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 第6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7章第6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课件(34张)

由图象可以看出,W很可能与v2成正比,通过计算,列表如下: v2/(m2·s-2) 0.00 0.64 1.21 W/J 0.00 1.00 2.00
1.64
2.34 3.10 3.57
3.00
4.00 5.00 6.00
依据上述数据,作W-v2的图象如图所示。
结论:由图象可知,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四、误差分析 1.误差来源:一是由于忘记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对实验的影 响,二是橡皮筋长度、粗细不一,使得拉力及拉力的功与条数不成正比带来误 差,三是纸带上所打点的间距测量也会带来误差。四是描点不准带来误差。
2.减小误差的办法
(1)实验前要先平衡摩擦力。 (2)尽量选用同一规格的橡皮筋。 (3)选用间距均匀的几个间隔,测量其总长度,求得平均速度。 (4) 描点时既要观察各点的位置关系,又要考虑应有的函数关系,若拉力 大,小车速度大,点数少,可能使W与v呈线性关系,控制小车速度,加大纵坐 标单位长度,可减小误差。
1.10 2.00
1.28 3.00
1.53 4.00
1.76 5.00
1.89 6.00
W/J
根据以上数据,怎样才能找出W与v的关系?
解析:通过试探与分析,确定W与 v的关系:先试探画出 W- v图象,大致
判断一下W与v的关系,再画出其他的图象,找出哪一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
定功与速度的最终关系。W-v图象如下图所示。
考点一
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的考查
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合力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如 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 功记为W,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 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 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导学号 66904487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讲义第七章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6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二、实验方案 方案一 1.实验原理由重物通过滑轮牵引小车,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得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做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如图所示.改变重物的质量或者改变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牵引力做的功,从而探究牵引力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间的关系.2.实验步骤(1)按图安装好实验仪器.(2)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高,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不挂重物,闭合电源,轻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为止.(3)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绕过滑轮连接小车和钩码.(4)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关闭打点计时器电源. (5)改变钩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4)的操作. 3.数据处理(1)选取点迹清晰的纸带,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2)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小车的位移x 1、x 2、x 3……,利用公式v n =x n +1-x n -12T求出点1、点2、点3……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 3…….(3)确定此纸带所挂的钩码的重力G ,利用W n =Gx n ,分别求出小车的位移为x 1、x 2、x 3……时牵引力所做的功W 1、W 2、W 3…….(4)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算,或作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W ∝v 2或其他,然后以W 为纵坐标,v 2(或其他)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4.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不挂重物,轻推小车后,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2)计算牵引力做功时,可以不必算出具体数值,只用位移的数值与符号G的乘积表示即可.方案二1.实验原理使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如图所示.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一条橡皮筋做功时的相应倍数,测出小车被弹出后的速度,能够找到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2.实验步骤(1)按图安装仪器.(2)平衡摩擦力.(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格.(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3.数据处理(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间隔均匀的点A1、A3间的距离x,小车此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x2T,其中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2)计算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时对应的v、v2、v3、v……的数值,填入表格.(3)逐一与W画出W与v、W与v2、W与v3、W与v间关系的图象,找出哪一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正确关系.4.注意事项(1)实验时选择粗细、形状、长度、材料完全相同的橡皮筋.(2)每次实验时都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即保证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3)实验中不必测出功和速度的具体数值,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即可.(4)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拴橡皮筋,但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5)打出的纸带上的点间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选取点间距均匀的部分来求小车的速度.对实验操作的考查(2016·九江高一检测)某同学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如图所示,图中小车在一条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当用2条、3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都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1)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________电源(填以下提供电源前面的字母,根据图填写,A.4~6 V的交流电源,B.220 V的交流电源,C.4~6 V的直流电源).(2)实验中小车会受到阻力,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来平衡摩擦力,需要在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垫高木板.(3)若粗糙的木板水平,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可能是()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C.小车在两个铁钉连线处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连线处[解析](1)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4~6 V的交流电源,故选A.(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受到摩擦阻力导致小车速度在变化,所以适当倾斜以平衡摩擦力.