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41风湿病科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红蝴蝶疮相关标准。
相继或同时出现下述4 项以上,即可诊断。
(1)蝶形红斑:颧部隆起的或平的固定红斑。
鼻唇沟部位无皮损。
(2)盘状红斑:红色隆起斑片,表面附有粘着性、角化性鳞屑及毛囊栓,陈旧损害可见萎缩性瘢痕。
(3)有光敏史或检查发现对光异常反应所致皮疹。
(4)口腔或鼻咽部有渍疡,常无痛感。
(5)可有累及两个或更多的周围关节触痛、肿胀或积液。
(6)有确切胸痛史或体检发现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
或心脏听诊有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有心包积液。
(7)持续性蛋白尿、24 小时尿蛋白大于0.5 克并可见有尿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状等。
(8)排除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出现抽搐或精神症状者。
(9)血液检查: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少于4000/ 立方毫米(4×109/升);或淋巴细胞少于15%(1.5 ×109/升);或血小板少于10 万/立方毫米(100× 109/升)。
(10)免疫学检查:红斑狼疮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滴度异常或有SM抗体或梅毒血清学反应假阳性。
(11)荧光抗核抗体阳性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SLE分类标准,中华医学会2010 年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二)证候诊断1. 轻型(1)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四肢肌肉酸痛或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阴虚内热证:持续低热,盗汗,面颧潮红,局部斑疹暗褐,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脱发,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细数。
(3)气血亏虚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 重型(1)热毒炽盛证:高热,斑疹鲜红,面赤,烦躁,甚或谵语神昏,关节肌肉酸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洪数。
中医内科系统性红班狼疮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系统性红班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多系统损害伴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有发热、红斑、皮疹、脱发、血管炎、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心脏、肾脏、肺脏、神经系统的损害等异常表现。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与中医学“阴阳毒”、“蝴蝶斑”、“日晒疮”、“鬼脸疮”等病名类似;而本病累及多脏器,伴有较多的脏腑证候,又可分属“痹证”、“水肿”、“黄疸”、“胁痛”、“心悸”、“悬饮”等范畴;后期多脏受累,则属“虚劳”范畴。
其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热毒内盛,瘀阻脉络。
【诊断】1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对日光有较高的敏感性。
2.不规则发热、关节痛。
3.皮疹有多形红斑、环形红斑、网状青斑、盘状红斑和面部蝴蝶形红斑等。
4.雷诺征、口腔溃疡、脱发、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5.有肺、心、肝、肾、神经、血液等系统受损的表现。
6.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沉升高,血清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IgG、IgA、IgM均增高,补体C3、C4、CHO下降,1E细胞、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以正虚气阴亏耗为本,热毒血瘀为标。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治予清热凉血,解毒祛瘀;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多见,当予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虚实之间,可互为交替出现或错杂并呈,宜兼顾调治。
1风毒热痹证发热,关节疼痛或红肿疼痛,呈游走性、多发性,可累及大小关节,纳食减少,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痹通络。
方药举例:秦丸丸加减。
秦充10g,苦参15g,黄连3g,防风、防己各10g,漏芦IOg,黄柏10g,乌梢蛇10g,忍冬藤30g,虎杖15g。
加减:兼有表邪,恶风,加川桂枝5g。
热盛烦渴,加生石膏30g,知母10g。
皮肤有红斑,加生地黄15g,炒丹皮10g,赤芍10g,水牛角片30g。
2.营热炽盛证高热烦渴,喜冷饮,面部或其他部位皮肤出现红斑,唇、舌、颊黏膜糜烂,吐血、蒯血、便血,精神恍惚,甚则神昏澹语,抽搐,舌质红绛或紫暗,脉数。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多系统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及激活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SLE可累及多个器官,包括皮肤、关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针对中国SLE患者的特点,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具体内容如下:一、诊断标准1.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标准(强调抗核抗体和免疫球蛋白)2. 2024年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ng Clinics (SLICC)标准(修订免疫球蛋白和抗磷脂抗体)建议使用SLICC标准,辅以培养技术优化的方法检测抗核抗体。
