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归来话高考——从主观题错因谈高考复习
阅卷归来话高考

阅卷归来话高考,指点迷津益教学揭开高考阅卷的神秘面纱——高三语文教师徐晓芳09高考语文阅卷有感“对考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决定考生未来的高考阅卷显得格外重要、神秘,下面请听我揭开高考阅卷的神秘面纱。
高考阅卷与平常阅卷不同,它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
阅卷的老师主要由各级学校的高中老师和部分在读研究生组成。
负责作文的阅卷老师一般分成3个小组,分别由一位小组长负责,平均阅卷速度40多秒∕篇,阅卷快的可达10几秒∕篇,阅卷速度之快就注定了卷面和作文结构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领导组负责调配,核心组负责制定给分标准和监控。
阅卷老师不仅无法接触到试卷,连考生的所有信息,都无法知晓。
在电脑屏幕显示的,只有你评阅的那一道题,用键盘输入你评阅的分数。
作文的分值是60分,对于考生来说,这是所有试卷里面分值最大的一道,因此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作文分数的公正性,电脑都是随机显示分派的试卷,同样一篇作文,都会随机分派到两位不同的老师的电脑里,由他们分别给分,然后取其平均分,而两位老师自己是不知情的。
如果两位老师的分值相差7分以上,那么这篇作文会重新被分派到第三位老师的电脑里,若第三位老师的给分与前一位老师的分值再次相差7分以上,这篇作文就会作为问题卷反馈到核心组重新评分。
阅卷老师的评分情况,核心组和小组长都可以随时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若某个老师的评分过高或过低,组长随时会提醒。
按照这样的流程,高考作文评分基本上是公正的。
今年河北高考作文仍是新材料作文,考生的平均得分39分多一点(按百分计算,未到70分)。
在审题上考生基本能够把握,但优秀的文章并不多见,大多数考生的文章观点缺乏创意,语言缺乏文采,谋篇布局能力较差,议论文论据缺乏现代气息,一般都是搬出李白、杜甫、司马迁、苏轼几个古董说事。
记叙文缺乏能够打动人的细节,描写不够细腻,想象能力不够,说明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不够深入。
从书写上看,多数考生字迹潦草,在书写工整的考生中,很难见到字迹优美的书写。
阅卷归来话高考

2015年山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卷心得董建荣今年6月10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持续10天的高强度阅卷,虽然比较累,但收获很大。
它让我了解了高考阅卷的流程、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宝贵的信息促使我进行反思,寻找教学对策,有效地进行以后的教学。
下面我谈谈此次阅卷的情况及心得:一、阅卷流程诗歌鉴赏第9题的阅卷老师大概有60人,平均分成2个小组,各30人。
报到之后,上午进入机房,由专家讲解评分细则,老师们记录具体的评分细则和评分依据。
继而老师们阅读专家给出的标准卷(专家从考生的试卷中选取的能够代表各个得分点的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做到给分有理,扣分有据,一把尺子量到底。
下午进入试评阶段,分批分发几十份培训卷,测评阅卷老师对评卷标准的把握,只有和专家的符合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才算过关。
之后才会转入正评。
正评采用“双评”加“仲裁”最后是“质检”的三重保险的阅卷模式,形成了“题组内部层层自检系统”和“质量检查组专门检查系统”,从不同角度加大检查力度,确保了阅卷的公平与公正。
每份试卷都会有两位老师进行评阅(双评),而且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分数,两名人员不是固定组合,由电脑随机派送,若两人所给分数在规定阈值内(诗歌鉴赏题误差不超过1分),那就是有效分,两个分数加起来取平均分,就是该答卷的最后得分。
如果两人所给的分数超过规定阈值,就会在专家的电脑上显示为无效卷,该试卷随机发给第三人进行评阅,所有三评卷都会发给小组长进行核查确定分数,一般取较接近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
如果两人所给的分数超过3分(诗歌鉴赏),就会在专家的电脑上显示为恶评卷。
若恶评率过高就会被取消评卷资格。
因此组长随时抽查每个老师的阅卷质量,他的电脑上有本组各位评卷老师的有效评卷数量以及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他们会随时将三评率、吻合度、平均分、标准差等情况通报给各位评卷老师,让其马上进行修正、调整。
这样,可以避免较大失误,相对来说,评分更加公正准确。
阅卷归来话高考作文十大失误

阅卷归来话高考作文十大失误作者:江红波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25期江红波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是一份难得的收获。
在阅卷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考场作文的失误,记录不同角度的问题,告知学生,将来考试时,必须引以为戒。