根据题图可知需要在左侧垫高木板.(3)放开小车后,小车做加速运动,当橡皮筋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时,小车的速度最大,此时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B正确.[答案](1)A(2)左(3)B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小车的质量为m,使用橡皮筋6根,每次增加一根,实验中W、v、v2的数据已填在表格中.(1)(2)从图象中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将表中的数据分别描在图甲、乙所示的两个坐标系中,然后在图甲中用平滑曲线连接,在图乙中用倾斜直线连接,并且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曲线上或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甲和乙所示.(2)从乙图看出W ∝v 2.[答案] (1)见解析图 (2)W ∝v 2图象法的优点和作图要求(1)用图象处理数据,比直接寻找W 、v 关系更直观. (2)画图线时应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不能画成折线.(3)画图线时应尽可能使较多的点落在图线上,余下的点应均匀分布在图线的两侧,个别偏离图线太多的点应予以舍去.(2016·淮南一中高一检测)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 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 =AB =BC ,并根据纸带算出了A 、B 、C 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 =0.12 m/s ,v B =0.17 m/s ,v C =0.21 m/s.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 ∝v 2?[解析] 设由O 到A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 ,那么由O 到B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2W ,由O 到C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W .由计算可知,v 2A =1.44×10-2 m 2/s 2 v 2B =2.89×10-2 m 2/s 2 v 2C =4.41×10-2 m 2/s 2v 2B v 2A ≈2,v 2Cv 2A≈3 即v 2B ≈2v 2A ,v 2C ≈3v 2A由以上数据可以判断W∝v2是正确的.也可以根据W-v2的图线来判断(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本实验减小误差的方法因为该实验中只考虑重力所做的功,所以在实验中应适当增大重物的质量,使物重远大于空气阻力,这样可减小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小实验误差.1.(多选)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A.是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C.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解析:选CD.木板略微倾斜是为了平衡摩擦力,这样就可以使橡皮筋的弹力等于合外力,因此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做的功,同时,便于测量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一定要平衡掉小车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2.(多选)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稀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B.木板的倾斜程度太大C.没有使木板倾斜或木板倾斜的程度太小D.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解析:选CD.电源频率不稳定的可能性不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平衡阻力或平衡阻力不够,以致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做加速运动,在橡皮筋的弹力小于阻力或恢复原长以后做减速运动,且受到的阻力较大.故选项C、D正确.3.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有个方案中涉及到橡皮筋做功,对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就行,具体使用的方法是()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是s、2s、3s……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就是W、2W、3W……B.让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第2次力为2F,第3次力为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C.选用相同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物体做的功就是W、2W、3W……D.利用弹簧秤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2W、3W……解析:选C.橡皮筋拉小车的作用力是变力,我们不能求变力做功问题,但选用相同的橡皮筋,且伸长量都一样时,若一条橡皮筋在恢复原长时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伸长相同长度做功为2W,当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物体做的功就是W、2W、3W……橡皮筋条数的关系就是做功多少倍的关系,故A、B、D错误,C正确.4.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选项前的字母).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值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相同C.实验中长木板应该保持水平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运动(2)实验中平衡摩擦力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填入选项前的字母).A.使拖着纸带的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不下滑即可B.使拖着纸带的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能下滑即可C.轻推一下拖着纸带的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分布均匀即可D.不用拖纸带,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匀速下滑即可解析:(1)如果所使用的橡皮筋相同,保证每次实验中做功过程的位移(橡皮筋的伸长)相同,n根橡皮筋做的功将是一根时的n倍,所以,可用倍增法改变外力做的功,不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由于要平衡摩擦力,所以木板不能水平;为了保证测量需要,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选项D正确.(2)由于要平衡摩擦力及小车运动中纸带受到的阻力,保证只有橡皮筋做功改变小车的速度,所以要拖上纸带,轻推一下小车,看小车是否匀速运动,这可由纸带上的点是否均匀分布来判断.选项C正确.答案:(1)D(2)C5.如图所示,汽车已成为人们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评价汽车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制动性等,其中制动性主要是指在良好的路面上,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到停车的距离,表中记录的是汽车以不同速率行驶时,制动后所经过的距离.解析:制动过程中阻力不变,设每制动1 m,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1,则制动4 m、16 m、25 m、36 m,克服阻力做的功分别为4W1、16W1、25W1、36W1,作出W-v图象如图所示.可见W与v不是正比关系,猜想W与v2成正比,作出W-v2图象如图所示.可见W与v2成正比.答案:见解析6.(2014·高考天津卷)某同学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挂上适当的钩码,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探究绳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需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________(填字母代号).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B.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C.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D.