二、治疗原则1.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系统的受累程度、临床病情以及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2.早期治疗,以达到疾病控制为目标,预防并处理SLE活动期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
3.综合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教育、心理支持、合理锻炼等)和药物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三、治疗策略1. 一线治疗:全身症状轻微、无重要脏器受累者,使用短期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7.5mg)。
2. 二线治疗:症状加重、重要脏器受累者或糖皮质激素剂量需大于每日7.5mg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3.RPC疗法:对于病情较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随机贴片环磷酰胺(RPC)疗法。
4.常规监测和注意事项:包括治疗药物的监测以及给予相关的免疫接种和疫苗。
5.临床研究和新药试验:鼓励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和新药试验,以改善疗效和治疗质量。
四、临床提示1.注意性别和年龄因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SLE在生育过程中的影响也需要引起重视。
2.合理指导患者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运动,维持关节功能和心肺功能。
3.防止感染:采取避免接触病原体、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措施,预防和应对感染。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据了解,此次更新是继2010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后,十年来首次更新。
2020新版《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循证科学为依据,接轨国际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在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等方面提供规范诊疗建议。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以下简称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影响全身多系统和脏器。
以反复复发与缓解为主要临床特点,疾病发生早期即可造成广泛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中国SLE患病人群超过100万,患病率高居世界第二。
随着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SLE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
患病后的10年生存率从1950年代的50%提升至目前的89%。
然而,患者的“下一个十年”生存状况却不甚乐观,令人担忧。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过去三十年间,SLE患者的预后虽有显著改善,但10年以上的生存率出现明显拐点,25年至30年的生存率从89%骤降至30%。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介绍,“如何解决患者“下一个十年”的生存问题,预防和减少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仍是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十年来,随着新的诊治研究结果与新型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指南制定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2020新版《指南》与时俱进,强调推进SLE的早期诊断与达标治疗。
提出SLE治疗应遵循早期、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的原则。
并清晰定义了短期和长期治疗目标。
“SLE的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快速达标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窗口。
治疗的短期目标以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目的是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疾病最低活动度,尽可能的在早期减少器官损害。