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9浙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9浙教版

第一章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9 浙教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对生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再通过对科学家对热气球的发明,能让学生概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技能目标: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了解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2、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活动来培养学生完整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论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民主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分析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实验时的组织和调控。

三、教学准备装有东西的黑盒子,多媒体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

四、教材分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五、教学思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通过“黑盒里面有什么?”的游戏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1.分小组实验2.适时表扬能及时做记录的小组3.奖品:猜对的小组可以获得黑盒里的小玩意引导学生利用摸、看、闻、转等方法进行探究能及时将实验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探究,消除对科学探究的恐惧感,意识到身边无处无科学,无处无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二、通过观看“天花和牛痘的故事”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并能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探究有什么差异。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科学探究一、探究题的答题技巧1、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变量一般有水分,光照,温度,长度,粗细,材料等等2、对照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照作用的标准答案:①对照②与……(一般指实验组)作对比,得出……③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对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1)种子:颗粒饱满植物:生长良好,大小高度差不多动物:健康,大小,年龄差不多(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例1、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是()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分甲向阳处20 ℃充足乙向阳处20 ℃不充足A. 阳光B. 空气C. 温度D. 水分例2、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

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 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瓶乙瓶丙瓶瓶口敞开敞开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B. 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C. 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D. 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例3、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

实验过程与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 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C. 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D. 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4、探究环节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只是句式不同。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科学1.5科学探究教学设计课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科学家的探究1、天花和牛痘的故事:17和18世纪,天花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受害者以儿童为主。

每4名病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却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

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甚至更多。

《天花和牛痘的故事》介绍了医生琴纳发明种牛痘根治天花的过程。

科学家们为探究科学真谛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视频:天花与牛痘的故事讲解:科学家琴纳的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得过天花的人也不会再次感染。

这是为什么呢?(2)猜想与假设:或许人得过一次天花以后就会产生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的入侵。

(3)设计研究方案:从牛身上采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他们也像挤奶女工那样得轻微的天花,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4)获取分析证据: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

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

(5)检验假设: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6)交流、评估得出结论:这个男孩已经具有天花的免疫力,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

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归纳: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发现和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④收集证据(观察、实验获取事实或证据)⑤分析与认证(检验猜想或假设)⑥评价与交流三、我们一起来探究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

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

探究1: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1)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2)建立假设:人的身高越高,脚印越长;人的身高与脚印可能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

(3)设计方案:①选择同学、家人等高矮不同的人群进行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人的身高对应的脚印长度。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科学探究”的3.1节和3.2节。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如何设计实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探究中。

2.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能独立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和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及实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为什么冰块会融化?”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并举例说明。

3. 探究过程:a.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b. 讲解: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c. 例题讲解: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论证。

d.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2. 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 实验设计注意事项:控制变量、重复实验、数据分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的传播”的科学实验,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和预期结果。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情况,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调查周围的环境问题等,提高科学素养。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1-5科学探究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1-5科学探究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第5节科学探究知识点1 科学探究探究过程一般经历如下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

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

【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设计研究方案】该步骤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有哪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思考选择哪种方法较好,然后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设计出操作步骤。

【获取、分析证据】此环节是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最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数据的处理,得出有力的证据。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肯定或者否定自己建立的假设,得出合理的结论和答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评价与交流】该环节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跟同学们进行共享与交流。

探究实验可能是成功的实验,也可能是失败的实验,分析其中的原因或者设计改进的方法,以及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什么发现,什么收获等,都是我们交流评价的内容。

但是探究的过程不一定非得这六个环节都有,有可能是这六个环节中的几个环节。

知识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控制变量法最常见的应用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即控制变量。

第1章科学入门第5节科学探究-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上课课件

第1章科学入门第5节科学探究-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上课课件
常见方法
具体内容
类比法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科学推理法
根据已知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作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的研究方法
续表
典例2 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防晒效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手背涂防晒霜,另一只手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手背的差别
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手背的差别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防晒霜,自己的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的差别
小红
手心涂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的差别
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2)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许多问题,就像一个个“盒子”,必须通过盒子可能传出的信息判断盒子里的物体可能是什么。例如,当人体出现某些不适时,人们会通过测体温、用听诊器听诊、化验等方法来探知其中的原因。当然,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物有时也会失误。我们能得到和使用的信息越多,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越细致,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解析] A中的回答属于结论;B中的回答属于解释原因;C中的回答属于实验观察分析;D中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易错考点:实验探究专题1-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易错考点:实验探究专题1-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考点3 实验探究专题1.(2020浙江阶段)某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伽利略温度计”。

图中A为小烧瓶,B为玻璃管,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玻璃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

在不同温度下,兴趣小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h值,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18 20 22 24 26 28h/cm 27.5 22.3 17.2 12 6.9 1.8前后两次测量的h的差值/cm 5.2 5.1 5.2 5.1 5.1试分析回答:(1)由实验可知h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在玻璃管上刻有不同的温度值,则温度的数值从上到下越来越。