一、标题失误惹人眼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考生都精雕细刻,如琢如磨。
可有些考生在标题上却十分不小心。
2013 年安徽卷高考是材料作文,需要自己确定角度。
有些考生在试卷上写的都是《一切皆有可能》《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等题目,太简单轻率,若没开门见山点题,阅卷老师必须把文章从头看到尾,才知道写的是什么。
更有甚者标题出现明显的错误,如《成功需要感于创新》,该是“敢于”;《五彩梦想,自由遨翔》该是“翱翔”;《人生至境,秉乘心性》,该是“秉承”;《敢于置疑》,该是“质疑”。
那触目惊心的显眼失误,显然不利于考生。
二、作文材料直接开头考生出于省事,或者因为黔驴技穷。
“有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将安徽卷作文题这则材料直接作为文章的题记,更有甚者是做为文章的开头第一自然段。
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字不动的照搬抄下,缺少对材料内涵的理解,难以激起阅卷老师的兴趣。
三、引用材料错误百出确定了论证的主题,材料的选用也就显得相当重要。
红花需要绿叶,主题需要材料来烘托。
考生在使用材料时,出现了一些文学常识的错误,或者是人物历史事件的错误。
一位考生在作文里说,司马迁也曾感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话,司马迁怎么知道呢?抗倭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语。
文天祥明明是南宋末年的抗金名将,抗倭的该是戚继光。
四、文体创新不成反出丑学生在写《析〈田忌赛马〉》时,文章前半部分认真写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后突然出现这样的文段:“细读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唯一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能改变的,静不下心来思考别人所未涉及的地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阅卷归来话高考

阅卷归来话高考——09年江苏历史高考的一些感想09高考已成往事,时间无法倒流。
但09高考结束只能标志着学生三年高中学习生涯的终结,对高三老师而言只意味着一轮高中循环教学的阶段结束,因为老师依然在教学,对新课程新高考的教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绝好捷径。
正基于此,每年大高考、小高考过后,我总会查阅试卷反省教学,认认真真将专家千锤百炼的试卷做一遍、想一遍,再对照《考试说明》核一遍,从中悟出一点门道,找出一点教学新趋向,这种对高考自我研究心得定比学科杂志上高考研究专家撰写的评析文章要深刻得多、贴切得多。
2009年是江苏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年高考,对选修学科而言也是09江苏高考招生方案大改革的重要一年,因为08年本二院校必须达2B,09年本二院校选修等级自选,如今苏北就有五所本二院校只要1B1C,本一院校南京林业大学也自降身价只要1B1C。
众所周知,高三教学跟着09江苏高考招生改革走,随着09江苏高考招生改革的变化,导致历史学科的地位今非昔比。
但历史学科在备考课时大幅度下行的背景下,从试卷看09历史高考的命题改革并没有放慢脚步,甚至有提速的倾向。
因为选修学科只评出成绩的等级,只要试题区分度在合理的区间,即可。
这样历史学科的命题人就可大胆的构思,可抛弃难度系数的干扰。
细看近三年的高考,2008年历史试卷与2007年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
2009年历史试卷依然坚持了这一注重能力考查的大方向,并在挖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在坚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力求加大合理的难度,作出了更新的努力和探索,以致今年一些考生和老师难以适应。
下面就09江苏历史高考,来说说自己的几点感想:一、09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纵观2009年江苏历史卷,回顾2008年江苏卷,我们不难发现08江苏高考历史卷因试题活,立意新,变脸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难度陡增的震感给惯于做与教材内容相关题的考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卷归来话高考

阅卷归来话高考今年我很荣幸参加高考的物理阅卷工作,具体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悟:一.阅卷过程:时间紧张而有序,的眼到手到,每天至少得完成2000份以上的试卷,对我们平时阅卷有很好的启迪。
每份卷纸都至少是双评,对学生做到了公平公正,这可以培养我们平时阅卷的认真态度。
希望我校的年轻教师能积极主动的申请参与一年一度的阅卷工作。
二.试卷分析:全省物理平均分数38.12比去年的48.52低10.40,说明今年试题难度较高。
选择题8道5单3多,4道力学,1道电学,3道电磁场。
题型常规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偏题怪题,只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19题出现了电磁感应中的涡流,并没有出现电磁感应图像问题。
