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制调查研究_王庆伟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作者:刘忠庆来源:《体育时空》2011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1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革日益迫切。
改革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培养途径,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运动员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革高校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正在逐步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和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内容与现状(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依据大学所承担的任务和办学目标定位来确定,集中体现了所要培养的运动员的根本特征。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和主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
(三)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中国高校高水平体育是“举国体制”,属于政府主导管理型模式。
这种模式对促进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
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革对策(一)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1.改革人才培养职能管理机构中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职能管理机构存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明等问题。
加强高校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强调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组织管理机构的改革提高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高水平人才职能管理机构组织的灵活性。
2.改革淘汰机制目前中国高校采取单纯的考试方式来淘汰不适应的运动员,淘汰率过低,方法也不科学。
改革淘汰手段,积极推进考试的科学化程度,以科学量化评价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淘汰不适应的运动员,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水平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研究

高水平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高水平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体育竞技的专业化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选材和培养模式。
本文旨在对不同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优缺点及对整个体育系统的影响。
2. 常见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2.1 北美高中大学体系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北美地区。
学生从高中开始接受专业化的体育训练,同时继续学习正常课程。
通过参加校际比赛,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运动队并获得奖学金支持。
该模式具有帮助学生提前获得专业级别竞技能力、促进教育与竞技发展并行等优点。
2.2 欧洲青年训练营制度欧洲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选拔与培养模式是通过青年训练营进行。
在这些训练营中,有专业教练指导和挑选年轻运动员,并提供各种培养资源和机会。
该模式注重长期稳定的训练计划,帮助年轻人在正规体育学校接受优质培养。
2.3 中国奥运体系中国采用的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以国家队为核心。
选手通过层层选拔赛进入国家队系统,不断接受专业化、集中化的训练。
这个模式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严格的选拔标准和强化的集中训练等特点。
然而,也存在着学业落后、压力大等挑战。
3. 模式比较与分析各种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各有优缺点。
北美高中大学体系注重平衡学习和竞技发展,但对专业性可能不够突出;欧洲青年训练营制度强调长期稳定的训练计划,但可能缺乏集中化资源;中国奥运体系具有严格的选拔和集中训练,但学业压力较大。
针对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需要选择适合本国的模式,并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改进。
4. 模式对整个体育系统的影响不同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对整个体育系统都产生深远影响。
合理高效的选材和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国家队水平、加强基层人才储备、推动社会整体体育发展等。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味追求成绩和强化竞争所带来的问题,如过度专业化、缺乏平衡发展等。
5. 结论综上所述,高水平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随着现代体育竞争的不断发展,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阐明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成功案例。
一、理论研究1. 特长培养理论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应从儿童时期开始。
特长培养理论认为,通过早期的系统训练和专业指导,儿童能在特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 多元发展理论除专业运动训练外,高水平体育人才还应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多元发展理论强调体育人才在知识、技术、心理和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以提高他们应对竞争和逆境的能力。
3. 个性化培养理论由于体育项目的差异性,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也有所不同。
个性化培养理论认为,根据个体特点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有助于最大程度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和优势。
二、实践研究1. 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一直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闻名于世。
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政府支持、系统训练、选拔机制和科学管理为基础。
选拔人才的机制包括体测、选拔赛和职业教育等环节。
此外,通过建立体育特色学校、职业体育学院和国家队等机构,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训练和竞赛机会。
2. 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业与体育的平衡发展。
校园体育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可以在高水平的大学体育项目中展示才华,并获得奖学金支持。
此外,美国还注重青少年体育的培养,通过学校、社区和俱乐部等渠道培养潜在的体育人才。
3. 欧洲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欧洲强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
职业俱乐部在体育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专业训练和比赛机会。
许多国家还注重基层体育的培养,通过广泛的体育项目和学校体育的结合,鼓励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
三、关键要素1. 政府支持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包括资金、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提供良好的竞技环境和发展平台。