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3)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计算小车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的器材提出一个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经多次实验发现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这一情况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在接通电源的同时释放了小车B.小车释放时离打点计时器太近C.阻力未完全被小车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平衡掉D.钩码做匀加速运动,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解析:(1)本实验需要知道小车的动能,因此还需要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点迹之间的长度,求出小车的瞬时速度.(2)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的目的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选项D正确.(3)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小车加速度可以增加小车的质量,故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砝码(或钩码).(4)当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存在阻力时,拉力做正功和阻力做负功之和等于小车动能增量,故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当钩码加速运动时,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此同学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则拉力做功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故只有C、D正确.答案:(1)刻度尺、天平(包括砝码)(2)D(3)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砝码(或钩码)(4)CD7.质量为1 kg的重锤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6 V、50 Hz的交流电源,所打纸带如图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锤自由下落时的起始打点,选取的计数点A、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为9.80 m/s2.(1)求出B、C、D、E、F各点对应的速度并填入下表.(2)(3)的关系图象.图中纵坐标表示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成________.解析:(1)各点的速度由公式v =v =Δx Δt求出,则 v B =x AC Δt=(125.4-31.4)×10-34×0.02 m/s =1.18 m/s 同理可求出:v C =1.57 m/s ,v D =1.96 m/s ,v E =2.35 m/s , v F =2.74 m/s.(2)重力做的功由W =mgx 求出,则W B =mgx OB =1×9.80×70.6×10-3 J =0.69 J同理可求出:W C =1.23 J ,W D =1.92 J ,W E =2.76 J ,W F =3.76 J.(3)用纵坐标表示重力做的功W G ,横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v 2,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描点、画线,作出W G -v 2图象,如图所示(图中点略),由图线可以看出,重力做的功W G 与速度的平方v 2成正比.答案:见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6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共12张PPT)

小游戏 大道理
请两位同学用老师提供的材料,组装完 成一副弹弓,并用它射中目标靶,击中 者可获得老师提供的奖品一份。
游戏中的小发现(判断正误)
1、小球无法击中目标靶,主要是因为小球没有足够大的初速度
2、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用单只橡皮筋无法使小球获得需要的 初速度
游戏中的小发现(判断正误)
3、拉伸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用多只橡皮筋可使小球获得需要 的初速度
4、橡皮筋对小球做的功与小球射出时的速度之间可能存在联 系
本实验是否必须 知道外力做功的 具体数值?
本次实验,我们利用传 感器采集速度信息,我 们需要测量小车那一段 运动的速度。
学生分组实验
第一组:变力做功 用不同条数的橡皮筋 垃小车,使小车加速 相同的距离,获得1w 、 2w 、 3w 、 4w…… 的功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学分组实验
第二组:恒力做功 用同一重物牵引小车, 改变光电门的位置,可 以 获 得 10w 、 20w 、 30w、40w……的功。
控制变量 为方便
实验探究 寻真理
W
绘制图象 更直观
v2
W v v2 v-1
绘制表格 找规律
需要控制 和测量的 物理量
W
我们的发现:
———————————————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9日星期六2022/4/92022/4/92022/4/9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92022/4/92022/4/94/9/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92022/4/9April 9,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优】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案1

学生回答:变化了
学生回答:因为这几种情况下都对物体做功了
学生回答:实验方法
让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几个同学作为代表上台发言
做实验,分析数据
引入主题
让学生自己说出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一、观看几个片段
Hale Waihona Puke 现象: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原因:对物体做了功
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功W 2W 3W如何实现?改变橡皮筋根数
速度v1v2v3何时测量?选取小车匀速的时候
平衡摩擦力操作方法:木板倾斜小车能匀速下滑
三、数据处理
W v的1/2次方
W v
W v2
W v3
W
W
2W
3W
4W
5W
6W
v的1/2次方
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设计思想
本章是探究实验课,特点是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得到功与速度的关系,是学生自己探索,逐步得到结论的课程,老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以,本节课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得到结论后记忆更加深刻。
本节是动能定理的预备节,本节实验探究成功,为学生更好掌握动能定理有很大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实验步骤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细致认真地处理数据的态度、精益求精,尽可能减小误差的态度、不断动手,不断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体验用图像方法寻找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

数据收集与处理,寻找W与v的关系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
实验次数 橡皮筋个 数 (根 ) 对小车做 功 小车获得 的
4 4 4W
5 5 5W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
实验次数 橡皮筋个 数 (根 ) 对小车做 功 小车获得 的速度 V(m/s) V2
1 1 W
5、对测量数据进行估算,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 系,然后以W为纵坐标,v,v2(或其它)为横坐 标作图。
实验方法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 2、测量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v 3、数据处理,寻找W与v的关系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
问题a:橡皮筋对小车在哪个阶段做功? 橡皮筋有形变时 问题b:能否测量出橡皮条做功的具体数值? F为变力,做的功很难测量。
问题c:探究过程中,我们如何对橡皮筋 做的功进行测量? 措施: 设法让橡皮筋每次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W、2W、3W…… 问题d: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有什么要求?
