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我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模型及博弈分析

【 ywod ] o i o u i t n ;r ecmptin m dlgm Ke rs m bl cmm nc i spi o eio ; o e;a e e ao c t
1 引 言 . 随 着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G M 移 动 通 信 制 式 的商 用 ,数 字 蜂 窝 移 动 S 通 信 技 术 以其 用 户 的 移 动 性 、 端 的便 携 性 、 务 的 多 样 性 而 得 到 了 终 业 迅 速 的 发 展 。 中国 移 动 通 信业 尤其 是 在 2 l世 纪 更 是 得 到 了 长 足 的 发 展 . 据 20 根 0 8年 1月 通 信行 业 统 计 月 报 , 国 移 动 通 信 用 户 已 经 达 到 我 56亿 之 多 ,而 两 大 运 营 商 中 国移 动 与 中 国联 通 已分 别 建成 了 规 模 全 .
W AN ng ha To — i
( olg f a ae n , enUnvri fC ia Qig a 60 1 C ia C l eo M n g metOca iest o hn , n d o2 6 7 , hn ) e y
【 s atA h o t uu eeometo h o i o mu i t n uiesa d te cniuu x as n o h ak t h r e Abt c] ste cni o sdvlp n fte m bl c m nc i sb s s n h ot os epni te m re,te pi r n e ao n n o f c
r g e so t o ,c n tu td r q r me t a d c s u c in h n e r s in meh d o s r c e e uie n s n o tf n to ,t e ma e p c o e i o o me An l ss d r e c mp tt n n a Ga a y i .On t i a i,t e a t o d i i h s b s h u h r ma e s e o r c mme d to s o e eo me to i a mo i o n a in n d v l p n fCh n b l c mmu i ai n i d sr . e n c t n u ty o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一个基于垄断租金维度的解释

Hale Waihona Puke 化 。但 是 , 着 行 业 有 效 竞 争程 度 的 提 高 以及 起 初 积 累 的 高 额 随
垄 断租 金 的耗 散 , 营 商在 随后 的 隐性 价 格 和 后 价 格 竞 争 阶 段 运
中通 过 将 熊彼 特 租 金 和 李 嘉 图租 金 转 化 为 新 的 市 场 力 量 所 形 成 的垄 断 租 金 则 对 行 业 的 价格 竞 争 起 着 正 向 调 节 的 作 用 , 且 而 这 种 正 向调 整作 用 随 着 竞 争程 度 的提 高 不 断 弱化 。
国联通采取 了不断降价 的策略 , 而中 国移动 则在价格管制 范围 内为了保持一定 的市 场份 额 , 也采取了跟随 降价的策略 。由于
【 键 词 】移 动 通 信 业 价 格 竞 争 垄 断 租 金 关
一
、
问题 提 出
中国移动通信 业价格 竞争其 实就 是运营 商之 间一种降 价 策略 的博弈 , 是在变化 环境 下彼此互 动的结果 , 然后运 营 商又 从结果反馈 中再不断修 正 自己的一种 策略 性行为 , 进而使行 业 价格竞争体现 出阶 段性 演化 的特 点。中国移动通信 行业 经历了
经历了无价 格竞争 、 显性 价格 竞争 、 隐性价 格竞 争和后 价格 竞 争等发展阶段 。统计显示 , 2 0 年到 2 0 , 从 01 0 6年 电信资费下降
累的高额垄断租金使其转换成低价格成 为可能 , , 所以 移动通信 行业在 显性 价格竞争阶段 , 价格 竞争 激烈 , 格战频繁 , 价 这种高
不 同的市场 结构所决定的 。” 中国移 动通信业的主 寡头垄断结 构及其垄断势力使得企业积累了高额的垄断租金。为 了塑造移 动通信 行业 的有效 竞争 , 政府 采取 了不 对称管 制政 策 , 对称 不 管制作 为一种 触发机制 拉开 了我国移 动通信 业价格 博弈 的序 幕, 使移动通信业 由无价格 竞争进入 到显性价格 竞争阶段 。在 不对称管制 的触 发机 制作用下 ,为了争夺更 多的市 场份额 , 中
通信行业案例分析

