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刘江永2013-02-25 16:07:0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内容摘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
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
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
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
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
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
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
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
日本价值观外交

论日本的“价值观外交”刘江永内容提要:安倍内阁在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许多抽象的理念。
在外交方面,“价值观外交”、“自由繁荣之弧”、“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等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本文重点分析这些外交口号的内涵、实质、思想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伴随安倍晋三内阁辞职,福田康夫新首相提出“创造和平外交”,日本喧嚣一时的“价值观外交”和“自由繁荣之弧”就此戛然而止,而它未来是否会以某种形式重现,还有待结合未来日本政局和国际形势变化做长期观察。
关键词:日本外交价值观外交自由繁荣之弧日中战略互惠关系2007年9月26日,为期一年的安倍晋三内阁落下帷幕。
回首安倍内阁的外交,有两个关键词给人留下较深印象:一是麻生太郎外相提出的所谓“价值外交”(下称“价值观外交”);二是安倍晋三首相倡导的“日中战略互惠关系”。
这两者的实质、内涵究竟是什么?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福田康夫新内阁成立后,日本外交将如何展开?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一、“价值观外交”与“自由繁荣之弧”的内涵与实质安倍内阁外相麻生太郎2006年11月30日发表了演讲,给日美同盟、国际协调、重视亚洲近邻关系这三大日本外交支柱又增添一大支柱,即“价值观外交”和“自由繁荣之弧”1设想,并称其为日本外交的“新基轴”。
2即日本外交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新基轴”来转,“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也不例外。
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纮一明确指出“‘价值观外交’的骨子里潜藏着反共意识”且业已过时,并奉劝麻生、安倍“需要跟他们的外祖父吉田茂、岸信介的时代保持距离”。
3(一)“价值观外交”和“自由繁荣之弧”的内涵。
用安倍内阁要员的话来说,所谓“价值观”是指“民主主义、自由、人权、法治及市场经济。
在推进外交方面高度重视这些‘普遍价值’,开展‘价值观外交’”。
所谓“自由繁荣之弧”则指“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成长起来的新兴民主国家。
必须把这一地带串联在一起,建成‘自由繁荣之弧’”。
4麻生主张,积极开展“重视民主、自由、人权、市场经济等普遍1日本驻华大使馆网站的翻译为“自由、繁荣的彩虹”,.emb-japan.go.jp/fpolicy/seisaku061130.htm/。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在江户时代,日本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热衷于戏剧、绘画、文学和茶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江户文化。
其中,浮世绘作为江户时代的代表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然而,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日本文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运动,试图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人们积极吸收外来的知识和观念,为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治时代的文化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日本刀等,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治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推进,日本文化逐渐融入了全球文化的大潮中。
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体现出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力,其动漫、音乐、时尚、美食等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和喜爱。
同时,日本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回顾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江户时代的多元化到明治时代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再到全球时代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变迁不仅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日本文化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
一方面,它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将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日本文化也将持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展现了日本民族对于文化的热爱、探索和创新。
战后日本“亲华”保守政治家的对华政策观——以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众议员为例

21. 。 哲 社 科 版 臣譬 墨置 乏圈 00 第2 学 会 学 圈 璺 翟嚣詈 墨 卷
了阻挠 国 民革 命 军 北 伐 而 数 度 出兵 侵 犯 山 东 。
院议 员 , 此 遂 其 战 后 重 返 中 央 政 界 的 心 愿 。 以
15 9 3年 , 村 担 任 改 进 党 干 事 长 , 是 根 据 其 松 于
光 町 ,9 3年 9月 考 入 日本 名 校 早 稻 田大 学 就 10
愿 当 选 众 议 院议 员 , 自此 开 始 在 日本 中 央 政 界
的 政 治 生涯 。
读 。 间 , 因幼 时受 喜欢 汉 诗 的父 亲 和祖 父 的 期 他 影 响选 修 过 中文 , 经 常 参 加 与东 亚 地 域 有 关 并
17 9 2年 中 E两 国 之 所 以能 一 举 恢 复 邦 交 , t 从 日本 方 面 来 说 , 日本 执 政 的 自民党 内有 一 与
批 长 期 致 力 于 发 展 对 华 友 好 关 系 的 保 守 政 治 家 的学 生 社 团 活 动 , 学 二 年 级 时 还 随 早 稻 田大 大
毕 竟 使 他 切 实 感 受 到 了 中 国 对 于 日本 所 具 有 的
