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新动态

合集下载

高级别胶质瘤临床诊疗进展

高级别胶质瘤临床诊疗进展

高级别胶质瘤临床诊疗进展白洁;高晨;何灵;贾鸣;张全华【摘要】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因其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手术后易复发、病死率高,多在治疗后数月复发,因此成为医疗界的难题.目前由于高级别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不清楚,传统的手术+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预后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出现一些新技术,如分子靶向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技术,供临床参考.相信随着治疗方法的完善,胶质瘤的治疗会有新的突破.%Glioma is the most common nervous system tumor,especially that high grade glioma,due to its rapid growth,strong invasiveness,easy relapse after operation,and high mortality,most cases of which relapse within several months after treatment,has become a difficult medical problem.At present,because the pathogenesis of high grade glioma is not clear,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surgery and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treatment is not ideal,with a poor prognosi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some new technologies,such as molecular targeted drugs,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immune therap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ne therapy technology,have become new treatments for high-grade glioma,for chnical reference.It's believed tha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rapies,the treatment of gliomas will have new breakthrough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5【总页数】5页(P2978-2982)【关键词】胶质瘤;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药物;中药【作者】白洁;高晨;何灵;贾鸣;张全华【作者单位】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检验科,兰州730070;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胸外科,兰州730070;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检验科,兰州730070;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检验科,兰州730070;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检验科,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细胞瘤也被称为神经胶质细胞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叶组织,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所有原发肿瘤的一半(50%),其中星型胶质瘤是胶质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新型靶向药物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应用领域、作用机制及疗效评估。

我们发现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减少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加强对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靶向药物;肿瘤治疗;应用领域;作用机制;疗效评估一、引言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如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究水平的提高,新型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药物能够更精准地靶向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治疗策略。

二、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领域新型靶向药物主要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来发挥作用,因此其应用领域相对狭窄。

目前,新型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EGFR抑制剂:EGFR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受体,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

因此,EGFR抑制剂成为治疗这些肿瘤的重要药物之一。

常用的EGFR抑制剂包括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

2. HER2抑制剂:HER2受体在乳腺癌等肿瘤中高表达,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常用的HER2抑制剂包括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等。

3. PD-1/PD-L1抑制剂:PD-1和PD-L1作为肿瘤逃逸免疫监视的重要靶点,通过抑制PD-1和PD-L1相互作用可以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监视作用。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与用药分析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与用药分析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与用药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017-2019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调查分析,探讨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应用参考。

方法:使用我院2017年至2019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DDD)和有限的每日费用(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可知2017至2019 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抗肿瘤药物使用总金额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总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2017- 2019年用药频度 (DDDs) 索拉菲尼因排在最前面。

由数据显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伊马替尼2018-2019年排在前三。

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显示我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在呈逐年增加,其中口服靶向药物应用较为普遍。

关键词:肿瘤分子靶向用药恶性肿瘤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近年来,针对分子肿瘤的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分子为靶点,从而以抑制肿瘤细胞过度增殖,浸润以及向别的地方转移。

而靶向分子抗肿瘤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直肠癌以及乳腺癌,也可以与传统放化疗结合以改善它的有效性。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1.1研究资料获取使用我院2017年至2019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DDD)和有限的每日费用( 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中包括药品的名称,齐型,数量,销售金额等相关信息。

靶向小分子的药物主要包括伊马替尼,尼妥珠单抗,贝埃克替尼,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硼替佐米等。

1. 2研究方法通过貂蝉分析选取我院2017~ 2019年各年使用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以及所占比例等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药品频度分析方法(DDDs) ,日剂量(DDD) ,DDDs,日费用(DDC) 进行汇总和分类。

恶性胶质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恶性胶质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恶性胶质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杨永明【摘要】恶性胶质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无包膜,呈浸润样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限性神经损害症状,单纯手术治疗易复发,晚期常死于脑疝.临床治疗常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如手术+放化疗、手术+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胶质瘤的治疗出现了一些新方法,该文就国内外临床各项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4【总页数】3页(P665-667)【关键词】胶质瘤;中西医;治疗进展【作者】杨永明【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胶质瘤是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恶性胶质瘤是指高分级胶质瘤,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Ⅳ级的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其发病率高,术后易复发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占颅内肿瘤的35.26%~60.96%[1]。

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常成伪足样向脑组织浸润并破坏脑组织,临床上很难完全切除,但是仅行部分切除者预后很差,常采用以手术最大限度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但是尽管如此恶性胶质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仍不足10%[2]。