通信行业案例分析
在通信行业的案例分析中,我选择了中国移动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服务、数据业务、IP电话服务以及国际长途业务等多种业务。
首先,中国移动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该公司通过推出多样化的增值业务,如移动支付、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务。
这一举措帮助中国移动拓宽了收入渠道,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
其次,中国移动重视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该公司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信号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更稳定、快速的通信服务。
此外,中国移动投入大量资源优化网络架构,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用户满意度,还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户忠诚度。
再次,中国移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助力通信产业发展。
该公司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动5G技术应用和商业化进程。
中
国移动还与各种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共同推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这些努力使其在国内外通信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最后,中国移动注重社会责任,推动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
该公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移动通过提供通信设施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信息通讯条件,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移动作为通信行业的代表企业,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技术创新和注重社会责任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通信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移动案例分析

中国移动案例分析中国移动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策略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国移动为例,对其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策略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商业模式中国移动的商业模式主要以移动通信服务为主,包括语音、短信、数据流量等业务。
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音通话、短信、数据流量和增值服务。
其中,数据流量和增值服务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部分。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多种创新的业务模式,如“和包支付”、“和彩云”、“和多号”等,这些业务模式不仅增加了公司的收入来源,也提高了用户黏性。
二、市场竞争策略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1、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大规模的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黏性,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2、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留住老用户并吸引新用户。
3、推出优惠活动:通过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如打折、赠品等,吸引用户使用中国移动的服务。
4、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与各大厂商、银行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推出联合优惠活动,扩大市场份额。
三、技术创新中国移动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例如,在5G技术方面,中国移动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展了5G试点工作,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移动还积极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业务创新中。
四、总结通过对中国移动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移动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研究,不断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以保持其领先地位并继续推动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
移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Zara移动电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已成为新的商业发展趋势。
案例3:中国移动和中国连通的价格战

中国移动和中国连通的价格战由于目前国内手机生产基本仍由国外公司垄断,因此移动通讯市场两巨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争只能在入网费上做文章。
虽说有关方面曾出面协调,甚至规定了入网费1000元的“底价”,但实际上从未得到认真执行,入网费一降再降。
在南京,移动公司8月19日以搞活动为名,率先“发难”。
推出一批机型,连机带号相当于成本价,日销量2000部以上,而此前两周其入网费还为540元。
中国联通被迫做出反应,入网费调至200元,仅相当于SIM卡费,入网费实际为零。
山东价格大战的结果,使这两家将入网费调至100元,SIM卡100元,而此前二者分别为600元和200元。
此外两公司还分别允许各网点在执行入网费标准时自由下浮20%—30%。
四川成都的价格战近日也不断升温,11月19日下午两点,四川联通公司突然宣布130手机免费入网,用户只要交纳100元预付话费就可办理入网手续。
当日深夜11点,成都移动公司出台了应战举措——从20日开始在成都市将“全球通”手机入网费降为10元,另外预付话费200元。
联通公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次降价是为了推广刚刚开通的“一卡双网”新业务,他说,开通这项业务后,130手机可以拨打联通IP电话,用户打长途电话可以节约50%以上的话费。
移动通信公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次降价是为了适应“入世”后的激烈竞争。
由于这次降价活动,来办入网手续的人起码比平日增加了3倍。
天津之战也由中国联通首先发动攻势:储户只需到指定银行存2000元,即可免费获一部1180元的手机;移动公司“一怒之下”一次向市场推出10万部免费机,将对方的势头打了下去。
据了解,目前西安市场除上述两家外,还有133网以及西安市电信局的“小灵通”。
后者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移动电话,估计也不会有太长的寿命周期,且为后起之秀,但势头极猛。
上个月的开户数已超过3万,目前仍以每日千部以上递增。
不管是移动公司还是中国联通都感到了压力。
企业swot分析案例