的努 力 难 以分 开 。 这 些人 士之 中 , 引 人 注 目 在 最 的则 是 一 直受 到 我 国领导 人 赞 誉 而 长期 任 国会 议 员 及 自民 党顾 问 的 松 村 谦 三 。 日关 系 正 常 中 化之 前 , 村 团聚 一批 保 守 政 治 家和 实 业 家 , 松 根 据先 贸 易后 复 交 的 目标 , 期 以渐 进 及 积 累 的 长 方式 推 进 对 华 交 流 事 业 , 最 终 实 现 两 国关 系 为 正 常 化 做 了大 量 奠 基 性 的工 作 , 贡 献 和 影 响 其
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报告

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报告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
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
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来日益膨胀的进攻型对外战略及在钓鱼岛、台湾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挑衅和进攻姿态,更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面和竞争关系。
国家利益仍是当前的国际社会中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则,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是衡量一国外交是否成熟的标志。
毛主席说过合作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让步让来的,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非中国单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
在日本的咄咄进攻态势面前及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挑衅和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死抱着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且会自缚手脚,带来的是犹豫徘徊、瞻前顾后而终究无所作为。
如果此时再一味强调保持和维护中国好不容易初步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情况下,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不但是一种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是因为中国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难,而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正当而合理的外交行为,这并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伦理,也并不表明中国就要立即和日本决裂甚至走向军事冲突,此类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也屡见不鲜。
如果反过来,日本处在中国的位置上,其会支持给予中国更大的国际行为权力吗?凭借日本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恶劣表现及其与周边国家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争端与麻烦不断、周边国家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普遍表示反对和担忧的事实,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名正言顺,更何况考虑到日本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屡次挑衅和侵犯以及强硬而恶劣的对华态度,中国理应承担此一责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3.80年代以来,日本把建立政治 大国作为战略目标
• 1982年,中曾根上台伊始,提出了一个“战后 总决算”的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 义政治,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 90年代,小泽一郎提出“普通国家论” ,加 速向政治大国迈进。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首先,日本将联合国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重 要舞台,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其次,加强日美关系,强调日美安全合作。 • 第三,加强防卫力量,争取成为军事大国。 • 第四,修改和平宪法,成为“正常国家”。 • 最后,推行“价值外交”。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03年6月6日,日本参议 院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 过了被称为“有事三法案” 的《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 案》、《自卫队法修改案》 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 修改案》。此前的5月15日, 该法案已获众议院通过。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03年6月6日,上千名日本市民在国会前举 行游行示威,抗议国会通过“有事三法案”。
•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与日本首相菅 直人举行会谈 。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夏威夷会见日本首相野田 佳彦。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自2012年4月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 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以来,中日之间
•日美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 障条约》签订,日美结成战略同 盟。
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精简版)

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内容提要:在两千年的中日关系中,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3次大的变迁。
目前,正处于第4次大变迁的初始阶段。
这种变迁以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外部国际秩序的调整与重建为其实现前提,以“实力主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优先”原则为其价值取向。
纵观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史,发现其规律性为:每当中国处于鼎盛之时,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认同中国的方向发展;每当中国处于衰落之时,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蔑内容提要:在两千年的中日关系中,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3次大的变迁。
