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一)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1

雷电的根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的根本知识电闪雷鸣终究是怎么回事,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通过放风筝实验,证明了雷击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并建立了雷电学说。
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雷电的根本知识。
1.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经过运动,带上一样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一样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
这样,同性电荷的聚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2.雷电的主要特点2.1 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几十万安培。
2.2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2.3 雷电流变化梯度大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
2.4 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3.雷电的破坏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到达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
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象的二次雷。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自救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自救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预防和自救是减轻灾害风险和减少伤亡的重要手段,因此,了解雷电灾害的预防和自救措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雷电灾害的预防和自救措施并提供相关建议。
1.预防雷击灾害:(1)了解雷电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规律。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云粒子,云粒子之间发生冲撞碰撞产生电荷,从而形成两种电荷分离,最终在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强大的电流放电,即雷电。
(2)加强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测。
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网,及时了解雷电活动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并通过气象预报进行预警,提前采取安全措施,减少灾害风险。
(3)加强雷电灾害宣传教育。
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雷电灾害知识普及和防护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和自救能力。
(4)加强雷电灾害防护设施建设。
在室外和室内场所安装避雷针、避雷网和接地设施,减少雷击风险。
2.自救措施:(1)避免在雷电发生时外出。
雷电活动时,应尽量待在室内,远离开放区域、高大的建筑物、树木和金属结构物。
(2)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
如遇到雷电天气,应暂停户外活动,尽快撤离户外场所到室内避险。
(3)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接触金属物品。
金属是导电体,在雷电活动期间,接触金属物品会增加遭受雷击的风险。
(4)室内避雷措施。
在雷电活动期间,应远离开放式窗户、洗澡间、游泳池等潮湿和易导电的场所。
同时,应关闭电器设备和水龙头,避免接触。
(5)紧急逃生。
如遭遇雷击,应立即采取紧急逃生措施,迅速离开危险区域,避免继续被暴露在雷电风险下。
3.预防雷电灾害建议:(1)了解当地的雷电灾害情况和预警措施,及时了解雷电活动的强度和范围。
(2)在室内时避免接触金属物品和使用电器设备。
尽量远离窗户和开放的空间,确保安全。
(3)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
如必须外出,请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所,尽量避免暴露在雷电天气下。
(4)及时关注雷电预警和气象信息,确保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避免遭受雷击。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极具危险性质的自然现象,它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雷鸣和强烈的电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雷电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云层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云滴,再经过上升运动和相互碰撞,云滴变大并带有正电荷。
当云底为负电荷相对地面的正电荷较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云与地之间的电流,从而产生雷电。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护方法。
二、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雷电天气下,电池、金属物品、水体、树木等容易成为雷击对象。
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天气预报,避免在雷电天气到来之前或期间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开放区域、水域、高地、高楼等处,更要格外小心。
三、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在雷电天气下,如果我们不得不在户外,为了保护自己,要迅速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
我们可以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屋檐下、房间内等隐蔽的地方避雨。
同时,要避免躲避在金属结构下或金属设备旁,以免成为雷击对象。
四、注意室内的电器设备安全雷电天气下,雷击也会通过电线、导体等传导到室内,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室内电器设备的安全,及时断开电源,尽量避免使用电视、电脑、电话等设备。
另外,我们要确保室内电路、插座等连接牢固,避免出现电线老化、松动等安全隐患。
五、保持距离金属物品和电子设备雷电天气下,金属物品和电子设备会吸引和传导雷电,增加人们受到雷击的危险。
因此,我们要尽量远离金属物品和容易带电的设备,如高塔、电线杆、铁制物品等。
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也要放在可靠的避雷设备内,以免受到雷击。
六、救助和急救措施万一身边的人被雷击,我们要立即采取救助和急救措施。
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二次雷击。
其次,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事发地点和被雷击者的情况。
为被雷击者提供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直至专业医护人员抵达。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命安全,学习雷电防护知识和掌握防护技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防护措施以及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雷电防护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形成的一种大电流天气现象,主要由云间、云与地之间以及云内电荷的分布、积累和释放过程所形成。
雷电的形成与强烈的对流和强大的电荷分离有关,通常出现在雷暴云或积雨云中。
雷电主要是由云内部的正负两种电荷之间的电荷分离所产生的。
在雷暴云内,冷空气上升并与暖湿空气交汇,导致云内部水蒸汽凝结成雨滴,并带有负电荷。
同时,云底部地面和物体也带有正电荷。
当负电荷足够强烈时,云与地之间的电位差将超过大气绝缘的极限,就会发生电火花放电,形成雷电。
二、雷电防护措施1. 雷电防护意识的培养了解雷电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是预防雷电事故的第一步。
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雷电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雷电防护意识。
2. 室内避雷和防护当雷电天气来临时,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露天或者无保护措施的场所活动。
室内应避免接触带电设备和管道,尽量远离窗户和金属构件,以减少雷电对人身的伤害。
3. 室外避雷和防护在室外避雷时,应尽量远离高大的物体,如树木、电线杆以及建筑物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如果身处无法避免的露天环境,可以找到一些盖子好的建筑物或者避雷器周围等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
同时,还应避免站在金属物体上,以减少雷击的机会。
4. 雷电防护设施的建设对于一些需要常年在室外工作的场所,应建设相应的雷电防护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接地装置等,以增强雷电防护效果。
三、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置1. 如遇雷电天气,迅速寻找安全避雷场所躲避,如高楼大厦、避雷设施周围等地。
2. 在室内避雷时,应避免接触带电设备和金属物体,远离窗户和外墙。
3. 如果在室外无法找到合适的避雷场所,蹲下身体,尽量减小自身水平面积,以减少雷击风险。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雷电和强暴雨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知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1. 雷电雷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
当正负电荷相遇时,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产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伴随有阵阵雷鸣。
2. 强暴雨强暴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数量的增加,形成降雨。
当降雨强度超过一般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强暴雨。
强暴雨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危害1. 雷电危害(1)直接雷击: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