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解读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特色解读1999 2008 2010 2014 2017 2019 2020ACR SLE 诊断及治疗指南EULAR SLE 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SLE 诊断及治疗指南国际工作协作组SLE 达标治疗建议推荐英国BSR SLE 的管理指南EULAR SLE 健康管理建议更新2020中国SLE 诊疗指南SLE 诊疗指南更新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指南制定背景:•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注册队列研究显示,我国SLE患者的发病、临床表现和主要临床转归等与欧美国家不完全相同;•国际SLE诊疗指南未纳入中国的研究,完全照搬其推荐意见未必符合我国的诊疗实践;•前版指南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新的诊治研究结果与新型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指南制订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亦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使得我国原有的指南不能更好地指导目前的SLE诊疗实践中国SLE 流行病学数据中国患病率70/10万男女患病比为1∶10~12全球流行病学显示SLE 具有种族差异,黑色人种最高,黄色人种位居第二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 2016;12(10);605-20Rheumatic diseases in China. Arthritis Res Ther, 2008, 10: R17‐R27SLE 患者转归•20世纪50年代SLE 患者五年生存率的50%~60%•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生存率明显改善,中国SLE 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4%和89%与欧美相当8284868890929496丹麦1995-2010欧洲1990-2000中国1995-2013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93.6 86.593 9194 89Rheumatol 2003; 30(4):731-735Medicine 2015 94(17)中国SLE 患者疾病特征•器官受累: 皮肤黏膜、关节、血液系统和肾脏是最常受累的4个器官Based on CSTAR data with 19,421 patients on May 24, 2019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皮肤关节血液系统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肺动脉高压59.9%55.4%38%35.5%5.5% 5.1%2020中国SLE诊疗指南的特色(一)•紧扣临床,聚焦临床问题为指南制定线索•聚焦十二大临床问题,参照国际指南,结合近十年临床研究数据,特别是中国CSTAR数据1.如何诊断SLE2.SLE治疗原则和目标3.如何评估SLE 疾病活动和脏器损害4.如何使用糖皮质激素5.如何使用HCQ6.如何使用免疫抑制剂7.如何使用生物制剂8.重要脏器受累评级及处理9.特殊治疗手段10.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11.SLE妊娠问题12.非药物干预措施2020中国SLE诊疗指南的特色(二)•不仅是指南,更是治疗手册,阅读便捷,实用性强,一图读懂指南•便于风湿免疫科医师、皮肤科医师、肾内科医师、产科医师、临床药师、影像诊断医师及与SLE诊疗和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使用1. 如何诊断SLE(2019EULAR指南未涉及)•推荐意见1:•推荐使用2012 年国际狼疮研究临床协作组(SLICC)或2019 年EULAR/ACR 制定的SLE 分类标准对疑似SLE 者进行诊断•国际研究证实以上诊断方法较前期方法具有更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在尚未设置风湿免疫科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有困难者,建议邀请或咨询风湿免疫科医师协助诊断,或进行转诊/远程会诊•初级卫生保健医生确诊的71例SLE患者中,仅有23%的患者满足1997ACR的SLE分类标准,而由风湿科医生确诊的249例患者中,79%满足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一、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A、症状a、一般症状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发热等。
常见的热型有两种:一种是长期的低热,大多数是作为亚急性发病的表现;另一种是弛张型高热,很少有寒战。
发热很可能是SLE活动的表现,但应除外感染因素。
疲乏是SLE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常是狼疮活动的先兆。
b、皮肤症状SLE的皮肤症状是全身症状的一部分,常在早期出现,包括面部皮疹、皮肤血管炎、黏膜损害及盘状红斑等。
蝶形红斑:这是本病所特有的症状,皮损以鼻梁为中心在两颧部出现红斑,两侧分布如蝶状,境界一般比较清楚,扁平或因局部浸润轻度隆起。
严重者可见有局部水肿,甚至出现水疱,炎症消退时可出现鳞屑、色素沉着,大部分病例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盘状红斑:黏膜损害常见在上唇皮肤部分及下唇唇红部位出现红斑、脱屑,境界清楚,有的伴有轻度萎缩。
皮肤血管炎:阳性率约50%,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却提示有结缔组织病的存在。
可表现为瘀点、丘疹、结节、网状青斑和浅表溃疡,这些损害都可能是SLE的最早表现;常见指趾尖处肿胀、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甲半月板区发红,掌、跖、肘、膝或臀部持续性红斑或紫色斑,附少许鳞屑,微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颜面或其他部位皮肤。
狼疮脱发:弥漫性非瘢痕性脱发形成在额部顶前区的头发参差不齐、短而易折断,称为狼疮发。
黏膜损害:见于25%患者。
可发生结膜炎、巩膜外层炎以及鼻腔与女阴溃疡当全身症状加剧时,口唇的炎症反应亦常加重,黏膜出现红斑糜烂或小的溃疡,被有黄色的分泌物,疼痛。
另外,多形红斑是常见的皮肤症状:一种是光感性多形红斑,另一种是寒冷性多形斑,发病率高,有辅助诊断价值。
c、内脏系统关节痛与关节炎:70%~80%患者都有这种症状,常侵犯踝、腕、膝、肘及近端指间关节,多呈游走性关节痛,大关节可以肿痛、压痛,但红肿的不多,而小关节则常伴有轻度红肿。
