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血管疾病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
心血管病患病人数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 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
现患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700万,心肌 梗死250万,心力衰竭患者450万,肺心病患者500万,风 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每5个 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
Fructosamine, Insulin, Albumin, Homocysteine, Vitamin B12, Folate, hsCRP
危险因素
家族史, 年龄, 性别, 吸烟, 高血压, 肥胖, 胰岛素拮抗, 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高血脂, 高半胱氨酸血症,
II型 糖尿病
24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的 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 发育异常所致。
(二)后天性心血管病:
1、动脉粥样硬化:常积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 脉等。 2、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3、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 4、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 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 5、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 的心脏病。 6、内分泌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 7、血液性心脏病:如贫血性心脏病。 8、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 9、心脏神经症: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10、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脏病。
2.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心肌损害时, 血清LD活性水平也可出现上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
心血管病患病人数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 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
现患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700万,心肌 梗死250万,心力衰竭患者450万,肺心病患者500万,风 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每5个 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
Fructosamine, Insulin, Albumin, Homocysteine, Vitamin B12, Folate, hsCRP
危险因素
家族史, 年龄, 性别, 吸烟, 高血压, 肥胖, 胰岛素拮抗, 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高血脂, 高半胱氨酸血症,
II型 糖尿病
24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的 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 发育异常所致。
(二)后天性心血管病:
1、动脉粥样硬化:常积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 脉等。 2、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3、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 4、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 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 5、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 的心脏病。 6、内分泌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 7、血液性心脏病:如贫血性心脏病。 8、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 9、心脏神经症: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10、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脏病。
2.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心肌损害时, 血清LD活性水平也可出现上升。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

促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即凝血因子I 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 factor VII)
*
常用预测冠心病发生AMI的危险因子RR比较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AS的病理机制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 内皮细胞损伤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平滑 肌细胞转移 脂质的作用 血液凝集系统的激活及血栓形成
*
二、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各种原因致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 。 95%以上CHD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故常将CH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混用。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IAS))新近制定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综合指南”中,将AS危险因素进行了以下分类:
分 类
主 要 危 险 因 素
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LDL-C、低HDL-C、有成年前发生AS家族史、年龄
高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多采用其特异性抗体特别是高效价单克隆抗体的定量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等。
参考值:用于AS危险性评估时,hs-CRP< 1.0mg/L为低危险性;1.0~3.0mg/L为中度危险性,>3.0mg/L为高度危险性。若hs-CRP> 10mg/L,则可能存在其他急性炎症,应在控制后重新测定。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文档52页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规 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出新型生物标 志物和疾病预测模型,同时能够自动化分析 检验结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检验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协 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诊疗
水平。
谢谢
THANKS
心肌酶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01
心肌酶学检验包括肌钙蛋白、肌 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 的检测,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和心 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02
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可反映心肌 细胞的损伤和坏死,有助于早期 发现心肌梗死,为及时治疗提供 依据。
心功能检验的临床意义
心功能检验包括心脏彩超、心电生理检查等方法,用于评估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断。
02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CHAPTER
血脂检验
总结词