(3)若此时的h值为53cm,则所对应的温度约为℃。

2.(2020浙江单元)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组别实验材料环境温度其他环境条件保存时间变质个数甲草莓50个4℃相同2天无乙草莓50个常温2天46个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3)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2021绍兴阶段)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C.墙纸厚度不均匀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4.(2021浙江期中)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5节 科学探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5节 科学探究
(1)作为这一实验的下列假设中,最为恰当的是 ( D)
A.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素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素可能吞噬了细菌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练习2】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下面是对
“感应电流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所作的猜测与求证。 猜测1:可能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猜测2:可能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猜测3:可能与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条数有关 (1)为了验证以上猜测,某同学先后用图甲和图乙的装置进行实 验。你认为他的实验是为了验证上述哪个猜测? ____猜__测__3_
【练习1】 近来饮用水的卫生与安全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饮水机放出的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 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究. 【取样】他们将不同品牌的10桶饮用水编号为1至10,分别安 装在经过消毒后的10台同型号饮水机上,每天用采样瓶在同一 时间对饮水机的冷水和热水进行采样(每次采样前采样瓶均消 毒)。 实验小组对采样的方案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方案一:每天用采样瓶按编号顺序只对一台饮水机的冷、热水 采样 方案二:每天用采样瓶对十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 方案的二设计较合理。
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酸题雨是对什植么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2)作出的假设是酸什雨么对植? 物的生长有影响或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错误? 没有对照组 (4)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 A)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 ,也
—读题和规范表达
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雷迪把各种肉分别放在几个广口瓶中, 一部分封盖瓶口,另一部分没有封盖瓶口, 结果是封盖瓶口的广口瓶中没有 ____蛆和苍蝇, 没有封盖瓶口的广 口瓶中 _____ 蛆和苍蝇。 有 B。 实验证明了假设 ____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是:瓶口密封会导致瓶内缺 氧气 ,影响实验结论的 正确性。 少 _____ (4)雷迪改用 纱布包盖广口瓶瓶口后,既 通气) 良好,又能阻止苍蝇飞进广口瓶。 保证 ____ 人们终于明白腐肉为蛆发育成苍蝇提供了 养料 ___________.
• 、下面是科学家为揭开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狗为 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结果: • A、切除胰腺-----出现糖尿 • B结扎胰管,胰腺大部分萎缩,胰岛细胞活着---------不出现糖尿 • C切除胰腺,注射胰岛提取液----不出现糖尿 • 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由A、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A、B实验可知:胰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 C.由B、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 物有关
• 、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 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 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 程主要采用了( B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 法 • 5.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中, 甲瓶的瓶口是竖直 向上; 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 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C ) • A.氧气的有无 B.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 • C.微生物的有无 D.烧瓶容量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训练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
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材料用具
3、制定计划 方法步骤 探究成功的关键 实验结果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分析可能实验失败的原因
实验探究一
体验巴斯德实验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7、下表是“探究子叶的不同处理对花生幼苗发育的影响” 的实验结果。 组别子叶处理株高(cm)主根长度(cm)须根叶片数a组保 留两片10.118.25发达26b组保留一片7.214较发达19c组去 除两片0.83.8极少9由此分析可知,该实验( D ) A.证明胚是植物体发育所必须的结构 B.实验组为a和b,对照组为c C.实验组为a和c,对照组为b D.实验组为b和c,对照组为a
• 蚯蚓是常见的一类动物,给你一只手电筒,请设 计实验,探究蚯蚓身体的哪一部分对光最敏感。 •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蚯蚓 身体的哪一部位对光最敏感呢 蚯蚓 身体的头部对光最敏感 •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 • (3)、设计并进行实验:
空气以及空 气中的微生 物均能进入
空气能进入, 而空气中的微 生物不能进入
A
第一步
B
杀灭原有的微生物
A
第二步
B
肉汤放凉后,自然条件下观察
A
3天以后肉 汤变质
B
4年后仍新鲜 如初 第三步
你来试试!
小明在地上发现了蚯蚓。请你与小明一起探 究一下,蚯蚓到底是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 1 提出问题:
2 做出假设: :3、该实验的变量: 4、设置对照实验: 5 得出结论:
把蚯蚓放在一个纸盒里,放入一定的湿土,用手电筒 照射蚯蚓身体的各部位
• 4)、实验现象:经过实验发现,蚯蚓的头部对光 刺激的反应部对光最敏感 • (5)、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临朐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 育过程,最好的研究方法为( A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 2、为掌握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寿光、 寒亭、昌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走访相关养殖人员。 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C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过程中,主要 采用(B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进一步探究
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 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 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 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 光 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 的产生吗? 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 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 对照 实验 B、把甲放在 光 下,乙放在 无光 处培养。C、本 实验的变量是 光 。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 变 绿,乙 中的黄豆芽 不变 绿。(填“变” 或“不变”)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 光 。
• .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 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 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①组:常温+湿 润土壤;②组:冷藏+湿润土壤;③组: 常温+干燥土壤;④组:常温+湿润土壤 +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①和②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②和③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②和④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③和④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应用与实践
17世纪,雷迪对腐肉蛆的古老看法发生了疑问,他提 出了三个假设: , 假设A:腐肉是滋生苍蝇的地方 假设B:蛆是由亲代苍蝇产生的,蛆不可能从腐肉中 自生 假设 C:即使通气良好,腐肉也不可能产生苍蝇。请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从雷迪提出的三个假设来看,雷迪提出的问题 腐肉能不能自然生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雷迪在一个容器内放入死蛇,不久发现死蛇上 盖满了蛆,后来又飞出了苍蝇。在以后 的重复实验 中,雷迪在蛆出现后,立即将容器盖起来,结果还是 C _____ 飞出了相同的苍蝇。这个实验是用来检验假设 的。实验过程中可取之处是将容器盖起来进行了重复性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