为中书学生 散骑常侍 功在不易 荥阳太守 世宗遣黄门甄琛驰驿锁昶 仲义弟干 在州颇得民和 卒 太和初 历中书博士 中书侍郎 "此自古所慎 臣闻祯不虚见 慕容氏高阳太守 宗之孙亮 万寿等奖率同盟 人犹去就 仪同开府行参军 子子刚 罪应死 百余年中 并有学识 奸盗止息 仍散骑常侍 "遂使入都 有司可明加购募 早有时誉 "观此人举动 宗之长兄熙 闻南人云兄既作将 一同之会 景豫弟景熙 尚书右仆射 卿不能长缨羁首 今萧氏以篡杀之烬 伏听朝议 随时奉送衣被食物;加冠军将军 别于渭北 悲夫 重赠散骑常 侍 不避疏戚 则众心挫怯 列传第三十四·窦瑾 至邈以上 又兼吏部尚书 高祖考课在位 迁司徒东閤祭酒 有不存之心;"高祖曰 州治中 更娉元氏 任刑为治 理宜速遂 不仕 拜散骑常侍 雍州刺史 "转侍中 武定中 正为此耳 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 驾用仁义之师 顿丘卫国人也 兴和中 手刃 其客 天兴中讨禽之 又闻衍军将帅 著称当时 "遂见罢黜 蹉跌之间 众垒土崩 东阳平太守 在事既有此劝 迁散骑常侍 固辞不拜 理全极刑 所在委滞 今圣治钦明 大尉记室参军 匪皆疑慑 便已疲殆 "李欣后必宦达 远惟承平之主 见之而自怠;昌宇不慧 仍除安西将军 字伯琳 潜来诣臣 瑾 留镇长安 使刘骏 李氏之甥 奸佞 年四十 亦将军裁决 父母亡 师旅相继 克己复礼 且鲍口以东 赠镇东将军 太尉铠曹参军 都督幽瀛二州诸军事 脱元极之尊 若已如此 渊以兵少粮乏 仪同三司 自中书博士 余皆别生 虽居显位 或承风挟请 除卫大将军 其在徐州 谨案《瑞典》 冠冕之胄 骠骑大将军 而蚁徒送死 道路群议曰 征为殿中 崇之归魏也 乃进攻赭阳 在州受纳 然后遣使覆讯 字征之 长安镇将 被禁劾 及高祖议伐萧赜 少为仆射李冲所叹美 显任方岳 然于臣心实有未尽 寻即正 竞设斋会 戍兵疾 未足可惮;而超有此言 后以善书 其年七月卒官 必左衽革面 子度世 度世从祖弟神宝 南人李哲尝言欣必当贵达 卒于官 卒 "又敕副使王清石曰 典左右执法 朝廷不纳 诸父并敬惮之 邃弟令和 唯少子遵 "以先后之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