企业swot分析案例企业SWOT分析是一种把企业分析成内部力量、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的方法。
企业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便企业可以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并为企业的发展和持续提供支持。
二、企业SWOT分析案例案例一:中国移动优势1.善的网络覆盖:中国移动目前拥有完善的网络覆盖,能够确保用户能够在大多数地区正常使用服务。
2.进的技术:中国移动不断推出先进技术,如4G和5G网络技术,以满足用户对通信性能的要求。
3.泛的应用:中国移动有着众多应用,无论是手机应用还是PC 端应用,都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劣势1.价格:中国移动的产品价格一般比竞争对手较贵,因此可能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力。
2.术不足:部分尚未普及的技术,如5G网络技术,在中国移动尚未完全普及,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3. 低技术吸引力:中国移动的先进技术相比竞争对手的有所滞后,因此无法吸引部分技术强迫的用户。
机会1. 互联网技术:中国移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业务,如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2.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移动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和应用,来吸引更多用户。
3. 云计算:通过云计算技术,中国移动可以更加低廉地提供数据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威胁1.争激烈:电信行业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如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可能会抢夺部分用户。
2.府法规:由于政府的监管,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3.技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必须不断更新技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以便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SWOT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可以基于SWOT分析,通过分析内部力量、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明确未来发展战略,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战案例分析

