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高考作文题三思 精品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名师

初中语文名师

北京·范伟伟·李少毅·李卫东·阮翠莲·武华亭·袁志勇天津·李天嵩·张军上海·方仁工·黎胜·陆继椿·谭轶斌重庆·陈跃·王君·张莉山西·胡涛海·刘晓平·马祥·宋晓民·杨东俊·张春莲河北·陈金强·陈树元·刘英魁·张国生河南·刘萍萍·申宣成·杨万欣·郑美玲湖北·冯大海·胡礼仁·胡明道·华清·黄琼·熊芳芳·杨舜山·余映潮·张敦礼·章登享湖南·陈文·向明康青海·李祖琳甘肃王延学陕西曹公奇辽宁·池军华·齐雅萍·王德俊·吴献新·肖湘吉林·李元昌·齐艳黑龙江·董一菲·季伟譞·姜翠兰山东·李燕·刘湘玉·夏丽红·杨宏丽·朱则光江苏·曹津源·陈玲玲·陈同友·程韶荣·崔益林·丁卫军·何宜隆·凌宗伟·潘克勤·孙艳·许昌良·喻旭初·袁源·张和忠·张永林安徽杨桦浙江·金戈·沈江峰·王晓红·徐社东·杨聪江西·陈德淼福建许更生广东·陈远亮·杨旦萍·杨红梅·杨秀珍广西·王丽波海南·苏盛葵四川·陈胜全·李镇西贵州·潘泽远·石卉芸云南鲍学良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1894——1988)夏丏尊(1886——1946)陈望道(1890——1977)朱绍禹胡适(1891——1962)叶苍岑(1904——1993)舒新城(1893——1960)张志公(1918—1997) 吕叔湘(1904-1998)张鸿苓黎锦熙(1890—1978)陈望道(1890—1977)刘国正顾黄初甘其勋斯霞(1910-2004) 袁瑢(1923—)霍懋征吕型伟洪宗礼李吉林魏书生(1950—)于漪钱梦龙(1931—)余应源言语性科学化《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李海林重建本体论《言语教学论》洪镇涛学语言王荣生“为形成新技能的语文课”?语文学习的半自然性王尚文人文性潘新和“言语性”巢宗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方智范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唐建新训练-理直气壮程少堂“语文味”余彤辉李维鼎“实践性”张定远工具性苏立康苏立康,女,1940年生,北京市人。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高考作文题三思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高考作文题三思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高考作文题三思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高考年年让人关注,作文题更是街谈巷议。

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考作文题共出了近百个(1977年30个题另加历年春季题),好文题有一些,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鸟的评说》(1995年)、《习惯》(1988年)、《雨后》(1962年)、《我的母亲》(1957年)。

但也有一些文题不尽如人意。

我深知拟一个好文题着实不易,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放诞狂言。

一、语文:自身价值何处寻?我总觉得,咱们的高考作文题,不像语文题,而更像政治题、伦理道德题。

咱们的作文题,一直关注当年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重大事件出发思考重大意义,这是出题人的历史习惯,传统思维。

回首50余载高考历史,不难看出这一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年题)、“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题)、“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题)。

浏览这些题目,会发现,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都努力继承并倡导咱们先辈几百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情绪盎然地关注着当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政治热点。

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今年高考作文为什么会这样了。

全国“心灵的选择”,实际扣合着去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规则”,实际扣合着“中国加入WTO”、“日韩世界杯”;上海“面向大海”,实际紧扣着上海在新世纪,全面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势。

均沿袭同一种历史思路、命题思路。

命题者可能认为,高考作文,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不能把题目出得太“小家子气”。

2021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者的悲哀王鱼洋李先生自认为算是个画家,他画了很多画,人物、风景、还有想象中的场景,可惜没卖出过几幅。

李先生总在想:是自己画得不够好吗?以前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画展,他的画夹在很多画家的画之间,很多看画的人站在他的画前停留了很长时间,也会感叹一句:“这幅画画得不错,很有意境。