目前,正处于第4次大变迁的初始阶段。
这种变迁以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外部国际秩序的调整与重建为其实现前提,以“实力主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优先”原则为其价值取向。
纵观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史,发现其规律性为:每当中国处于鼎盛之时,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认同中国的方向发展;每当中国处于衰落之时,日本人的中国观就向蔑视中国的方向发展,显示出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
关键词:中国观东洋史学实力主义现实主义日本人的“中国观”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几经变迁。
并且,这种变迁往往都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与秩序的重建。
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就建筑在这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基础之上。
它以历史、文化为其出发点并最终归结为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认同与追求上。
日本人的中国观在其变迁的各个阶段尤其表现为“实力主义”、“现实主义” 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国家利益优先”原则的追求。
一、近代以前日本人的中国观古代日本人有关中国的正式记载体现在《日本书纪》当中。
《日本书纪》所提到的中国王朝的名字有:周、汉、魏、晋、隋、唐、吴①。
日本对中国的正式外交始于607年,即从小野臣妹子派遣“大唐”开始。
《日本书纪》中所记载的与日本有正式外交的中国王朝只有唐王朝,唐朝以前的隋也被改成了唐朝。
浅析日本对外战略选择中的五大难题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匮缓逐豳鍪圈羹鎏|l竺竺!!望竺!f叁墨I』圭塾金;戋析日奉对夕}占戈也择中仍亟大又缝题李晓勇摘要面对新世纪国内外环境的改变,日本将2l世纪的国家战略目标确立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繁荣”,以此为基点继续推动“第三次开国”进程中的外交变革。
本文认为日本对外战略中一直存在困扰其抉择的关于身份定位、国家利益等五大难题,在这些选择中,21世纪的日本逐渐构造出由模糊到清晰的外交路线,即大国地位追求和“带倾向性的中间路线”。
关键词国家利益中间路线国际秩序中图分类号:D7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l l一146-02新世纪国际秩序依然呈现出一种混合着机遇和挑战、稳定和多变的态势。
旧的格局已经瓦解,但新的格局尚未确立。
国际社会中的主要国家行为体都希望把握新格局形成之前的战略机遇期,通过采取灵活有效的对外政策来扩大战略空间、占有更多战略资源和获取更具影响力的实力地位。
冷战后,日本有关对外战略的论争一直持久而广泛地进行,外交路线的最终确立只能基于对五个焦点问题的回答,包括身份的再定位、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普通国家”和“地球贡献国家”、日美同盟和亚太外交以及中国的崛起。
一、身份的再定位日本自近代开始的三次战略转折都是从国家身份的重新定位开始,“脱亚入欧”、“脱亚入美”、“入美入亚”和“协美制华”等不同的国家身份构建不同时期日本的对外战略选择和外交实践。
学者秦亚青认为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即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①,认同度越高,参与国际社会活动和国际制度的程度也越高。
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国家身份的,不同身份的国家会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因之产生的政策:同一个国家,如果其身份发生了具有意义的变化,它对国际社会的观念和政策也会因之而产生变化。
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和地区内的“国家”两个层面都进行着身份的再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刘江永2013-2-22 10:38:3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英文标题】Japa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Strategy and China Policy【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
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
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
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
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
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
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
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
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
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
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
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二战后,日本在很长一个时期,谈论国益问题时曾经相当低调。
日本驻韩国公使兼原信克指出:外交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不知本国国益的国家就不能开展外交”。
然而,对日本来说,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战略”、“国益”等词汇在日本的语境中有一种军国主义的味道,几乎被视为禁语,“国益这个词的复活是最近的事”。
“所谓国益是日本国的最高利益”。
如同《论语》中所说的“兵”、“粮”、“信”,即安全、繁荣与伦理价值观。
只是拘泥于本国利益的国家,难以得到别国普遍尊敬,反而容易受损。
经常考虑使全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同时最大化的国家往往受到信赖,得到尊敬,最终获益最多。
①21世纪初,受过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熏陶而强调国益的一代日本人登上执政舞台。
他们热衷于追求日本现实的国家利益,日本媒体也经常高谈阔论国益,尽管日本人对国益的理解大相径庭,但“国益”就好像一根魔杖,只要一说就会不知不觉地使人认同。
(一)错误的“国家利益观”曾经导致日本对外侵略扩张近年来,在日本外务省公布的解密文件中,有一份1951年外务省根据吉田茂首相指示撰写的调研报告,题为《日本外交的失误》。
该报告的结论之一是:外交“不能只拘泥于条约的字句,而忘记政治意义及影响等根本”,“在根本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即便在细枝末节上煞费苦心,最终也只能聊以自慰而已”。
②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参赞小原雅博2007年出版了一部力作《国家利益与外交》。