实验题平均得分5.23,也是常规的一道力学,一道电学并且是常规的要求。
计算题两道,非常出乎意料,并没有出现电磁场的综合问题,就算是两道力学题,但得分率偏低。
尤其是25题市三模考试的一道类型题。
选做题三道平均分不到5分。
三.3-4,3-5阅卷体会:本次我参加的是3-4,3-5的阅卷工作,3-4第一题考查双缝干涉的公式,判得很松,第一空填“>”或“大于”都给分,第二空填0.3,0.30,0,300都给分,但为什么么得不了数,说明没有重视这个实验而是重心放在了折射反射。
3-4第二题考查波的叠加原理这也是某省出过的高考题,均分4.26,感觉学生的规范化表达存在问题,没有思路,比如两个波长写出来就2分,本题得5,6分没问题,这说明数学和物理的结合不是很自如,尤其是涉及图像问题。
3-5是动量和原子物理,第一题得分率很低,记不住公式不知道截距。
第二题考查动量守恒只要能列出四个式子就有5分,说规范化很重要。
四.话高考:1.注重双基,循序渐进,概念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2.不要去猜测高考题,比如说19题,3-4第一题都是我们平时不重视的,也就是说我们学的都可能要考,所以一定要上好每节课的内容,不能存在知识上的盲区。
3.考过的题也可能重考,比如25题,3-4的第二题,也就是说要重视其他省的考题,要研究高考题,做高考题,尤其是青年教师。
高考语文现代文主观题失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现代文主观题失误及对策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更能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观几年来语文试卷的变化,我们发现淡化客观题,强化主观题已是趋势。
但从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果看,考生在这类试题的得分并不理想。
笔者有幸参加2006年浙江的语文高考阅卷,针对考生答题失误的普遍现象,我以浙江卷为蓝本并涉及部分全国卷的同类问题作了归纳,尝试探索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主观题失误主要原因及探析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第三问:⑶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正确答案是: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有的考生却答为:“具有一般性”、“人类所共有的特性”。
语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题干中的“结合全文”,也没有注意到,只是对“普遍”一词作了个字面解释,结果答非所问。
又如:(2006年全国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我在用该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相当部分同学却答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
“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
阅卷归来话高考

阅卷归来话高考一、评卷的感悟和考生答卷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评卷的感悟阅卷中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只是相对公平。
总的来说,高考评卷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标准明确统一,分数细化到每一点。
但考生答题思路灵活多变,答案多种多样,并非标准答案所能包含,由于理解的不同,阅卷老师在给分上可能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引起争议,有些老师的手较严,有些老师的手较松,这对考生的成绩将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以考生为本”的理念,在阅卷中得到了贯彻,如果两位老师评出来分数超过规定的误差,卷子最后将自动分派给组长进行仲裁。
因此,相比之下,如今的网上阅卷要公平得多。
不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由此,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题速度较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评卷工作的根本原则。
而评分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并非言之有理就给分。
在评卷中,一般会有这样一些现象: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喜欢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因此,在当前网络阅卷的前提下,阅卷速度以秒计,要求学生答题还得有技巧。
(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
史实混淆、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基本线索混乱、发展过程前后颠倒。