(2)间接雷击: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
(3)雷击引发的次生灾害:雷击可能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次生灾害。
2. 强暴雨危害(1)洪水:强暴雨可能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山体滑坡:强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城市内涝:强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影响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4)农作物损失: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三、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措施1. 雷电预防措施(1)安装避雷设施: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
(2)拉电线时埋入地下: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常常造成大量财产损失,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给农村经济事业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对雷电的认识,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减少雷电灾害风险,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1.地形原因农村地区以山地、丘陵、平原等为主要地形,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农村地区更容易吸引雷击。
当雷电云发生电荷分离时,在空气中使地面产生电位差,地势高的地方电位差更大,更容易成为公共放电的发生场所。
2.气象原因农村地区气候多变,天气瞬息万变,尤其是在夏季雷暴天气时更频繁。
雷暴天气中,农村地区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静电荷和导电颗粒,极易发生雷电灾害。
3.建筑原因农村地区通常建筑物结构简单,电器设施保护薄弱。
由于雷击电流极强,在农村地区,如果电线烧断、短路,或者与大面积的金属接触,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火灾。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防护措施1.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对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防雷的能力。
特别是农村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该放置防雷设施,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完整的防雷系统农村地区应加强对防雷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筑物屋顶接地、大面积金属防雷网等。
通过大规模建设防雷针、避雷线等防护设施,建立完善的防雷系统,减少雷电灾害风险。
3.加强雷电监测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强雷电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时监测天气状况,提前预警,做好防范和抢险准备工作。
在雷电频繁的地区,更要建立雷电预警系统和防雷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提高电器设施的防雷能力农村地区大多建筑物和电力设施老化,设备保护不力,更容易遭受雷电打击。
为此,应优先更新和改造老旧电器设施,加强新设施的防雷防护措施,提高电器设施的防雷能力。
结语:农村雷电灾害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并尝试改善,就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雷电灾害的发生率。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一、雷电灾害概述
1.1 雷电灾害的定义
雷电灾害是指由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雷击、雷电感应和雷电波等,其危害性极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1.2 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
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00多人死于雷电灾害,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雷电灾害防范知识
2.1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电放电现象,主要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冰晶等粒子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带电粒子。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雷电放电,产生巨大的能量。
2.2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1. 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雷电灾害的危害性,增强防范意识,遵循安全规定,避免在雷电天气冒险行动。
2. 避免户外活动:雷电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高地、开阔地带和水面附近,避免成为雷击目标。
3. 安全室内避险:在雷电天气,应尽快进入室内避险,关闭门窗,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减少雷电波危害。
4. 正确使用电器: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器,如必须使用,应确保接地,避免电器损坏和触电事故。
5.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6. 宣传教育: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总结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降低雷电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位能够认真研究和掌握雷电灾害防范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大气中存在巨大的电荷差异而产生的放电现象。
雷电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过程,下面我将以雷电的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雷电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需要先有云的生成,然后通过云内的电荷分离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来达到放电的目的。
1. 云的生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形成的,它是雷电形成的基础。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地凝结并与空气中的其他水滴结合,逐渐形成云团。
2. 电荷分离云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冰晶碰撞,产生电荷分离。
由于冰晶比水滴更容易接受电荷,所以冰晶带有正电荷,而水滴带有负电荷。
这样,云的上部就带有正电荷,而云的下部则带有负电荷。
3.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当云的下部带有负电荷时,地面就会受到云的静电感应,导致地面上的物体带有正电荷。
而地面上的物体又会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子与云中的电荷发生摩擦,进一步增加电荷分离。
这样,地面上的物体就带有更多的正电荷。
4. 放电现象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和电子形成通道,产生离子化的空气,形成闪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
放电时,电荷会沿着通道迅速移动,形成亮度较高的闪电,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即雷鸣。
二、雷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雷电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1. 避开高大的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高大的物体作为放电通道,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开高大的物体,如树木、高楼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2. 室内避雷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户外活动。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3. 避免接触金属物体雷电通常会通过金属物体传导,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被雷击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一)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
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撝被骼讛;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摾谆鞯绱怕龀鍞。
我国是雷击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会因雷击灾害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为重要。
3、雷电活动规律及雷击的选择
3.1我国年平均雷电日数按地理环境的分布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山地多于平原;
d、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土壤导电性较差的地区雷电活动较弱。
3.2雷击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a、电阻率小的土壤,导电性好,易积聚大量电荷,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通道;
b、闪电放电通道常常不是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
c、地下埋有金属导电矿床处,金属管线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
d、地下水位高、
矿区、小河沟、地下水出口处易受雷击。
3.3雷电活动与地形、地物的关系
a、在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发生雷击的概率最大;
b、对靠山和临水的地区,临水一面的地洼潮湿地和山口、风口、顺风的河谷的特殊地形构成的雷暴走廊的地方易受雷击;
c、电线杆、铁路、架空电线和避雷针(线、带、网)接地引下线都是雷雨云对地放电的最佳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