关节痛尤其是关节炎可以作为本病病情活动的一种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ppt课件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诊断挑战
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误 诊率高,需要加强多学科 联合诊断及提高医生对疾 病的认识。
个体化治疗
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 ,需要发展个体化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并发症处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伴有多 系统损害,需要综合评估 患者情况,合理制定治疗 方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皮肤黏膜表现
常见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口腔 溃疡、光过敏、脱发等。
关节肌肉表现
关节痛、关节炎、肌痛、肌无力 等。
血液系统表现
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等。
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癫痫、精神异常等。
肾脏表现
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1项标准中符合4项或以上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包括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肾脏 病变、神经系统异常、血液学异常、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以及抗核抗体阳性。
遗传因素
SLE具有遗传倾向,家族聚集现象 较为常见。某些基因变异与SLE易 感性相关。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 、药物等也可能诱发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害和影响
多器官受累:SLE可导致全身多器官 受累,如皮肤、关节、肾脏、心血管 、神经系统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 量。
心理负担:由于SLE病程长、易复发 ,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给患者 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 指南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1-21
目录
• 系统性红斑狼疮概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管理与预防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颊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发热、疲乏、脱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肿痛、浆膜炎、心肺症状、肾脏病变、血液系统病变、血管炎、癫痫或精神症状。
2.诱因:阳光照射、感染、妊娠、分娩、某些药物、手术。
3.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情况。
4.与之鉴别的常见症状:乏力、发热、关节痛、皮疹。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生命体征、各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皮肤粘膜体征:狼疮发、水肿性红斑、真皮血管炎、雷诺现象、无痛性溃疡;(2)肌肉关节体征:压痛部位、畸形。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应做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总蛋白、白蛋白、血脂、血糖、尿酸、肌酶、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ENA抗体(包括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磷脂抗体;(2)酌情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狼疮细胞、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人球蛋白(Coomb)试验。
2.器械检查:胸部X光正位片、心电图、心脏及肝脾肾B超。
3.特殊检查:必要时做狼疮带试验和肾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1.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重新修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标准:(1)颊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心包炎或胸膜炎;(7)肾脏病变:蛋白尿>0.5g/d或细胞管型;(8)神经系统异常:抽搐或精神异常;(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10)免疫学异常:LE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11)抗核抗体阳性。
具有以上4项或4项以上者可以诊断为SLE。
在SLE发生、发展中的过渡型,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不足以诊断SLE,系SLE的可疑病例,称为非典型SLE。
2.SLE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类风湿关节炎;(2)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混合性结缔组织病;(5)其它,如系统性硬化症、风湿热、白塞病、血清病、原发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霍奇金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荨麻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
