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住院隔离、转诊制度
传染病病人住院隔离和转诊制度

传染病病人住院隔离和转诊制度
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控制疫情,减少死亡,特制定本制度。
一、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二、凡在门诊或急诊室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立即将其送入隔离室就地隔离,然后将患者送入传染病医院,并认真做好患者排泄物、分泌物、衣物、用具和其它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工作。
三、传染病流行期间,设立临时检疫岗,对每名就诊人员,必须经过初步检查后,才能挂号,对可疑者进行隔离处理。
四、对符合隔离要求的,要加以隔离,并注意加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和疫情扩大蔓延。
确定是传染病者,要立即转传染科门诊或传染病医院。
传染病住院转诊制度

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住院隔离和转诊制度
一、传染病人住院后按常规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二、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三、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四、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五、病人出院后,病房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
六、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要及时转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收住在隔离病房或观察室,如不具备治疗能力的转上级医院。
七、传染病病例转诊转运的,要符合相应转运工作规范。
传染病人转诊制度

传染病人转诊制度传染病人转诊制度是指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和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将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由一家医疗机构转诊至另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隔离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并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在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情况下,传染病病人转诊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该制度的一些重要特点和优势:1.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传染病病人的转诊,可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避免短时间内其中一医疗机构因传染病患者过多而不堪重负,同时让其他医疗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来进行治疗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2.专业医疗团队的合作:传染病病人转诊制度要求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联络机制和合作机制,确保医疗团队可以共同协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在处理传染病患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和治疗,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
3.患者的医疗安全:传染病病人转诊制度可以确保传染病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护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另外,由于该制度要求将传染病患者单独隔离,可以避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给其他健康的患者,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在落实传染病人转诊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共享与沟通:各医疗机构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的渠道,及时通报和交流传染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便更好地安排转诊和就诊。
2.诊疗标准和流程的统一:建立传染病的诊疗标准和流程,确保各医疗机构在转诊和治疗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3.保护患者隐私和安全:在转诊过程中,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避免信息泄露和社会歧视现象的发生。
4.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传染病人转诊制度的运作机制和责任分工,并提供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该制度的顺利推进和执行。
综上所述,传染病人转诊制度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转诊制度

传染病转诊制度
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来院病人中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到指定传染病医院就诊。
二、初诊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如我院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应及时报告医务科、院感科,同时联系传染病医院转诊,转诊时同时将病人及病历复印件一并转入传染病医院就诊。
三、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或其他重大烈性传染病病人应立即先行隔离,再转诊。
四、对合并患有传染病的危重病人,应当立即就地隔离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治疗。
五、对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成都市实行归管理,诊断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按规定填写传染病及结核转诊卡,转诊至彭州市传染病医院就诊。
六、危重传染病病人如使用我院救护车护送,医务人员、救护车司机要做好自身防护,运送车辆在转运结束后应做好消毒工作。
传染病治疗及转诊制度

传染病治疗及转诊制度
传染病治疗及转诊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介绍传染病治疗及转诊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现有制度。
1. 传染病治疗制度
传染病治疗制度是指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医疗管理和治疗方案。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减少传播风险。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治疗制度有助于提高传染病治愈率和降低致死率。
建议:
- 加强传染病治疗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治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建立传染病治疗专家团队,提供定期培训和指导,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处理传染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完善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和治疗设施,确保患者得到安全的医疗环境;
- 加强传染病患者的跨部门信息共享,提高治疗效果和传染病监测能力。
2. 传染病转诊制度
传染病转诊制度是指根据传染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将其由一家医疗机构转诊到另一家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
传染病转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传播。
建议:
- 建立统一的传染病转诊管理平台,便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患者转诊;
-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转诊关系,确保患者的连续治疗;
- 提供便捷的转诊服务,减少患者转诊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消耗;
- 定期评估和监测传染病转诊制度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制度。
结论
传染病治疗及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传播至关重要。
加强治疗制度和转诊制度的宣传教育、专业培训、
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将有助于提高传染病治愈率,降低传播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传染病诊疗及转诊制度

