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景化角度看文学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名利场》中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与翻译策略

《名利场》中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与翻译策略

《名利场》中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与翻译策略一、认识前景化前景化是文体学,特别是功能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后经布拉格学派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学者阐发,英国文体学家利奇、韩礼德等加工发展而最终形成。

穆卡罗夫斯基(Jan Muskarovsky)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根源于常规语言和定式化日常用语的“自动化”(automatize)和“惯例化”(habitual—ize)语言削弱了人们对语言表达和艺术美的鉴赏,对人们的感觉产生麻醉效力,若要达到新颖、引人注目,就必须颠倒习惯化,“损坏”习以为常的东西,这就是前景化。

利奇认为,艺术作品经常会在某些方面偏离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预期在使用的媒介中出现的标准,这种偏离就是前景化。

而韩礼德则更明确地指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前景化理论不仅自身体系愈加完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如广泛应用到语言学、文体学、文学创作与研究领域等),自从一些目光敏锐、博采众长的学者将这一概念引进翻译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共鸣,虽然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将前景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将犹如鱼之得水,前景非常可观。

二、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文学创作是高贵的精神生产,文学作品既传达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又表现着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体验、憧憬以及种种微妙独特的情感,还有因为感受而引发的人对自己情绪、心境的体认,作家在表现这如此微妙复杂的审美体验时,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个允许他随意驱遣的词语,而是本身已有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的语言符号和语法成规,在规范性语言的束缚下,文学家们深感“言不尽意”的痛苦,正是前景化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冲破牢笼获得了极大的活力与灵性,从而能够更真切、更细腻地表达出创作主体心灵深处的审美体验,产生更强烈、更独特的审美效果。

幽默翻译研究述评

幽默翻译研究述评

幽默翻译研究述评幽默翻译研究述评摘要:幽默翻译之难,不亚于译诗。

这句名言在各类探索幽默翻译的文章中已经不足为奇。

足已说明幽默翻译之难,已经取得了翻译界的公认。

随着译界对幽默翻译的重视,各类探讨幽默翻译的文章也逐渐出现,涉及幽默翻译的诸多方面。

本文分析总结了中外幽默翻译研究的角度、特点及涉及的方面,归纳了学者们的研究功效及不足,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幽默幽默翻译述评幽默翻译对译者来讲,是莫大的挑战,这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早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就指出,与言语形态有关的幽默不可译。

直到两千连年后的今天,学者们还在对幽默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激烈的探讨,主要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幽默翻译和影视剧中的幽默翻译。

在幽默翻译研究的初期,学者们主如果围绕幽默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展开探讨。

美国幽默研究学者以为幽默是可译的,而法国学者R. Diot则以为翻译幽默和翻译诗歌是让译者超级头疼的事。

Anne- Marie Laurian以为在同一语言中人们有时在理解幽默时都会碰到障碍,更何况是在跨语言的情形下,翻译幽默是一个妥协的进程,需要译者付出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胡兴波,2012)。

而在我国国内,许多学者也感叹过译事之难。

早在1992年,毛荣贵在其文章《英语幽默语言汉译漫谈》中就提到幽默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他指出不牵涉表达技能的情景式幽默比较容易翻译,而在非情景幽默中存在着译事三难。

第一是假借英语单词“音”、“形”衍生而来的幽默;第二是涉及必然文化背景的幽默;最后是表达与欣赏适应的各异。

其实不难看出,第三难也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延生。

所以毛先生的观点应该是与JeroenVandaele的观点不谋而合,都以为是幽默翻译之难是来自于语言形态与文化两方面的不同。

由Attardo (1994,2001b)和Raskin (1991)提出的GTVH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理论被以为是指导幽默翻译强有力的方式。

从言后效果对等角度浅谈幽默翻译

从言后效果对等角度浅谈幽默翻译

从言后效果对等角度浅谈幽默翻译言后效果是指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在读者或观众的心理上与原文产生相似的效果。

言后效果对等是幽默翻译的目标之一,即使翻译的译文与原文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读者或观众在阅读或观看时能够体验到相同的幽默效果。

幽默翻译的难点之一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幽默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翻译人员需要在保持原文幽默效果的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一个成功的幽默翻译需要考虑到译文的语言逻辑和文化逻辑之间的对等关系。