目前治疗方法倾向于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1 西医治疗1.1 手术治疗理想的手术治疗是既能完整彻底地切除肿瘤又要保留脑的功能区,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各项技术。

1.1.1 超声引导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可以解决术中脑组织移位的问题,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可实时检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时定位作用非常重要,其在确定术中肿瘤位置、范围、邻近血管和组织的关系方面意义重大,从而提高了肿瘤全切率,减少了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但是超声也有局限性,其易受气体等影响,干扰超声的图像质量,从而影响对残余病灶的探查,同时还存在超声厚度伪差,对比性差的缺点,其断面影像与脑组织真实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差别。

贝伐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胶质瘤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贝伐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胶质瘤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贝伐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胶质瘤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余志云;周广通;王斌;陈云照;王楠;李蕴潜;赵刚【摘要】近年恶性胶质瘤的治疗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亟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胶质瘤富含血管且高度表达促血管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新策略.贝伐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是一种以VEGF为靶点的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在恶性胶质瘤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贝伐单抗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治疗失败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41)005【总页数】5页(P1085-1089)【关键词】贝伐单抗;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者】余志云;周广通;王斌;陈云照;王楠;李蕴潜;赵刚【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WHO分类的Ⅲ和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也称恶性胶质瘤。

目前对初发恶性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疗和6个周期的替莫唑胺化疗[1]。

虽然该方案的疗效较以往已有很大改善,但患者预后仍然较差。

初发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只有14.6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10%[2];复发患者的中位OS仅有7.5个月[3]。

因此,亟待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并增殖为新血管的过程。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个体化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个体化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个体化应用前景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世界各地医学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然而,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放疗和化疗经常面临着许多限制和副作用。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靶向治疗通过利用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来精准地干预癌细胞的生长和扩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

一、新药物发现与设计1、分子靶点识别: 在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中,首先需要明确癌症细胞的驱动因子,也就是分子靶点。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癌症发展的基本机制,从而找到更多的靶点。

例如,人源化抗体技术使得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有了新的突破,例如结直肠癌中的KRAS突变靶点。

2、药物筛选与设计: 对于已经确定的分子靶点,科学家们会设计并开展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实验,以发现具有靶向作用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出现,为药物发现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结合力和可能的副作用。

二、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应用1、基因检测与分型: 靶向治疗的核心理念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方案的定制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步就是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确定哪些靶点基因存在异常突变。

这样的分型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方案。

2、药物敏感性检测: 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评估患者对不同靶向药物的敏感性。

通过体外检测或临床试验来评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以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并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现代技术使得药物敏感性检测愈发精确和便捷,例如利用体外的肿瘤组织培养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三、个体化治疗带来的前景与挑战1、治疗效果的提升: 个体化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敏感性进行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精准医疗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尤其是对于那些原先治疗效果较差的晚期病例。

阿帕替尼和替莫唑胺的协同作用

阿帕替尼和替莫唑胺的协同作用

阿帕替尼和替莫唑胺的协同作用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

本研究探讨阿帕替尼是否具有治疗胶质瘤的潜力。

采用细胞计数Kit8和菌落形成法测定p53、egfr突变的U251MG胶质瘤细胞和野生型U87MG ATCC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活力。

采用流式细胞术、浸润法和创伤愈合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和侵袭迁移能力。

研究了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替莫唑胺)治疗胶质瘤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阿帕替尼通过促进p53和egfrmu突变的野生型胶质瘤细胞凋亡,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

阿帕替尼治疗后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下降。

总的来说,本研究提示阿帕替尼与替莫唑胺在胶质瘤中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为阿帕替尼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恶性胶质瘤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80%。

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手术治疗,术后化疗和放疗,恶性神经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贫穷,诊断后平均生存大约1年。

根据中国神经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统计,总生存期(OS)的胶质母细胞瘤(GBM),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等级IV)病人只有14.4个月,6个月,1 - 3年期和5年期的OS率87,61年15 - 9%,(4)胶质瘤的侵袭性来源于恶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因此控制这些特点是胶质瘤治疗的潜在治疗策略。

Temozolomide (替莫唑胺)是一种前体药物形成O6-methylguanine (O6-MeG)加合物,通过与脱氧胸苷残留不匹配,导致细胞毒性诱导处理后细胞凋亡的错配修复系统。

TMZ在生理pH值下转化为活性化合物3-甲基(triazen-1-yl)咪唑-4-羧酰胺(7)。

替莫唑胺的活化形式容易穿过血脑屏障,,因此,通常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颅内肿瘤。

尽管替莫唑胺在临床上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大量患者对该药物反应不佳,至少部分原因是肿瘤细胞对损伤性细胞死亡的固有抵抗。

