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孟子传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与个人修养

孟子传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与个人修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以仁爱和个人修养为核心。
在孟子的传承中,仁爱被视为人伦之道,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孟子传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并阐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仁爱的含义及重要性仁爱是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
仁即爱心、仁义,即关心他人、以德行为基础的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仁爱是指人们根据道义原则对他人给予关怀和帮助,表现出善良和慈悲的品质。
新生儿天性善良,而后随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
仁爱可以被培养和发展,通过修养实践来完善。
孟子强调个人修养对于培养仁爱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仁爱。
他认为修养是个人品德的塑造和完善过程,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反思自我、实践仁义来提升自己的品行,使自己更具仁爱之心。
只有修养完成之后,个人的仁爱才能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真正体现在言行之中。
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个人修养在儒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实现仁爱的途径,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孟子认为,“故性君子,修养止于至善”。
个人修养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学习、反思和实践,培养和完善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方式,以实现人生的至善。
个人修养的过程中,提倡自我反省和修正错误。
孟子认为,只有经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才能更好地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更接近至善。
个人修养也需要不断学习儒家经典,领悟其中的智慧,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个体的品德才能逐渐完善,从而达到修养的目的。
三、仁爱与个人修养的相互关系仁爱和个人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仁爱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个人修养则是实现仁爱的途径。
个人修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仁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修养来提升仁爱的境界。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关心他人和实践仁义,才能真正实现人伦之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个人修养则是实现仁爱的途径,通过修养提高个体的品德水平,使行为更加符合仁爱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仁爱的指导。
小学生儒家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我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儒家教育的魅力。
儒家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在学习儒家教育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儒家教育注重品德教育儒家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在学习儒家教育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这些品德修养,使我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1.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在学习儒家教育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要言行一致,做到言行合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抄袭作业,不偷窃。
2. 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教育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尽孝道。
在我心中,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要尽我所能去孝顺他们。
3. 尊敬师长:尊敬师长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尊重老师的教诲,听从老师的指导,做到尊师重道。
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努力学习,以报答老师的辛勤付出。
4. 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人,让世界充满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我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他人送去关爱。
二、儒家教育强调勤奋好学儒家教育认为,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在学习儒家教育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勤奋好学的体会:1.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提前了解课堂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课堂听讲:课堂上,我们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
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3. 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及时复习,查漏补缺,使知识更加牢固。
4. 勤奋刻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挑战。
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儒家教育强调礼仪之道儒家教育认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修身养性——感悟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

修身养性——感悟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强调“修身养性”之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人们建立正确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修身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之道,即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论语》中说,“君子修道,乘天地之正,以承祖先之志。
”意思是说,修身养性是做一个“君子”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天地之道,承担祖先的愿望。
儒家提倡人们要守礼、守德、守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伦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儒家主张人们要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发扬尊老、敬师、孝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通过遵守这些规矩和准则来增强自己的道德素质,强化自己的个人形象。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不断自我反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改变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以更好地履行个人社会责任。
三、亲和力的培养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了“诚”和“仁”,其中“仁”是一种对人类共性的情感,是人类道德追求的最高理想。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从而不断培养亲和力,建立人际关系和谐的社群。
在现代社会中,“诚”和“仁”在某种意义上被替换为“亲和力”,这种力量可以使个人系统地面对周围的人和社会。
亲和力越强,越有利于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四、培养品位和审美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位和审美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应该学会欣赏美,并努力追求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然而,美不仅仅是通过外貌和环境来表现,更是源自人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不断探求。
人不断追求美好,才能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它。
五、发扬孝道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孝道是颟顸之爱、亲族之义,是尊敬家长、敬爱长辈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发扬孝道,不仅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度,也能加强个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引言1.1 概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作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体系,《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本经典中,孔子通过对话与学生和他人的交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行为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展开讨论,探索其在塑造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对儒家思想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与发展以及《论语》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孔子对修身的看法,并阐述具体的修身要求和方法,并探讨修身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