语言逻辑是指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文化逻辑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在幽默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保持原文的幽默效果。

在幽默翻译中,有时候词语的字面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出幽默的效果。

这意味着翻译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意译或者修改结构,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

尽管这可能会导致与原文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只要能够产生相同的幽默效果,就可以实现言后效果对等。

除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外,幽默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时效性的问题。

幽默往往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有关,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背景和文化认知,以及当前的时事热点。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人员才能够准确理解幽默的内涵,并进行恰当的转换和呈现。

幽默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翻译人员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巧妙的平衡。

通过言后效果对等的方法,翻译人员可以在保持原文幽默效果的将其传达给目标读者或观众。

这不仅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还可以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幽默翻译技巧

幽默翻译技巧

编者按:幽默是每个民族共有的,但不同民族的幽默感差异却很大。

本文作者认为要想做好幽默翻译,除了本身具有幽默感外,译者还必须能活用词典和掌握文字整合的技巧。

此外,作者还指出,由于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并非任何幽默都能等值翻译,有些甚至还是无法翻译的。

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带来的压力,人们对生活认识的提升,和东西方社会日渐“趋同”,几乎世界各国都喜欢幽默小品,也使得幽默小品跻身于“朝阳文学”之列。

不失时机地将外国的幽默介绍给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幽默介绍给外国,是外语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幽默翻译的技巧1.多义词前要“三思而后译”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广为存在,但在幽默中不可逮住个意思就译。

仅仅通顺还是不够的,你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东西也必须是幽默的。

2.为了做到忠实与通顺,我们必须活用词典词典不是万能钥匙,任何词典都有其局限性。

这就需要我们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协调,以彰显其幽默的美妙。

如,有一则汉语幽默:一口吃者去理发。

理发师问他胡子剃不剃,他忙不迭地说:“剃……剃……剃不得。

”话未说完,胡子已少了一半。

我把它译成英语:A stamm erer goes to have his hair cut. The barber asks whether his beard is to be shaved or not. That tongue-tied chap says prom ptly:“You can…can…can’t shave it.” Before he finishes the sentence, his half beard is lost.3.掌握文字整合的技巧调整文字是幽默翻译更高一级的手法。

如,有一则叫“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的英语幽默: An em ployee says to the General Manager gingerly:“My wife told m e to ask you to enhance m y wages.” The General Manager says disconcertingly:“Such being the case, I’m obliged to return to solicit m y wife’s opinions, then I reply you , Okay?”我在《每天幽它一默》一书中干脆把标题译成了“妻管严”,不仅吻合原文,而且迭加了幽默元素。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篇一一、引言情景喜剧,作为一种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多元的视角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幽默翻译情景喜剧的任务,就是将原版的幽默元素、人物设定、情节冲突等元素有效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保持其原有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本文将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

二、多元视角下的幽默翻译1. 文化视角情景喜剧的幽默往往源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文化差异。

例如,某些在原文化中引起笑声的笑话,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具有同样的效果。

因此,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2. 语言视角语言是情景喜剧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有时,原语言中的一些幽默元素可能无法直接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翻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将原语的幽默元素以目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3. 人物设定与情节视角情景喜剧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冲突是构成幽默的重要因素。

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剧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尽可能地保持原剧的风格和节奏。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观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需求,对人物设定和情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市场。

三、高质量的幽默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的幽默元素,可以采用直译的策略;对于一些需要更深层次理解才能感受到的幽默元素,可以采用意译的策略。

这样既保留了原剧的幽默元素,又使目标语言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加入本土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本土化元素,使目标语言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目标语言中特有的笑话、俚语或者文化符号等。

这样既增加了目标语言观众的观赏乐趣,又使原剧的幽默元素更加丰富多样。

3. 保持原剧风格和节奏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原剧的风格和节奏。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篇一一、引言情景喜剧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以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幽默诙谐的对话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幽默翻译情景喜剧时,我们需要从多元视角出发,确保翻译不仅保持原作的幽默感,还能让目标语言观众产生同样的笑点体验。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探讨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方法。

