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2)
谈美第二章赏析

谈美第二章赏析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
”“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
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
”美的本质。
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
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
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
”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
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澳不同,环境不同。
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
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
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
尽管途径各不相同。
其结果却都一样。
谈美与审美。
最直观的就是人。
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
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
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
《谈美》读后感2

《谈美》读后感2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环境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辩证唯物主义难题的大问题。
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环境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导出是不同的。
2、引入了许多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成果这个方面的美学,要从生活中所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自然主义上的美学,而是生活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生活中同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人们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高度关注研究美学。
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喷漆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港式家居广式以及中西合璧等等。
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充分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教育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其他工作,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
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
”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
其实,做人又而今不算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融合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有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之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接着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
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丑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
此地应该做可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之中的另一地去做。
这是闻一多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朱光潜《谈美》赏析

朱光潜《谈美》赏析郑艺平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赏析朱光潜这部美伦美奂的大作,叫《谈美》。
什么是美?(诗歌、散文、图画、雕塑、音乐、运动)美是什么?你面前走过一个长发飘飘、苗条清秀的女子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不美少年吗?你坐拥几百平方米的高级装修别墅吗?豪车兰博基尼爱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终于入手了?是你拥有一条璀璨夺目吸睛的项链吗?还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树可以用来做漂亮家具吗?那么,是真理吗?是愉快的感觉吗?是单纯考据古典名着的历史史实吗?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实用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联想伴随的快感;更不是考据和批评,也不是科学家心中理智、严谨的规律;曾经有几位画家认为可以按照立体几何的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你们喜欢吗?如果那样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种常态美,不是个性美,不是变态美,不是我们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
所以,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义);当然也不是纯粹的蓦仿自然(极端写实主义)。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觉”,“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
美是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与实际人生永远隔着一层白纱,似雾似雪是月,便见得初美丽。
浩荡明媚的水美吗?巍峨的山美吗?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柔和,秋雨宜凄厉……。
这都是美感。
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会神时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一气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统一,是周庄梦蝶时,不知周公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与变化。
即艺术美和自然美两者缺一不可。
美感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是独占,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创造美呢?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会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众的实践里去锻炼技巧并学习选择大众媒介。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篇1这本书作于朱光潜35岁的时候,另有一本《谈美简史》则作于85岁高龄。
这一篇来看看年轻时的朱光潜对美是如何理解的。
开篇中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对此我很是认同,人总是应该怀有一些崇高的追求,因为单纯的热爱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的名利物质,事实上常常会作为附加奖励而获得。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而要想看到美,需要意识到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因此需要把事物摆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书中有个观点是打破我固有观念的,作者认为所谓自然美这种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自然中本身没有美,是经过我们艺术化之后才产生的。
因此,是“美”就不“自然“。
而这里所谓”艺术化“是指人情化和理想化。
事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而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一件事物,都是在欣赏事物所唤起的联想,因此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书中举例法国画家德拉特洛瓦所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说自然美就像是说字典中有《红楼梦》一类的作品在内一样,显然是荒谬的。
就算人人都有一部字典,但要做出好的文章,还要看个人的情趣和才学。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是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如过家家一类的游戏,也包括了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
遗憾的是,越长大,越是难以像孩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了。
艺术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艺术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
高考作文素材文学类专栏:《谈美》 等2则(附:真题解析及相关佳句)