脑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 质瘤是 中枢 神经系统常见 的颅 内原发 恶性 肿瘤, 国内资料 统 计约 占颅内原发肿瘤的 3 5 . 2 6 %~ 6 0 . 9 6 %, 平均为 4 4 . 6 9 %… 。传统治疗包 括手术 、 放化疗 等综合 治疗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和对胶质瘤发 病机制的进一步认 识 , 分子靶 向治疗应运而生 。分子靶 向治疗是 以肿 瘤组织或细胞所 具有的特异性结 构分子为靶 点 , 利用能 与这些靶点结合的抗体 、 配体达到治疗 目的的一类方法 , 其优势在于增 强抗肿瘤活性 的同时 , 减少 了对正常细胞 的毒副作用 。 目前 的分子靶 向治疗大多采用单一靶 向药物 , 在提高患者生存获益上有 限, 据文献报 道, 第一代 靶向药物治疗恶性 胶质瘤 的客 观有效率在 1 0 % ~1 5 %或 以 下, 有效 持续时间短并 容易出现耐药 复发 , 对生存改善不 明显I 。单一 靶 向药 物不能有效 的控 制肿瘤生长 、 提高患者生存获 益的原 因可能 与 恶性胶质瘤 的异质性 、 血脑屏 障的存在 、 肿瘤对药 物的敏感性 以及多种 信号通 路交叉导致 的缺 陷等有关 I 。因此策略之一就 是不同 的靶 向药 物联合或靶 向药物 与传统放 化疗相 结合 。根据 胶质瘤 特异传 导通路上 主要 的分子治疗靶 点 , 现将近几年 脑胶质瘤分子 靶向药物联合 治疗 综 述如下 。 1 .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 GF 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恶性胶质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 的实体肿瘤 , 多数胶质瘤存在 V E G F 过度 表达。以此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贝伐单抗 ( b e v a e i z u m a b ) 、 舒 尼 替尼 ( S u n i t i n i b ) 、 索拉 非 尼 ( s o r a f e n i b ) 、 瓦 他拉 尼 f v a t a l a n i b ) 、 西地 尼布 ( e e d i r a n i b ) 等 。其 中b e v a c i z m n a b 成 为 了近几 年研 究的热点 , b e v a c i z u m a b 是一个 以 V E G F 为靶 点 的人 源化单 克隆抗 体 , 众多临床试验对 贝伐单抗联合 其他药物治疗 恶性 胶质瘤进行 了研究 。 D e s j a r i n s 等 采用 b e v a e i z u m a b 联合 低剂量替莫 唑胺( t e m o z o l o m i d e , T M Z ) 方案治疗 3 2 例既往放疗/ 化疗 后复发进展 的G B M患者。客观有效率为 2 8 %, 6个 月 无 进 展 生 存 率 ( 6 一 mo n t h p r o g r e s s i o n — f r e e s u r v i v a l , P F S 6 ) l 8 . 8 %, 中位 无进 展时间 1 5 . 8 周, 中位生存时间 3 7 周, 6 个月总体生存率 ( o v e r a l l s u r v i v a l , o s ) 为6 2 . 5 %, 1 年O s 为3 1 _ 3 %。N a r a y a n a 等 使用 b e v a — c i z u m a b 联合 T M Z同步放疗后辅助治疗使得 放疗 的有效 率达到了 9 3 %, 1 年P F S 和O S 分别 为5 9 %和 8 7 %, b e v a c i z u m a b 联合 T M Z 能否使新诊 断 G B M患者生存获益 , 正在 开展的 R T O G0 8 2 5 等 Ⅲ期临床试验有望对 此 作 解 释 。 在b e v a c i z u m a b 联合伊立替康( I r i n o t e c a n ) 治疗复发胶质瘤 的研究 中 V r e d e n b u r g h 得出: P F S 6 为3 8 %, 6个 月 0 s 为7 2 % 。 同年 V r e d e n b u r g h 等报 道 了另 外一项 贝伐单抗 联合 I r i n o t e e a n 治疗 多形胶 质母 细胞瘤 的 Ⅱ 期l 临床试验 , P F S 6 为4 6 %, 6 个月 0 s 为7 7 %。美 国克利夫 兰医学 中 心K a n g 等m 报道 了利用 贝伐单抗 + 伊立 替康治疗至 少在常规化疗 1 疗 程 后复发 的恶性 胶质瘤 。结 果表 明上 述治疗能使 P F S 6达到 4 6 %, 6 个 月平 均生存 率为 8 4 %, 平均生存时间 1 2 . 6 个月 。F r i e d m a n 等 进一步 比 较 贝伐单 抗单用 和贝伐 单抗联合 伊立替 康两种 方案 的疗效和毒 性结 果: P F S 6 分别 为4 2 . 6 %和 5 0 . 3 %, 客观有效率 分别为 2 8 . 2 %和 3 7 . 8 %, 中 位生存时 间分别为 9 _ 2 个月 和 8 . 7个月 , 不难看 出贝伐单抗联 合伊立替 康治疗恶性 胶质瘤 确有成效 。 其他抗 血管生成 药物在一 些 I/ Ⅱ临床实验 中的结果并 不令人满 意, 对抗 肿瘤 生 长 的作用 有 限 , 仍需 进一 步 研究 。Da v i d A等 采用 S u n i t i n i b 联合I r i n o t e c a n , 治疗 2 5 例 复发胶质瘤 直至肿瘤进展 或毒性不 可耐受 , P F S 6 为2 4 %, 仅一 例达到 了影像学缓解 。