他在该书前言中首先引用《论语》所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然后指出“国益乃国之根本、外交之根本”,“误判国益国则亡”。
③小原作为外务省官员出版这一重要着作的主要目的是,呼吁日本当政者和公众不要再犯误判国益的根本性错误。
这是因为,尽管国家利益是思考、处理对外关系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公众会对国家利益做出误判,甚至导致近乎亡国的灭顶之灾。
小原雅博意识到,“国益的概念非常重要,但也是危险的”。
④他对日本战前、战后和冷战后的国益认知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指出,即便是同一国家也会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利益有不同的判断。
笔者在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表-1对日本自1931年以来四个时期的政治思潮、国家利益重点、对外战略特点、获取利益的方式及其结果,做出以下归纳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后对朝鲜半岛和中国进行侵略扩张,便与日本当权者对国家利益的扩大解释直接相关。
1889年当上日本首相的山县有朋曾经是日本陆军创始人和日本侵略亚洲的“大陆政策”的制定者。
1890年3月,山县首相在《外交政略论》中明确提出,国家的任务在于“防御主权线”(指日本列岛)和“保卫利益线”。
这里的所谓“利益线”,即“与邻国接壤而与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相关的地区”。
朝鲜是日本“利益线的焦点”。
⑥1890年12月,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帝国会议上所作的“施政方针演说”中称:“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守卫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以不失自己之形胜。
何为主权线国疆是也。
何为利益线同我主权之安危有密切关系之区域是也。
……要维护一国的独立,仅仅守卫主权线是不够的,非保护利益线不可。
”⑦山县有朋的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老师吉田松阴。
吉田松阴曾主张:“要使国家保持强盛,不应仅仅满足于不失去已经得到的,而应当进一步获取目前还未到手的。
”因此,日本“必须加紧进行军备”,“趁机开拓虾夷,收复琉球,夺取朝鲜,占领满洲,压制中国,君临印度,以这种扩张进取之势,打下坚实退守之基。
这样,即可实现神宫皇后未偿之夙愿,完成丰臣秀吉未竟之遗业”。
⑧山县有朋提出“利益线”的目的就是为称霸亚洲制造借口。
他曾宣称:国家“向来均被专以维护主权线为本,惟若不使此次胜利徒劳无功并进而成为东洋盟主,则必须谋求利益线之扩张。
”⑨针对上述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国家利益观,小原雅博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把当时的满蒙定位为日本的‘特殊利益’、‘生命线’,仰仗军事力量去追求。
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这种自以为是的理念,孤立于国际社会,闯入没有胜算的战争,结果战败。
这正是搞错了国家利益这一根本。
”⑩因为日本吞并朝鲜后又把朝鲜作为主权线,把“南满”作为利益线、生命线;以武力建立“满洲国”后又把“满洲”作为主权线,而把中国的华北作为利益线,结果不断向外扩大,最终导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战前日本被自己设定的主权线与利益线所束缚”,“结果在超过国力却不断扩大利益线的自我增殖中彻底瓦解”。
(11)这一分析切中要害,反映出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
(二)日本自卫队部分高官的“国家利益观”充满危险如今日本自卫队的一些高官仍把中国的台湾省视为日本的“利益线”、“生命线”。
日本海上自卫队舰队司令五味睦佳在2012年第4期日本《军事研究》月刊撰文称:“对我国的海上防线来说,台湾具有决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台湾就是我国的生命线,台湾与日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他所列举的所谓“依据”是:“日本的能源资源基本上是依靠海外进口,保障海上通道的安全对我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原油进口90%依赖中东,而来自中东的原油基本上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通道。
如果台湾被吞并,我国的安全必将受到重大威胁。
此外,如果台湾被中国吞并,那么不仅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影响力就将骤然提高,而且该海域最终将被变成中国的内海,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影响力还将波及整个印度支那。
这样一来,我国多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精心构筑的经济基础就将下沉,在当地的经济活动就将受到限制,最终将不得不撤离东南亚。
”从军事地缘政治角度看,“如果中国吞并了台湾并把台湾作为潜艇基地,那么潜艇一出海就可以进入深水区,从而可以获得极大的行动自由。
……中国的海洋战斗力就将如决堤的洪水一样涌入太平洋,必将给日本和美国带来重大威胁”。
基于上述立足于“海洋国家”的国家利益判断,他主张,日本要有效地推进海洋战略,就必须有效地遏制中国军力,参与美国的“空海一体战”办公室(ASBO),制订“空海一体战”构想。
这一构想不仅是承担对日本的防卫,还包括保卫台湾、确保南海的航行自由和保护海上通道等内容,为此需要澳大利亚、印度等多国部队的密切配合。
因此,日本必须尽快解决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
目前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修改“政府(对宪法的)解释”的方式来实现行使集体自卫权。
应变“专守防卫”为战略防守。
其次,要“修复日本人的国家观念”,必须摆脱东京审判的历史观,废除“村山谈话”。
日本应根据本国传统宗教,即神道的仪式进行追悼。
因此,要让那些为国捐躯的自卫队员进入靖国神社。
日本政府应接管靖国神社,并在此举行慰灵仪式。
第三,修改“无核三原则”。
随着中国核战力的增强以及美国“核保护伞”可信度的下降,中国对日本发动核攻击的可能性日益增大。
日本要实现核武装还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当务之急是别让“核保护伞”变成“破伞”。
为此需要把“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变成“可以引进”。
他还用假设的口吻建议:“如果美军能在有效击毁中国战机和导弹的前提下,把台湾作为前进基地加以经营和部署,就必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造成严重影响。
”(12)上述对台战略考虑,在日本防卫省系统和右翼鹰派势力中颇具代表性。
以日本旧军人出身的原陆上自卫队幕僚长、原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已故)为理事长的“日本战略研究中心”,1994年也曾提出研究报告称:关于台湾问题“最好是固定现状。
需要看到统一后将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扩大”。
日本的方针应是“以半永久性地维持现状为前提,与环太平洋海上大国论坛各国合作,为维护正义与秩序而支援或请求美国采取行动,在区内各国筑起防波堤,排除对世界体系的恶劣影响”。
“若美国根据与台湾关系法介入保卫台湾,作为盟国的日本也将对其予以支援”,“共同确保海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