传染病诊疗及转诊制度
概述
传染病诊疗及转诊制度是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而
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制度旨在确保迅速、准确地诊断传染病,提供及时的治疗,以及合理的转诊安排。
诊疗流程
1. 接诊和检测:病患就诊后,医生应及时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
和体检,并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传染病检测,以确定病因。
2. 诊断与报告:在确诊传染病后,医生应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
报告,并向患者提供明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3. 隔离与治疗: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患者可能需要
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或细菌的进一步传播。
隔离期间,医生应
根据患者病情提供相应的治疗。
转诊流程
1. 初步判断:在初步诊断传染病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转诊到更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2. 转诊协商:如果转诊被确定为必要,医生应与接收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包括传染病的病情转述、转诊目的和医疗需求等,以确保患者的顺利转诊。
3. 转诊记录:医生应记录转诊决策的理由和过程,以及与患者和接收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内容。
注意事项
- 医生在诊断和转诊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确保患者的隐私和权益得到保护。
- 与传染病相关的诊疗和转诊决策应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成果。
- 相关卫生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诊疗和转诊制度进行监督和评估,以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以上是传染病诊疗及转诊制度的简要介绍,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保障传染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
度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传染病转诊制度

传染病转诊制度1:范围和目的1.1 范围本转诊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涉及到传染病的转诊程序和要求。
1.2 目的本转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传染病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并促进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
2:定义2.1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接触、飞沫、血液传播等方式传播。
2.2 转诊指医生将患者从一个医疗机构或一个医生转至另一个医疗机构或医生的过程。
3:申请转诊3.1 患者首次就诊当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评估是否需要进行传染病转诊。
若判断需要转诊,则应向患者提供转诊申请表格。
3.2 转诊申请表格转诊申请表格应包括以下信息:-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转诊原因- 患者病情描述- 目标医疗机构或医生的联系信息- 申请医生的签名和日期4:转诊审批和安排4.1 转诊审批流程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转诊审批部门,负责审核转诊申请表格并决定是否批准转诊。
审批部门应对转诊申请进行适当的审核,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审批决定。
4.2 转诊安排一旦转诊申请获得批准,医疗机构应尽快联系目标医疗机构或医生,安排患者的转诊事宜。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将转诊的详细信息和相关病历资料发送给目标医疗机构或医生以备参考。
5:法律责任和追究在转诊过程中,医疗机构和医生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转诊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因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导致患者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附件:转诊申请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 传染病防控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的相关法律条文。
- 医疗机构:指依法设立并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单位,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
- 医生:指具备医疗执业资格并从事医疗工作的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住院隔离、转诊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滕州市中医医院
传染病人住院隔离和转诊制度
1、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做好预检分诊记录。
导诊护士做好第一级预检分诊工作,并及时将发热、肠道、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其它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引致感染性疾病科就诊,感染性疾病科负责第二级预检分诊工作,将传染病及疑似患者留观,将其他病人引致普通门诊治疗。
2、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预检分诊记录。
3、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异常诊断信息反馈预警和传染病登记本,详细记录接收人姓名、时间、科室名称,以备查验,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公共卫生科,以备疫情分析,重大传染病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预警与信息发布。
4、公共卫生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5、传染病诊疗、诊断、处置遵照传染病诊断标准,按照本院传染病诊断分类、处置管理制度执行。
6、各临床包括门诊、医技科室应建立传染病护理规范,并建立传染病人处置、培训、健康教育、医疗废物等多方面的工作记录,有自查与改进整改措施。
7、严格遵守传染病诊疗与转诊制度:(1)甲类或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等急性传染病,
以及其它本院不具备严密防护和处置条件的传染病,一律转往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心人民医院)。
(2)肺结核及疑似病人转往结核病专科机构系统管理。
(3)孕妇艾滋病感染者转往专业艾滋病防治机构,进行母婴阻断。
(4)普通科室不再进行传染病的专科治疗。
(5)慢性传染病确因需要在普通病区治疗的,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建立处置记录,避免传染病引起医院感染发生。
8、对转诊患者应将其病历复印件一并转至转诊医院,使用专用车辆或用过的车辆进行终末消毒。
2016-5-17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