相同
2、测量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v 问题a:小车的运动性质是什么? 先做加速运动,后作匀速运动。 问题b:纸带上打出的点并不都是均匀 的,应该采用那些点来计算小车的速 度? 为什么? 取点迹清晰且间距均匀的部分
2 2 2W
3 3 3W
4 4 4W
5 5 5W 0
0.75
1.00
1.25
1.40
1.60
0.5625
1.00
1.5625
1.96
2.56
实验结论:
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 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实验:注意事项
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 运动; 3.应选择规格相同的橡皮筋; 4.橡皮筋的拉伸长度要适度; 5.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 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
2018年高中物理必修二《7.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7.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图像法、迁移法。
教具准备长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带纸带、复写纸等),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几节课研究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探究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来探究功与物体动能的关系。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速度有关,我们还不能马上研究力对物体做的功和动能的关系,我们先来研究力对物体做的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的思路如图所示: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2.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分别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v2、v3……3.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
4.如果W-v曲线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着手考虑是否存在下列关系:W∝v2、W∝v3、W∝v……5.根据W-v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
如果认为很可能是W∝v2,就做出W-v2曲线,如果这条曲线是一条直线,就可以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二)操作与作图技巧1. 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可以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具体操作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将小车(车后拴纸带)放到木板上,轻推小车,小车运动,观察纸带的点距。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7章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64 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用如图 7时:
图 764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 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 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F.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2)若在实验中,我们用 1 条、2 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 1 次、2 次、 3 次„实验.实验中,如果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相等,那么每次橡皮筋对小车 做的功可记作 W、2W、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 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记录数据见下表: 功W
-
0
W
2W
3W
4W
5W
(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 况. (4)换用 2 条、 3 条、 4 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 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都 和第一次相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
四、数据处理 (1)求小车的最终速度: 如图 762 所示, 测出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两点如 A1、 x A3 间的距离 x,则小车的速度为 v= 2T .
图 762
(2)计算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W、2W、3W„时对应的 v、v2、v3、 v„的数 值,填入表格. W v v2 v3 v 2W 3W 4W 5W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4.人生不易,生活很难,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辛酸的泪,没人知道,痛苦会在哪个时段出现,也没人清楚,烦恼会在哪个地方出现。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珍惜拥有。
4.努力 ,不是为了成为多强的人,而是既可以安心的不求别人,又可以精彩的自力更生 ! 23、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28、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13、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1、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有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课堂练习
2.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合力做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装 置如图所示。
(1)除了图中已有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导 线、开关、刻度尺和________.
(2)木板倾斜的目的是为________________
谢谢
五、梦想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气质。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坚持,与其为流逝的时光惶恐,不如结结实实地抓住分 秒。改变,从今天的努力开始!