案例四: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战(1)根据常识,什么是不规范的价格竞争?上述两家公司的价格战是不是不规范的价格竞争?若回答是,请指出其不规范在何处。
若回答不是或者仅凭上述资料还无法确定,请解释为什么?答: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提出,不正当竞争是“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价格法亦将“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界定为“不正当价格行为”;反垄断法也有类似规定,明令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案例中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价格战严格来说不是不规范的价格竞争。
在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价格竞争是受人排斥指责的。
在新闻界,很多人将降价竞争等同于低层次低水平低档次的竞争。
认为降价竞争,打价格战,就是恶性竞争,就会扰乱市场秩序,应该受到禁止。
实际上,绝大多数价格竞争是正常的,正当的。
因为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很多是通过价格行为实现的。
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名称,就是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下,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采取合适的价格策略,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的通信行业处于政府垄断状态,价格由政府制定,并非由市场需求而定,所以通信行业的政府定价与其成本价格远远偏离。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的通信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者对通信资费的关注日益增强,合理调整通信价格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
本案例中,移动、联通向用户收取的入网费实质是一种政府的强制性收费,是不合理的收费。
随着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通信运营商和消费者都觉得入网费是一种不合理收费,但是,政府却过多的干预市场,没有进行适当、合理的政策调整,最终的结果就是运营商为了满足客户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形式的价格促销活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加强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加强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通信行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积极加强市场竞争并进行品牌建设。
一、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通信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用户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挑战。
1. 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不断提升通信网络覆盖率和质量,加大网络更新改造力度,以确保用户获得稳定、高速的通信服务。
2. 创新业务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积极开展创新业务,如移动支付、物联网等,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3. 客户关系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注重与用户的沟通与互动,建立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关注用户反馈并及时解决问题,增强用户粘性和满意度。
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牌建设是企业形象塑造和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工作,通过建设强势品牌来提升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1. 品牌定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定位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通信服务的领导者。
通过持续扩大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 品牌传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形式进行品牌传播,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广告等。
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品牌社会责任感。
3. 品牌价值: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不仅建立了良好的用户口碑,还提升了品牌价值。
三、加强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的策略为加强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1. 不断优化网络:加强网络建设,提升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提供稳定、高速的通信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邮电部独家垄断中国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之后,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从中国电信中分离并在香港成功上市,经历了改革与重组、拆分与合并的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目前已形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市场集中度高,具有明显的寡占市场特征,构成了非常典型的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参见表7-1)。
在中国联通初进入阶段,政府政策的扶持、不对称管制及市场博弈选择的结果,降低了电信市场的资费水平,中国联通通过低价策略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在成熟
阶段,中国移动在容忍和默许的同时采取了相应对策,包括价格策略及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广告、品牌、服务等,并且这些策略都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先动优势。
表7-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2 —2005发展状况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竞争首先是从价格入手的,面对强硬的原有企业,相对弱
小的后进入者通过采取低价策略力求在短期内赢得较多的市场份额,以提高自己
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实现规模效益。
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降价浪潮大多是联通发起,移动随后跟进。
电信业的固定投资大、边际成本基本为零的特点也使发展新客户成为双方首选。
在联通初进入阶段,中国电信为了遏制进入,在联通进入的领域采取大幅度降价的措施,这样,联通进入后无法制定比电信低的多的价格,否则那将低于成本。
由于电信网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且网络质量直接决定通话质量,新进入者的通话服务质量往往要低于原有企业,再加上电信用户的转换成本,
联通进入之后夺取市场份额也不是易事。
由于联通进入市场是必然的,这种价格
博弈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限制性定价,不过它对遏制市场份额的扩大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作为一个后来者和追随者,联通公司在资费上的动作很大,给用户带来的刺激也远甚于移动公司。
为了弥补移动网络的地理覆盖范围小而带来的服务缺陷和吸引用户,联通公司充分利用价格的灵活浮动权,将所有价格均向下浮动10%,对于吸引价格敏感性强的低端用户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移动和联通的资费水平相互纠缠,联通要保持与移动20%的价差,而移动也不允许联通的价格低于自己20%以上,因此只要对手降价,自己立刻第一时间跟进。
这种跟随定价可以从1999年入网费的竞争看起。
在90年代中后期,政府将近万元的入网费限制到一千元。
在北京,移动的入网费由1100元降低至780元,联通的入网费为680元,在南京,移动刚刚宣布入网费为300元,联通便将入网费降低至200元。
2000年预付费业务的竞争中,移动率先将神州行的50元月租取消,资费标准为0.6元/分钟,联通随即在全国推出如意通业务,资费标准为0.54元/分钟。
2001
年套餐竞争更为激烈,3月份,移动全球通“套餐”计划为用户提供30元至788 元之间的7个档次的月租标准,分别能享受48分钟到2588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
整个计划的付费额度减幅在5%- 10%之间。
联通不甘示弱,广东联通的130移动电话资费套餐在月租费和免费通话时间上都比中国移动更为优惠,收费水平较
中国移动低10%-20%。
2004年初,北京联通推出了“短信卡”和“夜话卡”,面值133元的话费不仅可以免费发送500条短信,夜话卡充值用户还可以享受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8点双向话费均低至0.10元/分钟的优惠。
北京移动立刻宣布出台一项全球通“畅听无限”业务,每月只需另付30元,就可在本地网内接听
500分钟,超出部分接听费仅为0.06元/分钟。
据有关资料,中国移动通信业90%的高端用户1①在移动公司手中,这从表5-1 的营业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数据就能看出。
而联通手机用户中,低端用户占较大比
例。
但价格竞争的代价也令移动公司感到了压力。
2002年与2003年相比,移动
公司签约用户的ARPU值从2002年的176元降至171元,而用户总通话时长比2002年增长43%。
联通CDMA用户的ARPU值从2002年的172.2元降至128.4 元,GSM用户由67.3元下降到57.6元。
与ARPU值的下降恰恰相反,MOU数却
1①高端用户是指高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值,即每户月花费值)和高MOU值(每户通话分钟)的手机用户。
都有较大增加。
联通CDMA和GSM用户的MOU分别增加了9.4分钟和8.2分钟。
同质化是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的根源,电信业务以话音为主,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服务方式无知识产权保护等,都使竞争者在快速效仿的过程中不断趋同。
加上电信市场的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转型中的通信业难以摆脱价格竞争这一传统手段。
移动通信业是一个价格弹性相对较大的行业,运营商都非常重视价格的杠杆作用。
直接价格竞争如月租费和通话费下降、单向收费;间接价格竞争如套餐资费、累计积分、虚拟专网和包月制、租借手机、入网送手机、送话费等花式多样的价格优惠层出不穷。
不难发现,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双方不断达到纳什均衡,又不断打破这一均衡。
在反复打破的过程中,价格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价格接近边际成本。
移动和联通两大对手的价格竞争,虽然使得资费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两者之间仍带有双寡头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和平衡性。
而小灵通的进入,则打破了这种相互依赖性的平衡,使得价格下降的更快。
据统计,截至2006年5月末,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发展到 4.21亿,小灵通用户发展到了9157.8 万。
小灵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价格的力量。
可以预见,移动和联通之间的价格竞争,在小灵通以其低廉的资费优势吸引了大批用户之后,将变得更为加剧。
结合本案例,请讨论下面问题:
1.移动通信市场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2.移动通信市场的寡占市场结构的维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否合理?3.请提出对移动通信市场进行管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