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作者:杨奉庆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7期摘要:对颜色词的研究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修养,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可为语文教学增色。
汉语颜色词众多,本文从繁多的颜色词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红”作为研究对象,溯本求源,比较辨析随时代而变的词义。
关键词:红颜色词综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颜色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为文章增色,也被作者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和内涵。
一、“红”的本义1.《说文》的“红”字释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户工切”。
段注曰:“《春秋释例》曰‘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色红也。
’《论语》曰:‘红紫不以为亵服。
’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朱熹《论语集注》:“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
”由此解释可以看出,“红”的造字之初的本义即为一种颜色词,只是它所表示的颜色和现代汉语中的“红”有所不同。
“红”最初表示的是“粉红”,不属于正色,“间色不正”。
而现代汉语中的“红”指称的却不是“粉红”,而是比“粉红”颜色更深的正红色。
现代汉语中的“红”为基本颜色词,而上古汉语的“红”如今日所讲的“粉红”。
根据段注可以推知,在上古汉语中,存在着“赤”和“红”两种颜色。
“赤”和“红”指称的是两种不同且又有关联的颜色。
从人们的日常使用及认知来看,“赤”在使用和认知上,应该比“红”要更加普遍。
2.“赤”与“红”的区别《说文解字》对“赤”字的释义为:“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凡赤之属皆从赤,昌石切。
”“赤”本为会意字,“从大从火”,即为大火的颜色,也就是大火燃烧时红通通的颜色。
我们现在所讲的“火红”一词,大约就是“赤”字表示的颜色。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赤”字的创造应该是早于“红”字的。
二者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别,“赤”比“红”的颜色更深,而上古汉语中的“红”指的是在“赤”中加入了白的帛色,颜色应该是比较浅的。
“赤”特指大火的颜色,而“红”从字形上来看,从系工声,所指为丝织品“帛”的颜色。
现代汉语色彩词研究综述

12海外文摘2017.011 引言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色彩词是一类特殊词群,它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中,色彩词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汉语色彩词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学者们分别从传统训诂学、现代语义学、修辞与文化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基本色彩词的构成与发展,色彩词的特性以及单个色彩词的词义演变以及色彩词的“文化义”、“象征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汉语色彩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现了从多个角度对现代汉语色彩词进行研究的论著。
2 色彩词的定义色彩词,有学者称之为“颜色词”,还有学者称其为“色泽词”。
目前,学者对色彩词的名称观点不一致,对色彩词的定义也尚无定论,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尝试对色彩词下定义。
李红印认为:“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现代汉语色彩词研究综述王瑜琴(天津外国语大学 孔子学院工作处,天津 300204)摘要:色彩词是从词义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类,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现代汉语色彩词的定义,汉语基本的色彩词,色彩词的构成及语法功能,色彩词与修辞,色彩词与民族文化六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色彩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现代汉语色彩词的研究重点与不足。
关键词:现代汉语;色彩词;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1-0012-06和固定下来就是自然语言中的各类颜色词语。
”[1]李尧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对色彩词进行定义:“色彩词是表示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印象的词。
”[2]周延云从色彩词的客观性方面对色彩词进行定义:“色彩词是指反映客观事物颜色的词,也可称作“颜色词”[3]。
叶军对色彩词的定义较为全面,他指出:“所谓的‘色彩词’就是指那些反应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真实色彩以及人们主观意识中后天形成的抽象色彩印象的词。
”[4]这一界定与以往对色彩词的定义显然不同,它将客观与主观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更好的体现了色彩词的系统性,为色彩词的定义提供了一个全面、重要的参考。
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有关色彩感知及颜色范畴的探索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哲学思辨解释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
斯多葛哲学家曾指出,“色彩是物质最初的现象形式”(转引自叶军)。
柏拉图认为人类色彩感知过程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光源反光物体具有接受反光功能的眼目。
他进一步指出:“白的东西导致眼的开放,黑的东西导致眼的收缩。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色彩成分的类型学研究。
在他看来,色彩类属可划分为两类:简单色彩和复合色彩。
简单色彩通过“黑白”两种颜色搭配调和而成。
复合色彩是简单色彩通过进一步复合、衍生而来的产物。
这些有关色彩感知的哲学意义的见解,为后来学界的研究及新兴理论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德国文学家歌德继承亚里士多德传统,在其《色彩原理》一书中,从色彩美学角度入手,研究不同色调与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
他将全部色彩概括为三类:一是“属于眼睛”的色,称为生理学色;二是“属于各种物质”的色,命名为化学色;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过镜片、棱镜等媒介手段所看到的色”,是为物理学色。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1666)开始了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色彩研究。
他借助三棱镜对色彩属性进行了物理光学实验,分离出光谱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并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即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
自此,牛顿的色彩光学理论替代了传统的哲学思辨式推论,丰富了色彩认识论,使色彩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此后,色彩感知与色彩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关色彩概念的语言表达—颜色词的研究从人类学、民族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相继展开,研究内容涉及颜色词的习得顺序、特性、指称内容、语义结构、联想意义等,相关论著频出。
据Maclaury (1997)统计,自,158年以来,关于颜色词的研究论著超过3000部,仅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关于颜色范畴化的研究著述超过200余种。
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颜色词汇系统的理解,也为颜色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免费下载】 颜色词研究综述

颜色词研究综述-----浅析近年来中外颜色词的横向研究成果0998112021 黄喜梅【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改进,颜色词这方面研究成果倍出。
这里笔者检索了2008年以来颜色词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对在横向上做相应的对比,希望能对相关颜色词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颜色词横向引言:人们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固定下来就是自然语言中的各类颜色词语,翻阅相关的颜色词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颜色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同语言颜色词的多少、自然语言基本颜色词的数量、不同颜色词色彩义文化义对比研究等等。
下面将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出较为细致的分析探究。