对澳大利亚教练奖学金培训计划和双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Ke r s n t n o hn c oa s i rg a d u l e tr g s s m ; rfsin l e eo me t h t - i e A srl y wo d : ai a c a i g s h lr p p rm; o e m noi y t p eso a v lp n ; o — l ; u t i ol c h o b n e o d n aa
H NG T o, U a O a C I G o—S n XU We —Hu C N i , H N o, U —w i o g, i a, HE P n C E B L Da g e
( ct o E, c nU i rt o hn Qn&o2 60 , hn ) O , fP O e nv syf C i . a ei a, i g 6 10 C / a
第2 4卷第 l 期 l
20 0 8年 1 1月
山 东体 育 学院学报
Ju lo h n o gIs tt f h s a d ct na d S ot o ma f a d n nt ueo y i lE u ai n p r S i P c o s
V0n a u e d pe i p o rm ,u h a o b eme tr g t ii gmo e ae o ih a p i t n v u n ey i — ht ma yme s rsa o t i t s r ga s c sd u l n oi ann d , r f p l ai a e a d v r d nh n r hg c o l n n v t e w ih C ov n rb e d ic n i e c n te c a h t i g i h n tp e e t T e in v t e t i ig o ai , hc a s le ma y p o lmsa n o ss n y i o c r n C i a a rs n . h n o ai a n v n n t h  ̄n n v rn n d n e ue ep o rm h u d b sd frrfrn ea d b ce t c l c e t y o r o c l e a d m a r si t r ga s o l e u e ee c sin i al a c pe b u a h—t ii gp o rm. o s n h o e n e i f y d c r nn rg a a I p tfr ad a p p  ̄lt t p afr a n e u a o — l eb t e n tc nc lm no d p fs in ld v lp e t e - t u w r r o s m a d rg lr t - i w e h i e t a r e s a e eo m n n o o o e u o l h n e e a rn o o m tr d mig t a i c n e t n w l c nr ue t ra rv m n f o c an n d b c mea p r c a f ls o p o , e n t s o n ci i o t b t ge t mp e h t h o l i o i o e t a h t ii ga e o e e t y o oe c o — oc r n f w c
澳大利亚竞技运动学院(ALS)考察报告

澳大利亚竞技运动学院(ALS)考察报告
王正伦
【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1
【总页数】9页(P67-75)
【作者】王正伦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7.11
【相关文献】
1.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探究——以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为例 [J], 康海
2.友好考察开拓思路促进提高——中国竞技体育处长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J], 潘志琛;郭荣;杜雅军
3.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印象: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组赴澳大利亚亚考察报告 [J], 陆仁
4.合作社运动必须与时俱进-总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J], 王金山;刘伯芳;徐淳;陈日升;史建伟;任泽峰;张望舒
5.《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探讨与实现——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竞技实训室为例 [J], 王志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先进经验 提高培养效益努力探索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

2015年3月刊(总第 23 期)重大专题王 玄,望 宇(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在“2011—2020 年精英教练员双百计划”中,我 国青少年训练教练员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 3 周的培训 学习,从多个层面对澳大利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体系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并从学习中总结出了澳大利 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秘笈。
澳大利亚总人口约 2400 万,作为全球十大人口 稀少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过去 30 年来,澳大利亚在 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令人尊敬:2000 年悉 尼奥运会获 16 枚金牌,排名第 4;2004 年雅典奥运会 获 17 枚金牌,排名第 4;2008 年北京奥运会获 14 枚 金牌,排名第 6;获得过美洲杯帆船赛冠军、环法自 行车赛冠军、英式橄榄球世界杯冠军、板球世界杯冠 军。
获得过网球、自行车、帆船、滑雪、跳水、投掷、 游泳和冲浪等项目的世界冠军。
从夏季运动到冬季运 动,从室内运动到室外运动,上至高山下至赛道,各 种球类运动都有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的身影。
澳大利 亚培养出了索普、莱斯、休伊特、斯托瑟、比尔森等 一大批世界知名运动员。
如此之小的人口规模,却培 养出了横跨不同运动类型、数量众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很显然,澳洲人找到了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和效益的有效方法。
人的内心,并成为其竞技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澳洲,运动员一旦从国家队退役将进入社会自谋生 路,国家不再发放工资和给予任何形式的支持,所以 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各个阶段都 被作为重点内容。
澳大利亚国家体育学院还专设运动 员综合发展部(Personal Excellence) ,帮助青少年运 动员平衡学训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并合理进行个人 职业规划,为退役后的职业转型奠定良好基础,解决 青少年和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秘诀二:数据化的澳洲体育如果说借助教练的感觉与经验是竞技体育后备 人才培养的 1.0 时代,那么 2.0 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 培养工作的全面数据化。
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功培养模式研究

赛上 , 岁的索普又一 口气夺得 6 1 8 枚金牌。 不可否 认, 索普之 所 以能取 得 这样 辉 煌 的成 绩 与他 刻 苦 而 又科学 的训 练是分 不 开 的 , 是 能成 为这 样 的大 明 但
星, 与他先 天优越条 件是分 不 开 的。索 普身 高 19 .6
米 , 长 19 臂 . 8米 , 与他 成绩 一样 响亮 的名词 来 就是 他 的大脚 , 早在他 1 的时候 , 7岁 索普 的 大脚 就 和他 的速度一样 闻名天 下 ,7岁 的索普 所穿 鞋 子 的尺码 1
近十年来 我 国竞 技体 育不 断走 向辉煌 ,04年 20 雅 典奥 运会上 夺 得 3 2枚 金 牌 , 列 世 界第 二 ,0 8 名 20 年北京 奥运会 的 5 枚 金牌 , 列世 界第 一 ,09年 1 名 20
世 界大学 生 冬 季 运 动 会 的 1 8枚 金 牌 , 列 世 界 第 名
能 够培养 出更多 的体育人 才提供 理论基础 。
一
、
选材
实践证 明 , 代 竞 技 体 育 发 展 到 今 天 , 学 选 现 科
材 、 学训 练和科 学 管理 已成为 制 约竞 技运 动水 平 科 提 高的三 大 要 素 。正 如 德 国乌儿 默 教 授 所 言 : 培 “
运会最令人 关 注 的年 轻冠 军 。而在 20 0 1年 的世锦
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 的研究 , 国如何训 练运动员达到 国际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为我
关 键 词 : 练 ; 动 员 ; 际水 平 训 运 国 中 图 分 类号 : 8 8 1 G 0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l8 (0 0 0 —O 7 —0 17一 5 0 2 1 ) 5 02 2
