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荚大菜豌肥效对比试验方案
豌豆新品种―食荚大菜豌

豌豆新品种―食荚大菜豌
食荚大菜豌系四川省作物所用进步豌、铜梁大荚豌、安岳洋和宜宾粉红豌有性复合杂交选育而成,为软荚种。
主要性状:该品种为矮生种,株高70厘米,长势强健,株形紧凑,适宜密植高产高效栽培。
食荚大菜豌茎秆矮健,花白色,荚形特大,一般荚长16厘米,宽3厘米,荚形美观。
节密双荚,一般每茎能结双荚5~6薹,多的10多个薹,每荚结籽5~6粒,多的10多粒,干种白色扁圆形,百粒重31克。
食荚大菜豌具丰产稳产、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广、易种易管等特点。
长江流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云南等地10月中、下旬秋播。
栽培技术要点:种植地应选排灌方便、中等肥力地块。
四川地区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秋播,只需70~90天可采荚上市。
一般亩用种4公斤,行株距为50×25厘米,每穴2~3粒种子,种子可事先用水浸泡3~4小时再行播种。
在苗期、现蕾及开花结荚期,注意防旱涝,确保苗齐、苗壮。
施肥原则是看土施足基肥,看长相进行追肥助长,氮、磷、钾三元素搭配施用。
开花结荚期可结合防治潜叶蝇、锈病、角斑病进行根外追肥。
后期注意清沟沥水防雨渍,待青嫩荚豆粒明显,即可分批采摘上市。
- 1 -。
菜用豌豆品种比较试验

辽宁农业科学2016(6) :74 ~75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2 - 1728(2016)06 -0074 -02doi:10. 3969/j.issn.1002 - 1728. 2016. 06. 021菜用豌豆品种比较试验^沈宝宇,张天静,孙敏杰,李玲(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辽阳111000)摘要: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3个及外引的3个菜用豌豆品种种植在辽宁省菜用豌豆主产区灯 塔市沈旦镇北台子村,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中豌6号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物候期、主要形态性状 及产量分析评价,筛选出优异品种科豌6号,可根据当地不同复种模式选择种植。
关键词:豌豆;品种比较;评价中图分类号:S643. 3 文献标识码:B豌_&(仏疆sa.z/m L.)属_&科豌丑属,为一年生或 越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是世界第四大食用豆类作物[1],生育期短,适应冷凉气候、多种土壤环境[2]。
其鲜粒可制作速冻食品及罐头;成熟干籽粒可制作多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制品如粉丝及豌豆糕等;豌豆秸秆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可作为家畜优质蛋白质补充饲料[2~4]。
菜用豌豆主要食用嫩荚、鲜籽粒或茎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目前的优质高档蔬菜之一[5]。
但目前辽 宁生产上应用的豌豆主栽品种还是粮菜兼用的中豌6 号,鲜籽粒淡绿色,含糖量低,菜用品质差。
从2003年起,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开展了菜用豌豆新品种的选育工 作,经过多年的品种选育,育成了菜用豌豆系列品种。
2016年春季,我们将自主育成的3个菜用品种与目前辽 宁主栽品种中豌6号及其他3个外引品种进行了品种比 较试验。
以期筛选出适宜辽宁省豌豆主产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商品性好的优良菜用豌豆新品种。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材料分别为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 科豌5号、科豌6号、科豌7号及X9002(中国农业科学 院作物研究所)、长寿豆仁(云南)和黑龙江引进的早熟品 种(以下称为黑龙江引),以当地主栽品种中豌6号为对 照(CK)。
河西地区食葵“3414”肥效试验

大 。 于 此 , 者采 用 “4 4 试验 设计 , 不 同氮 、 、 肥 鉴 笔 31” 对 磷 钾 配 施 比例 进行 研 究 , 以期 筛选 出最 佳 施肥 量 及施 肥 比例 , 为 该 区食 葵 高产 以及 科学 合理 施肥 提供 理 论依 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概 况 .
1 0 k / 6 l、 0 1 0 k / 6 、 5 2 0 k / 6 、 0 0 g 6 7 n 1 0- 5 g6 7 m 1 0~ 0 g 6 7 m22 0~
常规 施肥 的基础 上 , 结合 土壤 肥 力情 况 , 设计 食 葵最 佳 施 肥
量( 2水 平 ) : 氮 8k/6 。五氧 化 二磷 8k /6 氧 为 纯 g6 7I 、 n g6 7i 、 n
显著 , 回归方 程 为 :
Y= 8 .8 + 19 74X1 47 2 2 2 1 05 3 .7 +1 .0
—
验地土壤为砂质壤土 , 土壤 肥 力 偏 低 , 有机 质 72gk ,H . /g p
值 78 速 效 氮 7 . gk , 效 磷 1 . mgk , 效 钾 1 19 ., 62m /g 速 36 /g 速 0. m /g 供试 材 料为 从美 国 引进 的食 葵杂 交 品种 D 1 。 gk 。 K1 9
配方 数据 分析 软 件进 行 分析 。
2 结 果 与 分 析
试 验 设在 甘 肃 省 农 垦 农 业研 究院 测 土 配 方 试 验 基 地 ,
以施 肥 量 为 自变 量 ( , X) 以产 量 为 因变 量 ( 进 行 二次 Y) 多项 式 回归 , 得 氮 、 、 与 产量 ( 的三 元二 次肥 料 效应 求 磷 钾 Y)
2012年大白菜田间肥效试验