第四部分将聚焦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介绍孔子对家庭伦理和治家之道的观点,同时探讨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原则。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儒家思想在《论语》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儒家思想,通过研究孔子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的阐述,探讨儒家思想对个人养成及社会建设的影响。
通过这些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儒家思想2.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古代先贤的智慧,并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将这些思想体系化。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而富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人本主义、正义道德和务实观念而闻名于世。
2.2 《论语》中的儒家核心价值观《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献,也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体现了许多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经典中的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

儒家经典中的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儒家经典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践社会责任。
本文通过对《论语》、《大学》和《中庸》等儒家经典的研究,分析其中表达的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核心概念。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其中的“为政篇”提到了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孔子认为,个人修身齐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重视个人的良好品德和行为,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即个人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大学》这一儒家经典作品。
《大学》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个人修身和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经典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身的基础地位。
它强调了个人道德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个人道德行为会影响到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还提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个人与宇宙的和谐,进一步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
此外,儒家经典《中庸》也对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即人的行为要适度稳定,避免极端和偏差。
个人应该追求内心与行为的统一,实现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同时,《中庸》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身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才能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中的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个人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经典中的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核心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儒家伦理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儒家伦理学便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之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儒家伦理学,我深刻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价值,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儒家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关爱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家人、朋友、社会和国家。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仁爱之心的真谛。
首先,仁爱之心体现在对家人的关爱上。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是国家安宁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孝敬父母,关爱子女,使之成为一个温馨的港湾。
其次,仁爱之心还体现在对朋友的忠诚与互助上。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以诚相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最后,仁爱之心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礼仪之道儒家伦理学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
通过学习礼仪,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首先,礼仪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
通过学习礼仪,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使自己在言行举止上更加得体。
最后,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
而礼仪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中庸之道儒家伦理学主张“中庸之道”,即在处理事情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一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面对矛盾时,要善于调和,避免走极端。
其次,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握分寸,既要关心他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利益。
最后,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时,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
四、诚信为本儒家伦理学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德育思想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的总结。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诚信”和“孝道”这两个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需要时刻谨记。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诚信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规范,可以保障个人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而孝道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我们的亲情、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大学生在学术上和就业上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压力,需要有坚持不懈的自我提升和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要先做好自我管理和修养,才能对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需要不断深化自我了解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成更高质量的个体。
同时,他们也需要在交往中获取经验和感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敬老尊贤和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是从社会最年轻的一代而成,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和文化语境,需要借鉴传统文化经验,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大学生应该重视文化传承的意义,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同时,尊敬各个方面的权威人士、长辈和领导,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学问,更能帮助大学生在发展之路上更快地进步。
此外,儒家思想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大学生需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和热情,为社会出一份力。
这既有利于社会和个人,也是一种体现高尚情操和道德伦理的表现。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取民之事则以民意为本”,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他人,关心整个社会。
大学生应该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儒家思想对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具体影响。
一、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
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社会角色的基础,也塑造了个人的价值观。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
个人在社会中担任各种角色,其中之一就是君臣关系。
儒家主张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谦虚礼让。
这种思想影响了个人的价值观,使得个人意识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倡导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在儒家思想中,父子关系被视为一种神圣而重要的关系,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
这种观念使得个人的价值观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儒家思想也强调夫妻关系的和谐。
儒家提倡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
