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颜色词“红”是在中文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

它在语言表达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可用来形容红色物体的颜色、象征情感或特定意义,还可以引申为修饰其他事物的形容词。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红”词的词性、词义、语境和搭配等特征,以期揭示其辞格特点。

从词性角度考察“红”的辞格特点。

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句子,我们发现“红”可以作为形容词、名词或者动词的形式出现。

作为形容词时,它修饰名词,表示颜色的鲜明、明亮或激情的程度,如“鲜红的玫瑰”、“红彤彤的太阳”等。

作为名词时,它可以指代红色或红色物体,如“爱国红”、“红唇”等。

作为动词时,它可以表示变红的状态或动作,如“脸红”、“通红的眼睛”等。

从词义的角度分析“红”的辞格特点。

虽然“红”主要表示一种颜色,但它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引申义。

在语料库中,我们发现它常常与爱、忠诚、勇敢、火热等情感或特定概念相联系,例如“红旗象征革命精神”、“红色的心意”等。

这些意义的延伸丰富了“红”的辞格。

然后,从语境的角度考察“红”的辞格特点。

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句子,我们发现“红”词经常出现在描述自然景观、艺术品、服饰、天气、脸部表情等方面。

“红叶满山”、“红宝石”、“红唇”,它们都是“红”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应用。

这种语境上的延伸使得“红”可以形容不同的事物,丰富了它的辞格。

从搭配的角度分析“红”的辞格特点。

通过语料库分析,我们发现“红”可以与其他词汇形成不同的搭配,如“红花”、“红色”、“红颜知己”等。

这些搭配词语进一步加强了“红”的辞格特点,使得它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作者:蔺秀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6期摘要:在汉语的颜色词族中,红色词族是文化蕴含最为丰富的一个词族。

古代汉语中表示“红”颜色的主要有:“绛”、“殷”、“朱”、“赤”、“丹”、“红”,这些词语表示“红”的深浅不一,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也略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朱”、“赤”、“丹”的正色地位被“红”所取代。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流变作者简介:蔺秀楠(1991-),女,汉,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1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这种尚红传统自炎帝起就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可以从汉语中庞大的红色词族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从古至今,这些“红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古汉语中各种“红”色比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的第49页“赤”字条目下的解释:“赤,朱,丹,绛,红。

五个字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排列,应是绛、朱、赤、丹、红。

”据此,下文也按此顺序分析解释。

[1]“绛”《说文解字》:大赤也。

段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深红色。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红”色最深的是绛。

比绛颜色稍浅的是朱。

“朱”《说文解字》:赤心木,松柏属。

段注:朱本木名。

引伸假借为纯赤之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朱”为:大红色。

古代王侯用大红色涂门户,所以“朱门”经常作为豪门的代称。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衣”是红色的公服;古代王侯或朝廷使者乘红漆车,叫“朱轩”、“朱辇”。

可见“朱”多与王侯将向有关,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颜色词。

比朱颜色稍浅的是赤。

“赤”《说文解字》:南方色也。

段注:朱深於赤。

“赤”作为五色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正色,“赤”族也因此而承载上了与王侯显贵、朝廷京城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

诸如:“赤霄”指帝王所居的京城;京师叫“赤邑”;京畿各县的县尉叫“赤尉”;京师所治县的县令叫“赤令”;中国被称作“赤县神州” 等等。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引言色彩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语言中,颜色词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中文中,颜色词“红”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申含义。

本文将从语料库中收集的数据出发,对颜色词“红”的不同辞格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在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

一、“红”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在语言中,“红”可以作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颜色属性。

比如“红色的花”、“红色的苹果”等。

在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红”作为形容词的用法非常普遍,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找到大量使用“红”来修饰事物颜色的例子,如“红粉”、“红杏”等。

这表明,“红”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在历史上就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四、“红”在成语、俗语中的用法除了作为普通词语的用法外,“红”还经常在成语、俗语中出现,成为了固定搭配中的一部分。

比如“红红火火”、“红杏出墙”等。

在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红”在成语、俗语中的用法非常丰富,具有多种引申含义和隐喻。

这些成语、俗语中的“红”不仅能够传达颜色上的意义,更多的是以“红色”代表的象征性意义,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五、“红”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在语言中,“红”经常会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一些固定的词组或短语。

比如“红旗”、“红酒”、“红尘”等。

在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红”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是非常灵活且多样化的,不仅可以表示颜色属性,还可以融入到各种语境和意义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语颜色词“红”在语言中具有多种不同的辞格用法,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又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出现,还可以成为成语、俗语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

这种多样性的用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体现了“红”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红”在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探讨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