”可是最后看了画的署名后,最终没人买他的画,因为没人见过他的名字,于是没人确定他的画未来是否会增值。

从此再没有画室愿意为他展示画作,因为觉得他的画不会卖出的。

他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坚持了两年,而后家人都劝他放弃这项事业。

李先生看着自己快要接近于零的存折,也决定放弃画画了,虽然放弃画画就像让自己放弃生命一样难受,但他还是决定选择明智的放弃了,他去电器公司做了名普通的业务员,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他病倒了,因为他的身心都被巨大的空虚笼罩着,是一种离开了自己狂爱生活像被抽走半条命似的空虚。

他有气无力地在床上躺着,沉沉地睡去。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脑袋被什么砸了一下,于是他醒了,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小了,而且在一个小学课堂里。

只听见老师严厉地对他说:“李云!你怎么又在课堂上睡着了!你知道这道题怎么做么?”虽然李先生震撼了好一会儿,但他渐渐反应过来自己穿越回了自己的小学时代,也就是说,他要重新从小学开始成长了。

记得小时候他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画画,但是老师从来不说他画得好,只说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一天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画画,甚至连市里的画画比赛也不让他参加,反而推荐了画画一般,但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了比赛。

但既然时光重来了,李云不想让悲剧重演,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三好学生,虽然他不像从前那样业余时间画大量的画,但是老师还是马上发现了他在画画上的天赋,并对他说:“李云,你真了不起,不光学习好而且画画也很棒,你是我见过的最有出息的学生,最近市里有画画比赛,你代表咱们班参加吧。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国掠夺人民,挥霍无度。

(3)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环保标语既可被认为是一种________的社会传播手段,又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公共治理模式。

近年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环保标语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越来越重要的挥发着作用。

环保标语在内容上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民环保观念与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进步。

20世纪末,我国各地开始出现保护环境的标语,就其________角度而言,主要集中于“植树造林”“禁烧秸秆”等,例如“依法严惩焚烧秸秆者”。

跨入21世纪,环保标语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和________,出现了“控制废物排放”“治理雾霾”等内容。

最近,“垃圾分类”引发社会关切,于是各地开始出现“垃圾儿女要分家,安居乐业靠大家”等环保标语。

由此可见,“环保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融合的文化产物,()。

环保标语的内容________体现了社会发展模式从短平快的简单粗放式向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目标转变,体现了社会治理思维更加重视“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潜移默化贯注个性化演变B.潜滋暗长关注个性化蜕变C.潜移默化关注人性化演变D.潜滋暗长贯注人性化蜕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下的热点问题往往与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它往往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C.它往往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契合,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D.当下的热点问题往往与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环保标语在引导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越来越重要的发挥着作用。

2021届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那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四)(十五)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四)(十五)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四)(十五)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隐蔽战线涌现出了韩练成、郭汝瑰、张克侠、熊向晖等一批功勋卓著的红色特工。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所刻的一段碑文,这也是隐蔽战线工作的真实写照。

建国以来,各行各业都有隐姓埋名的建设者不断涌现。

“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28年隐姓埋名;“时代楷模”张富清,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荣立“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但退役转业60多年,刻意尘封功绩,深藏功名,到偏远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的名字才广为人知,这已经是青蒿素问世40多年后了,她说,“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王继才和爱人30多年坚守海岛,默默奉献。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文的材料主要讲述了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以来,有许多人在各行各业中默默奉献,隐姓埋名,不求名利,只为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人的名字可能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将永远被铭记。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写作:人物选择: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比如韩练成、郭汝瑰、张克侠、熊向晖等红色特工,以及于敏、“时代楷模”张富清、屠呦呦、王继才等。

精神内涵:可以探讨这些人物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原因和动机,以及他们所体现的无私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内涵。

影响与意义:可以分析这些人物的行为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与意义,比如他们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激励和启示。

自我反思:可以结合材料中的话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具备类似的精神品质,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如何进行评课(20200128200102)

如何进行评课(20200128200102)

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关键词: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一个字,真!我们提出一个活动理念是,执教者要突显自己的一个亮点。

事实上,我们以为再好的课也会有缺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教师的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不要求尽善尽美,不要求完美无缺,允许有瑕疵,允许有遗憾,允许有“漏洞”,但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个亮点。