疗方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A、症状
a、一般症状
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发热等。
常见的热型有两种:一种是长期的低热,大多数是作为亚急性发病的表现;另一种是弛张型高热,很少有寒战。
发热很可能是SLE活动的表现,但应除外感染因素。
疲乏是SLE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常是狼疮活动的先兆。
b、皮肤症状
SLE的皮肤症状是全身症状的一部分,常在早期出现,包括面部皮疹、皮肤血管炎、黏膜损害及盘状红斑等。
蝶形红斑:这是本病所特有的症状,皮损以鼻梁为中心在两颧部出现红斑,两侧分布如蝶状,境界一般比较清楚,扁平或因局部浸润轻度隆起。
严重者可见有局部水肿,甚至出现水疱,炎症消退时可出现鳞屑、色素沉着,大部分病例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盘状红斑:黏膜损害常见在上唇皮肤部分及下唇唇红部位出现红斑、脱屑,境界清楚,有的伴有轻度萎缩。
皮肤血管炎:阳性率约50%,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却提示有结缔组织病的存在。
可表现为瘀点、丘疹、结节、网状青斑和浅表溃疡,这些损害都可能是SLE的最早表现;常见指趾尖处肿胀、红斑和毛细血管扩
张,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甲半月板区发红,掌、跖、肘、膝或臀部持续性红斑或紫色斑,附少许鳞屑,微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颜面或其它部位皮肤。
狼疮脱发:弥漫性非瘢痕性脱发形成在额部顶前区的头发参差不齐、短而易折断,称为狼疮发。
黏膜损害:见于25%患者。
可发生结膜炎、巩膜外层炎以及鼻腔与女阴溃疡当全身症状加剧时,口唇的炎症反应亦常加重,黏膜出现红斑糜烂或小的溃疡,被有黄色的分泌物,疼痛。
另外,多形红斑是常见的皮肤症状:一种是光感性多形红斑,另一种是寒冷性多形斑,发病率高,有辅助诊断价值。
c、内脏系统
关节痛与关节炎:70%~80%患者都有这种症状,常侵犯踝、腕、膝、肘及近端指间关节,多呈游走性关节痛,大关节能够肿痛、压痛,但红肿的不多,而小关节则常伴有轻度红肿。
关节痛特别是关节炎能够作为本病病情活动的一种表现。
肾脏受累:肾脏常受累。
肾损害可出现在本病的任何阶段,有时在发病多年后才发生,但以1~2年较多,并随着病程的迁延而增多,发生率约75%。
分为肾炎型或肾病型,表现为蛋白尿、氮质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低血清蛋白血症。
在临床上肾外表现与肾损害并无明显平行关系,有明显红斑的患者,不一定有肾损害;相反病期长的肾损害患者,往往无红斑,也无发烧及关节痛。
心血管系统:发生率可达30%。
心包炎是SLE最常见的心脏损害,可无症状,仅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可查出。
心肌炎常伴发心包炎,出现率达25%,休息时无原因的心悸,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率加快,心电图检查时ST_T段的改变,胸部x光检查心脏扩大而无心包液渗出,则要疑及本症。
中枢神经系统:是本病的严重损害,可表现为轻偏瘫、抽搐、癫痫、复视、视网膜炎、脉络膜炎、精神病及其它人格障碍。
血液系统:贫血最常见,多为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低于4.OX 10 /L)较常见,不过严重粒细胞减少者少见,若出现时要注意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与病情活动相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时是SLE的先兆,其它异常表现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淋巴细胞减少症。
胃肠系统:肝损害约占1/3,主要为转氨酶升高,或伴有轻度肝大、胃纳差。
呼吸系统:SLE有肺及胸膜被累及者占40%"--'50%,胸膜炎或胸膜渗出常呈双侧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肺受累显示渗出性胸膜炎、间质性肺炎和急性肺炎。
B、体征
淋巴结肿大占患者的,20%~35%,脾肿大的发生率一般是15%~36%,以轻度肿大为多。
C、理化检查
血常规多见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等减少较常见。
血沉增快;梅毒血清假阳性率约20%;类风湿因子可阳性;IgG水平升高,丙种球蛋白升高。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达95%以上;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特异度96%~99%;抗Sm抗体的特异度99%,但敏感度仅25%;血清补体常处于低水平,常提示病情活动和肾脏受累。
其它抗心磷脂抗体、RNP抗体、抗单链DNA (ssDNA)抗体可阳性。
皮肤病理:75%SLE患者皮损处或正常皮肤狼疮带试验阳性(沿真~表皮交界处有颗粒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着)。
D、诊断要点
1、颊部固定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的红斑上覆着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陈旧病灶处可发生萎缩性疤痕。
3、光过敏可观察到或病史中提及光照后面部出现不寻常的红斑。
4、口腔溃疡可观察到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周围关节的非侵蚀性关节炎,可有关节肿胀、压痛或积液。
6、浆膜炎胸膜炎有肯定的胸痛病史,或听诊有胸膜摩擦音,或有胸腔积液的证据;心包炎有心电图异常,或有心包摩擦音,或有心包积液。
7、肾脏病变蛋白尿>0.5g/24h,若不能定量,持续>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