D a v i d A 等” 进行 的 另一 项 Ⅱ 期 临床 研究 中对 成人 复发胶 质瘤 给予 s o r a f e n i b 联合T M Z 治 疗, P F S 6为9 . 4 %, 中位无 进展 生存 时间 和总 生存 时间分 别是 6 . 4周 和 4 1 . 5 周, 一年 0 s 为3 4 . 4 %。v a t a l a n i b 和其 他抗肿 瘤药物 如 T M Z 或 洛莫 司汀联合 治疗 复发 高级别胶 质瘤 的部分缓解 率在 2 2 %~ 2 9 %之 间” 。 。 , 由于影像学结 果及无进 展生存期 未得到 明显改善, 故结 果不能令 人信 服 。B a t c h e l o r 等[ 1 4 1 的一项临床 Ⅱ 期研究 中, 复发的G MB 患者接受c e d i r a n i b 口服直至肿瘤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 , P F S 6 仅为 2 5 . 8 %, 3 0 例可评价患者 中1 7 例部分缓解 , 客观有效率为 5 6 . 7 %, 亦未能 明显延 长患者的无进展 生存期或总生存 期。 2 . 表 皮生长 因子受体 ( E GF R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 G F 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膜表面受体 , 研究表明恶性 胶质瘤 中有 4 0 %存在 E G F R过度表 达 , 借 助于信号转 导使细胞 生长失控 和转 化, 并且 与肿 瘤的侵袭 、 转移 和对放/ 化疗 的抵抗 有关” 。常见的 E G F R 分子靶 向治疗 药物 如 : 尼 妥珠单抗 ( n i m o t u z u m a b ) 、 西妥 昔单抗 c e t u x — i m a b ) 、 拉 帕替 ( 1 a p a t i n i b ) 、 吉非替 ( g e i f t i n i b ) 、 埃罗替) =  ̄ ( e r l o t o n i b ) 、 培利 替 尼( p e l i t i n i b ) 、 阿法替 尼 ( A f a t i n i b ) , 其能 够 竞争 性抑 制 内源 性配 体与 E G F R结合 , 阻断 由E GF R介 导的下游信 号传导通 路和细胞学 效应 , 从 而抑制肿 瘤细胞增殖 、 血管生成和细胞 浸润转移 , 促进 肿瘤 细胞凋亡 , 但单一用 药效果并不理想 [ 1 6 1 。然而某些药物 与放化 疗联合使用 , 可提 高 疗效 。n i m o t u z u m a b 是一种靶 向E G F R的人 源化单 克隆抗 体 , R a m o s 等 l 在一项临床 I , Ⅱ 期研 究 中采用 n i m o t u z u m a b 联合放疗治疗 2 9 例成 人 恶性胶 质瘤 , 客观有效率为 3 7 . 9 %, 疾病稳定率为 4 1 . 4 %, 并且 免疫在 颅内病变残 留部位存在放射 性活 性 选择性集 聚。杨 群英等[ 1 8 1 采用 n i m o t u z u m a b 联合 T M Z 治疗 1 4 例恶性 胶质瘤患者 , 其中 1 3 例为复发胶质瘤 。结果客观有效率为 2 1 . 4 %, 中位 无进展 生存时间为4 个月 , P F S 6 为3 0 . 6 %。 P r a d o s 等 在 e r l o t o n i b 联合 T M Z 治疗 放疗 中及 放疗后新诊 断的多 形性 G B M和胶质 肉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tr ene ,Su Ya — e Unie st, Gu n z o , Gu ng o g 5 00 0 , 尺.Ch na n t sn v ri y agh u a d n, 1 6 i
C ne e t ,u a— n U i ri ;3D p r e to e rs r / uoo cl y a c r a cr C n r n Y s nv s y . e at n N uoug Ne r—noo ,C n e eS t e e t m f y g
o l d mo sr t d a mo e t s r i a e e i i e p n e ae a n i g r m 1 o 5 、 T e o i a o n y e n t e d s u vv b n f w t a r s o s r t r g n f a l t h o 0 t 1 % h c mb n t n i o df r n t g t d ra e t o c mb n t n f ag t d a e t w t c a sc l c ttx c e g n s a d o f i e e t a ee e g n s r o i a o o t re e g n i r i s h ls i a yo o i r a e t n / r r d oh r p ma p o i e rmiig e sr tge f te t n . I ti ril , w r ve e c re t a v n e a i te a y y r v d p o sn n w tae is o r ame t n h s a t e c e e iw d u r n d a c s i a g td n tr ee mo e ua o i a o h rp o li n n l ma . l c r c mb n t n t e y f r ma g a t g i l i a o s KEY ORDS G o s a g td moe u a e a y W : l ma ;T ee lc l t r p ;C e t e a y i r r h h mo r p ;Ra i te a y h do rp h
Q ny g Y n .Z ogpn h n’ u —i ag, hn —ig C e n -

