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21

合集下载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3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3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升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水平目标:提升辨别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属于法律板块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而进一步增强法治观点,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生活。

现实生活中,因为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水平和自我约束水平差等原因,常常沾染一些不良习惯,最终导致违法甚至犯罪。

所以,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成为本课时展开的生活基础和根本动机。

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点,这是本课相关的理论支点,也是学生学法、用法的理论武器。

掌握法律知识,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自觉遵纪守法,这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

所以,协助他们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才能自觉地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所以,如何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应该成为今天学习的重点。

教学过程这样做对吗?(1)上学时带手机到学校,有人发短信给我,趁老师不注意赶快回一下。

()(2)排队乘车时,看到别人插队,我也插队.( )(3) 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 )(4)吃饭时要做到边吃边聊,这样才越吃越香()(5)手中有废纸或其他垃圾随手丢在路边,反正没有人看见()(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_11

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_11
视频播放——全民守法公益广告
小结: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纪守法。
拓展空间
(见教材第52页)
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提示:小王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要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
讨论交流: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小结:
(1)我们要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上述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相对轻微,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严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社会事例分享——文化市场执法事例。
探究与分享:
网购后被拒绝退货;学生在校意外伤害后找学校讨说法;被盗版后要求赔偿;公开小偷照片。
思考: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
你赞成中学生小林这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吗?为什么?
提示:不赞成。小林为了减轻学习压力而去偷东西,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它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法律是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明确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理应做什么,不理应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那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_7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_7

善用法律由“求助有路”“敢打官司”“善于斗争”三目组成,分别介绍非诉讼手段、诉讼手段等维护权益途径以及与侵权行为做斗争的方法等内容。

第一目:“求助有路”。

主要介绍使用非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通过13岁女孩小芳要求上学遭到继父拒绝的案例,指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理应请求相关的机构给予协助,从而引出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非诉讼手段。

课文还列出了一些能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通过相关链接栏目列出了一些能够反映情况、寻求协助、解决争议、处理问题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

第二目:“敢打官司”。

主要介绍使用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通过小苗在学校擦日光灯时不小心摔伤并致残以诉讼的途径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引出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诉讼手段,并介绍了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通过相关链接栏目,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三种诉讼适用的范围。

最后,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以消除学生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如以为打官司是丢脸的事),鼓励他们勇敢地状告侵权者,因为这不但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否则不但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

第三目:“善于斗争”。

主要介绍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么样与侵权行为做斗争等内容。

本目首先告诉学生理应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这样既能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然后,通过中学生小平遇上小痞子的案例,告诉学生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权,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着,以女学生小娅智斗小流氓的事例告诉学生,对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要既勇敢又机智。

最后,设计了一个活动来考察学生能否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用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协助的方式和途径,能够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16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16

预防犯罪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增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预防犯罪2、水平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水平。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二、教学重点:增强自我防范三、教学难点:了解罪与罚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授课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预防犯罪》。

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犯罪。

1、让我们通过三幅图初步感受什么是犯罪。

(多媒体展示教材52页,使用你的经验中图片。

设计目的:让学生很直观的看见,感受到什么是犯罪)图片一:盗窃罪。

按《刑法》的规定盗窃数额巨大的构成盗窃罪图片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

《刑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

这样的行为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社会危害大。

图片三:非法拘禁罪。

《刑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

问:这三种犯罪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生:《刑法》2、问:到底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教材中找答案,能够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多媒体展示什么是《刑法》、犯罪、犯罪的特征齐读幻灯片。

3、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通过犯罪的三个特征加深对犯罪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殴打他人的两种不同后果,使学生明白同样的行为,造成后果不同,那么性质也就不同,造成了严重后果就构成了犯罪(1)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违反《刑法》(3)应受刑罚处罚性(多媒体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了解刑罚的类别。

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是电视剧更能让学生感兴趣)师:这段视频节选自《人民的名义》一大批的贪污腐败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制裁。