这个亮点可以是某一个细节的处理,可以是一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是某一个方法的尝试,总之,只要是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积极努力都行。

这样松开了教师的手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探索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公开课摆脱了形式主义,真正回归了课堂教学本身。

教师对公开课也一改以往的“躲闪”“推让”,渐渐“钟情”于公开课了,每每学校开放公开课,广大教师总积极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提出的另一个活动理念是,说清自己的一点感受。

对于评课,我们明明白白地提出了反对“好好先生”,反对不痛不痒的“无病呻吟”,反对不着边际的“纸上谈兵”。

在评课时,力求说出自己的一点感受、一点反思、一点认同或者一点求异,同时,提倡评课者和上课者的现场互动。

活动的开头总有一点难,大家“羞”于开口,但随着少数教师的积极引领,现在评课活动气氛非常火热,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评课成了大家的最爱!(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评课,要突出个性化一、发现授课者的个性特点。

可以说,每位老师在上课时,所采用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比如听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的课,给你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从始至终都能把自己投入到课文之中,还有就是他那充满个性特点的朗读。

单就这两点,足以将学生和听课者引入到一种境界。

尽管像韩老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一个教师不一定都能学到,但作为评课者应该善于发现教者的教学风格,并将其展示给其他听课者,这实在是培养个性化教师的佳径。

二、展现评课者的个性特长。

笔者认为,评课并不仅仅是评一评授课者的课如何,还有更深层的价值是通过评别人的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深度。

“冷场”同样美丽

“冷场”同样美丽

“冷场”同样美丽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但做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

我们看到执教者和评课者为了追求“发言踊跃”,而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思维的肤浅;为了实现“自主发现”,而忽视自主背后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为了到达“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对文本的静思默想。

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会被贬为“出现冷场”。

而所有这一切都使学生鲜有静思默想的时刻,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

事实上,学习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行为。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细致品位与揣摩完成的,而这种对话是也往往是在学生的静思默想中进行的。

一、对话前静思默想,为有效对话积累谈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等。

其中,最核心的对话关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对话前的静思默想能给学生留有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

学生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静思默想,更能使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中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与作者的心灵的对话,从而得到独特了理解。

这样“冷场”可以为其他形式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许多特级教师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

程翔在教《〈名人传〉序》时,简短开场白后,就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基本上看懂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所以程老师又让学生再读全文。

这十几分钟的时间可能让很多教师舍不得:我有精彩的环节要展示,有精妙的讲析要表述……可这些都比不上这十几分钟的静默,因为它让学生获得了静心阅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这十几分钟的静默,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而在安静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高考作文题三思
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
高考年年让人关注,作文题更是街谈巷议。

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考作文题共出了近百个1977年30个题另加历年春季题,好文题有一些,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鸟的评说》1995年、《习惯》1988年、《雨后》1962年、《我的母亲》1957年。

但也有一些文题不尽如人意。

我深知拟一个好文题着实不易,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放诞狂言。

一、语文自身价值何处寻?
我总觉得,咱们的高考作文题,不像语文题,而更像政治题、伦理道德题。

咱们的作文题,一直关注当年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重大事件出发思考重大意义,这是出题人的历史习惯,传统思维。

回首50余载高考历史,不难看出这一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年题、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题、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题。

浏览这些题目,会发现,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都努力继承并倡导咱们先辈几百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情绪盎然地关注着当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政治热点。

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今年高考作文为什么会这样了。

全国心灵的选择,实际扣合着去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规则,实际扣合着中国加入、日韩世界杯;上海面向大海,实际紧扣着上海在新世纪,全面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势。

均沿袭同一种历史思路、命题思路。

命题者可能认为,高考作文,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不能把题目出得太小家子气。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参与当下事件,思考重大意义,似乎理所当然。

但,这恐怕不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功能、主要特征。

语文本姓语,有其自身功用,作文本姓文,理应关注学生的文字、词采、情
思、理趣,把此作为考查的核心与重点。

何况,学生还有一门单独承担思想、道德、意义的政治课程。

出一道作文题目,思路、方法多多。

这种沿袭已久的关注当下热点,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毕竟只能是众多思路、方法中之一种。

