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
第三单元
欧 阳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醉于景——任务一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景之美的。 方法:①抓住主体景物,分析其特点。 ②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描写方法、词语运用、 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1段: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环”——环绕连绵,“蔚然”——苍翠葱郁, “深秀”——幽深秀丽。(全景、远观)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水:“潺潺”——悦耳动听(听觉),“泻出”——动感活泼(视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精巧优美(比喻),“临”——高踞险奇。
林霏

云归

岩穴

风、霜



水、石

饱览

时空景 ⑥_时__间__顺序
空间顺序
(二)醉于人
第3段描绘了哪些画面?(方法: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圈画出所展现的 不同画面。②抓住关键词,分析画面。)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乐”
通过第3段中的这些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分析: 滁人游——在太守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快乐。 太守宴——宴中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对弈,山林野趣。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一州百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诵读中领悟文章的音韵美。

2.分析课文思路和写法,感悟文章的意蕴美。

【教学过程】一、品味文章的音韵美1.寻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教师予以分类点拨和提示,学生反复吟咏。

(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

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课件出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

预设:“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

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课件出示:(1)环滁皆山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

去掉“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6)朝而往,暮而归。

(“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行文思路,理出文章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重点、难点)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声地自由阅读和听读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我们简介了作家,落实了字词,梳理了课文语句,大家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想必已能解译出原文了,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标题;首尾段的重点句】2、据学情点拨【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作者出游的原因;说作者到醉翁亭一游或游醉翁亭--概括不全,因文章是写几次出游醉翁亭总印象的介绍】【这可以从文章中的“若夫”“至于”两段看是最明显,因为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再从全文前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3、教学中插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全文主旨,你会用?(乐)追问:谁在乐?(太守、众宾、滁州人)他们为什么乐?(众宾:近取山肴野菜,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醉乎其间;滁人:一州人纵情山水,前呼后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总归“一乐”即“与民同乐”,也是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

】4、提问:既然是几次出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探究课文,思考讨论:⑴、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⑵、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5、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果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果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

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6、“随机”点拨【“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

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点出了作者游醉翁亭的原因,也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的核心。

而下文的朝暮四季景之乐、滁州人游乐、宴酣之乐、太守乐、禽鸟乐都是写“山水之乐”,且各段之间也有共同点,每一段都写“乐”:第一段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新人教版九年级学案----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九年级学案----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即欧阳修自称)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批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晨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三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辜生无事之时也。
点拔归纳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课前准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的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1.本文的文眼是“乐”字,作者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快乐情趣呢?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总结: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7、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寻找统领全篇的语句及贯穿全文的字
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情怀。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分析回答:
分析并回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学生借助教材,找出图画: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领悟主旨
1、文中“饮少辄醉,而年又高”相照应的文字
2、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难点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关键
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句话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证呢?课文第一段写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写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表现出山水之美,显示出山水之乐。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
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5、理解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2018-7-9 星期一
一、齐读第1-2段。

二、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1、第一遍翻译。

61548;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2、第二遍翻译。

三、尝试背诵课文第3-4段。

四、课堂总结
课文一些字词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巩固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感情和写景方法。

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