他们的犯罪行为一定会受到的法律的制裁的,我们把这种制裁称为刑罚,刑罚是必然后果。

(多媒体展示)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依靠军队,法庭,监狱,警察,强制力机构保证实施的)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6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6
• 1你怎样看待快递员小张的行为?
• 2小张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 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 胡同时,从胡同口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黄某 把刀逼向田华并让他交出手机和钱。田华扭头就 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 慌乱害怕中,田华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 挥去,黄某应声而倒。田华立即向派出所投案, 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
• 1两案件的当事人同样遇到了法律问题或权益受 到侵害,同时积极维权,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 是为什么?
• 2这对我们维权有什么启示?
• 阅读课本57------60页,思考:
• 遇到法律问题或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 维权?
• 学以致用
• 小倩自幼丧母,父亲沈某常年在外经商,小倩跟 奶奶一起生活。小倩15岁时,沈某突发心肌梗死, 抢救无效后去世。沈某去世后,小倩的叔叔第一 时间赶到沈某工作的城市,主持料理后事,并实 际控制了沈某的所有遗产和证件。两年中,小倩 的叔叔从没主动邀请小倩清点、封存遗物,也没 有将遗产分配给小倩的意图,蛮横地独占了沈某 的遗产。小倩的奶奶提起让小倩继承遗产的事情 时,小倩的叔叔则以小倩是未成年人为借口,予 以拒绝。
• 1保安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 2如果你是小华,面对保安的做法,你会有什么 感受?
• 王某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 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王某纠集几个人将 李某打成重伤。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了法 律的制裁,其读大学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 某村三户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桔园承包合同,当 年获利颇丰。有的村干部看着眼红,想毁约,村 民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同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 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五课 第三课时 善用法律• 一天,中学生小华从超市出来,出口的报警器突 然鸣叫起来,保安让小华再次通过报警装置,报 警器仍然鸣叫。保安就将小华带到走廊询问,并 强迫小华脱下衣服接受检查。因没有发现任何物 品,保安才让小华回家。事后经查,小华的妈妈 曾在这家超市给他买了一双旅游鞋,因超市消磁 器出现故障,旅游鞋没能消磁,导致报警器鸣叫。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10

预防未成年犯罪一、教学目的:1、使每一位同学能预防并纠正不良行为。

2、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二、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三、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现在同学们都处于十五、六岁,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居高不下呢?我们来看一下原因。

(一)客观原因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客观背景,主要受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文化垃圾也污染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文化市场虽然多次清理整顿,但出于牟取暴利迎合低级趣味,还是有及少数经营者公然出售大量不健康的宣扬暴力和污浊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

这样的文化市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主观原因1、性心理逐步形成,但性道德观念相对薄弱,意志力不强。

2、客观上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和不彻底性,易受外界不良社会意识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绪冲动,缺乏理智,自控力差。

4、不良的交际关系引发错误的“义气”心理。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4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_4

部编版八年级道法(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导学案 1课时【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通过情景分析,能够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助,矫正不良行为。

3、结合身边实际,增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

【导学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

【导学难点】增强自我防范。

【探究过程】【探究活动一】了解罪与罚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预防犯罪阅读p52“使用你的经验”,讨论并回答:分析图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展示课件:使用你的经验情景一:打破汽车玻璃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情景二:在食品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性质恶劣,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大,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直至判处死刑。

情景三:为追回欠款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应受到刑罚处罚。

展示课件:探究与分享试对比分析上述两种行为的异同。

1、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展示课件: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理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

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2、犯罪的种类有哪些?犯罪的危害和后果是什么?展示课件:阅读P54材料,讨论: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了犯罪?3、刑罚的含义、作用分别是什么?展示课件:刑罚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理应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4、刑罚的含义、内容、种类分别是什么?含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内容: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小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_5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_5
一五一 探究点五:法不可违
(一)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八:从内容上看法律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93,读一读第一处“探究与分 享”栏目并思考相关问题。
法律的作用: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 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法律是“保护神”(法律的保护作用) 活动九:学法用法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93,读一读第二处“探究与分 享”栏目,并分组进行小品表演:“小云的问题解决 了”。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自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由组 长分配角色:小云、小云的爸爸、小云的同学、老师、 政府人员、律师等,在组内排练小品,自行编剧设计, 先组内预演,再上台为全班同学表演,先自评再互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法律是我们生活的保障; 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 法的合格公民。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义务教育提供保障 ……
活动十: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思考:从表格中,你读出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 用? 提示:法律保障生活。姓名权受法律保护.swf
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供了周全的保障,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全舒 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 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讨论:角色分析。 ①小云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她很无奈。 ②小云的父亲为了生意节省开支,让小云辍学,很固执。 ③同学、老师同情和帮助小云,但没好的办法解决。 ④政府人员多次做小云父亲的思想工作,没效果。 ⑤律师出面,问题解决了。 想一想:律师的出面,用的是什么办法?靠的是什么解 决了? 提示:法律。
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 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是我们的“保护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犯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增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水平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自觉遵纪守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增强自我防范。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P52“使用你的经验”)
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讲述: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材料链接:我国刑法第265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我国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
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我国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引出课题《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
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理应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理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特征
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
(展示下列材料)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
(1)对社会的危害水准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水准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能够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
活动三:了解刑罚
(展示材料)
王某在向杜某索要手机打电话遭到拒绝后,对杜某实施殴打致其轻微伤,并乘机开走其出租车
讨论: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教师讲述: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目标导学:增强自我防范
(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
活动四:预防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教师讲述: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与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
点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五:杜绝不良行为
(展示表格)
例如: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填表并回答: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活动六:防患于未然
(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感悟”)
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了解什么是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最后学生要学会增强自我防范,并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增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