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02
《最先与最后》..._模板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1]
《最先与最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2浙教版

(2)揭示事实,语调冷峻。例如,“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
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 的人们也一样。”又如,“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 大家就嗤笑他。”作者似乎只在陈述客观的事实,实际上是用冷峻 的语调揭露和鞭挞社会上讥讽嘲笑“不耻于最后”者的不良风气, 表达了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愤慨之情。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 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 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现代画家吴冠中如此评价鲁迅
鲁迅在书信中写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 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 ‘锲而不舍’。逐渐做一点,总不肯休, 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
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对此他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 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 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大小无数 的人肉的筵宴,即从优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 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 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坟· 灯下漫 笔》)。
明确:‚不为最先‛的实质:缺乏担当和勇气、不能独立 思考与判断、畏首畏尾。 不能‚不耻最后‛的实质:缺韧性
8.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两种 做法,用简要的语最后‛的外因是什么?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 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
•
•
桥
头
徐中
亚 雄
学 :
最
先
与
最
鲁 迅
后
最先与最后
《这个与那个》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 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 作品:
• 小说集:《呐喊》、《彷徨》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杂文集:《二心集》、《而
已集》、《南腔北调集》…
鲁迅杂文的常用手法: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来的脊梁?
•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人怎样的期望?
•虽落后却尽跑尽跑 的人、见了这样的竞
技者而然不笑的看客。
•鲁迅希望 中国人从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中解放出来,要敢做失败的 •英雄敢做韧性的反抗,敢…… •敢为最先、敢于不耻最先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原创精品教案 最先与最后

2
最先 与 最后
鲁迅
鲁迅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 这个与那个》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杂文的取材特点:
立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 中心论点: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赛马 引 做人
证
号 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不耻最后”
?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比较下面两段话:
1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 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 纷纷逃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 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赛马 引 做人
证
号 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后果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01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
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教学方法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word教案 (4)

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转入正题的杂文的一般写法。
2.明确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理解中心论点,并能进行一定的阐释。
4.学习鲁迅倡导的“不耻最后”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语句并阐释。
2.培养“不耻最后”的品质。
【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挖掘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中,非洲的一位选手虽然远远落后,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游完了全程,名次是最后一名。
但当时没有一个人嘲笑她,反而大多对她肃然起敬,送给她的掌声甚至超过了冠军。
由此可见,“第一”固然“可喜”,“最后”也未必“可悲”。
那么,对于“第一”和“最后”,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习杂文《最先与最后》,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最先与最后”的。
二、介绍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灾难深重。
国民身受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的同时,还无法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和愚弄。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鲁迅看到了传统的民族劣根性像死尸似的沉重压迫中国人民的精神活力,阻碍中国革新的道路,他感到无限的悲愤和惊怖。
然而他深信国民精神是可以改变的,深信民族的病态是可以疗救的,所以它执行了一种带有爱国意识和民主要求的批判任务,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自我批判”,在消极方面,是暴露民族的劣根性,揭发国民性的弱点,在积极方面,是唤起民族的自觉,要求改变国民精神。
这一时期的鲁迅,从改变国民精神的要求和愿望出发,写了大量剖析国民性的文章,《最先与最后》是其中的一篇,倡导了“不耻最后”的精神。
三、字词正音、解释锲(qiè)而不舍嗤(chī)笑鏖(áo)战脊(j ǐ)梁晨钟暮鼓:寺庙中用以报时的早晚钟鼓,后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的语言。
(浙教版)《最先与最后》教案1

(浙教版)《最先与最后》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
1、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
(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
3、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运用诵读法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态度;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
2、难点:领会作者运用联想、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和目的,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学生发言)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明确:指“不为最先”。
“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
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
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学生发言)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不为最先”。
有何根据?
(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
明确:指“不为最先”。
“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
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
(不但“不
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
]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
(2)、第二句“所以”开头,引出下文主要说什么?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
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傻子
[ 板书:] 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不为最先
由来已久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儍子
3、阅读第三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
(生活角度——影响广泛)
赛跑落最后者失了勇气{中途挤入}
{佯为跌倒}
尽跑尽跑{大家嗤笑}
4、阅读第四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
(历史角度——危害严重)学生以实例充实之。
四个“少有”
{失败的英雄——如项羽}
{韧性的反抗——
{单身鏖战的武人——荆軻} 后果见败兆纷纷逃亡
{抚哭叛徒的吊客土崩瓦解
本段用了整句修辞,强调了文意。
“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谭嗣同等,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
(中国人素以成败论英雄)
5、最后一段作用?总结。
请归纳出作者的论点。
20字内[明确:“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
“脊梁”,在此的修辞含义是什么? [明确:支撑的顶梁柱,中坚力量。
]
三、作业
1.听写:
即使不能有胜利的闯将,也应该有失败的英雄;即使不能有
速决的胜仗,也应该有韧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军,也应该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杀身成仁的志士,也应不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因为绝望的抗争总胜于卑怯的苟活,战败的悲歌总胜于等死的哀哭。
2.给课文标题加几个字,反映作者的观点:《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最先与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