澳大利亚精英体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

澳大利亚精英体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徐士韦;张业安;肖焕禹【期刊名称】《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By means of literature,historical research,tex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ha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evolution of sports policy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and held that the Australian elite sports polic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germination peri-od,formation period,acceleration period and golden period. And on this basis,a further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dynamics of the Australian elite sports policy. Finall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under the new policy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Sports Consumption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we explored the positive reference value of the policy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based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of our country. It is held that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ur sports policy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playing the macro guidanc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activating and absorbing social re-sources,highlighting the multi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giving full playto the guiding role of demonstration for the national fitness.%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来的精英体育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回顾,认为澳大利亚精英体育政策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加速期、黄金期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澳大利亚精英体育政策演进的动力进行分析,探寻澳大利亚精英体育政策发展演进中的积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677X(2004)01-0017-03体育科学2004年(第24卷)第1期TIYU KEXU E Vol .24.No .1,2004澳大利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制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System of Australia Elite Players王庆伟1,许广树2,李贵成3WANG Qing-w ei 1,XU Guang -shu 2,LI Gui-cheng3摘 要: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访谈及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体制进行了的研究。
研究认为,澳大利亚在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方面主要采用了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尤其是各级政府在对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采取了弹性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这种模式经过第27届悉尼奥运会验证是成功的。
在北京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之际,澳大利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调查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 f documentary and int erv iew inv est ig atio n,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 ivat ing sy stem o f A ustr alia elit e play ers.T he result sho w s that Austr alia primarily utilizes the co mbinatio n mo de of go ver nment and society t o dev elo p elite player s ,especially ,the differ ent level g ov ernment ado pts cor responding flexible po licy ,and fully makes use of the mar ket mechanism to cultiv ate elite player s.T his mo de pr oves t o be successful in 2000Sydney O ly mpic Gam es .A t 2008Beijing O lympic G ames ,the exper iences o f cult ivat ing elite play ers of A ustralia ar e w or thy o f use fo r o ur r eference.Key words :A ustr alia ;elite p la y er ;cultivating ;sy stem ;investigation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5-29; 修订日期:2003-09-14作者简介:王庆伟(1970-),男,河南林州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操教学与训练,T el:(010)82090916,E-m ail:w qw 70@;许广树(1954-),男,北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Tel:(010)87280761;李贵成(1954-),男,北京市人,中级教练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Tel :(010)66182418。
作者单位:1.首都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北京100088;2.北京市木樨园体育训练中心,北京100075;3.北京市什刹海体校,北京1000091.Gymnastic Teaching Room of Capital College ofPhys 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Chin a; 2.Beijing M u xiyuan Sports T rain ing Center,Beijing 100075,Ch ina; 3.Beijin g Shis hah ai S ports School,Beijing 100009,Chin a .1 研究方法 笔者于2002年10~12月参加了北京-悉尼高级体育人才管理培训班的学习,并考察了澳大利亚体育基本情况,主要参观访问了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些体育学校、体育协会及负责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澳大利亚国家体育学院。
到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
2 结论与分析2.1 澳大利亚竞技体育实力概况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奥运会所取得的奖牌数,其中,金牌数最具有说服力。
从第1届奥运会直到第14届奥运会,澳大利亚的奥运会成绩始终不理想,金牌数总在3~4枚徘徊,或更少。
到第15届奥运会开始有所好转,到1956年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才出现历史最好成绩,获得13枚金牌、8枚银牌、14枚铜牌,奖牌总数达到35枚,世界排名第3。
此后,澳大利亚的奥运成绩又开始下降,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澳大利亚代表团只获得1枚银牌,4枚铜牌,总成绩排名世界第32位。