血脂检验是心血管疾病生物化学检验的重要内容,通过检测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 蛋白等指标,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详细描述
血脂检验通常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的 正常范围和异常值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 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03 心血管疾病生物化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CHAPTER
血脂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脂检验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依 据,通过检测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 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 指标,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脂水平异常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 关,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有助于及早发 现并干预心血管疾病。
第十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ppt课件

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 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
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 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心肌标志物的发展史
一、LD和LD同工酶
1.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 ,四聚体 , 2.H4(LD1),MH3(LD2), M2H2(LD3), M3H(LD4),M4(LD5); 3.心脏、肾脏和红细胞所含的LD同工酶比例相近,以LD1和
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
心电图
价格
超声心动
昂贵 不适
影像学检查 机断层扫描(CT)
血液生化检查: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
价格较便宜且适合动态监测
➢1969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
①典型的病史和长期的胸痛。②明显的心电图改变。 ③一系列酶的改变
3. 凝血因子
★冠脉内血栓生成是冠心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特发性冠脉事件的最重要的原因。
★溶栓疗法已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治疗措施:90% 的急性心肌梗死有血栓生成 (首剂需在6h内使用)。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凝
血因子Ⅶ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浆纤维蛋白原:冠心病病人血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
CK-MB亚型在AMI时出现早于CK-MB. CK-MB2>1.9U/L且CK-MB2/CK-MB1>1.5为标准; MB2/MB1和MM3/MM2的比值升高(正常人<1)均可作为 诊断AMI的标准之一。 CK-MM3/CK-MM1>1.0也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准之一。
CK亚型分析在诊断AM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CK 总酶和同工酶。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 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心肌标志物的发展史
一、LD和LD同工酶
1.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 ,四聚体 , 2.H4(LD1),MH3(LD2), M2H2(LD3), M3H(LD4),M4(LD5); 3.心脏、肾脏和红细胞所含的LD同工酶比例相近,以LD1和
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
心电图
价格
超声心动
昂贵 不适
影像学检查 机断层扫描(CT)
血液生化检查: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
价格较便宜且适合动态监测
➢1969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
①典型的病史和长期的胸痛。②明显的心电图改变。 ③一系列酶的改变
3. 凝血因子
★冠脉内血栓生成是冠心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特发性冠脉事件的最重要的原因。
★溶栓疗法已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治疗措施:90% 的急性心肌梗死有血栓生成 (首剂需在6h内使用)。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凝
血因子Ⅶ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浆纤维蛋白原:冠心病病人血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
CK-MB亚型在AMI时出现早于CK-MB. CK-MB2>1.9U/L且CK-MB2/CK-MB1>1.5为标准; MB2/MB1和MM3/MM2的比值升高(正常人<1)均可作为 诊断AMI的标准之一。 CK-MM3/CK-MM1>1.0也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准之一。
CK亚型分析在诊断AM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CK 总酶和同工酶。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

心包疾病
心包疾病时心肌酶等生化指标也 可能出现异常,检测这些指标有
助于辅助诊断。
05
心脏生化检验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标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时间
尽量在早上空腹时采集,避免饮食和运动的影响 。
采集方法
按照标准流程进行采血,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和 准确性。
保存与运输
尽快将样本送至实验室,并确保样本在冷藏条件 下保存和运输。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心脏生化检验技术与方 法,推动学科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生化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心脏生化检验经历了从传统的生化指标检测到现代的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 检测的发展历程。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心脏生化检验的指标和检测手段也在不 断更新和完善。未来,心脏生化检验将更加注重多指标联合检测和个体化评估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指导个性化治疗。
02
《心脏生化检验》ppt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心脏生化检验概述 • 心脏生化检验的指标与意义 • 心脏生化检验的方法与技术 • 心脏生化检验的临床应用 • 心脏生化检验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心脏生化检验的未来展望
01
心脏生化检验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心脏生化检验是指通过一系列生 化指标的检测,评估心脏功能和 诊断心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心肌蛋白
总结词
心肌蛋白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T(cTnT )和肌钙蛋白I(cTnI)等。
详细描述
心肌蛋白在心肌受损时释放入血,其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心 肌损伤,尤其是对于微小心肌损伤的发现。心肌蛋白的检测 也有助于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最新心脏疾病的生化标志物PPT课件

返回节
cTnI分子量比cTnT小,22kD。分别编码的慢骨骼肌 TnI(sTnI),快骨骼肌TnI(fTnI)和心肌TnI。
cTnI只有46.2%、41.4%氨基酸序列与sTnI、fTnI同 源。
目前检测的cTnI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在AMI中90 %是 cTnI–cTnC复合物。cTnC的保护作用,cTnI的中 心区(第28位~110位氨基酸)比较稳定,是制备抗体 常选用的抗原决定簇区段。