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

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王伟妮摘要:色彩词又称颜色词、色彩描写词、色泽词等,是用来形容颜色的词语,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对色彩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并随之产生了多种表示色彩的词。

在汉语里,存在着大量记录色彩的符号—色彩词。

色彩词作为一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通过对汉语色彩词文化记忆的探析,可以探究色彩词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人们文化素养和理解运用汉语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色彩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认知,并进一步促进色彩词的研究。

近十年来,色彩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将色彩词与文化、性格、心理等联系起来研究,由此可见,对色彩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将其深入到了文化层面。

关键词:汉语;色彩词;文化记忆色彩词又叫颜色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色,颜气也,从人从卪。

”“彩,文章也,从彡采声。

”由此可见,“色”和“彩”最初分别是用来表示脸色和丝织物的。

后来经过词义的演变,才有了表示颜色的意思。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些色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色彩词也早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色彩词在汉民族很早就就已经出现,《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关于色彩词的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这便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五色即“青、黄、赤、白、黑(玄)”。

前面我们谈到的是“五正色”,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五间色”,即五种杂色。

南朝皇侃认为:“‘正谓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

”“正色”是比较纯正的颜色,而“间色”多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混合而成的杂色。

古时候,人们崇“正色”而贬“间色”,这种情感态度从《论语》中便可见一斑,《论语》第十七篇《阳货》就谈到了“间色”。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作者:黄燕燕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中承载的“颜”外之意。

一、“红”之颜色及其语意在古代,指称“红”这一颜色的词还有“赤”“朱”“丹”“绯”“绛”“缇”“缙”“殷”“赭”等等,而其中作为“红”这一颜色泛称的却只有“赤”与“红”。

“赤”在《说文》中谓之“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在古代,“青”“赤”“黄”“白”“黑”构成了所谓的“五色”,而“五色”和“五行”相合,代表了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同时“青”“赤”“白”“黑”四色也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赤”为南方之色,也即夏天的颜色,因而它一开始便承载了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内涵。

“朱”在《说文》中被解释为“赤心木”,使之作为颜色词大行其道的是因为一种呈红色(也有棕红色)的矿物“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被用做颜料,在中医上又用来入药。

指称颜色的“朱”和“丹”其实是一样的,都指一种颜色鲜艳的红色,相当于我们说的“大红色”。

因其鲜明的特征,被广泛地使用,王侯权贵们染“朱门”,乘“朱轩”,着“朱衣”,年轻人的好颜色被称为“朱颜”,而女子们则还会有诱人的“丹唇”(或“朱唇”)。

此外,“朱砂”(“丹砂”)也被用来磨“朱墨”,画“丹青”等等。

“绯”指的是一种近似桃花的颜色,常用来描摹脸颊因害羞等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很生动的浅红色,“绛”指的是一种比血液颜色还要深的深红色,而“缇”“缙”等词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用来指称丝织品的颜色,前者指橘红色的丝织品,后者专指“赤色的帛”。

另外一些颜色词如“殷”(像血一样略带黑的颜色)“胭”(女子用的胭脂的红色)“赭”(红褐色)等也因为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所以在颜色词的大家族中不是很活跃。

颜色红及其文化涵义

颜色红及其文化涵义
(二)封建时期
从战国开始到1840年,中国便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中国实现了大一统,中国也进入了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历史。
除开少部分的的朝代外,红色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拥有着尊崇的地位。红色在封建中国里就象征着尊贵,能力的卓越,便意味着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儒学的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儒家的孔子对红色推崇至极,把朱红色与雅乐、国家相提并论,认为朱色是大雅之色,代表着正统。所以万人之上的皇帝批改奏折用的是朱红。晋朝葛洪的《抱朴子·嘉遯》有一句——“背朝华於朱门,保恬寂乎蓬户” 便是说的朱门,尊贵的红色大门。朱门是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只有尊贵的官僚贵族才能拥有朱门,平民老百姓是不足以拥有朱门的。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但同时也反映了红色在封建中国的地位之高贵。红色在古代里是正色,象征着富贵权力。同时由于小农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平民百姓对于王权富贵格外追崇,这样一来,象征着富贵权力的红色在民间也逐渐流行,逐渐成为喜庆祥和的代表。每逢过节,鞭炮,春联,红灯笼,红衣服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地冒出来。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人开始把红色和生命延续结合起来,男男女女定下婚约之后,便会护送红色的信物或婚约。某些地区的传统习俗——每当生了孩子就要讨要红鸡蛋这种习俗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关键词:颜色词;红;文化涵义
谈到颜色,不得不提到中国人最喜欢的两个颜色——黄色与红色。黄色与红色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代表颜色。中华民族是黄种人,中国封建朝代从宋朝以后,明黄色是皇帝专用颜色,代表着高贵,只不过到了现如今,黄色还指代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逐渐失去高贵的意味。我们这里不多说黄色。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查考上古文献,“红”的语义场有10个成员:丹、朱、赤、赭、彤、绛、红、绀、赪、緅,但在先秦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为“丹”“朱”“赤”,而西汉以后,“红”的强劲崛起打破了这一局势,各颜色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标签:语义场上古汉语红本文旨在研究“红”的语义场在整个上古时期的使用情况以及探讨语义场各成员的历时演变等问题。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上古时与“红”相关的词共有10个:丹、朱、赤、赭、彤、绛、红、绀、赪、緅。