澳大利亚政府在国内大众的压力下开始进行体育改革,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澳大利亚奥运成绩开始回升,直到第27届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代表团取得了16枚金牌、25枚银牌、17枚铜牌,奖牌总数58枚,金牌总数排名世界第4的骄人成绩。
2.2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层体育组织——社区体育俱乐部2.2.1 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形成澳大利亚的体育基础是社区体育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绝大多数都是由体育爱好者以及退役运动员自发组织起来的。
在澳大利亚,大约有30000个地方体育俱乐部,平均每3~4人当中就有一名俱乐部会员,可见,俱乐部在澳大利亚是非常普遍的。
澳大利亚体育俱乐部基本上可以自由成立而不受什么限制,但是,俱乐部能否生存下来则主要依靠俱乐部自身经营的好坏。
基层体育俱乐部能否得以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当地社区体育爱好者的数量、俱乐部会员数量以及市场赞助情况等。
2.2.2 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几个特征澳大利亚社区体育俱乐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实行俱乐部会员制。
澳大利亚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上都实行会员制,即每一名社区体育俱乐部会员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
俱乐部对于社区居民开放,即使不是俱乐部成员,也可以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只不过在收费方面有所不同。
2)参与者的自愿性。
俱乐部会员都是根据个人喜好自愿参加的。
3)场地租用制。
由于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上都是私人组织成立的,因此,其场地往往靠租借社区公共场地设施或学校体育设施。
4)经费来源的广泛性。
澳大利亚社区体育俱乐部的17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捐助,包括公司赞助和个人赞助,而赞助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俱乐部会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好坏及其市场影响力。
5)志愿教练员。
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社会福利比较好的国家,许多体育爱好者及退役后的运动员喜欢做志愿教练员,即不计报酬辅导孩子们进行体育训练。
这在澳大利亚各基层俱乐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但是,最近一些年,志愿教练员人数有所下降。
笔者参观过的华星乒乓球俱乐部,就是一个典型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它的创办人是一位原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这个俱乐部的场地是租借当地学校的,实行会员制,会员交纳一定的会员费就可以到这里来进行业余训练或娱乐。
这个俱乐部的收入主要依靠会员费及社会赞助,社区政府机构一般是不管的,如果俱乐部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澳大利亚乒乓球比赛,取得好成绩,那么,就容易获得市场赞助,否则,获得赞助就比较困难,这是澳大利亚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2.2.3 基层政府对于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在澳大利亚,由于基层政府都是由社区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考虑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要求。
一般说来,基层政府负责大众体育基础设施及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在管理方面,则是通过由政府承包给私人进行管理从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政府和私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2.2.4 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目标澳大利亚广泛地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其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大众对体育的热爱,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一方面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青少年体育比赛,从中挑选有潜力的体育苗子,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
2.3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中层体育组织2.3.1 州单项运动协会州单项运动协会负责整个州的体育事务,其主要职责有:为青少年运动爱好者提供体育设施;组织各种相应的州级青少年体育比赛并通过比赛选拔有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然后由政府提供资助,帮助其训练,提高技术水平。
在管理方面,州单项运动协会实行董事会制,成立董事会,设立董事长,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在经营方面,主要是市场收费制,但由于有政府投资,即州政府对于体育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给予一定程度的投资,所以,在收费价格上有所限制。
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
我们参观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足球协会及足球运动学校。
该协会实行会员制,各个社区足球俱乐部向协会交纳一定的注册费就可以成为协会会员。
协会设有董事会及董事会主席。
在训练方面,青少年运动员根据运动水平不同而被分成不同级别组,开始参加训练都是自费训练,直到达到一定年龄和一定运动技术水平并被协会选中,才由州政府出钱资助进行集中训练,并准备向更高层级的体育组织输送。
2.3.2 州立体校在澳大利亚各个州,成立了一些由政府投资兴建的综合性体育培训基地,主要为公立学校学生以及残疾人提供有偿体育服务,但收费比较低。
如悉尼体育学校,学校并没有常住学生,只是提供给学生临时训练用,同时对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开放,每年要接受来自其它国家的学生来此训练,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仍然是公立学校的学生及残疾人。
在经营方面,体校属于非赢利性体育组织,其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拨款。
像这样的体育培训学校在新南威尔士州大约有13个。
2.3.3 州政府在发展中级体育组织方面的角色与作用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方面,州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建设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培训基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接受训练的机会从而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如悉尼体育与娱乐学校和新南威尔士州业余足球学校,为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自身体育潜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4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层体育组织2.4.1 国家级体育组织澳大利亚国家级体育组织主要有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学院,国家奥委会,国家高水平运动俱乐部以及职业体育俱乐部。
说明:虚线表示业务协作关系,实线表示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黑粗线表示高水平运动员的流动方向。
图1 澳大利亚国家高水平体育组织关系示意图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与联邦单项体育协会、体育联合会、英联邦运动联合会及国家奥委会之间是一种业务上的协作关系,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与国家体育学院之间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业务指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