因为人们的色彩感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里颜色词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于颜色词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这里我主要检索了2008年以来有关汉语和其他外语中颜色词的分析研究成果,我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包括:汉语和其他外语颜色词在结构组成和语境运用这两个方面,下面就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
一、从结构组成上中外颜色词的对比研究成果总体上对比而言,中外学者对颜色词在结构组成这方面的研究比语境运用上的研究少,这主要是因为每一种语言的词汇组成在结构上各有特性,除了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以外,大多语言词汇的横向结构组成没有统一的分析研究标准,作为一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词更是如此。
所以,颜色词的横向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中外颜色词结构组成的对比研究上,发表在2009年5月第7卷第3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上的《汉语与越南语颜色词结构特点比较》这篇论文有较为全面而又中肯的研究。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能够的译语文本。
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从翻译的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地域和时代的烙印,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等。
不过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不同,个民族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颜色和颜色词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也各有异同。
个民族语言对于颜色词的分类,理解和实际使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作为古老而又被世界广泛应用的语言,颜色词所反映的颜色和它们本身可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应特别注意他们的文化差异。
当代社会跨语言交流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做好对跨语言的文化认识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
而颜色词作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跨语言交流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准确表达,已经成为翻译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了。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1. 翻译的概念和特点翻译是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翻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石和逻辑起点。
通过历时比较和共时对照中外各种有代表性的翻译定义,可以针对它们的缺点进行修改和补充,以期对译学大厦的构建提出坚实的理论基础。
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外已经存在,“在西方,更多的人现在已经逐渐接受把翻译学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国内,“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存在并在迅速发展。
”从翻译定义的历时比较与共时对照研究,可以得知翻译研究经历了传统语文学研究阶段、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和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
而鉴于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翻译的定义可以尝试着重新界定为:翻译是译者通过其思维或信息科技手段将源语文本中表达原作者意图的各种信息转换到风格极似的译语中以满足读者特定需要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最新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

收稿日期:2019-11-16作者简介:李慧(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李慧(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青”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全方位繁荣并发展,到《类篇》时增长速度减缓,但仍稳定增长,到《康熙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时逐渐弱化。
“黄”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也是全方位繁荣并发展的,到《类篇》《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期新生速率逐渐减慢,许多异体字已不复存在,呈现整体弱化趋势。
“青、黄”颜色词呈现如此变化的趋势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来解析,此外“青”和“蓝、黑”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颜色词“青”的发展。
关键词:“青”;“黄”;颜色词;演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39-05颜色词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事物颜色这一具有具象特征的客观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得出的一类词。
颜色词是有关人类视觉对万物颜色进行定义识别的词汇。
颜色词在我国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已产生,一直使用至今,还将持续运用于未来。
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颜色词产生,有的颜色词消失,有的颜色词从甲骨文时期一直稳定沿用至今日。
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每个颜色词在古今发展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找出颜色词的古今发展变化规律将对词汇学,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青、黄”的特殊性(一)“青”的特殊性从《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类篇》《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看颜色词“青”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颜色词“青”从甲骨文时期的不存在,到《说文解字》时期对纯色名称“青”的释义以及与纯色“青”区分的各种程度色、特指色的繁多出现,再到《类篇》时期有关“青”程度色、混合色、特指色的新生数量减少,再到《康熙字典》对纯色“青”释义的消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深绿色或浅蓝色的现代释义,它的词义变化是最多的,最频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另一方面是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扩大,中西文化交流影响着不同民族间人们的学习和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学者开始对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范围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探讨英汉颜色词的异同。
1、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比较英汉颜色词运用方式和意义的不同,相关论文如:《浅谈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比较》《颜色与跨文化交际》《论颜色的跨文化差异及其传播》《中英颜色词跨文化对比研究》。
2、从翻译角度,比较英汉颜色词的差异和不对应性,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方法。
相关论文如:《中英文中红白黑颜色习语的翻译》《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以颜色词的翻译策略为例》《从黑白对比色的翻译看跨文化交际》《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浅析文化差异与黑白两种颜色词翻译》。
3、从象征意义的角度,许多学者着重探讨了汉英语言中一些基本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的异同,相关论文如:《浅谈汉英语言中红白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浅谈中西文化中红白黑三种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中西文化交流中颜色词红与白的象征意义》《中西文化与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浅析》《浅谈中西文化中红白黑三种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汉英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分析》《红与白试论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4、从文化的角度,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比较分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1)通过分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来发掘和阐释中西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异同,是一个由词汇现象到文化本质的过程,即由果到因的探究过程。