高考作文素材文学类专栏:《谈美》等2则(附:真题解析及相关佳句)《谈美》【话题词】保持客观、模仿、自我意识作品简介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谈美》佳句积累0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02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03慢慢走,欣赏啊,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04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真题解析【2018年全国2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2年浙江卷】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
《谈美》读后感_2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1首先想说这本书的质感真的很好,让人想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静静地看,书里的插图配的也很文艺。
书很薄,100来页,我读了很久,朱光潜的文字很有意思,他的论据善用比喻,总能把日常生活的现象看出另外的趣味,比如他在第三节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语言风趣地提出了他的看法。
书中也有一些专有名词,不过解释的都很通俗易懂。
即使这样,看这本书还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中看,不然被外界打扰很难领会作者的意思。
我认为朱光潜是很睿智的艺术家,“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正如他在最后一章向我们阐述的“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介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人生的严肃主义。
”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学到关于美感和欣赏的技巧,更多是做人的态度,如何“诗意地栖息”。
前一半文字是在谈美感谈欣赏。
告诉我们审美要靠直觉,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像什么,它是什么,不要与实物体作比较,也就是艺术高于生活,提醒我们要在“要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中维持适当的距离”第三节便提到审美的技巧: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帮助我们实现美感经验,人将美好的愿望付之于物,物又反射在人给人以鼓舞,往复回流之后印象更加深刻(古松高风亮节的形象)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在于:快感的为满足某种需求的,是实用的,是体验滞后的;而美感是直觉,无目的的,是伴随着你欣赏它。
美感和联想的区别:“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色意象上。
”告诫我们审美要专注,要沉迷,不要过分地分散思想。
“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们常常感觉到某些艺术家像孩子一样,不食人间烟火。
游戏和艺术是有很多相通点的,创造者的心是很纯洁的,是将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全局尽管荒唐,而部分却仍须合理;都有移情作用;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所以要求艺术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创造要富有情感,要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打破格律。
名著导读《谈美》

表达精炼
朱光潜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 沓,不冗长,让人读来倍感清爽。
思想深刻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不仅谈到 了美学,还涉及了哲学、文化等多 个领域,语言思想深刻,引人深思 。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运用了大量 的对比手法,如美与丑、悲与喜等, 通过对比突出了美的特征和价值。
深入浅出
朱光潜认为情感表达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情绪。
人文精神的追求
朱光潜认为人文精神是个人修养的核心,通过对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的学习和探究, 可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审美教育
朱光潜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 和评价水平。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
03
《谈美》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语言优美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运用了 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 、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
有感染力。
美的交流
文化交流中,美的元素常常成为重要的载体。《谈美》促 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美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 的进步。
美的传承
通过《谈美》等经典著作,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让美的精神得以延续。同时,《谈美》也鼓励人们 在传承中创新,与时俱进地发展文化。
美与人生价值
美的追求
人生价值往往与对美的追求密切 相关。《谈美》激发了读者对美 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在生活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阐述深奥的美学理论,使读者 能够轻松地领悟美的真谛。
谈美书简第二章观点

谈美书简第二章观点《谈美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的经典著作,它以精彩的论述和深入的思考引领读者进入美的世界。
第二章是《谈美书》的重要部分,它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本文将围绕第二章的观点展开讨论。
第二章从美的本质入手,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美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而是与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相联系的。
美的本质是客观的、普遍的,并且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得到认识。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美的标准。
他认为,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喜好和主观意识的影响。
美的标准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来得到,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美的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可以用于评价和判断事物的美丑。
在论述美的标准时,作者提出了“形式美”和“功能美”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事物在形态上的美感,它与事物的形状、比例、结构等特征相关。
功能美是指事物在使用功能上的美感,它与事物的功用、效果等相关。
形式美和功能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美。
作者还在第二章中讨论了美的分类和层次。
他认为,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人工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它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美。
人工美是人类创造的美,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美。
自然美和人工美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美的层次,认为美可以分为感性美和理性美。
感性美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美,它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美。
理性美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得到的美,它是一种理性的、智慧的美。
感性美和理性美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美的完整认识。
第二章还讨论了美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纯粹的价值,它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因素。
美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价值,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美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促进人类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
总结起来,第二章《谈美书》提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2.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
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
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
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
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
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
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4.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
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
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
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5.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
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
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
一瞬间的感受。
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6.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这段文章表达了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
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
考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
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
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
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
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
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即“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
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
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
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
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
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8.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这里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
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
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
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
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
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喻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9.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
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
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
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10.艺术和游戏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
作者在创作时有些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11.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
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
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12.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应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
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
即格律。
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