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的发展演变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有关色彩感知及颜色范畴的探索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哲学思辨解释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

斯多葛哲学家曾指出,“色彩是物质最初的现象形式”(转引自叶军)。

柏拉图认为人类色彩感知过程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光源反光物体具有接受反光功能的眼目。

他进一步指出:“白的东西导致眼的开放,黑的东西导致眼的收缩。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色彩成分的类型学研究。

在他看来,色彩类属可划分为两类:简单色彩和复合色彩。

简单色彩通过“黑白”两种颜色搭配调和而成。

复合色彩是简单色彩通过进一步复合、衍生而来的产物。

这些有关色彩感知的哲学意义的见解,为后来学界的研究及新兴理论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德国文学家歌德继承亚里士多德传统,在其《色彩原理》一书中,从色彩美学角度入手,研究不同色调与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

他将全部色彩概括为三类:一是“属于眼睛”的色,称为生理学色;二是“属于各种物质”的色,命名为化学色;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过镜片、棱镜等媒介手段所看到的色”,是为物理学色。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1666)开始了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色彩研究。

他借助三棱镜对色彩属性进行了物理光学实验,分离出光谱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并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即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

自此,牛顿的色彩光学理论替代了传统的哲学思辨式推论,丰富了色彩认识论,使色彩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此后,色彩感知与色彩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关色彩概念的语言表达—颜色词的研究从人类学、民族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相继展开,研究内容涉及颜色词的习得顺序、特性、指称内容、语义结构、联想意义等,相关论著频出。

据Maclaury (1997)统计,自,158年以来,关于颜色词的研究论著超过3000部,仅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关于颜色范畴化的研究著述超过200余种。

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颜色词汇系统的理解,也为颜色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论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的发展

论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的发展

论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的发展摘要:文章以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时的坐标中通过与先秦的上古汉语的颜色词进行比较,从而窥见中古汉语颜色词发展的一般面貌。

关键词:颜色词;汉魏六朝;单音节;发展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71-02颜色词是语言中反映人类对事物颜色的认知且形成颜色语义的词语。

汉魏六朝这是一个历史学的时间概念,即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始至隋朝末(公元618年)约八百年时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东汉至隋朝是中古汉语时期,西汉属于上古汉语时期。

“中古汉语暂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西汉可以看作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期,初唐、中唐可以看作是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

”因此这篇文章的主体是中古汉语的颜色词研究,但把西汉时期的颜色词也包括其中,便于考察上古汉语颜色词向中古汉语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其演变规律。

一单音节颜色词就是用一个音节表示的颜色词,在古代汉语中就表现为用一个字来表示的颜色词。

单音节颜色词是汉语颜色词最早的表现形式。

上古汉语单音节词的构词法主要靠滋生,徐朝华总结出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词义引申分化出新词;一是构造出与旧词音同或音近、意义有联系而书写形式不同的新词。

”并且“这种滋生词与旧词有原词与滋生词或同源词之间的关系。

”单音节颜色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中出现的颜色词有黄、黑、白、赤、幽。

据徐朝华,甲骨卜辞中有“赤、黄、■、白、幽、黑、物”等,这些颜色词一般都用于牲畜的毛色。

卜辞金文中,表示颜色的词比较有限,表示红色的词有赤、朱、丹、彤、骍、熏(绛)等,表示黑色的词有玄、幽、旅等,还有帛(白)、黄、青、紺等。

早期的颜色词都是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的,只有用来指称某种事物时,才能显示出相关颜色的意义来。

这些词大都是以具体事物为依托,如:“朱”是赤心木,“帛”是丝织品,“骆”是青色的马。

金文中,据管燮初先生《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统计,颜色词共有7个,分别为“白”、“青”、“玄”、“赤”、“幽”、“熏”、“潢”。

颜色词与汉文化

颜色词与汉文化

颜色词与汉文化一、颜色词与古代尊卑等级制度人们对各种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特定的社会习惯。