一、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丹、朱、赤、赭、彤、绛、红、绀、赪、緅丹《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本义为红色矿石,可作染料。

后引申为赤色、大红色,《广雅·释器》:“丹,赤也。

”《五音集韵·寒韵》:“丹,赤也。

”先秦时,“丹”可与其他颜色词连用,如“丹朱、丹青”等。

在句式上则多为“丹+名词”,如“凡画者,丹质”(《仪礼·乡射礼》)。

值得注意的是,“丹桓宫楹”(《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丹”形式上虽为主语,但意义上却为宾语,处介宾结构中。

至东汉,“丹”多以人名或地名、水名出现,与先秦时相比,表颜色的用例有所减少,但修饰范围更为宽泛,语用上更加灵活,在原有句式基础上,已出现能单独使用作谓语的用例:(1)有九石特秀,色丹,远望如莲华。

(《东观汉记·卷五志·律历志》)朱《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段注:“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

”《广雅·释器》:“朱,赤也。

”“朱”在先秦时多表朱砂,表颜色时或与其他颜色名词相组合,如“朱绿”“朱白”等,或单独修饰对象,常于句中作定语,其句式为“朱+名词”。

如:(2)君,袒朱襦以射。

《仪礼·乡射礼》)此外,《左传·定公十年》:“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朱其尾鬣”意为“用红色来涂马尾与马鬃”,“朱”属名词活用作动词,但此例极为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作者:杨奉庆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7期
摘要:对颜色词的研究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修养,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可为语文教学增色。

汉语颜色词众多,本文从繁多的颜色词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红”作为研究对象,溯本求源,比较辨析随时代而变的词义。

关键词:红颜色词综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颜色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为文章增色,也被作者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和内涵。

一、“红”的本义
1.《说文》的“红”字释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户工切”。

段注曰:“《春秋释例》曰‘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色红也。

’《论语》曰:‘红紫不以为亵服。

’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朱熹《论语集注》:“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


由此解释可以看出,“红”的造字之初的本义即为一种颜色词,只是它所表示的颜色和现代汉语中的“红”有所不同。

“红”最初表示的是“粉红”,不属于正色,“间色不正”。

而现代汉语中的“红”指称的却不是“粉红”,而是比“粉红”颜色更深的正红色。

现代汉语中的“红”为基本颜色词,而上古汉语的“红”如今日所讲的“粉红”。

根据段注可以推知,在上古汉语中,存在着“赤”和“红”两种颜色。

“赤”和“红”指称的是两种不同且又有关联的颜色。

从人们的日常使用及认知来看,“赤”在使用和认知上,应该比“红”要更加普遍。

2.“赤”与“红”的区别
《说文解字》对“赤”字的释义为:“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凡赤之属皆从赤,昌石切。


“赤”本为会意字,“从大从火”,即为大火的颜色,也就是大火燃烧时红通通的颜色。

我们现在所讲的“火红”一词,大约就是“赤”字表示的颜色。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赤”字的创造应该是早于“红”字的。

二者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别,“赤”比“红”的颜色更深,而上古汉语中的“红”指的是在“赤”中加入了白的帛色,颜色应该是比较浅的。

“赤”特指大火的颜色,而“红”从字形上来看,从系工声,所指为丝织品“帛”的颜色。

所以,二者在指称对象上也有不同。

段注中提到“《春秋释例》曰‘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色红也’。

”“以白入于赤”即在“赤”中加入白的颜色为“红”。

因此可知,上古汉语中的“赤”和“红”所表示的两种颜色,正如现代汉语中所说的“红”和“粉红”这两种颜色。

上古汉语中的“红”是发白的赤色。

现代汉语中“赤”的意义已经和古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它在衍生出很多不同意义的同时,其造字之初的本义也已经被“红”所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颜色词“赤”,还是颜色词“红”,它们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漫长发展中,它们的词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不仅本义发生了改变,还在本义的基础之上衍生出其他意义。