二、多元视角的幽默翻译1. 文化背景的多元视角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往往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对幽默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某些在源语中引起观众共鸣的幽默点,在目标语中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显得陌生。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改编,以实现幽默的跨文化传播。

2. 语言特性的多元视角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翻译更加地道。

例如,某些俚语、双关语或修辞手法在一种语言中可能具有强烈的幽默效果,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产生同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持其幽默感。

3. 人物形象的多元视角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原作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使目标语观众能够感受到相同的人物形象和幽默感。

这需要我们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翻译。

三、实例分析以某部情景喜剧中的一集为例,原作中的幽默点主要来自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改编。

例如,原作中的一些双关语和俚语需要解释清楚;某些情节和人物行为需要在翻译中加入更多的描述,以使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原作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使目标语观众能够感受到相同的人物形象和幽默感。

四、结论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需要我们从多元视角出发,关注文化背景、语言特性和人物形象等方面。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篇一一、引言情景喜剧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多元的剧情设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幽默翻译作为情景喜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剧的幽默元素,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目标观众的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幽默翻译1.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情景喜剧的幽默往往与特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归化等,以保持原剧的幽默效果。

例如,在处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笑点时,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使目标观众更容易理解。

2. 语言特色与幽默表达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对幽默的呈现有着重要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运用修辞手法、双关语、夸张等语言技巧,再现原剧的幽默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使目标观众在欣赏幽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多元视角下的幽默翻译实践1. 角色与对话的翻译角色和对话是情景喜剧的核心元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角色的性格特点、背景故事以及对话的幽默元素。

通过准确把握角色的个性和对话的语气,将原剧中的幽默元素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观众。

此外,还要注意对话的节奏和韵律,使目标语言的对话更加自然流畅。

2. 情节与结构的翻译情节和结构是构成情景喜剧框架的重要元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原剧的情节发展和结构特点,将这些元素准确地呈现出来。

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程度,对情节和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目标市场。

四、案例分析以某部情景喜剧为例,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多元视角应用。

首先,针对文化差异和语言特色,译者采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成功地将原剧的幽默元素呈现出来。

其次,在角色与对话的翻译方面,译者准确把握了角色的个性和对话的语气,使目标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汉语散文中幽默汉语的英译技巧研究

汉语散文中幽默汉语的英译技巧研究

汉语散文中幽默汉语的英译技巧研究研究题目:汉语散文中幽默汉语的英译技巧关键词:幽默,汉语散文,英译技巧引言一、幽默汉语的特点1.双关语:通过使用同音字或形状相似的字,使句子产生多种解读的可能,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例如:-"我基建了一座‘长城’,没成想旁边却竖了几座高楼!”- "Here I built a 'Great Wall', but never expected to have high-rise buildings erected next to it!"2.谐音:通过使用谐音字或词,产生巧妙的联想和语言游戏,达到幽默效果。

例如:-"他养了一头牛,一口气喂了一千七八十个月,结果牛没了,全喂死了!"- "He raised a cow and fed it for a continuous 1,780 months, only to find out the cow died of overfeeding!"3.排比句:通过将一系列有趣或反差强烈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制造幽默效果。

例如:-"我家的老虎喜欢吃鸡,不喜欢喝鸡汤;喜欢搬砖,不喜欢和班长一起旅行;喜欢打雪仗,不喜欢下雪天。

"- "My tiger at home likes to eat chickens, but not chicken soup; likes to do construction work, but not travel with theclass monitor; likes to have snowball fights, but not in snowy weather."二、幽默汉语的英译技巧针对汉语散文中的幽默汉语,下面是一些英译技巧,供参考:1.保留原意的同时寻找近似的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景化角度看文学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作者:赵浩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0期摘要:文学文本通过“前景化”突出特定表达功能与目的,这一点在幽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而,对文学文本的翻译,特别是对其中幽默语言的翻译,是原文文本中“前景化”手段在译入语中是否需要实现和能否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章讨论了“前景化”在幽默语言翻译中的运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前景化偏离幽默语言翻译一、引言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在幽默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往往通过前景化(foregrounding)把需要着重描述的人物或事物用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凸显,增强文字表现力,吸引读者注意,取得设定的阅读效果。