这种观念影响了个人的价值观,使得个人注重家庭和谐,追求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最后,儒家思想鼓励兄弟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在儒家看来,兄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兄弟之间应该友爱互助。
这种观念塑造了个人的价值观,使得个人注重友谊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人生追求的指导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人的自身发展,还包括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贡献。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个人修身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
儒家倡导个人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同时要不断学习,追求知识。
这种追求使得个人更加有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个人除了追求自身的发展,还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韩元涛金英
儒家思想之所以作为正统文化统治中国三千多年,不仅是因为它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说的都是家长里短”,阐述的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符合民众的愿望,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文化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照儒家思想去思索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对待功名利禄,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快乐的人。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所难免。
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既要和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相处,也要和社会中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
如果你是官员、管理者,你还要和你的上下级合作共事。
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的。
与人相处必然给你带来快乐或不快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毫无疑问,人们都愿意使自己生活的快乐一些。
那么何为快乐?有人说赚钱最快乐,有人说拥有权力最快乐,有人说健康平安最快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可见,不同的人对快乐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难用一句话概括。
因此,我们也很难用我们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是否快乐。
但有一条是共识:要做一个快乐的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自我心灵的归宿。
具体讲,一是要给自己制造快乐。
快乐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营造的。
陶醉于学习——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人生和学术——“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回忆生活中点滴的成功——自我安慰,无一不是制造快乐的良方。
相反,如果我们不去给自己制造快乐,而是用自己得不到东西去和别人得到的东西相比,我们就会愁眉不展,自寻烦恼。
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欲品自高”。
要给自己制造快乐,必须首先做到知足。
比如,你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教子有方,可就是没有被提拔,在旁人看来你已经足够幸福快乐了,可你偏不知足,偏要去和被提拔的人比,那你不但会感到愤愤不平,甚至痛不欲生。
我们不妨试着想一想,当有人住在金碧辉煌的豪宅中而你却住在陋室之中时,你是否淡定地想“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当你的同事、同学身居高位而你仍是平头百姓时,你是否会坦然地想“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当有人锦衣玉食而你却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时,你是否会从容地说“锦衣玉食不足羡,粗茶淡饭保平安”。
生活中不是不可以与人相比,而是看你怎么与人相比。
如果用你的成功之处和别人的不如意之处相比,你会感到心满意足;反之,用你没有得到或不可能得到的和别人得到的相比,你会感到很委屈、很苦恼。
第二要学会给人制造快乐。
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不但要会给自己制造快乐,更要考虑别人是否快乐。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是君子所为,也为人所不齿。
君子之人认为,给人制造快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此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给人制造快乐,不见得有多大的能力,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即可。
当有人走路不小心摔倒时,你走上前去轻轻地扶他一把;当有人过独木桥是,你轻轻地对他(她)提醒一句:“当心掉下去”;当别人帮助了
你,你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当你有人取得成果时,你及时地送上一捧鲜花;当他人遭受挫折和不幸时,你送上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
仅此而已。
给别人制造快乐,还需要有一种“不责人非,专求己过”的心态。
当你做错了事、犯了错误,遭到批评时,你是找一大堆客观理由为自己辩解,或怨天尤人,还是诚恳地承认错误,以求改过呢?如果你是前一种心态,你不但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也会给别人带来更大的不快乐;如果你是后一种心态,效果会正相反。
总之,要使自己快乐,就必须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
正像海明威所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可是比大海还宽广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二、“不损人而利己”,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儒家把人分成圣人、贤人、君子、士和小人五类。
圣贤,大德、大仁、大胸怀、大作为,对我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只有仰而敬之;小人,狗苟蝇营,心理阴暗,我们唯恐避之不及。
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我们可敬可学。
为什么要学君子呢?因为,君子有不同于小人的气度、胸怀和处事原则,“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强学而力行”,君子是快乐的,也是受欢迎的。
那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呢?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就是君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小人“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如果你达不到君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你只要做到了“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利己”,你就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决定你是否会得到人们的欢迎,是否会受到人们的拥护。
比如,你是司
机,你是否会对行人礼让;你是干部,你是否会时刻装着群众的利益;你是领导,你是否办事公平、公正;你是乘客,你是否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你是观众,你是否会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你是名人,你是否会低调处事;你是大款,你是否会财大气粗、口出狂言、伤害穷人……。
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其实并不难,只要把他人装在心里即可。
三、“公生明,廉生威”,做一个有威望的人。
明朝廉吏郭允礼有一则“居官座右铭”:“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做一名优秀的领导,固然需要领导艺术、领导风格和真才实学,但只具备了这些,没有官德,照样不会有威望,照样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因为廉洁和公道,是为官之德,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许多不乏才学和有前途的领导之所以翻身落马,吃亏就吃亏在不能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上,倒霉就倒霉在不能公道正派地处理事情上。
因为,廉洁是官德,也是一种力量。
如果你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属下则不敢轻慢,做事自然会规规矩矩。
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属下就会群起而效仿,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违法乱纪;公道正派是为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官德的组成部分。
如果领导做事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赏罚分明,群众则会心悦诚服。
反之,你从个人私利出发,搞远近亲疏,团团伙伙,下属必然会欺上瞒下,各行其是,队伍必然一盘散撒,团队必然离心离德。
因此,成功人士无不由衷地感叹:“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儒家思想尽管有不少糟粕的东西,但它所主张的做人、做事、做官的崇高人生境界,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崇尚。
如果领导干部,对照儒家思想的精华,按照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每办一件事情,每作一项决策,首先想一想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欢迎不欢迎?岂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戴!如果一名领导干部,能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者自省也”,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岂不快乐!如果一名领导干部能做到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又岂能为名利所累,为金钱所动,为美色所诱,留下悔恨和怨恨呢!
韩元涛:华北物探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金英:华北物探处纪检监察审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