、v2 、 v3…填入表格. 5. 以W为横轴,v或v2为纵轴作图,分析图像得出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
1.将橡皮筋的条数标注在相应的纸带上. 2.明确分工: 1号同学:操作——打出纸带 2号同学:测量——测量位移和时间 3号同学:计算——速度v 和速度的平方v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体会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让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增加,使拉小车的橡皮筋的条数由1条变为2条、3条、……则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W、3W、……通过对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测量,计算出每次实验后小车的速度,最后分析每次做的功与获得的速度的关系,总结出功与获得的速度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等。
四、实验步骤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
2.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起,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接到小车上,不挂橡皮筋,闭合电源,轻推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
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将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即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测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
5.分析数据,尝试作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五、数据处理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
所以,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A1与A3间的距离x,小车速度的表达式为v=x2T,其中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
即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点来计算小车匀速时的速度。
2.计算W、2W、3W、……时对应的v、v2、v3、v……数值,填入下面表格。
3.逐一与W 的一组数值对照,判断W 与v 的可能关系,或分别试探画出W 与v 、W 与v 2、W 与v 3、W 与v 间关系的图象,找出哪一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正确关系。
六、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木板一端垫高,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木板的一个合适的倾角。
2.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状态的。
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4.每次释放小车时,都要让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
5.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七、误差分析[典型例题]例1.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 、2W 、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1、v2、v3、……(3)作出W-v草图。
(4)分析W-v图象。
如果W-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2、W∝v3、W∝v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
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是使木板适当倾斜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
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解析]由实验原理可知改变橡皮筋做功多少的办法是靠改变橡皮筋条数来实现的,A 正确;为使橡皮筋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通过使木板倾斜的方法平衡摩擦阻力,B正确;若没有平衡或平衡摩擦力不足,就会出现橡皮筋拉力为零后,小车减速运动,打出的点逐渐变密,C正确;计算速度,应以最后一段点间距(即小车达到匀速运动的区域)进行计算,D错误。
[答案] D[典型例题]例2.如图所示为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
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如图所示,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
请运用表中测定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应取小车达到匀速运动的区域来计算,G、J之间某一段或G、J全部。
(2)作出W-v2n图象,如图所示。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W与v2n成正比。
[答案](1)G、J(只要取匀速部分均正确)(2)见解析[典型例题]例3.某同学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
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
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
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 =AB=BC,并根据纸带算出了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0.12 m/s,v B=0.17 m/s,v C =0.21 m/s。
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定W∝v2?[解析] 设由O 到A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 OA ,那么由O 到B 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2W OA ,由O 到C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W OA 。
由计算可知,v 2A =1.44×10-2 m 2/s 2,v 2B =2.89×10-2 m 2/s 2,v 2C =4.41×10-2 m 2/s 2,v 2B v 2A ≈2,v 2C v 2A ≈3,即v 2B ≈2v 2A ,v 2C ≈3v 2A ,由以上数据可以判定W ∝v 2是正确的,也可以根据W -v 2的曲线来判断(如图所示)。
[答案] 见解析1.关于“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 .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 .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D .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解析:选D 本实验无需测出橡皮筋具体做功的数值,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即可,A 错误;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 错误;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误;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
2.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橡皮筋释放后,关于小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B.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C.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D.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选C橡皮筋对小车的拉力是变力且逐渐变小,所以小车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后,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正确。
3.[多选]在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B.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C.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D.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解析:选AC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按整数倍增加,A正确,B错误;小车的速度对应的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最大速度,C正确,D错误。
4.(2016·晋江高一检测)在探究功W与物体速度v的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正确的图象应为()解析:选C实验证明,合力做的功W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即所得W-v2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C正确。
5.在“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案如图所示:甲方案通过重物提供牵引力,小车在牵引力作用下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定量计算牵引力所做的功,进而探究牵引力所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乙方案通过不同条数橡皮筋将小车弹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进而探究橡皮筋对小车所做功与其速度的关系。
(1)[多选]针对这两种实验方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方案可以只打一条纸带研究,而乙方案必须打足够多条纸带才能研究B.甲方案中需要平衡小车运动中受到的阻力,而乙方案中不需要平衡阻力C.甲方案中小车质量必须远大于所挂重物的质量,而乙方案中对小车质量没有特别的要求D.乙方案中换用2根同样的橡皮筋在同一位置释放,橡皮筋所做的功与一根橡皮筋拉至伸长量为原来2倍时所做的功是一样的(2)某同学在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0、1、2、……7为纸带上连续打出的点,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根据这条纸带,可以判断他在实验中采用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方案,实验中小车失去外力后的速度为________m/s。
解析:(1)甲方案中根据打下的一条纸带,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求得速度,并能根据纸带测量出重物下落的距离,即可进行探究;在乙方案中,要改变拉力做功时,用不同条数的橡皮筋且拉到相同的长度,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才有倍数关系,所以必须打足够多条纸带才能研究,故A正确;在两个实验中,小车下滑时受到重力、细线或橡皮筋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要使拉力等于合力,则都要平衡摩擦力,使得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故B错误;在甲方案中,要用重物的重力替代细线的拉力,必须满足小车质量远大于所挂重物的质量的条件;而在乙方案中,对小车质量没有特别的要求,故C正确;橡皮筋伸长量越大,拉力越大,在乙方案中,若橡皮筋伸长量变为原来的2倍,则橡皮筋做的功大于原来的2倍,比换用2根同样的橡皮筋在同一位置释放做的功多,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