表现在:(1)历史概念不清,如第22题第二问,把近代工商业等同于自然经济,甚至不能区分小农经济和近代经济;第24题第二问不理解欧元区,直接答成欧洲国家。
(2)历史线索混乱,如纲常伦理是传统道德,而自由平等是近代道德,答题时把二者发展顺序颠倒。
(3)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如第23题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第24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内容等。
2、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
不会分析试题的构想成分,未能紧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严格按设题要求作答,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高考阅卷归来话作文

四川省高考分数将于6月22日公布,目前大多数科目的阅卷工作已经完成,进入最后的统分阶段。
18日,阅卷教师告诉记者,2014年的语文作文中,56分、57分、58分的高分不少,但有的低分作文也让阅卷老师“跌破眼镜”,而网上朋友圈里疯传的“零分作文”是假的,是网络恶搞的结果。
数据>>全省语文平均91分左右17日上午10点左右,全省语文试题阅卷工作进入尾声,由电脑统计了全省57万余考生的语文平均分。
语文(文科)平均分为90.97,语文(理科)平均分为91.56。
“虽然不是全部试卷的准确平均分,但剩下的试卷已经很少,这大概接近了准确数目。
”一位阅卷老师说。
对于这两个数据,有阅卷老师认为,“整体显示出考生可能因为学业压力大,不是特别喜欢读书,作文中用了不少常见的案例,缺乏一些新意”。
一位命题老师表示,目前各科平均分陆续出炉,全省考生考试成绩水平有所提高。
现代文分值下降近1分2014年的现代文阅读选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文章《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这是四川自主命题以来首次选用现代作家做现代文大阅读材料,体现了课改方向。
不过,据阅卷现场的统计,现代文的分值下降了近1分。
阅卷老师表示,分值的降低并不能表示这届学生就比上一届成绩差,这与选文关系较大。
“在课本中,郁达夫的作品只出现了《故都与秋》,学生接触较少,其余文章即便接触也在选修教材中。
考题也是关于审美,属于学生不熟悉的领域。
”一位阅卷老师说,结合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与作文等多方面呈现出的答题情况,也能窥见如今的学生阅读涉猎还不够广泛,不是经常练习的就不太会。
问题>>审题不够严谨“或”理解成“和”倒扣分从数据上看并不能说明考生整体水平的升降,但阅卷老师表示,主观题中考生们还是存在审题与书写问题,在“规范性”上有待提高。
2014年语文第20题为:“‘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卷归来话高考——从主观题错因谈高考复习摘要: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化学部分保持稳定,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前提下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新课改的深化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结合山西省考生主观题的答题情况尤其是考生典型错误的总结和分析,给出化学复习备考和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阅卷数据;典型错误;复习建议一、阅卷数据由于今年新增使用课标I卷的省(市)份较多,2016年课标I卷理综化学部分在题型结构、设问方式、考查重点等方面保持稳定,学生在备考过程训练充分,试题难度方面有所降低。
2016年山西省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共有答卷183853份,平均得分48.45,主观题部分的平均得分为23.45(37题结构题计算),19.69(38题有机题计算),主观题难度系数为0.40(37题计算),0.34(38题计算)。
第26、27、28、37、38题的平均得分和难度系数详见表1。
(36题化学与技术题选考人数很少,未做详细统计)26题实验探究题、27题化学反应原理题、28题工艺流程题,难度系数偏低且非常接近。
师生普遍反映试题题型稳定、难度明显下降,试卷难度系数却如此偏低,出乎很多阅卷教师意料。
具体原因,下文会结合考生典型错误做详细的说明并提出复习备考的建议。
37题选修3物质结构题,难度系数在主观题中最高,达到0.53,区分度很好,达到了命题教师的预期。
38题学修5有机化学题,难度系数最低,是山西省考生做得最差的大题,其中第(6)题零分率非常高。
除了试题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选考学生本身的差异和备考过程中学校选择选考内容的差别所致。
二、典型错误分析28题(1)将“+3”写成3、3+。
(2)化学反应方程式2NaClO3+SO2+H2SO4=2NaHSO4+2ClO2;典型错误: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配平错误如:2NaClO3+SO2+H2SO4=2NaHSO4+ClO2、2NaClO3+SO2+H2SO4=NaHSO4+2ClO2,将反应物、生产物化学式写错,如:ClO2写成CO2 ,NaClO3写成NaClO2、NaClO。