文化心理、审美情趣、阶级结构以及经济背景等等。

汉语的颜色词,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征,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颜色词所蕴涵的高低尊卑等级的象征意义。

1、黄色——帝王之色日本有一个从事舞台设计的艺术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色彩感情的调查,发现日本人一看到黄色就会联想到菜花、中国、水仙、柠檬、佛光、小提琴的高音等等。

这种心理感觉的产生,有的自然是因为物体本身的颜色引起,如菜花、柠檬,而有的则很奇怪,如小提琴的高音、中国。

本来日本人也是黄种人,但他们为什么不会由黄色联想到自身,却把黄色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也许与中国的文化有关。

人们认为,黄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色,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我国自古就崇尚黄色,在《淮南子》、《山海经》和《太平御览》等文献中都记载了“女娲以黄土造人”的传说。

女娲以黄土造人,这些黄土人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

因为是用黄土造成,所以我们汉族人的皮肤上黄色的。

黄皮肤的汉族人是黄帝的子孙,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生长繁衍的摇篮,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

几千年来,耕种的是黄土地,吃的是黄米,饮的是黄河水,因而,汉民族与黄色自古就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古就崇尚黄色。

其实,古人崇尚黄色并不仅仅是由于人们对色彩本身的感觉,最根本的原因应源自古人对黄色的象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古人认为,黄色是土地的颜色,代表永不变易的自然之色,代表了天德之美,如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古不易。

”古人认为黄色是自然之色,万古不易,所以人们用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的“中央”。

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认为:“黄,中央土之正色。

”因而,在汉民族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着生长万物的土地,同时也象征着中央皇权和国家社稷,人们用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中的中央。

由此,黄色具有了神圣、尊贵、崇高和庄严的象征意义。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颜色是生物与环境之间重要的信息交换途径,它不仅仅是物质客观上的色彩,而且以不同文化下审美价值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类以视觉感知颜色,并以此来表达语言,把颜色的信息涵盖在某一语言的内涵里,形成一种文化文字,称之为基本颜色。

汉语基本颜色词最初由来自自然界的颜色语义,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变化,在古汉语、现代汉语等历史阶段,汉语基本颜色词形态与语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从色彩调理理论入手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批判性论述以及演变史研究,以期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基本颜色调理理论色彩调理理论是一种色彩学概念,它试图用色彩的特征标记人们的视觉知觉,以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它是一种社会认知视野,因其具有审美价值,对于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据此,可以把基本颜色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类别,“红”象征力量、活力及被认知为激情和行动力;“橙”象征运动和活力;“黄”象征无限可能、希望和明朗;“绿”象征自然、健康和节制;“蓝”象征宁静、沉思、空间和信任;“靛”象征智慧、历史、情感和精神;“紫”象征奇幻、洞察和高贵。

三、汉语基本颜色词从古到今的变化(一)古汉语历史时期在古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仅有“赤”、“绿”、“黑”、“白”、“黄”五个,从比较语料来看,赤、黑、白是被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颜色之一,而绿、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不具有常见性。

此外,古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有可能指的是物体的客观颜色,也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如“赤”可指“红色”或“美好”,“黑”可指“黑色”或“悲哀”。

(二)现代汉语历史时期现代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有所增加,变成“红”、“橙”、“黄”、“绿”、“青”、“蓝”、“靛”、“紫”八种颜色,并且从频率上来看,新增的颜色词也都较为普遍,几乎每一种颜色都有使用者。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中,“赤”、“绿”、“黑”、“白”、“黄”五种仍然含有古汉语中的颜色语义,同时主要增加了“橙”、“青”、“蓝”、“靛”、“紫”五种新的审美和文化语义,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调节功能。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

收稿日期:2019-11-16作者简介:李慧(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李慧(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青”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全方位繁荣并发展,到《类篇》时增长速度减缓,但仍稳定增长,到《康熙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时逐渐弱化。