2012年大白菜田间肥效试验一、试验地点选择及试验品种选择土壤肥力一致、保水保肥的的地块作为试验地,位于香口乡上香口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郭喜吉墒田。
试验品种为:。
试验田面积0.3亩。
二、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养分情况:试验田土壤类型为:黄泥土。
PH值为6.0。
有机质为25.2g/kg。
碱解氮含量为:152.0mg/kg。
有效磷含量为37.0mg/kg。
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21mg/kg。
2、试验田2011年产量情况:1500kg/亩。
三、试验设计1、试验设计:试验面积2.03亩(空白对照0.03亩,习惯施用复合肥1.0亩,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1.0亩)。
每亩播3200株(厢宽1.2m,覆膜60cm,栽双行,株、行距35×60cm)。
2、处理内容:①、空白对照;②、习惯施用复合肥;③、施用配方肥。
3、施肥水平:中:低:中。
按照秭归县辣椒“肥料养分施用指标”,按每亩目标产量1750公斤需肥量计算,氮肥按“缺乏”标准确定用量,每亩需纯氮20公斤;磷肥按“严重缺乏”标准确定用量,每亩需施磷9.0公斤;钾肥按“缺乏”标准确定用量,每亩需施钾9.0公斤。
4、各处理肥料用量:①、空白对照。
②处理习惯施肥,亩施45%复混肥(15:15:15)50公斤、磷肥50公斤做底肥;追肥每亩施尿素15公斤。
③处理施用30%(15:6:9)配方复混肥,每亩100公斤作底肥,加磷肥25公斤,追肥每亩施尿素11公斤。
各个处理施肥量如下:四、田间管理:田间栽培、管理由农户按常规技术统一管理,同时按省站要求进行调查记载。
五、总结验收1、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相结合。
2、采集植株样品,并进行考种。
3、进行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辣椒示范对比试验田间示意图。
日光温室菜瓜肥效试验

日光温室菜瓜肥效试验
日光温室菜瓜肥效试验是一项试验,主要用来检验温室环境下施用不同肥料对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该试验首先在设定的日光温室中种植菜瓜,在不同的植株上施用不同的肥料,以观测菜瓜的生长发育情况。
具体的操作是:将果实采收,重量计算,根据果实的重量,计算每公斤果实的累积产量进行对比。
此外,根据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将芽数,茎长,叶片数量等指标,左右比较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增长情况。
最后,根据采集的数据,比较不同肥料施用对菜瓜发育的影响,来确定合适的肥料施用量和植株栽培方式,以促进菜瓜生长发育。
通过这项试验,可以确定温室环境下不同肥料对菜瓜生长的影响,以提高菜瓜的产量和品质。
食荚豌豆品种比较试验

食荚豌豆品种比较试验萧洪东;陈昌龙;陈雄;王惠珍;喻敏【摘要】对6个豌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豌豆品种中,cv4表现较好,且为矮杆类型,便于种植、管理,生长势和抗病性都很强,灰分、粗纤维、蛋白质含量较高以及亩产量最高;其它四个品种抗病性也较强,营养成分均高于当地品种;cv4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营养价值较高.【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豌豆;生理性状;产量;品质【作者】萧洪东;陈昌龙;陈雄;王惠珍;喻敏【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3.3豌豆(Pisum sativum L)属豆科蝶型花亚科豌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兼有粮、菜、饲功能,现为世界第二大食用豆类作物[1]。
豌豆作为医食同源的新型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也持续上升。
但是我国豌豆栽培品种基本为普通型豌豆,产量低,品质差,品种类型单一,不能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豆类生产的新要求[2]。
通过豌豆引种试验,选取南方酸性土耐铝性强、生长优势好、抗性强和较高营养价值的优良品质的品种进一步推广利用,并为发展豌豆的食用、饲用等加工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1试验材料试验于2012-2013年在博罗县湖镇蔬菜基地进行,试验地质地为轻壤土,pH值为5.8,有机质为30.6 g/kg,速效钾24.05 mg/kg,速效氮46.32 mg/kg,速效磷25.78 mg/kg,全氮1.74 g/kg,全钾1.404 g/kg,全磷0.658 g/kg。
肥效实验报告4