返回章
①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 ②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 ③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临床常用 相对危险度表达其危险程度。
RR是指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的人与未暴 露于此危险因素或与危险因素低于某一水平 者相比较,冠心病发病的概率的比值。
返回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最有价值,可及早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其常规测定指标是TC(<5.7mmol/L)、HDL- C和TG;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我国目 前也将TC和HDL-C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首选辅助指标。 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 程或/和粥样斑块的脱落,与冠脉不良预后有关。和严重 感染时的CRP不同,冠心病人的CRP仅轻度升高。 凝血因子异常:冠心病病人常见血小板活性增加,粘附、 聚集于血管壁上,斑块破裂后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是冠心 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返回节
当前,学术界正在努力寻找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基因, 已有了一大批候选基因,但确定相关基因的方法较一般 确定单纯危险因子的要求严格得多,所以至今尚无定论。 我们深信,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高血压和冠心病相 关基因终会逐渐被发现,这些相关基因不仅将帮助进一 步了解发病机理,而且通过基因治疗将从新的角度预防 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
cTnI分子量比cTnT小,22kD。分别编码的慢骨骼肌 TnI(sTnI),快骨骼肌TnI(fTnI)和心肌TnI。
cTnI只有46.2%、41.4%氨基酸序列与sTnI、fTnI同 源。
目前检测的cTnI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在AMI中90 %是 cTnI–cTnC复合物。cTnC的保护作用,cTnI的中 心区(第28位~110位氨基酸)比较稳定,是制备抗体 常选用的抗原决定簇区段。
返回章
①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 ②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 ③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临床常用 相对危险度表达其危险程度。
RR是指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的人与未暴 露于此危险因素或与危险因素低于某一水平 者相比较,冠心病发病的概率的比值。
返回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最有价值,可及早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其常规测定指标是TC(<5.7mmol/L)、HDL- C和TG;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我国目 前也将TC和HDL-C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首选辅助指标。 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 程或/和粥样斑块的脱落,与冠脉不良预后有关。和严重 感染时的CRP不同,冠心病人的CRP仅轻度升高。 凝血因子异常:冠心病病人常见血小板活性增加,粘附、 聚集于血管壁上,斑块破裂后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是冠心 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返回节
当前,学术界正在努力寻找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基因, 已有了一大批候选基因,但确定相关基因的方法较一般 确定单纯危险因子的要求严格得多,所以至今尚无定论。 我们深信,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高血压和冠心病相 关基因终会逐渐被发现,这些相关基因不仅将帮助进一 步了解发病机理,而且通过基因治疗将从新的角度预防 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治疗介绍学习课件ppt

20
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临床意义:
CRP在心血管疾病、急性栓塞事件和AS的发病中既是致病因 素,hs-CRP水平增高又是预测个体将来首次发生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和预测已知(Zhi)冠心病患者再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和死 亡的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而不管cTnI/cTnT值如何。
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
15
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Framingham危险(Xian)评分
Framingham危险评分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 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发作几率。非胆固醇因素包 括:
➢ 高危因素——糖尿病;已经具有冠心病的证据(如有过心脏 病发作,冠状动脉(Mai)硬化);动脉(Mai)硬化可以导致末梢血液 循环障碍、腹主动脉(Mai)瘤和中风等。
病危险的预测。
19
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高敏C反应蛋(Dan)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hs-CRP)
用检出限≤ 0.3 mg/L 方法检测到的CRP(通常(Chang)在 3mg/L以下),称为高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Guan)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一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教学目标(Biao)与要求
❖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评估和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 诊断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红蛋白的 测定;利钠肽的测定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第二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临床意义:
CRP在心血管疾病、急性栓塞事件和AS的发病中既是致病因 素,hs-CRP水平增高又是预测个体将来首次发生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和预测已知(Zhi)冠心病患者再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和死 亡的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而不管cTnI/cTnT值如何。
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
15
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Framingham危险(Xian)评分
Framingham危险评分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 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发作几率。非胆固醇因素包 括:
➢ 高危因素——糖尿病;已经具有冠心病的证据(如有过心脏 病发作,冠状动脉(Mai)硬化);动脉(Mai)硬化可以导致末梢血液 循环障碍、腹主动脉(Mai)瘤和中风等。
病危险的预测。
19
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高敏C反应蛋(Dan)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hs-CRP)
用检出限≤ 0.3 mg/L 方法检测到的CRP(通常(Chang)在 3mg/L以下),称为高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Guan)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一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教学目标(Biao)与要求