Sae K y L b r oy o n o g n S uh C ia 2D p r n o dcl O clg . tt e a oa r f O cl y i o t hn, .e at tf Me i n o y t o " me a o
p t as i  ̄ o a Ho ee, e rsl fp v u l ia ta i i ̄e rae ttr td te p sh v a w y n im . h w vr u so r i s c n l r s wt s h t e t e o ic i l h n —egn ag e r i ae e ha e
【 要 】 性 胶 质 瘤 是 原 发 脑 肿 瘤 中最 常 见 的类 型 , 传 统 的 治疗 方 法 对 改 善 生 存 作 用 有 限 。针 对 肿 瘤 细 摘 恶 但
胞 内传 导 通 路 上 特 异 分 子 的靶 向 治 疗 是 近 年 的研 究热 点 .但 单 一 分 子 靶 向药 物 治 疗 的 效 果 并 不 十 分 理 想 , 客 观 有 效 率 不 超 过 1 %~ 5 。 此 , 们 寄 希 望 于 采 用 联 合 靶 向 治 疗 多 个 信 号 传 导 通 路 或 者 同~ 通 路 上 的 不 同 0 1% 因 人 靶 点 和 靶 向药 物 与 传 统 的化 放 疗 联 合 等 治疗 策 略 来 改 善疗 效 。 文 总结 近 几 年 来 恶 性 胶 质 瘤 分 子 靶 向药 物 联 本
r c n t ame t d a c s i e r s r e y rd o h r p n h mo e a y t e p o n ss o l n n gi ma e e t r t n a v n e n n u o u g r , a it e a y a d c e t r p , h rg o i f ma i a t l e h g o s i s l d s l R c n y a f l u d r i tn e i v siai n i e u e f s l s t l ima 、 i e e t , ed n e n e s n e t t s t s o mal l i g o h mo e u e tr e n i n l g lc ls a g t g sg a i i n
合 治 疗 方 面 的新 动 态 . 中 部 分 研 究 已获 得 令 人 鼓 舞 的 初 步 试 验 数 据 。 其
关 键 词 : 性 胶 质 瘤 ; 子 靶 向 治 疗 ; 学 疗 法 ; 射 疗 法 恶 分 化 放
中 图分 类 号 : 7 44 R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7 6 8 9 ( 0 7 0 — 2 3 0 12 — 12 2 0 )4 07 — 6
维普资讯
《 国神 经 肿 瘤 杂 志》2 0 ,() 7 - 7 中 0 7 54: 3 2 8 2

23 7
综述・
恶性胶 质瘤分子靶 向药 物联合 治疗, ,陈 2
(. 南肿 瘤 学 国家重 点 实验 室; .中 山大 学肿 瘤 防治 中心 内科; 1华 2 3中 山大 学肿 瘤防 治 中心神 经 外科/ 经肿 瘤 科 , 东 广 州 5 0 6 ) . 神 广 10 0
Cu r n n e c f Co b n to f Ta g t d r e t Te d n y o m i a i n o r e e
M oe u a lc l r Th r p e o ai n n l m a e a is f r M lg a t G i o s
【 BS R T] l n n go sae te m s cm n t e o r r ri tm m i a u .D si A T AC Mag at l ma r h ot o mo y fpi y ba u o n dl ept i i p ma n t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