近年来,前景化一方面为文学理论界和语言学界所诟病,称其过于追求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以叶子南为代表的学者则突破前景化研究集中于一种语言内的局限,提出前景化完全可以用于双语翻译活动和研究中,它不仅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而且可以引入翻译批评中(叶子南,201:130-148)。

目前国内将前景化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及实践多数从前景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入手,涉及文学文体学、等值翻译等各个方面,对于如何实现文学翻译中幽默语言的再现却较少涉及。

本文旨在从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语言入手,分析前景化在幽默语言英汉互译中的运用策略。

二、前景化概述前景化这一概念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布拉格学派时期,指的是在语言学研究中为实现特定表达目的和功能,有意突出一些语言成分特征,使语言表达不同于常规,形成阅读的陌生化效应,引起读者注意。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派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提出“自动化(automatization)”与“前景化”这对概念。

他认为,系统化自动化的语言常态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前景化的语言正是对语言常态进行有意偏离(motivated deviation),保持文本的新奇感和异质感,从而唤起读者对文本的关注(Mukarovsky,2001:12-17)。

其后,里奇(Leech)将这一概念拓展到对小说的分析当中,用以描写小说写作手段中偏离常规的现象(Leech & Short,1981:55),使前景化研究得以深入。

面对纷繁芜杂的语言形式,韩礼德(Halliday)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前景化有效地限定为“有动因的突出”,即对于语篇整体意义有一定功能的偏离化语言才能称之为前景化语言(Halliday,1973:112),从而对前景化语言与其他语言进行了有效区分。

继而,叶子南又提出前景化研究应突破单一语言界限,可将前景化运用到翻译中,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工具之一。

三、前景化在幽默语言翻译中:是模仿替换还是规避忽略在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译者一般较为关注对原文内容的传达,对形式却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

事实上,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形式本身也在传达内容。

作者在创作中对于语言的选择正是为了达到自己所需的独特的写作目的。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语言手段,前景化直接影响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语言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典型。

所谓幽默语言,即作者特意采用风趣戏谑的口吻以不同于常规的笔调传达出对事物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幽默语言是作者创作智慧的集中迸发,也是吸引读者阅读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阅读快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即使是只言片语,睿智幽默的文字也凝聚着作者大量的巧思。

那么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语言时,译者不仅不能忽略由原作者刻意安排地语言材料所造成的前景化表达这一重要特征,反而应该对前景化有意识地进行细心挖掘,分析作者在匠心独运的语言表达中所传达出来的主题、风格及特征等,最大限度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在传达上尽可能相一致。

1.对前景化表达的模仿以直接模仿的形式传译原文风格能从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性。

所谓对前景化表达的直接模仿,具体而言,就是直接对原文选用的词语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语义搭配完整一致。

例如《围城》中有一段对主人公方鸿渐心理上自相矛盾的描述: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钱钟书先生选取了三组语义貌似错位的词语搭配,偏离了中文的常规语言形式,暗示并强化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译者直接沿用这种前景化语言,使用原词英译,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矛盾效果:All his life he had detested those modern girls from small towns with outdated fashions and a provincial cosmopolitanism...同一译本中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结果,范小姐今天赴宴擦的颜色,就跟美洲印第安人上战场擦的颜色同样胜利得红。

通过作者刻意的描写,读者见到了一个为博得异性垂青而过分涂脂擦粉的肤浅女性,如同即将迎接战争的印第安人一般,把脸涂成大红色。

译者将这句话直译为:In the end Miss Fan went to the party looking as triumphantly red as American Indians on the Warpath.译文中用“triumphantly red”忠实地对译了“胜利得红”,无论是中文原文还是英文翻译,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常规进行了偏离化处理,因而对应得传神而贴切。

2.对前景化表达的替换作为两种完全隶属不同语系的语言,汉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有些作者刻意安排的独特表达由于英汉语言在体系层面上的差异,难以直接植到译文中,但如果该前景化表达关系到作品主旨的表达,就要尽可能地在语言表达上重塑某种偏离(叶子南,2000:121-122),重现语言前景,即所谓对前景化表达的替换。

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原文的语义搭配的基础上,放弃原文选用的词语,而选用其他译入语进行替换。

