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3《雨的四季》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1.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2.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自主学习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静谧(mì)高邈(miǎo)咄咄逼人( duō)粗犷(guǎng )干涩( sè)一脉情思( mò)莅临( lì)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高远,也形容人超凡逸俗。

____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走进文本和作者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二、合作探究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一条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写为线索,一条是对雨的情感为线索,即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2. 课文结构。

第(1)段:总写对雨的感受。

第(2——6)段: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

第(7)段: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三、精讲点拨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3.巩固前两课学习朗读的成果,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3.巩固前两课学习朗读的成果,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花苞.()萌.发()绿茵.茵()娇媚.()诱惑.()粗犷.()睫.毛()铃铛..()静谧.()高邈.()莅.临()吝啬..()淅.淅沥沥()冷冽.()干涩.()咄.咄逼人()草垛()池畦()()一场雨()脉络()操场()含情脉脉娇()娇媚淅()淅沥骄()骄傲晰()明晰矫()矫正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②种子或孢子发芽。

()③形容草地等一片碧绿。

()④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⑤粗豪;豪放。

()⑥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⑦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⑧寒冷。

冽,冷。

()场脉⑨(感觉)又干又涩,不润泽。

()⑩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11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十分急切。

()○12端正庄重。

()○13安静。

谧,安宁、平静。

()○14高而远。

邈,遥远。

()○15拜访。

(多用于书面)。

()○16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任务二:知作者刘湛(zhàn)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翻译家。

曾被誉为“”。

著有《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遥远的吉他》等,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选》等。

二、探究案★任务一:初读文、理思路1.读课文,按图示结构完成内容梳理,并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

★任务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上《雨的四季》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雨的四季》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雨的四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雨的四季》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学习目标一、导入新课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第①段: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②段:写春雨;第③段:写夏雨;第④段:写秋雨;第⑤段:写冬雨;⑥⑦两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 1 )喜雨;第二部分:(2—5)绘雨;第三部分:(6—7)赞雨。

目标导学二:把握雨的特点1.思考并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美丽、娇媚)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热烈、粗犷)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端庄、沉思)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①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②水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珠写活了,人格化了。

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写的形象生动。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

聆听四季雨声感悟生命真谛——《雨的四季》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根据情感需要,用指定符号在文中标画出重音与停连,设计朗读脚本。

3.依据脚本朗读,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

【重点难点】1.感知各种“雨”的形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任务二:赏雨·设计性情标签任务三:听雨·朗诵特色金句任务四:品雨·发现修辞奥秘任务五:悟雨·品读作者情思【学习过程】我校读书协会计划举办“四时美景”好文推荐活动,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以高票入选。

请你以会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为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活动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蝉.()花苞.()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化妆.()莅.临()造.访()吝啬..()干涩.()草垛.()绿茵.茵()咄.咄逼人()池畦.()高邈.()冷冽.()淅.淅沥.沥()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2)种子或孢子发芽。

()(3)形容草地等一片碧绿。

()(4)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5)粗豪;豪放。

()(6)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7)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8)寒冷。

冽,冷。

()(9)(感觉)又干又涩,不润泽。

()(10)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十分急切。

()(11)端正庄重。

()(12)安静。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课题:3 雨的四季课型:自读执笔:甘玉香审核:向志燕张崇臻班级姓名等第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品味课文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加强朗读训练,掌握重音和停连。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花苞.()娇媚.()棱.镜()粗犷.() jié毛()衣裳.()铃铛.()静mì()屋檐.()化妆.()莅.临()吝啬..()() xīlì()()干sè()草垛.()绿茵茵..逼人()..()咄咄2.根据课文语境、文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静谧解释:造句:娇媚解释:造句:咄咄逼人解释:造句3.自主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文中的四季之雨各有怎样的美?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雨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

(三)自读赏析:1.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例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个我们全方位的感受。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2.从下列五项中,任意选择一项谈谈阅读课文的体会。

①如何多感官并用描写景物②如何描写难写的景物③一个景物的不同情态(对比《春》,不同景物的一类情态)④如何把“人”带入到景物描写中(拟人、人的动作、人的感受、人的思考)⑤细致的观察主要观察什么(“反常”的东西,“走心”的东西)三、巩固延伸根据提示,有选择地阅读下面的文章,试着从内容、作者的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写一点阅读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导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导学设计新人教版

《雨的四季》[导学流程]一、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2分钟)(一)导入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二)导学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学课本,并完成导学案“思”中1—6题;自学时间30分钟;自学过程中,注意将自己有疑难或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思---自学深思探究新知(33分钟)(一)教师导学1、巡视督学: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督促学生安静、专注地认真自学(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