❖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评估和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 诊断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红蛋白的 测定;利钠肽的测定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第二页,共一百一十二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脂分布异常是冠心病绝对独立 的危险因素,其中尤以血清总胆 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 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 白/高密度脂蛋白分布异常为主。
• 血浆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危险性 增加正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有炎 性过程的许多特点。
•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二、心脏疾病的诊断
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
LDH的同工酶 ●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中心肌中以 LDH1为主 ●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 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 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 达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肾281,800>心221,600>骨 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 70,500
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
ASTm 在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后释放入血,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无 特别意义,主要用于预后的判断。ASTm的活力大小同并发心力衰竭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心脏受损时心肌酶主要通过第二种途径进入血液,故酶升高存在延迟
3.血中酶的清除:不同的酶在血清中清除时间不同
可能的机制包括:
①从尿路排泄。
②肝脏及网状内皮系统对酶的清除。
③酶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酶类标志物
1.肌酸激酶
分布 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中,也存在于脑和其它组织细胞。
亚类
由M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有三种同工酶:
2.乳酸脱氢酶
亚类 LDH是由两个亚基(H和M)组成的四聚体,
五种同工酶,按电泳速度的快慢命名为LDH1、LDH2、LDH3、LDH4和LDH
分布 心肌细胞中主要的LDH为LDH1。
对于可疑的心肌梗死病人:。 测定总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
HBDH是指用酮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时测得的LDH活 性,LDH1和LDH2比其它同工酶对酮丁酸有更大的活性, 。 因此HBDH活性相当于LDH1和LDH2。在诊断AMI时, HBDH的特异性高于LDH总活性,但不及LDH1同工酶
第二节 心脏标志物的测定
心脏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 酶类标志物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蛋白质类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 心肌肌钙蛋白
一、酶类标志物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LDH,AST,HBDH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CK-MB(金标准),LDH1
①典型的病史和长期的胸痛。②明显的心电图改变。③一系列酶的改变
➢2000年对AMI 诊断的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随后缓慢降低或CK-MB快速升高后降低,并伴有如 下症状之一可诊断为AMI。
① 缺血症状。 ② ECG 出现病理 Q 波。
③ECG 呈缺血改变( ST 段抬高或降低)
④ 冠状动脉检查有异常。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
价格
超声心动 心导管检查
昂贵 不适 合动
核素心血管造影
态监 测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血液生化检查: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
价格较便宜且适合动态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cocardial infarction,AMI)
➢1969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
CK-MM,CK-BB , CK-MB 。
CK-MM1、CK-MM2和CK-MM3 CK-MB1和CK-MB2
正常血清中各亚型的含量 CK-MM1>CK-MM2>CK-MM3,CK-MB1>CK-MB2。 AMI时
组织型的MM3和MB2大量释放入血,CK-MM3/CK-MM1和CK-MB2/CK 比值超过1.0,此变化明显早于CK和CK-MB的升高。CK-MB2/CK-MB1在AM 发病后1小时达到峰值,CK-MM3/CK-MM1在3小时达到峰值。显然CK亚型分 析在诊断AM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 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 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 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 供了依据。
2.心肌酶在细胞间隙的分布和运送
心肌细胞中的酶经过两种途径进入血液: 途径一:心肌酶释放后进入毛细血管直接入血 途径二:心肌酶释放后进入组织液,经淋巴系统回流进入血液。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 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 小板,非妊娠子宫
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分布 AST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肾脏。
亚类
两种同工酶,胞浆型和线粒体型(ASTm)
• 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 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 的疾病,据文献报道这种影响因素多 达246种。
• 冠心病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分不 可逆因素和可逆转因素。前者主要包括 遗传、年龄和性别,后者主要有高血压、 高脂血症、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和心 理精神因素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 冠心病形成的众多因素中,高血压、高 脂血症、吸烟、肥胖是主要致病因素, 这些都可以改变或纠正。
(一)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心脏酶活性改变的机制
心脏酶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内,当心肌细胞缺血时,心肌 酶释放入血,其升高的时间及浓度和以下机制有关:
1.心肌酶的释放速度:
影响因素: ①心肌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 ②酶在心肌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 ③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 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 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 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 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心血管疾病生物化学检验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脏标志物的测定 第二节 心脏标志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熟悉: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的测定;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疾病的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