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了解段成式的生平和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3. 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 能够分析造成主人公性格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段成式生平及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2.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板书:“醉翁亭记”第二课时;2. 引导学生讲述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及感受,并结合实例解释人生观和价值观。
Step 2. 提供资料1. 通过图片或PPT介绍段成式(具体内容见教师备课资料);2. 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第二节所要讲述的文化内涵。
Step 3. 阅读文本1. 班级阅读《醉翁亭记》第二节;2. 分组讲解文本。
Step 4. 分析文本1. 邀请学生讨论文章中过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文章中所描写的情节阐述;2. 引导学生分析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
Step 5. 思考问题1. 按小组分配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思考;2. 老师提供问题:① 你认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怎样的呢?② 为什么段成式对主人公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Step 6. 作业1. 阅读《醉翁亭记》第三节;2. 思考如何转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们能够了解到《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深入理解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变化以及段成式对其的影响。
同时,本节课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本节课围绕《醉翁亭记》展开,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来深入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来阐述人生观,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则意味着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
欧 阳
修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醉于景——任务一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景之美的。 方法:①抓住主体景物,分析其特点。 ②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描写方法、词语运用、 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1段: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环”——环绕连绵,“蔚然”——苍翠葱郁, “深秀”——幽深秀丽。(全景、远观)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水:“潺潺”——悦耳动听(听觉),“泻出”——动感活泼(视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精巧优美(比喻),“临”——高踞险奇。
林霏
早
云归
晚
岩穴
木
风、霜
芳
夏
秋
水、石
春
饱览
冬
时空景 ⑥_时__间__顺序
空间顺序
(二)醉于人
第3段描绘了哪些画面?(方法: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圈画出所展现的 不同画面。②抓住关键词,分析画面。)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乐”
通过第3段中的这些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分析: 滁人游——在太守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快乐。 太守宴——宴中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对弈,山林野趣。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一州百姓。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免费范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课堂学习】1复习提问(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
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
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1)学习二段,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 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秋景“风霜高洁” 、冬景“水落石出”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4练习解释词语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5反馈练习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
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7板书设计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8作业背诵课下注释的词语解释。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形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明白得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时期: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连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第二时期:自主探究(一)明白得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摸索,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舞、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画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画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如何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鼓舞、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围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刻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画了对比鲜亮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点,自然会有人来观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摸索:人们的欢乐表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如何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悠闲,喧闹专门;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无奇不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自由自在。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42)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醉翁亭,或许能让大家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43)(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预设1: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
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
预设2: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预设3: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2.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出示课件44)(师生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指正。
)教师点拨:“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学生1: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学生2: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出示课件45)(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亭记》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醉翁亭记》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醉翁亭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醉翁亭记》,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
2. 分析《醉翁亭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醉翁亭记》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2. 领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的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醉翁亭记》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文言文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
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阅读《醉翁亭记》,领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醉翁亭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课后作业1. 翻译《醉翁亭记》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分析《醉翁亭记》中的文言文表达技巧,选取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醉翁亭记》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是否能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文学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6、分析文中乐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情绪
7、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8、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什么?
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讲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赏析第一段的艺术手法
2、分析第二段的写作内容及与第一段的关系
3、分析作者如何写游人之乐
4、为什么要写游人之乐
5、分析第四段内容
6、体现全文核心的句子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根据教师提示归纳:
例如: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
学生讨论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携全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档网文库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授课内容:《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了解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由“乐”字入手,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①文中描述了几种乐?
②依次分析文中的几种乐,其间穿插朗读,把握太守之乐的含义,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
2、探讨“醉”与“乐”的关系。
四、比较探究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都提到“乐”,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差异。
五、写作特色
1、描写顺序
分析文章几处景物描写的描写顺序。
2、“也”字通贯全篇。
学生朗读,体会“也”的表达效果。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
山水之乐
乐太守之乐醉翁之意醉(实质)滁人之乐(表象)
与民同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