例如在黑色幽默的开山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有这么一小段话:“It sure is a pleasure not having Flume around in the mess hall any more.No more of that …Pass the salt,Walt.‟”“Or…Shoot me a beet,Peter.‟”“Or …Pass the bread,Fred.‟”细读后,不难发现,原文中“salt”与“Walt”、“beet”与“Peter”、“bread”与“Fred”之间存在押韵。

如果我们按照原文直接翻译,就会出现下面的译文:“食堂里不再有弗鲁姆在,这实在是桩令人高兴的事。

再听不到…把盐递过来,沃特‟这样的话了。

”“还有…快把甜菜递给我,彼特‟。

”“还有…把面包递给我,弗雷德‟。

”杨恝等人的译文没有传达出原文的押韵形式,就丢失了原文中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因而在传递原文上存在缺失,译文读者无法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对这位经常说一些貌似可笑实则无意义的说话者的态度,也就体会不到作者对社会幽默讽刺的态度。

而孙会军的译文则很好地凸显了前景化:“今后再也不会听到…把盐递过来,老盐‟这样的话了。

”“还有…把面包递过来,老包‟。

”“还有…递一颗甜菜给我,老蔡‟。

”整个翻译,堪称把原文风趣幽默的笔调在译文中发挥到了极致。

类似的情况,在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I kep it from her arter I heard on it,”said Mr.Peggotty,“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 to the roof…”整个句子有不少用词和句法错误,作者正是借用不规范的语言所造成的偏离,用语言形式传达语言内容,使之形成前景化表达,从而用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出辟果提先生未曾受过教育,没有文化。

那么在对原文进行汉语翻译中,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运用常规语言表达纠正了原文中偏离常规的部分,就会对作者的原意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扭曲,从而削弱文本自身的力量。

例如张培基提供的译文:“我听到那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瞒了她差不多一年。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屋顶上有蔷薇花……”这一译文没有意识到前景化表达在文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未能达到原文中作者幽默的表达效果。

在其他版本中有译者注意到了特殊语言形式在人物塑造上起到的作用,运用中文方言对原文中不规范语言进行了替换,从而彰显出了作者幽默的语气,重塑了前景化表达,收到了与原文并无二致的效果。

3.对前景化表达的忽略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能做到文本意义与文本形式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存在差异,我们就应该承认,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就会存在。

例如张伯香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Donna:He is so romantic.Every time he speaks to me he starts with “fair lady”.Tian:Romantic.My eye.He used to be a bus driver.作者有意将“fare”和“fair”混用,间接传达说话者对被描述者的态度,而这点在中文译本中就很难达到。

美国诗人卡明斯(Cummings)的诗句“…and break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pigeons ju st like that”中使用书写变异,趣味化地地表达了五枪连续打下五只鸽子,而这点在中文翻译中难以实现。

叶子南指出译者应把由于语言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和因作者故意偏离语言体系所造成的前景分开,而对于后者给予充分的重视(叶子南,2000:126),但并非所有故意安排的偏离都应照搬到汉语中,如果偏离并不能反映作者意图,它就不具备价值,在翻译时应该考虑放弃不太重要的形式,抹掉前景化表达,归化为地道译入语,或者为呼应原作的前景化表达而偏离汉语常规,造成汉语译文的可接受度差,应该考虑放弃形式(叶子南,2000:121-122)。

四、结语文学翻译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达文本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品质。

文学翻译难,幽默语言的翻译尤甚。

对那些充满语言张力的幽默表达,译者需要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认真对待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睿智,尽可能以前景化回应前景化,而非一味从众,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借通顺流畅之名压制前景化表达,从而使译文失去本应具有的语言力量。

参考文献:[1]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73.[2]Heller,Joseph.Catch-22[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Inc,1985.[3]Leech,G.N.A & M.H.Short 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1981.[4]Jeanne Kelly,Nathan K.Mao(tans).Fortress Besiege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Mukarovsky,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A].In Zhu Gang.(ed.)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约瑟夫·海勒著.南文,赵守垠,王德明译.第二十二条军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9]约瑟夫·海勒著.杨恝,程爱民,邹惠玲译.第二十二条军规[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0]张伯香.英语幽默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