几年偶尔为之未尝不可。

若几十年一以贯之,执意为之,就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

试想,每年出题,命题者首先就想,今年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热点是什么?咱语文高考如何去配合?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出语文题,还是出政治道德题呢?是语文考试,还是道德考试?
二、文题心灵的自由真实在哪里?
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

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

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

但不少文题,却不允许这种自由存在,不是天地而是缝隙。

诚信,考生只能正面阐发诚信的积极作用、诚信的价值与可贵等等,恐怕谁都难从另面立意,不敢反其意。

它是人类公理、人类道德的底线。

悖此绝无空间。

心灵的选择,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

任哪位考生,都必须选择舍自我、顾他人。

1998年坚强———我追求的品格,简直强人所难,主题涵在题目之中。

命题者似乎在做这样的暗示主题、思想、个人见地之类,考生你就不必考虑了,我早为你准备好了,你只管去攒缀文辞,演绎我的思想就行了。

历览多年几十个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这个制约逻辑
就是,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叙事话语背景中,必须把小我消融到众我、大我中,必须抑自我扬他者。

去年诚信如此,今年心灵的选择亦如此。

选择前再加一个心灵的,这就无异一个道德自审、心灵反省的拷问!十几岁的孩子,如何承受?
我教语文20余载,我深知咱们中国的孩子,说话时,写作时,从小就要训练审题。

这是怎样的审题呢?就是想方设法揣摩、冥思苦索琢磨命题者想让你说什么,命题者、阅卷人喜欢听什么。

比方,面对心灵的选择的拷问,考生就要琢磨,命题者想听舍己为人、舍己为公、美妙而高亢之言辞呢!莫管出于真心、假意,哪个考生,都必须如此写。

必须!救人,这是惟一抉择;惟此抉择,才是高尚抉择!要死,俩人一块儿死,都死了,救人者才更光荣,更高尚。

如果,只一人活着回来,那是耻辱、卑下,就要受天责了。

其实,按生活和科学逻辑,细推命题者虚构出的困境,俩人都活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皆被冻死才是必然。

或者,俩人皆活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出于浪漫幻想的、童话般的虚拟。

若有考生,不会审题,逆意而为,说,出于对生命之珍爱,出于对救活可能性的怀疑,自己回来,这样成文,不知能得几分?
三、文化、亲情、趣味、哲思缘何成盲点?
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太多关涉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盲点。

地域文化、山川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等等莫不可以关涉。

这是一个大空白点。

我甚至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离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不要过于趋附、趋奉当年社会热点、潮流。

作为文明之邦,文化大国,让咱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文化意味,我以为,理应是个方向吧!
历览多年高考作文题,我感觉,我们一味关注大关注宏,往往轻视小而微;
一味引导高亢、华丽,却往往轻视真实、质朴。

譬如,亲情,又是几十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盲点。

高考前在网上看到中国青年报李方先生自拟的高考文题亲爱的同学,假设现在是9月10日,你如愿考取了理想的高校,并且已经来校报到,上了一周左右的课。

现在,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个学校的印象,谈谈上课的感受。

另外,还有什么要对家人说的,也请你一并写出来。

字数要求在一千字左右,书写工整。

祝你成功!
此题关涉亲情。

首先是立足于鼓励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想。

何况,家书易写,写好亦难。

我相信,那些能够把一封家书写得声情并茂的学生,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达上应该也不会有问题。

在我们高考前4天,即7月3日,台湾也进行高考,看看他们的作文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

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

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此题关涉个人人生,是否有一点雍容、宽宏、自如与深沉?
再看看,美国高考作文题人类总会犯错误,但他们也有伟大的时刻,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就是_____。

要求将这个语句填写完整,内容可以是文学、历史、时事和你自己的经验中的例子。

用这句话作为开头,完成一篇有条理的短文,解释你如此积极地看待某时刻的原因。

这样的题目,小巧中蕴涵质朴、亲和,简洁中蕴涵哲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