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微课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17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己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
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
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二、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
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问题设置: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之琅琊;之酿泉;之醉翁亭;2、“醉翁”及“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5.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而”“乐”等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走进《醉翁亭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 ì)酒洌(liè)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2.词类活用。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一1、知识能力: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发挥想象,再现美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课时(连上)。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提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探究问题一1、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⑴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⑵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①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②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③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案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醉翁亭记》教案集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案集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3、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
(学生回答)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游人的乐趣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3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及其积极意义。
3、背诵全文。
4、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2、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二、听配乐朗读课文。
正音1、解释主要词语:林壑尤美()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者4、饮少辄醉(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负者歌于途()伛偻提携()()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者 ( )2、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醉翁亭记
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
2、那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师总结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
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
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
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三、反思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1、
四.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