2、学情收集:教师在导学案上记载完成的好的学生姓名及收集整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

(二)学生自学学生按自学要求独立、认真、快速自学教材,并做好笔记,完成相关思考题。

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一)教师导学1、教师组织学生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一发言,先交流讨论导学案中及老师推送的问题,再自由分享自学中的收获或者发现的问题。

2、教师收集小组提交的问题,及时进行学情分析,准备以学定教。

(二)小组讨论1、字词过关:小组同学结对检查落实字音、字词;斗笠.( lì)吝啬..( lìn sè)静谧.( mì)高邈.( miǎo )莅.临( lì)洗淋.( lín )畅.快( chàng )驱.走( qū)诱惑..( yòu huò)粗犷(.. guǎng )漾.出( yàng )干涩.( sè)掩饰.( shì)绿茵茵..( yīn )瓷.色( cí)瓢泼.( pō)淅沥..( xī lì)花苞.( bāo )咄咄..逼人( duō)睫.毛( jié)棱.镜( léng )菜畦.( qí)娇媚.( mèi )2、内容概括:(1)课文主要围绕“雨”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第【1】篇〗【文本简析】《雨的四季》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它不比朱自清的《春》那么朗朗上口,也不比老舍的《冬天》那么富有语言风格。

但实际上,本文却是可以多角度教学的范本。

它结构清晰,首尾段的抒情前后呼应并有所深入,中间段落的描写生动而不涩难懂,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

它立意深刻,“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读出多种色彩、读到生命的主题,是散文教学的范本。

教材为它设计了不同角度的旁批,有提问,也有赏析。

更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目标预设】1.朗读,感知雨的形象,获得“她”的特点之体验。

2.欣赏,解读雨的“美”,学会运用感官欣赏散文。

3.感悟,浸润雨中情感,“永远”中收获诗意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欣赏,学会运用感官欣赏散文,多角度品味和揣摩语言文字。

难点:感悟,浸润雨中情感,“永远”中收获诗意情怀。

【设计思路】王君老师说过:“教法既是活法。

通过教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以语言文字为桥,还原每一个生命的自然状态,为学生呈现生命的实相,引导他们回到生命的原点,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理解一切生命的正常渴望。

”这样的语文教学,包含着一种语文特有的情怀。

这篇课文,我渐渐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文章修辞生动,是因为通过修辞能够让雨中万物“活”起来;文章用细腻的感官描写人的感受,正是用各种感官去“关照”世间万物。

开头结尾的抒情,更是因此而达到一个生命的高度。

原来一切,都在雨的“关照”之下进行,一切都在作者的感悟中进行。

思路由此展开,以“她”“美”“永远”为抓手,围绕“关照生命”这个主题,蔓延开来。

【教学过程】一、雨声导入,创设诗意情境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课文《雨的四季》。

嘘,大家一起来听雨,用语言描绘出你听到的雨。

(依次播放四种不同的雨声,学生用语言表述。

)【设计意图:利用视觉和听觉的直接冲击,唤醒审美感官和语言表达,为下文创设诗意情景和审美氛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雨的四季导学案 新人教版

雨的四季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声韵美;学习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描摹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探情寻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腻感受、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学会细致地描摹景物、表达感情。

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自制教学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写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xx),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抒情与思考》《温暖的情思》《写在早春的信笺上》《生命的欢乐》,翻译诗集《叶赛宁抒情诗选》,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2.生难字词(1)字音花苞.(bāo)彩棱.镜(léng)粗犷.(guǎng)绿茵.茵(yīn)静谧.(mì)吝啬..(lìn sè) 高邈.(miǎo)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2)词义【高邈】高而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造访】拜访。

多用于书面。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描绘,表现了春雨的美丽娇媚、夏雨的热烈粗犷、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抒发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的四季
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二: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三)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反馈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花苞(bāo)绿茵茵(yīn)
B.粗犷的(kuǎng)斗笠(lì)
C.睫毛(jié)静谧(mì)
D.高邈(miǎo)莅临(lì)
2.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

(张志和《渔歌子》)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结合全文,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

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E.“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建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答案与提示
1.B
2.(1)本体:叶子喻体:波浪
(2)本体:雨水喻体:丝帘
(3)本体:雨声喻体:乐章
3.(1)空山新雨后(2)客舍青青柳色新(3)山色空潆雨亦奇(4)斜风细雨不须归
4.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5.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

6.CE 点拨:C、“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

E、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

学习反思:
(一)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
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相关知识2003年6月23日:(十大文化偶像出炉)时间:6月6日—6月20日参加人数:14万多人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

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

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五)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