二、“红”的引申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可以看出颜色词“红”的词义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红”本指浅红、粉红色。

《楚辞·招魂》:“红壁沙版,玄王梁些。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红,赤白也。

”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红”的解释是一样的。

“红”和“赤”两个词虽然在宏观上来看,在表示颜色时,都是现代汉语中的“红”,但这两个字在造字之初所表示的颜色却是有区别的,同时二者的使用频率也是有差别的。

二字表意的差异和使用频率的差别在先秦文学中可以看出来。

据统计,“红”在先秦著作《楚辞》中只出现过两次,而“赤”字在《楚辞》中却出现过六十四次。

可见,在上古汉语中的“赤”的使用要比“红”频繁很多。

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讲,“红”在使用上要远远多于“赤”。

中古汉语中,“红”所表示的意义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颜色词“红”表示的词义范围发生了扩大。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中的“红”并不是上古汉语中的“红”,而是泛指各种各样的“红”,包括上古汉语中的红、赤、朱等。

从中古汉语直至现代汉语,“红”的词义范围慢慢固定下来,到现在汉语中,“红”在现代汉语中是对某类颜色的统称,而不再是专指粉红、浅红。

在多数情况下,不管是深红、浅红、玫红等,都可以称为“红”,只有在需要细分不同的“红”的种类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玫红、大红、粉红等具体的“红”色。

矛盾《子夜》:“他眼前事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
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

”在这个句子中“红”表示的便是“红”类颜色的统称。

2.词性的变化
在造字之初,“红”只是表示的颜色的形容词。

在后来的语言使用中,“红”的词性发生了改变,由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变成了表示事物状态变化的动词,即“变红”。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了樱桃”中的“红”同样指的是“变红,使之红”的意思。

“红”不再是表示颜色的名词,而是表示状态变化的动词。

3.词义的转移
“红”字的本义为间色“赤白”,即“浅红”。

它本义是指一切“浅红”。

后来,“红”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可以指称一切的“红”,如浅红、深红、玫红、桃红等。

但在汉语的发展中,颜色词“红”不仅词义范围以及词性发生了变化,其词义也因为各种原因,如借代、文化、比喻,其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发生了词义的转移。

“红”可以代指“花”。

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其中的“红”并不是指颜色词“红”,而是用“红”来代指“花”。

“红”可以代指“红色的布”。

巴金《秋》中描写到:“那几个护轿过去的仆人周贵、袁成等挂着红,押着花轿进了中门。

”此时的“红”就语义来讲,指的是红色的布,或红花等,表示喜庆。

“红”还可以专指革命进步、思想先进的意思。

汉语词语中的红军、红歌、红色年代等,中的“红”即特指思想进步、革命。

如“红色年代”指的是革命战争年代,有褒义的意思。

“红”还是花红、红利的简称。

如老舍《老字号》中“东家不管别的,只求年底多分红”句中的“红”指的便是红利、花红。

在上面的例子中,“红”的意义已经不同于本义的“赤白”。

多从“红”的本义引申而来,由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某个句子或场合偶然使用,后来由于使用人数的增加,意义渐渐固定下来。

这几个“红”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但其最初是受语境因素及文化因素制约的。

4.通假而形成的词义
在古代汉语中,“红”还有一些其他的意义。

这些意义是由于古代汉字有限不够使用或由于人为的误用而形成的假借。

如“女红”中的“红”,实际上就是一个通假字,其本字为“工”,“女红”指的是女性做的针线活。

而“红”字本身没有这种意思。

汉语颜色词除了“红”,还有数十种之多,对这个颜色的研究综述也是立足于前人的研究之上。

了解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文学形象及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

在语文教学中,梳理常用词的演变,也让能学生触类旁通,把握汉语言词义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周梅《汉语“红”色词族的发展演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 韦金华《汉字“红”的隐喻词义生成及审美意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 何伟《说“红”道“白”:别样的表现力》,《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4] 朱敏冠《法律文本中颜色词的隐喻认知研究》,《法制博览》2019年第32期。

[5] 高翀《漢语颜色词及其在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中的收录》,《辞书研究》2019年第5期。

[6] 张云峰《互联网背景下的颜色词—基于生态语言学》,《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7] 彭婕《颜色词及其隐喻义认知研究》,《戏剧之家》2019年第28期。

[8] 何萍《认知视域下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红”为例》,《汉字文化》2019年第22期。

[9] 周世清、胡仁青《英汉语言中“红”颜色隐喻的认知理据阐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1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