大量考生产物判断错误,将NaHSO4写成Na2SO4,2NaClO3+SO2 = Na2SO4+2ClO2。
在解工艺流程题时,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仅要紧盯此生产步骤,还要关注下一步骤,这样有助于我们形成“全局意识”,明确有效元素转化成产品的过程和分离提纯过程中如何除去杂质。
此题目,在反应的下一个步骤是回收NaHSO4,显然反应物NaClO3、SO2、H2SO4在“反应”这一步骤就生成了NaHSO4而非Na2SO4。
(3)答案:NaOH(Ca(OH)2),Na2CO3;典型错误:考生将NaOH, Na2CO3的先后顺序颠倒,将NaOH写成Ba(OH)2、Na(OH)、Na(OH)2, 将Na2CO3写成NaCO3、H2CO3。
此处设问的内容是教材必修1第7页思考与交流粗盐提纯的内容,难度较小但考生得分率不高。
究其原因,在复习过程中,直接以复习资料为本,无视教材的存在和意义。
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
此题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回答情况提醒我们高考复习要以教材为纲。
阴极反应的主要产物应为:NaClO2(ClO2-)。
有些考生产物中多写了H2或Cl2,写成:H2、NaClO2,Cl2、NaClO2,错写成:H2,Cl2,H2、NaOH。
(4)将2:1写成2或1:2,考生混淆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将氧化产物O2写成还原产物NaClO2。
(5)计算结果为:1.57(3分),考生计算能力差,错答成1.56、1.58,不注意审题未保留两位小数,写成1.6。
因计算失误丢掉3分,真令人扼腕痛惜。
选考:37(1)正解:3d104s24p2;2。
典型错误:3d104s24p2,3d104s14p3,4s23d104p2,4s24p2。
将2个写成2对。
(2)正解:锗原子半径大,原子间形成的σ单键较长(1分)难以通过“肩并肩”方式形成π键(1分)考生不会明确表述双键或叁键难以形成的本质,如错答成:锗原子半径大,难以形成双键或叁键;锗原子半径大,原子间形成的双键或叁键不稳定。
(3)正解:GeCl4、GeBr4、GeI4熔沸点依次增高。
(1分)原因是分子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1分)典型错误:考生漏答变化规律:GeCl4、GeBr4、GeI4熔沸点依次增高。
第二个答题要点漏答关键词:分子结构相似。
考生将GeCl4、GeBr4、GeI4认为是离子晶体,从晶格能来解释熔沸点的变化。
从卤族元素还原性增强或锗卤化物非金属性减弱来解释熔沸点的变化。
将分子量或相对分子量写成原子量、相对原子量。
熔点写成溶点,GeCl4写成GeCl2、CeCl4(4)正解:O>Ge>Zn;典型错误:O>Zn>Ge,C>Zn>Ge(5)正解:sp3;共价键(σ键或非极性键);典型错误:考生将共价键答成: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化学键、金属键、共键价,将键写成健、建。
(6)①(,,);典型错误:坐标参数某一坐标判断错误如:(,,),考生模仿能力差或粗心大意所致,漏写逗号,如:( ),漏写小括号,如:,,②此处具体分析见下文:4.重视计算能力,避免计算失误选考:38(1)正解:cd;考生将cd写成CD,麦芽糖水解产物判断错误,错选b,漏选c或d。
(2)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此题得分率较高,考生对取代反应这一基本反应类型掌握较好。
(3)碳碳双键、酯基;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考生漏写碳碳双键,将酯写成脂。
将消去写成硝去,部分考生对消去反应概念不了解写成了取代反应。
(4)己二酸(1,6-己二酸);典型错误:二己酸、1-6-己二酸。
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典型错误:高聚物漏写n,己二酸、1,4-丁二醇前漏写n,生成物H2O的系数错写成2n。
(5)同分异构体的数量考生漏数较多,9种是较为普遍的错答,反映出考生思考同分异构体的有序思维及思维全面性的欠缺。
结构简式的书写错误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6)合成路线题,考生分析、应用题目中已知信息能力有限,此题80%的考生是0分或1分。
首先,顺反异构考生掌握的不好导致(反反)-2,4-己二烯的结构简式书写错误,起始反应物的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反应条件的漏写、错写也是学生普遍的错误。
三、复习建议1.加强方程式书写的精确记忆和推写练习化学方程式作为最具化学学科特征的一种“语言”,今年高考进行了重点考察。
必考题26、27、28每道大题都至少考查一个方程式的书写,共考查5个,分值10分。
其中教材中出现的方程式两个:26题(1)氨气的实验制取(必修一99页),27题(2)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换反应(选修四26页)。
复习建议:对教材中出现的方程式要深刻理解、精确记忆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准确书写化学式、离子符号。
“陌生”化学方程式推写题共5个,其中必考题26、27、28各1个,选考题36、38各考查一个。