相关论文如:《从黑白看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红、黄二色为例》《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英汉颜色词文化透视与认知差异对比》《白与红之间中国的茉莉文化与西方玫瑰文化审美心理差异》《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文化的影响》。
(2)站在中西方文化视角下,从东西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出发,对中西文化中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分析,是一个由文化本质到词汇现象的过程,即由因到果的表现过程。
相关论文如下:《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颜色词汇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颜色词汇文化内涵》《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中西文化中颜色的魅力》《颜色词绿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含义》《黑白红三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内涵的差异》。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颜色词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探究了颜色词的方方面面,以上只是粗略地从几个大的方面说明了一般的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目前的研究现状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以上提到的研究方面和内容主要是共时研究,即对某一具体的时期的颜色词或颜色词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扩大,外来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英颜色词特有的文化内涵均已发生了些许的改变,对颜色的历时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即从历史的角度,探究颜色词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当今的变化。
也有一部分学者做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如:《外来文化对词语象征义的影响——以颜色词黄红绿为例》《绿色的扩张》《绿色的延伸》《浅谈汉语中黄色一词的古今词义变迁》《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如果在分析英汉颜色词时仍然按照以往的现象和观点来分析,必然会导致一些错误。
只有清楚把握颜色词的发展脉络和当今变化了的现状,探究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加准确地对英汉颜色词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提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
所以,站在文化的角度,有助于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内涵并加以运用,才能清楚地了解汉民族文化,才能从空间和时间架构上了解色彩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变化现状。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无论是在大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反映在人类语言当中,就是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词——颜色词。
颜色词由于经常被使用,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但是, 在跨文化交流中, 由于汉民族与英美文化之间在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不同的语言的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 globalization)的逐步实现和现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各国人民的接触和交往日趋频繁,在一定意义上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伴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和研究时应不断地与时代接轨,在了解汉语文化内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关注颜色词文化内涵的最新发展。
颜色词不但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轨迹, 而且它还沉淀着人们对自然万物特有的领悟体验、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哲学思辨等较深的文化内涵。
因此, 研究分析一个民族色彩词的产生、发展、变化, 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学习和理解汉英颜色词时,不仅要注重其表层语义信息的传递,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认识和掌握汉英颜色词不同的文化意蕴及其变化融合之处。
在跨文化交际中,科学、准确地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份,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1]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3]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4]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6]闫亚平:外来文化对词语象征义的影响——以颜色词黄红绿为例[J]. 修辞学习 2005 年第5期 ,总131 期[7] 于逢春.论民族文化对颜色词的创造及其意义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8] 钱伟明:《论色彩的审美功能》《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第4期[9] 黄有卿.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D].硕士论文,2006.5[10] 初春,曲肖玉.中英颜色词隐喻共性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4[11]马丽丽:中国传统色彩应用的新视角[J].民族色彩文化,2005年[12] 范晓民,崔凤娟.颜色词的认知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3]汪光芜、闭理由:中国色彩观念起源追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月[14] 符淮青译述.基本颜色词,其普遍性和发展(1969)[J]外国语言学[15]张莉娜:民间美术的“现代”特征[J].中国装饰杂志社艺术设计月刊,2003[16] 黄霞.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色彩词的影响[D]硕士论文,2004.5[17] 李旭.颜色词的认知诠释【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黄国松:色彩设计学[J].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9] 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大纲)[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3[20] 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3[21] 姚秋莉.颜色词的语义认知与原型[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3.4[22] 周延云.艺作品中色彩词的言语义初论[J]东方论坛,1994.3[23]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24]孙建军:古代尚色文化与汉语色彩词[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 期[25] 刘云泉《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语文导报》,1987年第6期/第7期[26] 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27]刘卓: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28] 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29]刘剑辉.颜色的文化内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3月第24卷第2期[30]李媛.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文化的影响[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9月总第126期,P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