蔬菜类-“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豆角上的施用田间试验报告文章来源:时间:2014-08-07 17:03:25 作者:蔬菜类-“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豆角上的施用田间试验报告试验名称:“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露地豆角上的应用试验地点:山东民和生物科技农场基地试验时间:2012 年7—9 月技术负责人:付传翠参加人员:付传翠农场员工报告完成日期:2012 年9 月摘要:1、豆角结荚期间隔7-10 天叶面喷施“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500倍、800倍稀释液;表现为:产量提高、坐果率提高、单果增长;具体为:第一次叶面喷施“新壮态”后第3 天、第5 天和第7 天,各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第一次喷施后的第9、11、13 天(第二次喷施的第2 天),500 倍稀释液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30.43%、73.91%和129.41%;坐果率提高:一个花序上同时坐果4 根豆角的约占80%,3 根的约占10%,2 根、5-6 根的各约占5%;对照一花序上同时坐果2 根的占85%、3 根的占5%,1 根的占10%;单果平均增长约10cm。
2、豆角需在始花期开始进行叶面喷施“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
1.试验目的明确“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豆角上应用,对其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
2.试验时间与地点时间:2011 年7 月-2012 年9 月地点:山东民和生物科技有限农场基地3.试验材料与方法3.1 供试土壤3.2 供试肥料“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3.3 供试作物以“丰产2”为供试作物。
4.试验方案表1 试验处理方案露地豆角结荚期叶面喷施“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间隔7-10 天叶面喷施一次。
试验设3个处理,“新壮态”稀释500 倍、800 倍进行叶面喷施,以叶面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处理为1 畦。
5.试验结果和分析5.1 小区产量<!--[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endif]-->图1 不同处理豆角产量(kg)<!--[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从图1 可以看出,第一次叶面喷施“新壮态”后第3 天、第5 天和第7 天,各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
10.30地福来生物肥在食葵上的试验示范

地福来生物肥在食葵上的试验示范
根据《2014年六师地福来生物肥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师市农发[2014]53号)文件要求,六运湖农场对食葵等作物进行了示范实验,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验目的:验证地福来生物肥料在六运湖农场食葵种植过程中活化土壤中营养元素、抵抗病虫害的作用及增产效果。
二、试验样品:地福来生物肥料由北京地福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三、试验条件及要求:
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前茬为棉花。
四、试验设计:
处理1:在食葵滴第三水时将地福来生物肥料每亩200ml随水滴施(地福来生物肥在6月下旬才送到农场);其它栽培措施与常规一致;
处理2:当地常规施肥,常规用量;
其它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常规措施。
五、田间调查内容
1、试验地基本情况调查:条田地号:五连园林队坟南、品种:新启元5号、播期:4月13日、出苗期:4月26日、栽培方式:机械点播、施肥时间:6月29日、次数6次、用水量:320方。
2、大田测产,产量结构成分、效益成本比较。
根据试验要求对使用地福来生物肥和未使用地福来生物肥的食葵生育进程及基本性状表现进行了观察和记载,具体情况见下表:
3、结论
由于是首次开展地福来生物肥的示范推广试验,而且肥料在6月下旬才送到农场,试验时间比试验方案要求的晚了近20天,因此试验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荚大菜豌肥效对比试验方案
乐至县农业开发总公司
一、试验目的:为验证我司配方及其肥料效果,特制定本大区
对比试验方案。
二、试验地点:乐至县大佛镇村
三、试验方案:
1、试验设计:
①试验水平:二水平简单大区对比。
即,A、配方肥;B、
习惯施肥。
②肥料用量:A、配方肥:亩用豌豆专用肥20公斤;B、习
惯施肥: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尿素5公斤。
③施肥方法:一道清(底肥一次施入)。
2、试验要求:
①小区面积:0.5亩。
小区间留走道1米。
②地理位置:一台土和二台土各一个
③种植密度:按常规种植方式。
实行打窝点播,窝播种4
粒。
④田间管理:同于大面积。
⑤田间记载:
A、生育期(播种期、齐苗期、初花期、盛花期、成熟
期、收获期)
B、种植密度(窝/亩,或行距×窝距)
C、用肥数量(配方区、习惯区)
D、常规田间管理大事记载。
E、小区产量实行实打实收,分别称重种子和秸秆重量。
种子和秸秆分别称5公斤湿重,以晒各自的折干率。
F、样本采集:收获前从田间取样本各10窝用于室内考
种。
⑥室内考种:株高、结荚数、有效荚果数、结荚密度(结
荚数/株高)、病株率。
四、总结撰写:要求对不同台位的大区对比试验撰写出肥效对
比试验报告。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七日
附:食荚大菜豌对比试验田间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