“黄”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也是全方位繁荣并发展的,到《类篇》《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期新生速率逐渐减慢,许多异体字已不复存在,呈现整体弱化趋势。

“青、黄”颜色词呈现如此变化的趋势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来解析,此外“青”和“蓝、黑”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颜色词“青”的发展。

关键词:“青”;“黄”;颜色词;演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39-05颜色词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事物颜色这一具有具象特征的客观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得出的一类词。

颜色词是有关人类视觉对万物颜色进行定义识别的词汇。

颜色词在我国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已产生,一直使用至今,还将持续运用于未来。

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颜色词产生,有的颜色词消失,有的颜色词从甲骨文时期一直稳定沿用至今日。

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每个颜色词在古今发展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找出颜色词的古今发展变化规律将对词汇学,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青、黄”的特殊性(一)“青”的特殊性从《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类篇》《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看颜色词“青”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颜色词“青”从甲骨文时期的不存在,到《说文解字》时期对纯色名称“青”的释义以及与纯色“青”区分的各种程度色、特指色的繁多出现,再到《类篇》时期有关“青”程度色、混合色、特指色的新生数量减少,再到《康熙字典》对纯色“青”释义的消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深绿色或浅蓝色的现代释义,它的词义变化是最多的,最频繁的。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在色彩理解和实践中,基础颜色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色彩调节中,色彩和色彩调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角度,探讨汉语基本色彩词的演变史,并对基础色彩调节理论进行论述评价。

中国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据考证,《诗经》中有许多色彩词,并且有一定的类型分类。

其中,最基本、最原始的色彩词有朱红、黑色、白色、青色,以及淡黄色。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色彩调节理论中的基本色彩。

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语基本色彩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比如,在唐朝时期,就用蓝灰色、棕色和绿黄色来代表某些色彩,例如用蓝灰色来描述空气,棕色来描述根源,绿黄色来描述木头,在宋朝时期,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变化更加明显,出现了新的色彩词,比如:绿色、紫色、褐色、橙色等。

在国家一统南朝以前,我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彩色图谱》为两个主要理论核心,它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颜色的性质是由行气所决定的,并以五行颜色为色彩调节理论的基础,认为五行颜色可以完美地表达五行元素的性质。

结合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基本色彩词有助于人们在表示颜色的性质时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框架。

另一方面,汉语中基本色彩词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比如,欧洲文化在18世纪传入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普及,日渐有了对不同颜色的丰富认知,越来越多的外来色彩词开始融入汉语中,这也使得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变得更加丰富。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中国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从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中可以看出,丰富的概念框架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丰富了汉语中的色彩词汇。

总之,汉语基本色彩词是中国色彩调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仍在持续发展中,因此,应详细讨论和评估这类色彩的发展史,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词义演变分析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词义演变分析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词义演变分析黄丽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

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

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

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颜色词;隐喻;象征do:i 10.3969/j .issn .1000-5757.2009.05.054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9)0520054204一、引 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人们往往是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通过隐喻思维进而达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

认知不同的事物是这样,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也同样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颜色词词义的演变就是人们对颜色认知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结果。

陈家旭[1]认为,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和符号化)))隐喻化。

这是人们对颜色词认知的普遍规律。

但是,我们认为,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并不止于隐喻化。

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也开始由隐喻走向了象征化。

二、基本颜色词的界定关于基本颜色词的界定,依据的标准不一样,所选出的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具体的词也就不一样。

判定基本颜色词比较有影响的是柏林和凯#保罗提出的判定基本颜色词的标准,[2]他们认为,基本颜色词应符合下列标准:1.单语素,即语义无法从词的组成部分推知;2.有独立的颜色意义,即所指颜色不属于其他色域同时也不依附于某一(类)事物;3.心理上的显著性和稳定性,受试者不因预警的改变而改变对颜色的看法,不因个人的用法而有不同的判断;4.有同样的分布潜力,即具有相同的派生构词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