这类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区分度大,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所以,学生必须要重视这类试题,提高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
复习建议:除在一轮复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实验探究等专题进行复习及训练外,建议在二轮复习开设推写化学方程式专题。
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总结出有序、易操作的基本思路。
在二轮复习专题中,可将这类题目按“定性判断”“定量判断”,分类精选例题进行练习。
在教学中,在重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答题细节。
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意、不注意书写细节等毛病。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审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
部分学生常常把在审题中出现的错误归结为自己粗心大意,其实粗心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还是因为审题能力不强。
例如学生在作答27题(1)时,需要提取、分析的有效信息是“Cr3+(蓝紫色)、Cr(OH)4?(绿色)在溶液中存在,Cr(OH)3是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
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仿照Al3+的化学性质可得出:第一步Cr3++3OH- =Cr(OH)3↓(灰蓝色)随着反应的发生和进行,Cr3+浓度降低,有Cr(OH)3沉淀生成,对应已知条件的“颜色”信息,实验现象明显是:蓝紫色溶液变浅(1分),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1分)。
考生没有分析出蓝紫色Cr3+浓度降低对应的实验现象——蓝紫色溶液变浅,部分考生对“灰蓝色”视而不见,要么漏掉对沉淀颜色的描述,要么将沉淀颜色描写的五颜六色,常见的有:蓝紫色沉淀、灰绿色沉淀、蓝绿色沉淀。
第二步Cr(OH)3 + OH-=Cr(OH)4?(绿色),对应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元素铬(Cr)在溶液中以Cr(OH)4?(绿色)形式存在”,显然,Cr(OH)4?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逐渐形成绿色溶液。
人教版教材中用AlO2-的简写形式来代替Al(OH)4?,导致部分考生对Al(OH)4?、Cr(OH)4?相对陌生,认为是沉淀转化为绿色沉淀,造成最后一个得分点的失分。
部分考生只答出沉淀溶解未指明溶液的颜色或对“绿色”视而不见将溶液颜色描述成灰绿色、黄色。
再如,28(3)题目设问“盐水精制时,为除去Mg2+和Ca2+,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应先写NaOH,再写Na2CO3,相当多的考生没有注意“分别”两字,答题顺序错误,答成Na2CO3、NaOH。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能靠突击,也不是临考前的叮嘱就能解决,教与学应该把审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到平时学习和模拟考试中,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弄清题目的全部已知信息,鉴别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理解有效信息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并准确界定研究的问题,进行严密的思考和推理。
3.减少思维束缚,真正理解知识在电化学复习中,有些教师会总结出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放电,阴离子在阳极放电,并给出放电顺序,让学生进行记忆、落实。
这样总结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阳离子才能在阴极放电。
28题(3)点解中阴极反应的主要产物是____。
不少考生尽管有工艺流程的提示,填写的依然是H2,其认为H2O中H+得电子生成H2,造成失分。
由电解池的构造可知,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而电源的正极是最强大的氧化剂,电路闭合后,电源正极源源不断地将阳极上的电子抽走,使得在阳极上放电的粒子强烈地失电子;电解池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负极不断向阴极供给电子,因而在阴极上放电的粒子获得电子,被还原。
所有,阴、阳离子,分子都可以分别在阴极和阳极放电。
如:2013年重庆理综化学11题“电化学降解水中硝酸盐的污染”,2NO-3在阴极放电,阴极反应式为:2NO-3+6H2O+10e- =N2+12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